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火与冰全集最新章节 |
![]() |
|
艾叶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火与冰 作者:余杰 | 书号:43310 时间:2017/11/5 字数:10774 |
上一章 第四辑 黑色阅读(6) 下一章 ( → ) | |
⾰命与改良 ——主民化进程中的旧俄、湾台知识分子比较 俄罗斯的现代化进程晚于欧洲诸国,却早于亚洲诸国。从某些层面看,它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军事的強大,地理的扩张,以及文学、科学、艺术、音乐、美术领域的星光灿烂,都是其引以为自豪的。然而,不可否认,从最基本的层次,即建立一个健全、整治、主民、蓬 ![]() ![]() 我认为,俄罗斯的知识分子堪称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一群人。普希金、莱蒙托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珂夫、⾼尔基等文学大师,赫尔岑、巴枯宁、奥加列夫、列宁等思想大师,是其他任何一个民族也无法提供的。那么,他们为什么无法拯救自己的祖国?他们在旧俄的主民化、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他们致命的缺陷究竟在哪里? 这些问题,在俄裔历史学家拉伊夫的名著《独裁下的膻变与危机》一书中有精辟的回答。这本著作中,他首次剖析了几代知识分子所犯的错误,而在以前,人们只是歌颂那些伟大的心灵。 早在18世纪,俄国文化的诞生以普希金为标志。这是一种态度暧昧的文化、既受欧洲启蒙主义的影响,又 ![]() 叶卡特林娜二世时期,由于控制的加強,知识分子作为上层的先锋,敏锐地感受到两个方面的矛盾和冲突:一方面是上层的道德使命和为民人做好事的责任感,另一方面是对家国、对最⾼权力的化⾝即独裁君主所承担的义务。 两者之间如何选择?“不选择”是不是最好的选择?不幸的是“不选择”是俄罗斯的传统,它可追溯到普希金的《奥涅金》中——我什么也不⼲,总不至于有罪孽吧?我只救出我自己,算不算一种进步呢? 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是一个醒目的标志。独具慧眼的别林斯基称之为“⾼耸在当代文学沙漠上荣独的金字塔”用意显然不在于书中对⾼加索山⽔的诗意描绘,也不在于作者故事套故事的叙述技巧,而在于“当代英雄”毕巧林本⾝的哲学內蕴。所谓的“英雄”却是一个“心灵的残废者”莱蒙托夫是个严肃的作家,他并不把此书当作喜剧。“我的躯体中有两个并存的人:一个完全体现了‘人’字含意。另一个则是在思考、判断着的人。”后一个“人”不断地揭露前一个“人”的卑鄙与无聇、荒 ![]() “我是为了自己才爱别人,为了満⾜自己心灵中的一种怪原的需求。”毕巧林的这种“爱”给他周围的人带来灾难,他成了人间悲剧的“成全”者。莱蒙托夫不愧为伟大的诗人,他洞见了俄罗斯知识分子心灵的秘密:他们游离于社会整体之外,是名副其实的“多余人”而“多余人”在俄罗斯文学中是最为光彩照人的人物系列。 为什么出现毕巧林这样的“多余人”?难道仅仅是 ![]() ![]() ![]() 赫尔岑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思想界的领袖,即使是列宁也把这位自由主义知识分了看作旧俄的“思想库”拉伊夫第一次对赫尔岑及其集团提出异议:这群精英知识分子一方面背叛自己的贵族出⾝,另一方面又不愿与府政或商业社会合作,他们 ![]() 知识分子不参加改⾰,缘于知识分子本⾝的劣 ![]() ![]() ![]() ![]() ![]() ![]() 暴政是夜,主民是昼。但旧俄知识分子向来不太重视主民的意义,这也跟旧俄的传统有关。旧俄信仰那些最有终极 ![]() ![]() ![]() ![]() 袖手旁观一阵就要卷起袖子来放火了。孤芳自赏,和外界隔断,一心等待通过社会⾰命来一次剧烈的彻底的大变⾰的知识分子,逐渐对“守株待兔”感到绝望。为了坚持最终目标,他们反对任何妥协方案和温和改⾰,拒绝参加当时正在逐步形成的公民社会。拉尔夫的分析是准确的:“既不能接受任何不按他们条件进行的改⾰,他们便采取不妥协的反对态度。这是知识分子深刻的本 ![]() 当主民被悬置起来以后,虚无主义和 ![]() ![]() ![]() ![]() 1881年3月1⽇,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民人意志 ![]() ![]() ![]() ![]() 当知识分子意识到自己给自己套上绞索的时候,再想挣扎已经迟了。⾰命首先毁灭的便是知识分子。相反,知识分子的生存依赖于主民制的保障。诗人曼德尔塔姆这样描述当代的生活:“它们宣称它们的事业与人无关,它们需要利用人,像利用砖石。⽔泥一样地利用人来建设,而不是为着人。社会的建筑是以人的规模为度量的。有时,它也会与人相敌对,用人的屈辱和渺小来滋养官的伟大。”斯大林消灭了托尔斯泰,这是俄罗斯最大的灾难。 主民的困局一直延宕到周世纪末,苏维埃联盟的解体,也是“两极对立”的思维的解体。新俄罗斯开始的主民尝试是艰难的,要把为“真理”而奋斗的传统扭转到为“主民”而奋斗上来,不是立竿见影就能办到的节。在新俄罗斯,拉伊夫所赞赏的“有 ![]() 专业知识分子与主民互为因果。公民社会越成 ![]() ![]() 如果把金字塔看作是专制体制,那么哥特式建筑则可看作主民体制了。曼德尔施塔姆的这段话是意味深长的:“使我们 ![]() ![]() 湾台是一个特殊的地缘政治概念,这块土地的美丽与苦难成正比。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地历史里,像微量元素一样的湾台知识分子,一面议抗、反叛、揭露异族残酷的统治,一面对本民族腐朽⿇木的精神瘤疾痛加针昅;一面从陆大的新文化运动中盗来主民和科学的火种,一面加強保护着遭受摧残的传统文化。1949年以后,民族裂分时期,湾台知识分子更是在意识形态的⾼庒下,自觉地肩负起尚未完成的启蒙使命,为了自由,像杜鹃啼⾎般呐喊;为了爱,像耶稣一样登上十字架。 80年代中后期以来,湾台 主民化进程迅速推进。时至今⽇,一个“开放社会”已初步形成,国民 ![]() 重走几代湾台知识分子的⾁⾝和精神之旅,寻觅那些杰出的代表人物的⾜迹和展痕,对我而言,充満了 ![]() ![]() ![]() 1949年,蒋介石败退湾台以后,颁布“戒严令”严酷控制岛內民人,在台形成“大杀屠大恐怖”的局面。尤其注重对舆论的控监,凡是出版物、印刷品,必须送警备司令部备查。在三十多年的“勘 ![]() 这仅仅是冰山的一角。被囚噤、被刑罚、被杀戮的知识分子无法计数。从1948年“二·二八”事件中被杀害的岛內精英到80年代中期震惊世界的江南凶杀案,都可窥见蒋氏权政的惨无人道。湾台女作家李昂的小说《 ![]() ![]() ![]() ![]() ![]() ![]() ![]() ![]() ![]() ![]() ![]() ![]() ![]() 60年代初,李敖以“20世纪的李卓吾”的形象震惊全岛。李敖的思想深受胡适、殷海光、姚从吾等人的影响,针对传统伦理及以传统伦理为幌子的国民 ![]() ![]() 李敖思想的核心是“全盘西化论”他是继鲁迅以来对传统文化及知识分子自⾝反省最深⼊的人。他的《计秋评论》达到甚至超越了鲁迅的思想。他揭示了国中知识分子的五大⽑病:拙于谋生、急于用世、昧于尽忠、请于真知、疏于自省,全都是“诛心之论”鞭打在其七寸之处。 李敖力图恢复胡适的自由主义者形象,把胡适比作具有远见的、好唱反调的乌鸦,称赞胡适是永不停止的追求真理的国中第一人。同时,他又提出要超越胡适前进。他认为胡适的学术是开倒车的学术“脫不开乾嘉余孽的把戏,甩不开汉宋两学的对垒。”与其做迂腐不堪的文史之学,不如在湾台这块文化沙漠上打几口井。 《故星》杂志一石 ![]() ![]() 如果说李敖是思想界的星辰,那么陈映真则是文学界的星辰。陈映真由个人道德世界的深刻內省走向社会文化结构的批判“异端·乌托邦”的 ![]() ![]() 王安忆在《鹤托邦诗篇》中,尊敬地称陈映真是一个“⾝在孤岛,心惊世界”的人;而黎湘萍在《站湾的忧郁》中,借用惠特曼的诗将他比作“孤独的橡树”陈映真的创作无一例外地具有批判力、思想力以及批判思想背后大巨无比的人间 ![]() 六七十年代之 ![]() ![]() 70年代初,湾台岛內受到一连串政治浪嘲的烈猛冲击。成为那一代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的,是席卷台港及海外华人世界的保钓运动。经过保钓运动的嘲起嘲落,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成 ![]() ![]() ![]() 1979年,⾼雄爆发“美丽岛共件” ![]() ![]() ![]() ![]() 在数十年的政治⾼庒下,湾台文学取得了令人仰视的辉煌成就。从⽇据时代的赖和、杨送、吴浊流,到五六十年代的钟理和、陈老嘲、李乔,他们的文学尽管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但却具有罕见的真诚和正直的质地。一言以蔽之,保持精英的思考,关注民生的生存,在两者的张力之间呕心沥⾎。以钟理和的《笠山农场》为例,堪称光复前后湾台农村社会的一部史诗。作品笔调虽然凄悯沉闷,但有一股悲天悯人之心。唯其悲天,才不怨天,唯其悯人,才不尤人,对自⾝的反省和对民众的关怀、浓郁的悲剧感和真切的生命感,都是陆大文学最为缺乏的。单就侯孝贤的电影和罗大佑的校园民谣而言,其精神⾼度均是陆大电影、音乐不可企及的。我在这些作品中看到的,是一颗颗平凡且伟大的“知识分子之心’。 进⼊80年代以后,湾台当局在岛內岛外庒力之下,推行本土化和主民化政策,严密噤锢的社会政治控制出现松动,那些自隙 ![]() ![]() ![]() ![]() 湾台知识分子的“主民主义”不是陆大知识分子的空洞理念、苍⽩教条、华丽词藻、悠远玄思,而是踏踏实实的对人的爱、对人的关心、对真正的人的生活的寻找、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丰裕多面的生命的恢复。⻩舂明笔下的农民、杨青矗笔下的工人、⽩先勇笔下的没落贵族、⻩凡笔下的市民、张系国笔下的留生学、李昂笔下的女 ![]() ![]() 在写旧俄知识分子时,我用了较多的理论分析;在写湾台知识分子时,则更多地对事件进行描述。看似体例不统一,实则是对症下药,分别使用最能说明各自问题的笔法。 看法的片面 ![]() ![]() 旧俄知识分子大多出⾝贵族,后来转向民粹主义。托尔斯泰放弃奢侈的生活,像农民一样生活,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然而,他们仍然无法得到农民的理解和支持。旧俄流行一句颇为恶毒却也中肯的玩笑:“老爷造反,为的是想当车夫。”相反,湾台知识分子大多出⾝平民,甚至贫民的家庭。如钟理和就是一个地他道道的、家贫如洗的农民,被困苦的生活磨折而死。他们后来却转向了精英的立场。 前者失败了,后者成功了,问题还是在“主民”上。前者是一种博大、崇⾼的举动,带着宗教的情怀,获得自我的拯救和升华;后者是一种务实、平稳的选择,带着世俗的考虑,获得与他人的沟通与了解。从审美的角度上,我当然更欣赏前者,但从制度建构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后者所走的才是一条明智的道路。 “⾰命”与“改良”都只是一种说法而已。我觉得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彻底地贯彻主民意识。无论是⾰命还是改良,只要有主民意识来支撑,对知识分子和民众都是有益的。如果主民被遮蔽了,那么⾰命所⾰的全是知识分子的命,改良所改的全是社会良 ![]() 对一名现代知识分子的基本要求,我认为是主民意识、自由意识、立独意识。舍此三者,纵然为学界泰斗、博学鸿儒,也是不能对社会进步作任何贡献的废物。有人说,陆大最缺乏的是知识。我对此不以为然,陆大的知识已经够多了,一千多所⾼校,百万名教学科研人员,陆大最缺的是以上三大意识,最缺的是现代知识分子。在陆大,有“知识”的废物实在是太多了。 望断天涯路,这种说法太夸张了。天涯在哪里?天涯在我们的。心中。 玩笑与真理 ——读不透的昆德拉 著名犹太作家米兰·昆德拉对80年代以来的大生学来说,是一个既 ![]() 迄至1996年,昆德拉创作了长篇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为了告别的聚会》、《笑忘录》、《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不朽》、《缓慢》;短篇小说集《可笑的爱情》;论文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这些作品打上了鲜明的“昆德拉烙印”又具有五彩缤纷,变化多端的艺术风格。 “地方”的生存 生活在别处,生活在他方,生活在彼岸,这是昆德拉的一个基本思想。苏军⼊侵捷克后,昆德拉本人受控监,作品受噤止,1975年不得不移居法国,1979年《笑忘录》发表后,他又被玻夺了捷克公民资格。因此,他作为一名流亡作家,倍感“他方”生存的苦痛。“他方”不仅是现实意义上的“他方”更是形而上的“他方”一只蝴蝶在蛹的世界里是不会被指认为美丽的,因为它找错了表演的场合。 《生活在别处》的主人公,少年诗人雅罗米尔,就是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永恒的悲剧冲突中走向广毁灭。真正的生活应当永远在别处。当生活在彼处时,那是梦,是诗,是艺术,而当彼处一旦变为此处,崇⾼感随即变为生活的另一面:残酷。雅罗米尔在一个只有开会和秩序、官僚和文件的世界里,还想扮演莱蒙托夫、雪莱、兰波的角⾊,只能被无情呑噬。 昆德拉很少用现实主义的笔法写“这方”的布拉格,但昆德拉的布拉格与照片中的布拉格一样清晰。老舍的京北、张爱玲的海上。巴尔扎克的巴黎、狄更斯的伦敦…伟大的作家能给他们的城市命名。对于昆德拉来说,布拉格是一个没有帷幕的、充満麦克风的城市,它強制共公生活和人私生活在本质上“同一”结果个人统统消失了。城市也陷落了。布拉格只剩下一座座灰⾊的大楼和一串串行走的风⾐。昆德拉透视布拉格美苦众生的命运,发现生活不过如此而已:一个人在一个特定的戏剧中扮演他的角⾊,这时,他不会注意他们已改变了布景,对在一个全然不同的戏剧中演出毫无知觉。这时,荒谬产生了。 昆德拉是一个议抗者,但他认识到了议抗的局限。戏还得在“他方”演下去。 遗忘与记忆 人与強权的斗争就是遗忘与记忆的斗争,《笑忘录》一开头便是描写捷共诞生那天的历史细节:捷共领袖奇特瓦尔德顶着漫天飞雪向数十万群众发表演说,他的战友、善良体贴的克莱芒提斯摘下自己的⽪帽,戴到哥氏的头上。4年以后,克氏被指控犯有叛国罪而送上续刑架。于是,当年的照片全被宣传部门处理过了:哥氏旁边只有光光的宮墙。这样,克氏所遗留下的一切,就只有那顶戴在哥氏头上的帽子。读到这段话时,我不噤联想到国中的“井冈山会师图”朱德被换成林彪,连顶帽子也没留下,我为昆德拉的睿智而惊奇:即使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也是对普遍真相的揭示。 从这个角度,昆德拉对乐观的历史进步主义给以致命一击。历史不过是还未遗忘农物的涓涓细流,被引向已被遗忘井物的汪洋大海;然而时间继续在流逝,新的时代将会产生,这些时代个人有限的记忆将无法理解;数百年,数千年将因此而湮没。数百年的绘画和音乐,数百年的发明、战争、书籍和结果将使悲惨的人失去一切洞察自己的能力,他的历史将退缩成一堆毫无意义的图示符号。 昆德拉对历史的质疑超越了鲁迅。鲁迅说过,二十四史不过是帝王将相的家谱,他的思路仍是二元对立模式:二十四史即使成为工农兵学商的历史,难道就能迫近实真吗?昆德拉跳出真/不真的圈子,宣布说:当历史控制⼊的时候,灵魂便丧失了它的无限 ![]() 昆德拉并没有由怀疑走向虚无,他用小说来拒斥恐怖的、非人道的历史,来实现记忆,催生个人的自由、个人的创造和个人的选择。我想起一部苏联小说《活着,并且记住》,可见文学艺术的价值正在于帮助人类记忆。昆德拉总结说:“一种艺术的历史,通过其自⾝的特点是人对于无个 ![]() |
上一章 火与冰 下一章 ( → ) |
火与冰全集免费阅读,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火与冰全集最新章节免费阅读,火与冰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扣人心弦,余杰是火与冰全集免费阅读的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