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周国平自选集全集最新章节 |
![]() |
|
艾叶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周国平自选集 作者:周国平自选集 | 书号:44353 时间:2017/11/24 字数:4223 |
上一章 人生贵在行胸臆 下一章 ( → ) | |
一 读袁中郞全集,感到清风徐徐扑面,精神阵阵慡快。 明末的这位大才子一度做吴县县令,上任伊始,致书朋友们道:“吴中得若令也,五湖有长,洞庭有君,酒有主人,茶有知己,生公说法石有长老。”开卷读到这等潇洒不俗之言, 我再舍不得放下了,相信这个人必定还会说出许多妙语。 我的期望没有落空。 请看这一段:“天下有大败兴事三,而破国亡家不与焉。山⽔朋友不相凑,一败兴也。朋友忙,相聚不久,二败兴也。游非及时,或花落山枯,三败兴也。” 真是非常的飘逸。中郞一生最爱山⽔,最爱朋友,难怪他写得最好的是游记和书信, 不过,倘若你以为他只是个耽玩的倜傥书生,未免小看了他。《明史》记载,他在吴县任上“听断敏决,公庭鲜事”遂整⽇“与士大夫谈说诗文,以风雅自命”可见极其能⼲,游刃有余。但他是真个风雅,天 ![]() 在明末文坛上,中郞和他的两位兄弟是开一代新风的人物。他们的风格,用他评其弟小修诗的话说,便是“独抒 ![]() ![]() ![]() ![]() ![]() ![]() ![]() 二 每个人一生中,都曾经有过一个依照真 ![]() 那么,能否逃脫这个命运呢?很难,因为人的天 ![]() 所谓彻悟,就是要把生死的道理想明⽩。名利场上那班人不但没有想明⽩,只怕连想也不肯想。袁中郞责问得好:“天下皆知生死,然未有一人信生之必死者…趋名骛利,唯曰不⾜,头⽩面焦,如虑铜铁之不坚,信有死者,当如是耶?”名利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官做大了还想更大,钱赚多了还想更多。“未得则前涂为究竟,涂之前又有涂焉,可终究钦?已得则即景为寄寓,寓之中无非寓焉,故终⾝驰逐而已矣。”在这终⾝的驰逐中,不再有工夫做自己真正感趣兴的事,接着连属于自己的真趣兴也没有了,那颗以享受生命为最大快乐的童心就这样丢失得无影无踪了。 事情是明摆着的:一个人如果真正想明⽩了生之必死的道理,他就不会如此看重和孜孜追逐那些到头来一场空的虚名浮利了。他会觉得,把有限的生命耗费在这些事情上,牺牲了对生命本⾝的享受,实在是很愚蠢的。人生有许多出于自然的享受,例如爱情、友谊、欣赏大自然、艺术创造等等,其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而享受它们也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在明⽩了这些道理以后,他就会和世俗的竞争拉开距离,借此为保存他的真 ![]() ![]() 当然,一个人彻悟了生死的道理,也可能会走向消极悲观。不过,如果他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这一前途即可避免。他反而会获得一种认识:生命的密度要比生命的长度更值得追求。从终极的眼光看,寿命是无稽的,无论长寿短寿,死后都归于虚无。不止如此,即使用活着时的眼光作比较,寿命也无甚意义。中郞说:“试令一老人与少年并立,问彼少年,尔所少之寿何在,觅之不得。问彼老人,尔所多之寿何在,觅之亦不得。少者本无,多者亦归于无,其无正等。”无论活多活少,谁都活在此刻,此刻之前的时间已经永远消逝,没有人能把它们抓在手中。所以,与其贪图活得长久,不如争取活得痛快。中郞引惠开的话说:“人生不得行 ![]() 三 我们或许可以把袁中郞称作享乐主义者,不过他所提倡的乐,乃是合乎生命之自然的乐趣,体现生命之质量和浓度的快乐。在他看来,为了这样的享乐,付出什么代价也是值得的,甚至这代价也成了一种快乐。 有两段话,极能显出他的个 ![]() 在一处他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尤其是得之自然的趣。他举出童子的无往而非趣,山林之人的自在度⽇,愚不肖的率心而行,作为这种趣的例子。然后写道:“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凭真 ![]() ![]() 另一处谈到人生真乐有五,原文太精彩,不忍割爱,照抄如下: “目极世间之⾊,耳极世间之声,⾝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一快活也。堂前列鼎,堂后度曲,宾客満席,男女 ![]() ![]() ![]() ![]() 前四种快活,气象已属不凡,谁知他笔锋一转,说享尽人生快乐以后,一败涂地,沦为乞丐,又是一种快活!中郞文中多这类飞来之笔,出其不意,又顺理成章。世人常把善终视作幸福的标志,其实经不起推敲。若从人生终结看,善不善终都是死,都无幸福可言。若从人生过程看,一个人只要痛快淋漓地生活过,不管善不善终,都称得上幸福了。对于一个洋溢着生命热情的人来说,幸福就在于最大限度地穷尽人生的各种可能 ![]() 平淡淡,那才是⽩活了一场。 中郞自己是个充満生命热情的人,他做什么事都兴致 ![]() ![]() ![]() 关于癖,他说过一句极中肯的话:“余观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人,皆无癖之人耳。若真有所癖,将沉湎酣溺, ![]() ![]() ![]() 四 一面彻悟人生的实质,一面満怀生命的热情,两者的结合形成了袁中郞的人生观。他自己把这种人生观与儒家的谐世、道家的玩世、佛家的出世并列为四,称作适世。若加比较,儒家是完全⼊世,佛家是完全出世,中郞的适世似与道家的玩世相接近,都在⼊世出世之间。区别在于,玩世是⼊世者的出世法,怀着生命的忧患意识逍遥世外,适世是出世者的⼊世法,怀着大化的超脫心境享受人生。用中郞自己的话说,他是想学“凡间仙,世中佛,无律度的孔子” 明末知识分子学佛参禅成风,中郞是不以为然的。他“自知魔重”“出则为湖魔,⼊则为诗魔,遇佳友则为谈魔”舍不得人生如许乐趣,绝不肯出世。况且人只要生命犹存,真正出世是不可能的。佛祖和达摩舍太子出家,中郞认为是没有参透生死之理的表现。他批评道:“当时便在家何妨,何必掉头不顾,为此偏枯不可训之事?似亦不圆之甚矣。”人活世上,如空中鸟迹,去留两可,无须拘泥区区行蔵的所在。若说出家是为了离生死,你总还带着这个⾎⾁之躯,仍是跳不出生死之网。若说已经看破生死,那就不必出家,在网中即可作自由跳跃。死是每种人生哲学不可回避的 ![]() 那么,依中郞之见,如何才算了悟生死呢?说来也简单,就是要正视生之必死的事实,放下不死的幻想。他比较赞赏孔子的话:“朝闻道,夕死可矣。”一个人只要明⽩了人生的道理,好好地活过一场,也就死而无憾了。既然死是必然的,何时死,缘何死,便完全不必在意。他曾患呕⾎之病,担心必死,便给自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人在家里蔵一笔钱,怕贼偷走,整⽇提心吊胆,频频查看。有一天携带着远行,回来发现,钱已不知丢失在途中何处了。自己总担心死于呕⾎,而其实迟早要生个什么病死去,岂不和此人一样可笑?这么一想,就宽心了。 总之,依照自己的真 ![]() 未免太简单了一些!然而,还能怎么样呢?我自己不是一直试图对死进行深⼊思考,而结论也仅是除了平静接受,别无更好的法子?许多文人,对于人生问题作过无穷的探讨,研究过各种复杂的理论,在兜了偌大圈子以后,往往回到一些十分平易质朴的道理上。对于这些道理,许多文化不⾼的村民野夫早已了然于 ![]() ![]() 19923 |
上一章 周国平自选集 下一章 ( → ) |
周国平自选集全集免费阅读,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周国平自选集全集最新章节免费阅读,周国平自选集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扣人心弦,周国平自选集是周国平自选集全集免费阅读的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