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帝国的惆怅全集最新章节 |
![]() |
|
艾叶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帝国的惆怅 作者:易中天 | 书号:44783 时间:2017/12/12 字数:2586 |
上一章 五、成败与道德无关 下一章 ( → ) | |
变法的失败是王安石万万没有想到的。 平心而论,王安石确实是国中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个既有热情又有头脑的改⾰者之一。为了改⾰,他殚精竭虑恪尽职守,不但弄得⾝心 ![]() ![]() ![]() 一代伟人抱憾而终,但他的影响却并不因此而消失,反倒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显得耐人寻味。王安石不可避免地成了后世议论最多也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这说明改⾰确实是要付出代价的,其中就包括改⾰者自己的⾝家 ![]() 争论起先照例停留在道德的层面上。 道德的谴责在变法之初就开始了。早在司马光之前,御史中丞(相当于部长级家国监察部副部长)吕诲就曾上疏弹劾王安石,说他“大奷似忠,大佞似信”“外示朴野,中蔵巧诈”“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御史(监察部⼲部)刘琦等人则指斥负责实行新法的薛向等人是“小人”这种谴责甚至发展为人⾝攻击。比如苏洵就专门写了《辨奷论》一文,指桑骂槐地说现在有的人(实指王安石)嘴上讲着孔子老子的话(口诵孔老之言),好像做着伯夷叔齐的事(⾝履夷齐之事),为人处世却不近人情,穿罪人⾐(⾐臣虏之⾐),吃猪狗饭(食⽝彘之食),把自己弄得像个囚犯(囚首丧面),居然还恬不知聇地⾼谈阔论(而谈诗书)。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大奷匿”?尽管这篇文章未必就是苏洵所作,但它代表了当时一部分人对王安石的厌恶,却是事实。 当然,诸如此类的道德攻击从来就不会只是单方面的。王安石同样攻击司马光是“外托劘上(直言谏诤)之名,內怀附下(收买人心)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这就无异于说司马光两面三刀,是朝廷的害群之马了。因此这并不能说明什么。事实上,王安石固然被说成“大奷大恶”而且“人神共愤”和他合作主持改⾰的“新 ![]() ![]() 其实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既不是奷佞,也不是小人。他们的个人品质,用当时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应该说都是过得硬的。王安石质朴、节俭、博学、多才,在当时士大夫中有极⾼威望,而且很可能是历史上惟一不坐轿子不纳妾、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为了推行新政,王安石当然要打击、排斥、清洗反对派,但也仅仅是将其降职或外放,从不罗织罪名陷害对手,也从未企图将对方置于死地。甚至,当“乌台诗案”发生时,已经辞官的王安石还 ![]() ![]() 司马光也有着政治家的大度和正派人的品格。他只反对王安石的政策,不否定王安石的为人,反倒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王安石去世后,卧病在 ![]() 事实上,在我看来,敌对双方的如此相处,不仅是道德⾼尚,而且是政治文明。在我读书不多的印象中,似乎只有宋,才能做到这一点。东汉的 ![]() ![]() ![]() ![]() 这无疑与宋代的政策有关。大宋王朝自建国之⽇起,便实行优待士大夫的基本国策,官俸之⾼又居历代之首,因此士大夫们的⽇子大都过得十分滋润,无论在朝在野,在京师在州县,都优容闲适,自得其乐(否则欧 ![]() 由此便形成了一个堪称“精神贵族”的士大夫阶层。既然是“精神贵族”自然“费厄泼赖”同样,既然是“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则不难人才辈出,并惺惺相惜,因敬畏学术而敬重对方。因此,一个有着自己独特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相对立独于政治的知识分子阶层,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前提。一旦知识分子丧失立独人格,不再是精神贵族,并由此产生道德的堕落,政治文明就会成为稀有之物。 可惜当时的体制未能为这种政治文明提供一个制度平台。正如王桐龄先生《国中史》第三编第七章所言:“彼时之京师,又非如今世立宪国之有国会,容多士以驰骋之馀地也。”的确,大宋王朝如果实行的是共和制度,王安石上台,司马光在野相助,司马光执政,王安石善意监督,那么,变法也好,或者别的什么政策也好,又岂能是前面所说的那种结果? 实际上,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既非如反对派所说是因为“小人 ![]() |
上一章 帝国的惆怅 下一章 ( → ) |
帝国的惆怅全集免费阅读,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帝国的惆怅全集最新章节免费阅读,帝国的惆怅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扣人心弦,易中天是帝国的惆怅全集免费阅读的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