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红土黑血全集最新章节 |
![]() |
|
艾叶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红土黑血 作者:石钟山 | 书号:44160 时间:2017/11/21 字数:7005 |
上一章 第十四回 临别前夜密划毛 征程漫漫扩红女 下一章 ( → ) | |
李德走出“立独房子”时,天空已经发⽩了。踏上征途的最后一批人已经在远处集合了,人喊马嘶之声清晰可闻。 李德⾝边的工作人员牵着两匹马在等待着李德,一匹马驮着他的给养,包括他积存下的咖啡和几盒香烟,另一匹马是他的坐骑。 此时,李德站在“立独房子”前,看着灰蒙蒙的天空,心里涌动着一股不可名状的滋味。他总觉得还有什么事情没办完,他凝视着天空呆想着。直到⾝旁的工作人员催了他几次,他才骑上马,向队部前进的方向驰去。 从夜半时分,一直到拂晓,李德一直在与项英进行最后的谈话。 他们的谈话先是从留守苏区⼊手。项英在留下的兵力上先是和李德讨价还价了一番,李德一直很有耐心地说服项英,留下的几万人不能说是太少了。然后他们又谈论到了陈毅,最后项英谈到了⽑泽东,他觉得在这种时候提醒一下李德是对产无阶级的事业的关心,不存在个人恩怨和得失。 ⽑泽东这个人很值得警惕,他是个农民出⾝的知识分子,脑子里装的都是农民意识,他很不尊重马列主义,他城府很深,对权利是向往的,他这人有一种农民式的精明…项英这么说。 李德若有所思地听着。 项英又说:我一到苏区就碰上了肃反,发生了富田事件,这人的政治倾向本来是右倾,可处理富田事件却“左”得出齐,原因就是肃反整掉那些反对他的人嘛… 李德在后来《国中纪事》中对富田事件的描写引用了项英的观点。周恩来则称⽑当时采取的恐怖手段是“镇庒反⾰命斗争中的过 ![]() ![]() 周恩来提议⽑泽东应该随军长征,不仅他是央中红军的创始人,还因为他镇定自若的指挥才能,在关键时刻,能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 李德和博古在研究去留名单时,对留⽑在苏区好还是带他西征好是费了一番思量。 早在这之前,李德和博古曾有意让⽑泽东去苏联养病,⽑泽东坚决不同意,他说:我哪也不去,坚决不去。⽑泽东当然明⽩让他去苏联意味着什么。 后来在陕北与斯诺散步聊天时, ![]() 李德对项英的告诫并不置可否,但是,项英比博古、李德更 ![]() ![]() 你们一定要注意⽑泽东的言行,防止他对队部施加影响,那后果是可怕的… 我们已经把他放在了央中纵队,跟董必武、谢觉哉、徐特立他们在一起,不会有什么问题。李德这么说。 别忘了,还有洛甫、王稼祥。项英更具体地提醒李德。 洛甫和王稼祥都是从莫斯科来的,以前他们的观点也不一致,况且他们的⾝体都不好。 项英不知该再说些什么了,但他仍隐隐地为李德和博古担着心,他有种预感,总觉得⽑泽东不会甘心这样的沉默,迟早有一天⽑泽东还会进行反攻的。从表面上看,⽑泽东和央中军委的人,不可能有太多的接触机会,更何况在西征的途中,吃不好饭,睡不好觉,还要行军打仗,⽑泽东哪有心情和时间进行政治活动呢。⽑泽东要恢复自己对军队的导领权是困难的,几乎是不可能的。 博古、李德和项英就这样谈了好久,直到凌晨两点多钟,他们才离开项英,回到了“立独房子”紧接着他们就开始了上路的准备工作了。 周围朦胧一片,团团雾气凝重地飘散着。一些前方阵地仍在留守人员的手中,敌人盲目地在暗夜里往这些阵地上打着排炮。 送走李德和博古,项英回到屋中,他试图想象出红军大队部走了之后,苏区将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此时,他已经是苏区的主人了,一种从没有过的庒力沉重地倾泻而下,一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豪情,一点一滴地从项英的 ![]() 所有参加西征的队部,都经过于都河。早在队部出发前,周恩来就指挥着工兵架设了浮桥。西征的人们跨过浮桥,先往东,然后往南,最后才往西。 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索尔兹伯里是这样描写长征的象征——于都的。 于都是赣南于都河畔一座寂静的小县城,人口不到一万。它不过是一个渡口,一个集市,这个小镇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重大的事件。1934年10月,这里是一派安宁富⾜的景象,天气很好,⽩天暖和,夜间凉慡,很少下雨。大多数庄稼都已收割完毕,地里只剩下晚稻、荞麦和红薯。青瓦屋顶上晾晒着⾖秸和其它东西,有的搭拉在屋檐下,靠院墙放着的红陶罐里装着⾖瓣酱。院角堆着绿⽪红籽的苦瓜,桔⻩⾊的南瓜和一串串鲜红的⼲辣椒。农民们都知道,他们的粮食⾜够吃到下一季庄稼收获时节了。但这时的于都却有着一种令人不安的气氛:红军在夏天就征购了大批稻米,而且一直在不同寻常地扩红。收成相当好,人们一年到头地忙着播种、收割、耙地、揷秧。这时本来可以 ![]() 于都的人们,直到看到大队的红军人马源源不断地跨过于都河,他们才清醒地意识到,红军这一走和每次并不一样,因为红军带上了他们的全部家当。红军这一走,何时才能再回来,只有天知道了。 他们很快想到,红军走后,那些还乡团马上就会到来,夺走他们已分到的土地,苦⽇子又得从头过起。 先是几个老人哭了,很快影响了那些送行的乡亲们,他们站在于都河畔,目送着远去的红军,他们在流泪。 从各军团的行动路线中可以看出,最后前进的方向,都是南移。这和长征前,周恩来派何长工和“南天王”陈济堂的代表秘密 ![]() 索尔兹伯里在写长征初期时,有这么一段: 刘伯承把央中纵队比做轿子的坐椅部位,该纵队的行动不能像作战队部那样迅速,数千名挑夫和他们的重担——伤病员和老人拖了后腿,随着时间的推移,央中纵队成了沉重的锁链,拖累着行动较快的作战队部。最后,不得不甩掉那些沉重的包袱(挑夫居然还抬着办公桌椅和文件档案柜)。 央中纵队受到了很好的保护,伤亡极少,出现更多的伤亡是由于敌机轰炸和偶然的事故,如惊马带着背上的人一起掉下山涧,而不是由于战斗。 在这个纵队里,当然有指挥作战的李德、傅古、周恩来,还有⽑泽东、王稼祥等人。王稼祥一年多前部腹负伤至今未愈。这里还有30位妇女⼲部,她们大多数是⾼级指挥和⾼级⼲部的 ![]() 红军像拖着圆木的象队,转移到苏区的西南角,从那里悄悄地越界进⼊⽩区。此时的时间是1934年10月20⽇。 红军在出发前,浏览了大量的敌人的报纸,没有看到一条有关红军即将突围的消息。博古和周恩来等人长长地吁了口气。 10月21⽇夜,红军很顺利地冲破了第一道碉堡防线,越过了桃江河。随后又急速向第二道封锁线 ![]() 10月10⽇,双十节那天。南昌行营,蒋介石府宅,显得分外忙碌和热闹。宋美龄从侍从手里接过早已为蒋介石熨好的⾐服,这一天的蒋介石,照例要向军政各界要人训话。 当蒋介石站在宽大的讲台前,看着台下人头躜动的各界要人,心里涌动着即将成功的喜悦。他的开场⽩自然是从“围剿”说起,攘外必先安內的精神也是他一再重复的话题,虽然是老调重弹,但仍博得了台下一阵阵掌声。蒋介石最后说:围剿⾚匪,指⽇可待,希望各界精诚团结… 第二天,他在《民国⽇报》上看到了那篇重要社论。社论的主题是当前面临的问题。社论中说: 天灾将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迫在眉睫,共匪趁机作 ![]() ![]() 蒋介石深知这篇社论有虚拟的成分,但剿共连连告捷,使他自己也感受到了东方的天际已露出了曙光。在这样一片大好的形势下,他已经决定,到西北转一圈。不仅是视察,更重要的一层因素是了解那里的民众。他的⾼级顾问冯·赛克特曾说他只了解队部并不了解百姓。他要做个姿态给他的顾问看一看,他是怎样了解他的民众的。 正当蒋介石得意于他的西北行时,红军正以最快的速度开始战略大转移。 直到10月底,国民 ![]() 那时红军已到了湘江。 10月18⽇南昌报纸发表了一篇祝贺14⽇攻克“兴国模范区”的消息。10月27⽇同一家报纸又说“⾚匪”正企图突围逃跑,并说攻打信丰和安远的红军被击溃,损失达万人。次⽇这家报纸又说:28⽇宣布宁都被攻陷,31⽇宣布“⾚匪 ![]() 另一家报纸则说:共产 ![]() 直到12月,南昌的报纸仍说:前⾚区的清理工作,伤共军万人,俘敌4万。 整个世界对当时的国中也知之甚少,在1934年11月9⽇,《纽约时报》才在一篇报道中说:有4万共产 ![]() 3个星期以后,《纽约时报》又说,国民 ![]() ![]() 一过于都河,⽑泽东便坐上了担架。担架是由两 ![]() ![]() ![]() ![]() 洛甫的担架走在⽑泽东的前面,王稼祥的担架则走在他的后面。兴致好的时候,3个人会在担架上坐起来, ![]() 于英挑着肩上的担子,随着民工队伍艰难地前行着,她走了几天几夜,不知道来到了什么地方。眼前的山多了起来,黑黑的一片,扯地连天地连在一起。队部的头已经开始爬那座大山了,人影在山岭间摇晃着,可队部的尾仍看不到尽头。 人喊马嘶之声响成了一片,人群中涌出的热浪,夹杂着汗味,馊味。 于英在人群里很少说话,她怕话说多了暴露自己的⾝份。 别人和她说话,能点头头摇回答的,她便点头头摇回答。 走在于英前面的是一个40多岁的中年人,中年人⾝材不⾼, ![]() 队部一开始爬山,速度便明显慢了下来。他们只能放下肩上的担子等待着。 中年汉子一边抹汗一边冲于英说:兄弟,俺看你也是个老实人,你说咱们这么走下去,啥时候才是个头? 于英笑一笑,摇头摇。她自己也说不清何时是个头,但她坚信,只要红军往前走,她就要走下去。她知道王铁的队部就在前面,她要追随王铁走下去,哪怕是天涯海角。 这是到了啥子地界哟。汉子一庇股坐在地上望着眼前的⾼山叹着气。 前面的人动了起来。于英挑起担子向前走了一段,人群又停了下来。一匹马驮着満⾝的口袋挡在山道上,许是那匹马太累了,它浑⾝抖颤着,弓着 ![]() 拉着这匹马的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小战士,他死死拉着马缰,又是吆喝又是咒骂,可那马就是一动不动。后面的队部被挡在后面,人声嘈杂。小战士急了,放下马缰,转到马的⾝后,用肩去扛马的庇股,那匹老马颤抖着,似乎领会了主人的用意,便努力地蹦起前腿。它想使自己跨上一个台级,可一个趔趄,摇晃了一下⾝子,一翻⾝滚下了山涧。那匹老马最后嘶叫了一声。 那个牵马的小战士万万没有料到会是这样一种结局,他傻了似的望着山涧,半晌冲山下喊:天呐,俺把全连的口粮丢了哩。 小战士一庇股坐在了山路上放声大哭起来。他在哭那匹马,哭他们连路上的口粮。小战士的哭声感染了每个看到他的人。他们停下脚步劝说着小战士,小战士似乎没有听到那一声声的劝阻,仍不屈不挠地哭喊着。 于英路过这个小战士⾝旁的时候,也忍不住停了下来,她走过去,蹲在他⾝旁,呆呆地望着山涧。她不知怎样劝慰这个小战士。小战士看了她一眼,求助似地说:大哥,你说俺该咋办哩? 去找你们队部吧。于英这么说。 小战士的眼泪更汹涌地流了出来,他一边抹着眼泪一边说:俺把连里的口粮都弄丢了,俺要被 ![]() 于英不知说什么好,她拿出怀里揣着的一块马⾁,那是早晨分给她的一天口粮。她把它塞到了那个小战士的怀里,转⾝又往前赶了。 天下起了小雨,周围山岭都是灰濛濛的一片,山路上又光又滑,肩上的担子一下子变得沉重了起来。于英说不清自己是走着还是睡着,只是双脚机械地往前移动着。从行军到现在,她和所有行军的人一样,没有睡过一个踏实觉。刚开始几天,他们都是夜晚行走,⽩天觉睡,没有房子,没有 ![]() 有人便开玩笑地冲她说:你那玩意怕见人呐。 她不由得红了脸。 又有一个民工说:瞅,他还不好意思哩,像个大姑娘似的。 人们就一阵哄笑。 寂寞的时候周围的人们总拿她开玩笑,有一次几个人过来要扒她的 ![]() 只有那个中年汉子在不停地冲她叨咕家里的事,她听了一遍又一遍,都烦了,可那个汉子仍一遍遍地说。 天渐渐地黑了下来,雨仍在下着。前方不时地传来一两声 ![]() 山路上不时有人惊呼几声什么,便有消息从前面传来,又有马匹和人摔下山涧了,人们再往前走便更加小心,整个队伍走走停停,雨却下个不停。于英觉得自己这时一闭上眼睛就能睡着,——连十几天了,她太困了,腿双似灌了铅,愈来愈沉,她觉得自己没有气力再走下去了,肩上的担子已经有好几次跌落在地上。这时,队伍前面传来一道命令:原地休息。于英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向⾝后传达这条命令的。她放下担子,⾝子一歪便躺在了地上。地上的积⽔在她⾝下漾了一下,于英也管不了自己到底躺在了什么地方,很快便朦胧了过去。睡梦中,她似乎又听到那个中年汉子在叨咕他的老婆、孩子和稻子。真烦人呐。于英在心里这么说完,便沉沉地睡去了。 王铁向她走过来,那些她动员参军的红军战士都向她走过来,他们脸上带着笑。王铁冲她说:红军胜利了,我们胜利了。人们又唱又跳,王铁冲她说:咱们结婚吧。她羞怯地冲他点点头。一匹⽩马驮着她在飞奔,王铁也骑着一匹⽩马在追,草地上到处是鲜花、蝴蝶,于都城头揷満了胜利的旗帜… 这一觉于英睡得很深很沉。她醒来的时候,才觉得有些异样,她看见自己已躺在一个⽔洼里,雨已经停了,东方天际已经发⽩,晨风吹着有些冷。 还有一种异样的东西使她大吃了一惊,⾝前⾝后挑担子的人没有了,只剩下了一个个空空 ![]() ![]() 于英哭了,她哭得很伤心。 |
上一章 红土黑血 下一章 ( → ) |
红土黑血全集免费阅读,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红土黑血全集最新章节免费阅读,红土黑血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扣人心弦,石钟山是红土黑血全集免费阅读的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