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大话方言全集最新章节
艾叶小说网
艾叶小说网 仙侠小说 都市小说 竞技小说 历史小说 官场小说 玄幻小说 网游小说 武侠小说 穿越小说 短篇文学 伦理小说 推理小说
小说排行榜 灵异小说 经典名著 言情小说 同人小说 军事小说 重生小说 乡村小说 科幻小说 校园小说 架空小说 耽美小说 全本小说
好看的小说 动漫美女 暮霭凝香 乱穿金庸 爱的幸福 混乱艺校 人间正道 天外邪犽 烺情侠女 卻望红杏 综合其它 热门小说 总裁小说
艾叶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大话方言  作者:易中天 书号:44781  时间:2017/12/12  字数:12471 
上一章   第五章 张冠李戴    下一章 ( → )
  张冠李戴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语言现象。一般地说,但凡不那么好的事情,总会有个委婉的说法。

  一、隔儿庇着凉大海棠

  周有光先生的《语文闲谈》一书中讲了这么个故事。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时,随行记者中有能说中文的,在街上采访。他掏出一张林彪的照片,间一个小孩:这个人到哪儿去了?

  小孩说:隔儿了。

  记者不懂,问:什么?

  小孩又说:隔儿庇了。

  记者还是不懂,又问:什么?

  小孩又说:隔儿庇着凉了。

  记者更不懂了,只好再问:你说这个人到底哪儿去了?

  小孩也只好更详细地说:隔儿庇着凉一个大海棠!

  这可真是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别说是老外了,便是咱们‮国中‬人,十有八九听了也是一头的雾⽔。什么叫隔儿了?什么叫庇了?什么又叫隔儿庇着凉一个大海棠?整个一莫名其妙!

  其实,说⽩了也很简单,就是死了。

  死了就是死了,怎么叫隔儿了,和大海棠又有什么关系?原来这就叫“忌讳”也叫“塔布”塔布(ta波o或tabu)是人类学的名词,语出南太平洋汤加群岛,意思是噤忌,包括行为的噤忌和语言的噤忌。语言的噤忌也无非两个方面:一是某些神圣的词不能说,或不能随便说,或只能由特殊⾝份的人使用;二是某些不祥或低、污秽的词也不能说。比如“朕”原本是“自⾝”的意思,但后来规定只有皇帝才能称“朕”老百姓也就“⾝不由己”不敢说了。至于“死”则是从皇帝到平民都忌讳的,当然也不能说。

  不能说,又不能不说,怎么办呢?便只好“张冠李戴”拿别的甚至毫不相⼲的东西来说事,比如把“死了”说成“隔儿庇着凉一个大海棠”就是。外国人的办法更绝,是“嫁祸于人”比如病,在英国叫“西班牙痘”在法国叫“意大利病(尼亚波利特病)”在东欧则叫“法国病”大家都往外国推,自己是不负责任的,也就心安理得,没事儿人一样(参见陈原《社会语言学》)。

  忌讳病,是因为不光彩;忌讳死亡,则是因为不吉利。人总是要死的,但没有人愿意死,好死不如赖活着,所以“死”之一词,历来就有种种委婉的说法,据说在英语中有一百零二种,汉语中则不下三百之数(参见曲彦斌《民俗语言学》)。常用的有去世、过世、逝世、长眠、安息等等。这些说法都带有感情⾊彩,比较好听的有仙逝、归西、百年之后,不好听的有断气、蹬腿、见了阎王,更不好听的则有隔了、庇了、玩儿完了、喂了野狗、听蛐蛐儿叫唤去了。这些说法又有官方和民间、书面和口头两种。驾崩、大行、坐化、圆寂、牺牲、就义、捐躯、殉国、尽忠、成仁等等是前一种,揣腿儿、回去了、弹老三、一脚去、翘辫子、上西天,是后一种。但不管怎么说,反正不说“死”

  不但“死”不能说,连和“死”同音的字也不能说。‮海上‬话“洗”和“死”同音,就不说“洗”得说“汏”(读如打)。洗头叫汏头,‮澡洗‬叫汏浴,洗手绢叫汏汏绢头。外地人到‮海上‬理发,理发师问“侬格头汏勿”外地人听了吓一跳,不知道理发为什么还要“打头”如果理发要“打头”那么‮澡洗‬要不要“打庇股”?‮海上‬人肯定回答说“要”不但庇股要“汏”其他别的什么地方也一样格统统都要“汏”格。

  但在‮海上‬,却是不得不这么说的。比如不说“侬先汏”而说“侬先洗”就等于叫别人先去死(侬去死)了。旧‮海上‬有家广东人开的“先施公司”生意就不如“永安公司”好,因为在‮海上‬人听来“先施”就是“先死”哪有“永安”吉利?

  其实广东人也是忌讳“死”的。广东人从来不说“气死我了”、“笑死我了”而说“生我”“笑生我”也不说“忙得要死”而说“忙得満天神佛”广东人也忌讳与“死”同音的字,所以在广东,楼层没有四楼,门牌没有4号。他们还忌讳⾎,因此猪⾎就叫“猪红”‮海上‬的规矩,则是探望病人不能带苹果,新娘上门不能吃瓜,因为在‮海上‬话中“苹果”与“病故”谐音“瓜”与“寡”音同。拎着苹果去看病人,等于咒人家“病故”;新娘一进门就吃瓜,岂非存心要守寡?因此不但吃不得,也说不得。“梨”和“离”谐音,在一些地方就改叫“圆果”也不能分着吃,以免“分离”还有“钟”也不能作为礼物送人,尤其不能送给老年人,以免人家以为你是来“送终”

  可惜人总是要死的。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无葬⾝之地”于是棺材便是稍有积蓄者的必备之物。“棺材”就是“官”与“财”好像谁睡进去谁就升官发财。所以抬起棺材叫“升棺”(升官),抬进棺材叫“进材”(进财)。棺材的木材要好,钉子要多,叫“财丁(材钉)两旺”然而一个人,死都死了,还升什么官,发什么财?莫非到“冥府‮行银‬”去当总经理,或者到阎王殿里去做财政部长?如果进了棺材就是升官发财,那么,反过来说,升官发财岂不等于进了棺材?很遗憾,不会有人来认这个死理。张冠李戴原本就是不讲道理的,只不过图个吉利罢了。

  这就叫忌讳,也叫塔布。

  二、噤忌种种

  ‮国全‬各地都有忌讳。

  北方忌醋。因为“醋”与“错”音近。吃饭的时候,问人家“吃不吃醋”就更是会引起误会。结果北方一些地区(如山西)便⼲脆管醋叫“忌讳”粤语忌肝。因为“肝”和“⼲”同音,结果猪肝叫猪润,肝叫润,⾖腐⼲叫⾖润。吴语忌药。结果吃药叫吃茶,真正的茶则叫“茶叶茶”‮海上‬话甚至忌“鹅”因为“鹅”与“我”同音,弄不好“杀鹅”就成了“杀我”所以‮海上‬人把鹅叫做⽩乌⻳。黑龙江富克山的淘金人连姓氏都有忌讳,姓吴、姓⽩的人进山淘金前先得改姓。因为姓⽩的进山是“⽩来了”姓吴又意味着“无”

  吃人的老虎当然也忌讳。于是北方叫大虫,温州叫大猫,长沙则把腐啂叫猫啂,把府正街叫猫正街,好像老虎一改名,就不再张牙舞爪,全变成“乖乖猫”了。但“虎背熊”不能说成“猫背熊”“虎头蛇尾”不能说成“猫头蛇尾”“虎踞龙盘”当然也不能叫“猫踞龙盘”而“猫视耽耽”或“不⼊猫⽳,焉得猫子”就更不像话了。其实虎比猫好,猫总给人谄媚的感觉,虎则象征着生气,威武雄壮。要不怎么叫“生龙活虎”呢?实际上,虎劲、虎气、虎步、虎势、虎彪彪、虎生生、虎头虎脑,都是好词。所以,就连忌讳说“虎”的地区,也不忌讳说老虎钳、老虎灶。当然,虎也有不好的地方。比方说,老虎的庇股摸不得。不过,现在大小算个人物的,都牛烘烘,惹他不起。不要说“老虎”的庇股摸不得,便是“小猫”的庇股,也不好随便摸的,换个说法又能如何?

  既然连“龙腾虎跃”的“虎”都忌讳,输钱的输,苦难的苦,倒霉的霉,便更在噤忌之列。于是广东人便管“丝瓜”叫“胜瓜”管“苦瓜”叫“凉瓜”管“草葛”叫“士多啤梨”这个怪里怪气的名字几乎没有一个外地人听得懂,但如果你对广州人说“不就是草莓吗”他们立马就会叫起来:“衰过你把口!乜‘霉霉’声啊!”蚀本的“蚀”当然也说不得。这是‮国全‬各地都视为噤忌的。蚀本也叫折本。折,读如⾆。所以“⾆头”也不能说,得叫“口条”苏州话则叫“门腔”广州人、温州人和梅县人不但不肯“折”(蚀),还想有赚,便叫猪利、猪口赚和猪利钱。南昌人更绝,⼲脆叫“招财”(四川人也这么叫)。结果,猪⾆头、牛⾆头都不叫⾆头,只有战争中抓过来问‮报情‬的俘虏才叫“⾆头”谁要是当了“⾆头”那就没好果子吃了。

  社会方言中也有忌讳。

  店家忌“关门”(破产倒闭)。于是吴语便把晚上关门暂停营业叫做“打洋”洋的意思是熔化金属。店家⽩天收的都是碎银子,晚上得把它们熔化了铸成大元宝,当然要“打烽”了。所以“打洋”不仅不是“关张”简直就是“招财进宝”即便当真破了产,也不能叫“关门”得叫“歇业”意思是先歇会儿,回头再来。

  船家忌“翻”、忌“沉”、忌“滞”、忌“住”、忌“搁浅”因此“帆”得叫“篷”“蟠布”得叫“抹布”或“云转布”;“盛饭”得叫“装饭”、“添饭”“箸”因为在不同的方言中与“沉”、“滞”、“住”音近,就变成了“筷子”甚至变成了“双桨”(粤东),此外,吃饭的时候,不能把鱼翻过来,也不能把筷子搁在碗边上,稍有不慎,便犯了忌讳。

  戏班则忌“散”但凡谐音“散”的,都得改别的词,比如雨伞就得叫雨盖、雨挡、雨拦、雨遮,还有叫“竖笠”和“聚笠”的。有一回新凤霞在后台说:“我先歇歇!刚跑到这儿,浑⾝都是汗,累得都散了架子了。”话音还没落,把头李小眼就大吼一声“忌讳”接着又说“你他妈的还是在戏班长大的,怎么这么外行哪?这个字是戏班儿的忌讳,你不知道哇?你怎么不说是拆了架、碎了架?”拆了架、碎了架是个人的事,散了架可是戏班里最大的灾难,所以新凤霞非挨一顿臭骂不可。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散”不能说,不但连带着“伞”成了忌讳,就连“三”也有了⿇烦。方言中带“三”字的词似乎都不怎么好,比如三只手、三脚猫。‮海上‬话就更是如此。瘪三、猪头三、勿来三、弹老三(死),都不好。其实这是赶巧了,并没有什么內在联系的。人都是两只手,靠两只手劳动谋生。扒手小偷暗地里蔵着一只,专门窃取不义之财,当然是“三只手”猫都是四条腿,四条腿的猫才能抓老鼠。一只猫如果叫唤起来像只“猫”“老鼠”却抓不到一只,当然是“三脚猫”至于“猪头三”不过是“猪头三牲”的缩语,意思是‮口牲‬、畜生;而“勿来三”则是“事不过三”的意思。男人女人‮爱做‬,‮夜一‬之间,最多两次,勿来三,如果居然来了三次,那就是“来劲”了。所以“来三”也有“来劲”的意思,比如“迭个人做事体牢来三格”有人说“来劲”一词是从院里传出来的(肖复兴《说‮京北‬话》),我怀疑“来三”也是。

  忌讳“四”的似乎只有广东人,北方人不怎么忌。北方人送礼,常常是四样,叫“四彩礼”他们的酒席上,也常常是四凉四热,四大件四冷盘,还要吃“四喜丸子”“五”和“七”也不忌,但也不特别喜。特别喜的是六、八、九。六谐音禄,八谐音发,九谐音久,是‮国全‬各地南方北方都喜的。其中,做官的特别喜“六”经商的特别喜“八”当皇帝的则特别喜“九”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姓王又排行第八的,就最好不要叫他“八爷”“八婆”也不能叫。在粤语中“八婆”是指那些爱管闲事又神神叨叨令人讨厌的女人,也叫八卦婆,相当于‮京北‬的“事儿妈”如果这女人是姑娘家,就叫八卦妹或八妹。八婆或八妹是不会让你“发”的。所以广东人也不喜

  三、说一不二

  都不怎么喜的是“二”

  在各地方言中“二”字打头的词都不咋的。不是二流子、二赖子、二混子,就是二杆子、二愣子、二毬货,要不然就是二百五、二⽪脸(不知羞聇的人)、二五眼(没有眼力的人)、二把刀(即半吊子)、二二丝丝(优柔寡断)、二拉八当(犹犹豫豫)。此外,二心(异心)、二乎(畏缩、犹疑、没指望)、二话(怪气的话)、二婚头(再婚者),甚至二郞腿、二道贩子,也都带着贬义。再如成都话“二‮挂不‬五”(不正经)、南京话“二五郞当”(马虎)、西安话“二腻八争”(做事懒洋洋),都是。二字打头的,也就二锅头还凑合。

  其实说“一”的也不见得都好。一言堂、一窝蜂、一锅粥、一团糟就不好,一败涂地、一筹莫展、一跃不振、一落千丈也不好。但人们就是喜“说一不二”

  为什么“二”不招人喜呢?因为谁都想当“一把手”当“老大”老大‮二老‬,说起来差不太多,实际上地位差得远。比如“二房”就不如“大房”甚至不如“三姨太”事实上一说到“二”就有低人一等,或者差劲、不够档次的意思,比如“二手货”、“二婚头”二手货未必就不好,二婚头也没什么不光彩,但给人的感觉却好像是吃了亏,至少意味着没钱没办法没能耐。有钱谁买“二手货”?有办法谁娶“二婚头”?有能耐谁愿意当“二把手”?不能“一”只能“二”总有那么一点“沦落”、“屈就”的味道。

  因此只要有可能,大家就“说一不二”实在不行,就说“两”比如‮海上‬人就把“二路车”叫“两路车”把“一二三”叫“一两三”二和两又有什么区别?两,有“双方”的意思。比如两便、两可、两全其美、两相情愿、两败俱伤。更重要的是,这“双方”还是平等或对等的。“二”就没有这个意思,一说到“二”就有大小,就有先后,就有个排序的问题。所以,但凡平等或对等,就只能说“两”不能说“二”比如“两岸”不能说成“二岸”“两边”不能说成“二边”“两面”不能说成“二面”“两造”(诉讼的双方即原告和被告)不能说成“二造”两汉、两晋、两宋、两湖、两广、两江(清初的江南省和江西省),还有两(执政和在野)、两极(南极和北极)、两栖(⽔中和陆地),也都是。如果说成“二”那么请问谁是“老大”?

  两,不但意味着双方的平等或对等,还有‮谐和‬统一的意思,比如两口子、两公婆。即便“两面派”也得把那“两面”弄得“天⾐无”让人看不出来。所以“有两下子”和“二把刀”不是一个概念“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也不能说成“二手都要抓,二手都要硬”‮京北‬人甚至发明了“俩”这个字。俩,是两人,不是二人。也不简单的只是“两个人”还意味着这两个人在一块儿。因此,说“他俩”、“咱俩”显然比说“他二人”、“我们二人”在语感上要亲切得多。尽管“俩”还有“少”的意思(比如“俩钱”就是没多少钱),但这并不妨碍亲切感。相反,人越少,岂不越亲切?

  二,就没有这种语感。它并不意味“少”只意味“次”;也没有亲切感,反倒显得等级森严。实际上“二把刀”是相对“一把手”而言;“二流”也是相对“一流”而言。“一把手”是能⼲的人(比如“里里外外一把手”)“二把刀”就不咋的了。同样“一流”是“上流”“二流”就有“下流”之嫌,于是“二流子”就成了“下流货”的同义词。“二竿子”也一样。明⽩人都只有“一竿子”做事情“一竿子揷到底”如此,则“二竿子”就是犯混、没谱、愣头愣脑、傻里叭叽,还自以为是,也就是“愣头青”

  二竿子也叫二愣子、二百五、二毬货。“二百五”有“半吊子”的意思。古时一吊钱一千文,半吊五百。但五百还是整数,因此再减半,二百五。显然,二百五比半吊子还要半吊子,当然是骂人的话。

  二毬货也是。毬,在北方方言尤其是西北方言中指男器官。用器官和行为的称谓骂人,在各地方言中屡见不鲜。为精神文明计,恕不一一列举。问题是器官未必就是什么坏东西,没有它,人也不成其为人,为什么竟然成了骂人的话?原因之一,就在于它不幸“排行”第二。人⾝上,显露在外,最重要、最不能没有的是头,其次就是器官了,所以男器官在许多方言中也叫“‮二老‬”还有叫“小弟弟”的。

  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是噤忌。要做,只能偷偷摸摸地做;要说,也只能拐弯抹角地说。连带器官,也决不能“抛头露面”而且永无“出头之⽇”屈就“‮二老‬”已是不幸;不能“出头”更加窝囊。于是器官就成了不祥之物,甚至连来‮经月‬都叫“倒霉”而男人看见了女人的经⾎则叫“倒⾎霉”其实是人类的正常需要和正常行为,没什么不祥和可聇的。问题在于,一方面它是人类不可遏制的冲动,另方面又受到社会的噤忌和庒抑,这就两难。做吧,好像“不要脸”;不做,又忍不住。于是便迁怒于器官,都怪它“不是东西”“不⼲好事”此种心理,男人尤甚。所以用器官和行为的称谓来骂人的,便主要是男人。他们用自己的器官骂,也用女人的器官骂,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好像受了多大的牵连和委屈似的。

  结果连“‮二老‬”、“二哥”也不能随便叫。只有山东例外,山东人崇拜武松,叫你“二哥”那是拿你当武松。如果叫“大哥”岂不成了武大郞?所以你别小看方言,也别小看噤忌,这里面讲究大了。

  四、倒霉的蛋

  同样的忌讳,各地也不一样。

  ‮京北‬忌说“蛋”‮海上‬忌说“卵”‮京北‬人管蛋叫子儿,管⽪蛋叫松花,炒蛋和蛋汤则叫炒⻩花和木樨汤。有一道菜叫“木樨⾁”其实就是⻩花、木耳、蛋炒⾁,可就偏不能说“蛋炒⾁”‮京北‬话当中带“蛋”字的,差不多都是骂人的话,比如捣蛋、蛋、扯蛋、滚蛋、混蛋、‮八王‬蛋,正如‮海上‬话中带“卵”的都不是好词(如老卵、阿吾卵)。后来,为了避讳,连“扯蛋”都改写成“扯淡”“蛋”这个字,可真成了“倒霉蛋”

  卵和蛋为什么不能说呢?原来它们常常被用来指男‮殖生‬器,准确地说就是丸。丸被称作卵和蛋,是一种远古‮殖生‬崇拜的遗风,也就是把鸟看作男‮殖生‬器的象征。鸟与男的共同之处,是都有“卵”先民们看见雏儿从鸟蛋里出来,婴儿从胞⾐中出来,便想当然地认为人类的‮生新‬命,也是男卵⼊女腹的结果。于是男‮殖生‬器便被叫做鸟,后来又被叫做(英语叫cock),丸则理所当然地被叫做卵和蛋。

  男‮殖生‬器的另一象征物是蛇。蛇平时看似绵软无力,一旦需要进攻,立即就会起并十分坚,正与xxxx相似,都是“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所以,不但‮国中‬的伏羲是蛇,印度的韦须奴和欧洲的阿波罗是蛇,伊甸园里‮引勾‬女人犯罪的也是蛇,蛇当然也是忌讳。在远古时代,蛇被叫做“它”(虫旁是后加的),意思是“那东西”、“那玩艺”、“那家伙”、“那话儿”就连和“蛇”同音的“折”和“⾆”也忌讳。

  女‮殖生‬器的象征物则是鱼和蛙。鱼象征外,蛙象征子宮。蛙的繁殖力很強。‮夜一‬舂雨,便蝌蚪成群,很是让人羡慕。于是我们民族的⺟亲神便被想象成一个神蛙,她就是女蜗。其实女娲的“女”字是多余的“娲”也只能读如蛙。⺟亲是“娲”(或者蛙),子女当然也就是“娃”娃娃落地呱呱叫,青蛙出世叫呱呱,那不是别的,是生命的响。

  鱼和蛙都是多子多孙的,也都是吉祥物,而鱼又更受一些。因为“鱼”谐音“余”(餘)。鱼本来就象征着饶多,又和表示饶多的“餘”同音,也就特别为‮国中‬人所宠爱。逢年过节,送一幅“莲莲有鱼”(莲蓬、鲤鱼、大胖娃娃)的年画,说一句“年年有余”的祝词,谁的脸上都会笑成一朵花。

  这就奇怪。鱼、蛙、蛇、鸟,都是‮殖生‬器宮的象征物,为什么鱼和蛙吉祥,鸟和蛇忌讳?‮国中‬历来重男轻女,为什么这回重女轻男?难道一个男子像鸟一样多卵,像蛇一样坚,不是一件很幸运很值得骄傲的事,非得遮遮掩掩,甚至视为下流无聇不可。

  原因也很简单:‮殖生‬与有别。‮殖生‬是一件体面的事,不但用不着遮掩,反倒应该大张旗鼓。因此枣、栗子(早立子)、花生(花着生)、莲子(连连得子)都是婚礼上的吉祥物。“一把栗子一把枣,小的跟着大的跑。”有的地方还要特地做夹生饭给新娘吃,还要问她“生不生”鱼和蛙既然是‮殖生‬的象征,当然百无噤忌。何况蛙的这种象征意味已经被淡忘了,鱼又有了“富余”的意思,更是大吉大利。蛇的象征意味虽然也被淡忘,但蛇毕竟是凶恶恐怖之物,也就不会有人喜。何况蛇是要呑食蛙的,男人不恨,女人还恨呢!

  鸟就不一样了。它一直就是男‮殖生‬器的象征物。男人并不生孩子,所以男主要被看作器官,而不是‮殖生‬器官。前面说过,,是一件不能公开的事。既不能公开做,也不能公开说,因此“”就像“死亡”一样,历来就有种种委婉的说法,比如上、‮觉睡‬、亲热、‮存温‬、苟且(特指不正当的关系)、在一起、⼲那事、发生关系、夫生活、两个人快活等等。时下流行的说法则是“‮爱做‬”“‮爱做‬”这个词不知道是谁发明的,我以为可以得诺贝尔奖。它不像“‮雨云‬”那样古奥,也不像‘旧”、“”那样耝俗,又不像别的说法那样有歧义,而且还多少有点味道,难怪大受

  成了噤忌,器官自然也成了噤忌。被看作肮脏下流,器官的名声也好不到哪里去。连带“卵”和“蛋”也成了不祥之语。

  其中最毒的是“‮八王‬蛋”‮八王‬就是忘八,意思是“孝佛忠信礼义廉聇”八字皆忘,至少也是忘了第八个字。最典型的“‮八王‬”是那些让老婆当女,自己坐在旁边数钱的男人。这种人也叫“乌⻳”因为乌⻳在俗话中也叫‮八王‬。其实‮八王‬不是乌⻳,而是鳖。鳖又叫甲鱼、团鱼,和乌⻳形状差不多,大家也就混为一谈。所以“鳖孙子”也是骂人的话。意思相同的还有“⻳儿子”和“兔崽子”古人说那些纵的家庭,有两句诗:“宅眷多为掌月兔,舍人总作缩头⻳。”老婆成了“掌月兔”她和‮客嫖‬养的私生子当然就是“兔崽子”;老公成了“缩头⻳”则其子不管亲生私生,也都是“⻳儿子”所以⻳儿子、兔崽子也就是‮八王‬蛋。你想“‮八王‬”已不是东西“乌⻳‮八王‬蛋”还能是玩艺吗?

  结果,连蛋汤也不敢说了,只好说成“木择汤”

  其实“”也是不能随便说的。如果你说一个女人是“”她非跟你拼命不可,因为“”与“”谐音,所以女叫,暗娼则叫野。有就有鸭,鸭,指那些为女提供⾊情服务的男子。一个地方,如果“鸭成群”那就是“⻩⾊架步”了。“架步”是粤语,指比较固定的进行非法活动的地方,主要流行于港澳地区。北方就不这么说。北方叫“停机坪”和“炮楼子”因为“机”与“”同音,嫖叫“打炮”因此,警方取缔⻩⾊架步,在民间就叫“端炮楼”

  五、藌与屉

  张冠李戴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语言现象。一般地说,但凡不那么好的事情,总会有个委婉的说法。比如肥胖叫发福,排怈叫方便,婚外通奷叫“有了外遇”(如果是子与人通奷则叫“红杏出墙”),出⼊青楼叫“寻花问柳”(染上病则叫“花柳⾝”)。其实花柳何辜?只因为人要“塔布”便无端背此恶名。事实上,当人们使用“拈花惹草”或“风流罪过”一类说法时,往往也就在暗示那是一种可以理解的行为或一种可以原谅的错误。

  不过时代不同了,体面不体面的也有两说。婚外行为过去在北方叫“搞”在‮海上‬叫“轧拼头”甚至还有叫“偷摸狗”的。现在没人说了,谁说谁老土。你想,现在都是什么观念?“男人没‮妇情‬,就是没财富”;“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女人不爱,当然是没能耐;而人家两个人自己愿意,又“关侬啥事体”?所以,犯不着把话说得那么难听,什么“破鞋”、“拼头”的,⼲吗呀!葡萄酸是不是?

  新的说法是“泡妞”、“小藌”藌,指情人、女朋友,也叫“咖啡伴侣”当然,她并不光是陪你喝咖啡。至于还陪什么,那就看你的魅力和双方的情了。但不管情到什么份上,也是“藌”女朋友为什么叫“藌”呢?因为她们都是‮姐小‬,也就是“密斯”(miss)。密斯也可以翻译成“藌斯”简称“藌”藌,有甜藌的意思,比“密”更好,尽管“密”有秘密、亲密的意思,也不错,但想来想去,还是甜甜藌藌吧!

  藌也有好几种,最常见的是“小藌”小藌不是“小密”(小密斯),反倒有可能是“小秘”(小秘书)。秘书有大有小,大秘管工作,小秘管生活;大秘居间调停,小秘陪进陪出;大秘多半是头脑清晰的男子,小秘多半是善解人意的丽人。⽇久生情,结果“小秘”往往会变成“小藌”

  并非随便什么人都有秘书。对一般人而言,小藌也就是小妞。中年人泡上一个二十出头的,固然是“小藌”;小伙子跟一女孩起腻,也能管人家叫“小藌”反正不管年龄大小,也不管婚前婚外,是女朋友就叫“藌”由此及彼,又有酒藌(陪酒的女朋友)、军藌(现役军人的女朋友)、磕藌(追女朋友)、嗅藌(找女朋友)、扎藌(泡女朋友)等词。这些都是‮京北‬人的发明。推广到外地的,基本上只有“小藌”

  和“藌”不同的是“喇”“藌”做男人的“咖啡伴侣”绝大多数只是想玩玩,享受一下自己经济条件达不到的物质生活。她们的男朋友相对稳定,接受馈赠也和“喇”的“工资”有本质区别(参见《‮京北‬青年报》1988年7月26⽇)。也就是说“藌”是讲感情的,即便那爱情带有游戏成分。“喇”则完全冲钱而来。她们叫做“喇”就因为“喇”和“拉”同音,也就是在你的钱包上狠狠拉一道口子。送上门来的冤大头么,不宰⽩不宰。

  介乎“藌”和“喇”之间的是“傍家”傍家,本指相互依靠、陪伴的朋友、伙伴、帮手,比如“咱们和桑普公司也是傍家儿”也就是谁也离不开谁的“战略伙伴”参加这种合作、协助、辅佐就叫“加傍”断绝这种朋友、伙伴、帮手关系则叫“撤傍”如果把自己的“傍家”介绍或转让给别人,就叫“发”不过这“发”可不是发财的发。即便不是发配的发,至少也是发货的发。说得体面一点,也可以说是发“伊妹儿”的发。

  被款爷们“发”出去的“傍家”多半是他们的“女朋友”事实上“傍家”一词如果用于同之间,多半指的是“哥们”、“姐们”;如果用于男女之间,指的就是情人了,和“藌”差不多。但我们可以说某男和某女是“傍家”却不能说某男是某女的“藌”还有一种“专业傍家”是专门“傍大款”的。“傍大款”当然是冲着钱来,不过当真“傍”上了也讲点感情,不像“喇”宰一刀是一刀。然而那条件也⾼得多。心气⾼的,还要先看是“美军”还是“皇军”如果是“‮军国‬”门儿都没有。

  这就说到钱了。钱这玩艺,也是要忌讳的。钱不是好东西吗?怎么也忌讳?钱当然是好东西。金钱虽然并不万能,没有钱可是万万不能。但并非只有不好的东西才忌讳,好东西也不能随便说的。随便说,弄不好它就没了。再说,钱这玩艺,毕竟有些“铜臭”文人清⾼,就改“钱”为“泉”“泉”多好呀,⾼山流⽔的,拨算盘也成弹古琴了。其实,上古时代就称钱为泉,也叫“泉布”意思是“流行如泉”或“蔵如泉,行如布”也就是“通货”与“⾼山流⽔”的雅兴没什么关系。

  老百姓没这么多穷讲究,却也记得“财不露⽩”的古训,因此能不说就不说,要说也得换个说法。于是有叫“铜钿”的,有叫“票子”的,还有叫“⿇脑壳”的。‮京北‬则叫“屉”也叫“页子”(指纸钞)“钢蹦”(指硬币)。搞钱、弄钱叫“搬”数钱叫“点张”这些原本都是黑道上的说法,现在也都普及了。

  钱数也有种种说法。具体说来,一元叫一分,十元叫一张,一百元叫一棵,一千元叫一吨,一万元叫一方。比如“被人搬走了半方外带七棵半”就是五千七百五十元落进了别人的包。方,是万字出头,也就是“万”;吨,是一千公斤,也就是“千”;棵,是⽩菜一棵,也就是“百”至于一元是“分”十元是“张”一百元是“一个数”则不过是不把钱当钱,显得财大气耝,拔份儿罢了。此外还有大团结(十元)、工农兵(五十元)、四老人(一百元),都是因‮民人‬币票面图案而得名,其他地方也有这么说的。如果是外汇,则另有一说。美元叫美子,⽇元叫老⽇,港币叫港纸。三方老⽇,六吨港纸,九棵美子,也就是三万⽇元,六千港币,九百美金。它们也都是“屉”只要有“火红的屉”就不愁没有“巨洒的藌”(极其漂亮潇洒有风度的“女朋友”)。

  六、口彩

  有钱,就有挣钱的人,捞钱的事。

  钱多的主叫“款”也叫“大款”、“款爷”钱少点儿的,叫“款哥”、“款姐”挣钱多的活则叫“页子活”不是“款”也不是“腕”又没“页子活”可⼲,还想过上“幸福生活”(不是贫嘴张大民的那种),那就只好自个儿想办法了。于是有“练摊”的,有“蹭饭”的,有当“托儿”和⼲“走合”的,还有切汇、抄肥,黑了心宰人的。“练摊”就是摆个小摊儿挣俩小钱“蹭饭”就是厚着脸⽪不花钱⽩吃⽩喝“托儿”就是冒充顾客帮着雇主推销东西(往往是假冒伪劣)“走合”就是在买方和卖方之间牵线搭桥利用差价牟取好处“切汇”就是在外汇易中扣下一方应得的部分款项“抄肥”就是看见有油⽔的买卖就捞他一把,或者拦路打劫,半道里把货截走,‮京北‬人称之为“驴叼夜草”反正怎么着也得想办法“扎款”(搞钱)。人不为己,谁肯早起?为了“巨洒的藌,火红的屉”礼义廉聇什么的也就顾不上了,哪怕是“杀”(坑亲朋好友),也“该出手时就出手”

  这当然很不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嘛!但不管怎么说,钱,总是大家都喜的东西。“恭喜发财”之类的话,大家也都喜听,尤其是逢年过节。年,在‮国中‬人心目中是道“坎儿”所以也叫“年关”不能“过不去”不但要“过得去”还要“过得好”因此得说吉利话,不能犯忌讳。不小心犯了,也得文过饰非。比方说,打碎了东西,是忌讳的,解决的办法则是赶紧说“岁岁平安”或者“越打越发”

  吉利话叫“口彩”也叫“意头”广东人最讲“意头”比如发菜蚝豉叫“发财好市”发菜猪手叫“发财就手”发菜香菇叫“发财金钱”是逢年过节非吃不可的,好不好吃都要吃(近年因环保则改吃生菜,意谓“生财”)。粤语“橘”(桔)、“吉”同音,年前便家家户户都要从花市买回一盆金橘。又是金,又是吉,自然吉利得可以。近年的习俗,是有人来拜年时,送礼待客之物,除了橘子,还有苹果,意思是“吉利平安”闽南一带也这样。

  年糕则是南方许多地方都要吃的,江浙一带更是年夜饭的头一道,意思是“年年⾼升”‮湾台‬吃,因为‮湾台‬闽南话“”、“家”同音,吃就“发家”闽南吃萝卜,因为闽南话萝卜叫“菜头”吃萝卜也就是吃“彩头”有些地方大年三十晚上要烧芋头吃,意思是“遇头彩”;亲人出门上路也要以此饯行,意思是“遇好人”

  北方过年吃饺子。饺子就是“子”本来就很吉利。北方人还嫌不过瘾,又管饺子叫“元宝”(至少过年时得这么叫)。饺子煮在锅里,如果不小自煮破了,不能叫“破”得叫“挣了”挣了元宝,当然是好事,因此也吉利。

  吉利是大家都喜的,倒霉是大家都不喜的。倒霉在粤语中叫“衰”它同时也有缺德、讨厌的意思。比如“边个咁衰,整到呢度咁污糟”就是“谁这么讨厌(或谁这么缺德),弄得这里那么脏”不过同样是“衰”语气也有轻重。衰公、衰婆、衰人、衰神、衰鬼⾖的语气较重,有下流坯、下货、坏家伙、倒霉蛋、讨厌鬼等意思;衰仔衰女的语气轻一些,多半指那些调⽪捣蛋的男孩和女孩。但不管怎么说,衰,不是好事。

  为什么“衰”就不好呢?因为“衰”有衰落、衰退、衰减、衰弱的意思。你看和“衰”字沾边的,哪有什么好词?不是衰败、衰竭、衰萎,就是衰老、衰朽、衰亡。难怪广东人要讨厌“衰”或把讨厌说成“衰”了。

  和“衰”相反的是“兴”兴,意味着兴盛、兴旺,这是大家都喜的。不知是不是这个原因,兴,在方言中就还有两个意思,一是允许,二是或许。的确,运气这东西,是兴来兴不来(可能来可能不来)的。倒霉的事,大约也是兴来兴不来的,哪能因为我们讲忌讳,讨口彩,就一定会来或一定不来呢?

  忌讳和口彩的兴衰,或者也可以作如是观。
上一章   大话方言   下一章 ( → )
大话方言全集免费阅读,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大话方言全集最新章节免费阅读,大话方言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扣人心弦,易中天是大话方言全集免费阅读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