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守望的距离全集最新章节 |
![]() |
|
艾叶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守望的距离 作者:周国平 | 书号:44349 时间:2017/11/24 字数:8889 |
上一章 1985 10 海德格尔的死亡观 下一章 ( → ) | |
一死亡问题在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地位 叔本华曾经说,死亡的困扰是每一种哲学的源头。这句话至少对于海德格尔哲学是适用的。 当然,每一种试图对人生作总体思考的哲学都不能回避这个问题:既然人生的必然结局是死亡,那么人生的意义何在呢?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哲学家都在试图寻找一个答案。但是,以往的哲学家大多是在伦理学范围內思考死亡问题的。海德格尔的特点是,死亡问题对于他具有了一种本体论的意义。 “真正的存在之本体论的结构,须待把先行到死中去之具体结构找出来了,才弄得明⽩。”(《存在与时间》第53节,以下凡属此节引文均不再注明)“先行到死中去”或叫“为死而在”其含义将在后面分析。海德格尔哲学的宗旨是要通过“此在”(Dasein,意指具体个人的真正的存在)的存在状态的分析,来建立一种“其他一切本体论所从出的基本本体论”(《存在与时间》第4节)这里又说得很清楚:对死亡问题的分析乃是建立基本本体论的先决条件,毋宁说,本⾝即是基本本体论的重要环节。 海德格尔认为,死作为一种可能 ![]() ![]() ![]() ![]() ![]() ![]() ![]() ![]() 在晚于《存在与时间》两年写的《形而上学是什么?》(1929)一文中,海德格尔直截了当地把“虚无”作为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提了出来。他说,虚无“原始地属于本质本⾝”有限的“有”只有嵌⼊“无”中的境界才能显示自⾝。如果说形而上学就是超出存在物之上的追问,以求对存在物整体获得理解,那么,追问“无”的问题就属于这种情况。虚无是一切存在物背后的真正本体。所以“我们追问无的问题是要把形而上学本⾝展示于我们之前”个人通过“嵌⼊‘无’中的境界”(与“先行到死中去”同义)而达到对一切存在物的超越,从而显示其真正的存在——此在。“超越存在物之上的活动发生在此在的本质中。此超越活动就是形而上学本⾝。由此可见形而上学属于‘人的本 ![]() 死比生更 ![]() ![]() ![]() ![]() 二“为死而在” 海德格尔把人的存在方式区分为非真正的存在与真正的存在。非真正的存在就是⽇常生活中的存在,其基本样式是“沉沦”(Verfallen),这是一种异化状态,个人消散于琐碎事务和芸芸众生之中,任何优越状态都被不声不响地庒住,彼此保持一种普遍的平均状态。真正的存在则是个人真正地作为他自⾝而存在,即此在。与此相对应,对待死亡的态度也有相反的两种,即“非真正的为死而在”与“真正的为死而在”“非真正的为死而在”表现为对死的担忧,总是思量着死的可能 ![]() ![]() 可是,在海德格尔看来,死还是一种有独特启示意义的积极力量。关键在于“死是此在的最本己的可能 ![]() ![]() ![]() ![]() ![]() 死是不可超越的可能 ![]() ![]() ![]() ![]() 一般来说,个人在社会中的异化状态、个人的实真存在、个人的自由是存在主义哲学所关心的课题。而在海德格尔看来“先行到死中去”这一“真正的为死而在”的方式正是摆脫“沉沦”(异化)、恢复个人的实真存在、赢得个人的自由的途径。这样“先行到死中去”就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一个关键 ![]() 三“惧怕”和“焦虑”正如把非真正的存在、非真正的为死而在与真正的存在、真正的为死而在加以区分一样,海德格尔把“惧怕”与“焦虑”加以区分。在这些概念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惧怕”是一种属于非真正的存在的情绪。表现在死亡问题上,就是对死的惧怕,是一种非真正的为死而在的方式。而因为怕死,就更加执著于⽇常生活中的在,更加沉沦于非真正的存在。惧怕总是指向某种确定的对象,为这对象所局限住“所以惧怕与怯懦的人是被他现⾝于其中的东西执著住的。这种人在努力回避此确定的东西时,对其他东西也变得惶惶不安,也就是说,整个变得‘昏头没脑’的了。”(《形而上学是什么?》)即如怕死,并非真正领会到死的本质即虚无,而仅仅关注着死的现象,诸如临终的痛苦啦,遗产的处置啦,⾝后家室的安排啦。总之,死仍然被当作人世间的一个不幸事件来对待,失去了对人的真正存在的启示意义。 焦虑却不然。“焦虑与惧怕 ![]() ![]() ![]() ![]() 海德格尔认为,虚无是一切存在物的本质,可是,唯有人这种存在物能够领会此种本质,从而优越于一切存在物。反过来说,倘若人不去领会此种本质,那么他实际上就丧失了自己的优越之处,把自己混同于其他存在物了。这就是沉沦。可是超越于存在物之上的倾向包含在人的本 ![]() ![]() ![]() 四存在的悲剧海德格尔自命要通过“真正的为死而在”来为个人谋划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存在状态,他获得了什么结果?让我们来清点一下:死表明存在的真正 ![]() ![]() 可是,究竟怎样实现自己独特的自我,或者用海德格尔的话说,怎样“真正地领会选择向着不可超越的可能 ![]() ![]() ![]() 问题出在哪里呢? 至少可以指出两点: 第一,当海德格尔把虚无视为存在的 ![]() ![]() ![]() 第二,有限的个体生命要为自⾝的存在寻求一种意义,除了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寻找之外,还能从哪儿寻找呢?毫无疑问,个人需要的満⾜,个人能力的发展,本⾝有自⾜的价值,但是这种价值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够实现。而且,个体生命是易逝的,类却是永存的,因而个人存在的意义归 ![]() 海德格尔的死亡观归结起来就是:对死的领会把人从人生中子套来,投⼊虚无之中;把人从社会中子套来,返回孤独的自我。孤独的自我在绝对的虚无中寻找着自己,这就是他对死亡问题的菗象思辨的形象图解。我们终于发现他试图从死亡中发掘的积极意义是虚假的,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则是一种深⼊骨髓的悲观主义哲学。 五死亡观种种 乘此机会,不妨对哲学史上的死亡观作一简略的回顾。 哲学和诗不同。诗人往往直抒死之悲哀,发出“浮生若梦”、“人生几何”的感叹。哲学家却不能満⾜于悲叹一番,对于他来说,要排除死亡的困扰,不能靠抒情,而要靠智慧。所以,凡是对死亡问题进行思考的哲学家,无不试图规划出一种⾜以排除此种困扰的理智态度。 大体而论,有以下几种死亡观: 一、功利主义的⼊世论。这是一种最明智的态度:死亡既然是不可避免的,就不必去考虑,重要的是好好地活着,实现人生在世的价值。例如,伊壁鸠鲁说:“死对于我们无⼲,因为凡是消散了的都没有感觉,而凡无感觉的就是与我们无⼲的。”“贤者既不厌恶生存,也不畏惧死亡,既不把生存看成坏事,也不把死亡看成灾难。”应当从对不死的望渴中解放出来,以求避免痛苦和恐惧,享受人生的 ![]() ![]() ![]() 二、自然主义的超脫论。这种观点以国中的庄子为典型代表,他主张:“齐生死”“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无古今而后⼊于不死不生”生死都是自然变化,一个人只要把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超越人世古今之变,就可以齐生死,不再恋生患死了。超脫论与⼊世论都主张安死,但 ![]() 三、神秘主义的不朽论。从柏拉图到基督教,都主张灵魂不死。这种观念的形成和传播,除了认识论上和社会关系上的原因外,不能不说还有情感上的原因,即试图在幻想中排除死亡的困扰,満⾜不死的愿望。这一派人往往把⾁体看作灵魂的牢狱,把死亡看作灵魂摆脫⾁体牢狱而回归永生,于是,死亡不⾜惧怕反而值得 ![]() ![]() 四、⽝儒主义的宿命论。以古希腊的⽝儒学派(昔尼克派)和罗马斯多葛派表现得最为典型,提倡顺从命运。“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塞涅卡)人死犹如果子 ![]() 五、悲观主义的寂灭论。佛教认为,人生即苦难,苦难的 ![]() ![]() ![]() ![]() ![]() ![]() 一般来说,种种死亡观都主张接受死亡,但理由各不相同:或作为一个无须多加考虑的事实来接受(⼊世论),或作为对自然的复归来接受(超脫论),或作为灵魂升天来接受(不朽论),或作为命运来接受(宿命论),或作为脫离人生苦海来接受(寂灭论)。就对人生的态度来说,⼊世论肯定人生,主张生命的价值即在其自⾝,不受死亡的影响,乐观⾊彩最浓。超脫论齐生死,把生命与死亡等量齐观,达观中蕴含悲观。不朽论鼓吹灵魂不死,实则否定人生,是一种虚假的乐观主义。宿命论、寂灭论都否定人生,悲观⾊彩最浓。 从哲学上解决死亡问题,关键是寻求有限与无限、小我与大我的某种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国中儒家从个人与社会的统中一,庄子从个人与自然的统中一,西方基督教从个人与上帝的统中一,都发现了不同意义上的个人之不朽,即个体生命在死后的某种延续。佛教有轮回之说,但佛教的本意却在断轮回,永远摆脫生命的苦难,它是承认并且向往绝对的虚无的。佛教是一种彻底的悲观主义哲学。 与上述种种死亡观比较,海德格尔既否定人生(人生在世是非真正的存在),又否认人死后有任何依托(他否认个体与类的统一,也不信神),他的哲学同样是一种彻底的悲观主义哲学。 个人存在的意义无疑是哲学研究的一个严肃课题。但是,一方面把个人从存在的主要领域社会隔离出来,另一方面又把他置于死亡即虚无的背景之下,就不可避免地会陷⼊悲观主义的深渊。这就是海德格尔的死亡观给我们的教训。 六从叔本华到海德格尔 在黑格尔之后,德国资产阶级哲学中出现了一种极值得注意的趋向,便是悲观主义抬头,人生虚无的哀音不绝于耳。这是欧洲精神文明的危机拨动了德国人深沉敏感的思想之弦。从叔本华经尼采到海德格尔,德国现代哲学的这三个关键人物在骨子里都是悲观主义者,当然,他们之间又有着一些重要的区别。对他们作一番比较,无疑会有助于理解海德格尔死亡观的实质。 叔本华是一个直言不讳的悲观主义哲学家,甚至可以说,他是近二百年来西方最大的理论上的悲观主义者。叔本华把生命意志视为自在之物即世界的本质,然而,他对这生命意志是持彻底否定的态度的,理由有二。第一,意志包含着內在矛盾,它意味着 ![]() ![]() ![]() ![]() ![]() ![]() ![]() ![]() ![]() 尼采是从叔本华出发开始其哲学活动的,他事实上接受了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两个基本论点,即生命在本质上是痛苦,必死的个体生命在本质上是虚无。不过,他不満意叔本华⾚裸裸否定人生的消极结论,而试图为人生提供一种意义,指出一条自救之路。为此他诉诸艺术。尼采早期提出艺术起源于⽇神(梦)和酒神(醉)二元冲动说,便是立意要说明艺术对于人生的本体论意义。后来他又提倡強力意志说。強力意志说与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说的 ![]() ![]() 我们看到,叔本华直截了当地渲染人生的痛苦和虚无,主张立⾜于虚无而否定、“解脫”这痛苦的无意义的人生;尼采主张用艺术肯定人生,立⾜于人生而对抗人生的痛苦和虚无。与他们相比,海德格尔的悲观主义有所不同。他和叔本华一样主张立⾜于虚无,但不是要否定人生反而是要肯定人生。他和尼采一样主张肯定人生,但不是立⾜于人生反而是立⾜于虚无。叔本华想说明:人生既然在本质上是虚无,就应该自觉地皈依这虚无,摒弃人生一切虚幻的痛苦和 ![]() ![]() |
上一章 守望的距离 下一章 ( → ) |
守望的距离全集免费阅读,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守望的距离全集最新章节免费阅读,守望的距离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扣人心弦,周国平是守望的距离全集免费阅读的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