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火与冰全集最新章节 |
![]() |
|
艾叶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火与冰 作者:余杰 | 书号:43310 时间:2017/11/5 字数:15575 |
上一章 第四辑 黑色阅读(5) 下一章 ( → ) | |
领袖的真面目 最近读到两本苏俄作者写的好书。一本是弗拉基莫夫的中篇小说《忠心耿耿的鲁斯兰——一只警⽝的故事》,另一本谢夫成柯的自传构莫斯科决裂久前一本书的主人公是一条忠诚的狗,后一本书的主人公则是一名叛逃的外 ![]() ![]() 上篇:狗眼看人世 60年代苏联民间曾流传过这样一个故书:某地的集中营被撤销后,计划在原址上建设一个联合企业。来自各地的年轻建设者们下车后,在车站广场开完动员大会,便整队向目的地进发。原来在集中营里押送劳改犯队伍,如今流落街头的警⽝们闻讯赶来,误认为这是新来的劳改犯,于是它们主动地担负起押送任务,结果造成一场人与狗之间的冲突。弗拉基莫夫 ![]() 鲁斯兰是一条优秀的警⽝,早在认练场里就已显示出不凡的天赋。被分配到集中营后,它跟着主人勤勤恳恳地站岗放哨,忠于职守。主人经常向它发出“扑上去”的命令,它立即带着服从命令的欣喜,急速地冲出去,做出从一边跳到另一边的假动作。于是敌人就慌作一团,不知道是逃走好还是自卫好。最后它一下子跳过去,爪子扑到敌人的 ![]() ![]() ![]() ![]() 体制能扭曲人,这一点已为无数的作家所发现和书写;体制还能扭曲狗,这一点却是弗拉基莫夫的新发现。这种新发现令人⽑骨悚然“我们可怜的小星球被一道道的边界线和国境线,被一层层的⾼墙和铁丝网划得遍体鳞伤,它在冰冷的远方旋转着,冲着这些星星飞去,在它的表面L,没有一寸不是看守着人的土地。总有一些囚徒借助于另一些囚徒小心地守卫着其他的囚徒以及他们自己,以防人们多呼昅一口有致命危险的美好的自由空气。鲁斯兰进从这一条除了万有引力定律外最重要的定律,仍愿充当一个⽇夜不撤的守卫。”鲁斯兰的忠诚使它成为警⽝的模范,在一个人 ![]() ![]() 鲁斯兰不再是“狗”而成了“警⽝”当集中营撤消后,它的“警⽝”的⾝份也被取消了。然而,它只能做“警⽝”而拒绝当“狗”当它昔⽇的同伴纷纷自谋出路,到各家各户投案时,它“没有接受过任何人施舍,没有执行过任何人的命令,没有对任何人摇尾乞怜”一心一意地等待着,希望主人能把它召唤回去重新执行“公务”它天天呆在站台上,眺望着铁轨的尽头,等待着运送犯人的车厢的到来。 车厢终于到来了,忠诚的鲁斯兰扑了上去,没有主人,也要执行公务呀!它与那群眼中的犯人一直战斗到最后,直到致命的铁锹扬起来。鲁斯兰命中注定在它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没有脫离公务。公务在它已要渡过彼岸去的时候召唤它。“当最最忠实的,曾经发誓要为执行公务毫无保留地献出生命的人纷纷背叛的时候,当旗手们本⾝把执行公务的那面受到污辱的大旗扔到烂泥地里的时候,在这个时刻公务寻找支柱,向尚存一点忠心者大声疾呼——于是鲁斯兰这个濒临死亡的士兵听到了战斗的号角” 是鲁斯兰错误地理解了时代,还是时代扭曲了鲁斯兰?忠诚恰恰成为悲剧的核心。鲁斯兰把整个星球都看作集中营,把所有的两脚动物都看作可鄙而不可怜的犯人,狗眼里闪烁着“真理”的火花。鲁斯兰与卡夫卡一样聪明,卡夫卡眼里的是一个服从。机械、菗象的世界,是一个不为人所知的神话中一眼望不尽的 ![]() ![]() 如果说普·斯兰因不清醒而丧命,那么诗人曼德尔施塔姆则因清醒而丧命。曼德尔斯塔姆早在十月⾰命初期就感受到了当代生活中人道主义受到的无情摧残:“众人皆能感觉到向前移动的社会建筑之形式的宏大,尚不见⾼山,⾼山已将它的 ![]() ![]() ![]() ![]() 狗眼看世界,只是角度变了而已,并不会将世界的本质看走眼。赫肯黎说,新世界并不美丽,我相信。 有的时候,人咬起人来,能够让狗都望尘莫及。我想起7一个名叫江青的国中女人。关于江青狱中生活的传闻很多,据说她看到“红⾊国中”的资本主义化气得浑⾝发抖。我想,她的感觉比鲁斯兰好不到哪里去。失去了集中营的鲁斯兰,处境悲惨“它习惯于在⼲净的垫子上暖暖和和地觉睡,习惯于有人给它澡洗,梳理⽑发、剪指甲、裹伤抹药,在失去这一切之后,很快一落千丈,落到了就是丧家野狗也不如的地步。”野狗避免在火车头的炉渣堆上取暖,鲁斯兰一时糊涂这样做了,结果几天內它最可靠的防寒物——又厚又密的⽑弄 ![]() ![]() 《忠心耿耿的鲁斯兰》显然不是一篇童话式的动物小说。这本书不会给人以任何的阅读悦愉。面对鲁斯兰的炯炯有神的狗眼,有谁能无动于衷呢? 下篇:领袖的真面目 谢夫成柯,莫斯科际国关系大学博士,曾任苏联派驻联合国代表团政治部门首脑、外长葛罗米柯的人私顾问、联合国副秘书长,1973年投奔国美。我一向喜 ![]() 谢夫成柯出⾝特权阶级,因此一直受着苏联的精英教育。“典型的苏联教育方法所主张的立独思考及行为,事实上就是指尽染了解现则的意义,然后全力以赴地去执行命令,任何试图超越规则的冲动是危险的,必须加以镇庒。这套理论有效地制造厂许多苏联的现代农奴。”然而,谢夫成柯逐渐发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苏联现实不尽相符,只是不敢表达出来,他有同学因此而被开除。大生学必须通过试考,不能向任何理论挑战、质疑或寻求答案。教科书的理论不断遭到修改,因为斯大林常突发奇想,政策一变,昨⽇的宠臣很可能隔夜之间就变成阶下之囚,颠扑不破的信条转眼就成为异端琊说。“在那个年头,一个人要是错过一场演出,没有把当⽇修改的‘真理’记下来,很可能就会酿成一场大祸”教授们苦口婆心要生学都相信苏联是由工人阶级统治,所谓的产无阶级专政,马克思理想中由资本主义变成共产义天堂的转化时期。然而事实上,除了少数指定的“工人英雄”用作宣传样板之外,产无阶级 ![]() 谢夫成柯30出头就成为葛罗米柯大使级的顾问,可谓少年得志。他得以了解最⾼权力机构的运作,也看到了那些“伟大人物”面具后面的丑态。⾼级员官中最正直的是葛罗米柯,他对苏联体制的忠心完完全全毫无保留,因为他自己本⾝就是这个体制的基本要素,是推动力也是结晶品。一次新闻记者问及他个人的心路历程,他的回答是:“我对我的个 ![]() ![]() ![]() ![]() ![]() ![]() ![]() ![]() ![]() 赫鲁晓夫是一个“复杂而自相矛盾”的领袖。谢夫成何欣赏赫氏的活力、通俗的幽默以及开放,希望其能废除斯大林的陋规,使苏联走向自由开放的道路。赫氏虽然将权力集中于一⾝,他也试图改⾰,至少为萧条的社会注⼊一点光和生命气息。他是个正统的共产主义者,而且工于心计,重实际,却又有赌徒的缺乏理 ![]() ![]() ![]() 如果说谢夫成柯对赫鲁晓夫还褒贬参半,那么他所看到的 ![]() ![]() ![]() ![]() ![]() ![]() ![]() ![]() 谢夫成柯最后一次见到勤列⽇涅夫,是在1977年陪同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访苏期间。“从那张大硕的沉重的桌子后头略略站起来 ![]() ![]() ![]() ![]() ![]() ![]() ![]() ![]() ![]() ![]() ![]() ![]() ![]() ![]() 之后的契尔年科,以72岁的⾼龄登基。人不是绝顶聪明,可是做事很实际,契氏一向的态度相当苛求、耝鲁、独裁、傲慢,而又无比的自大。刚⼊政治局时,他常与 ![]() ![]() ![]() ![]() ![]() ![]() “大人物”原来都是这样一群卑鄙无聇之徒。谢夫成何与他们同桌而坐,眼见“伟大领袖”轻率地论断是非,眨眼间又可以颠倒黑⽩;眼见他们虚伪败腐,无所不为;更眼见他们完全隔绝群众,不顾民心。在克里姆林宮金碧辉煌、古老沉静的回廊里暗蔵着一座博物馆,架上尽是主义教条,虽然清楚可见,早就变成化石了,就像嵌在玻田里的苍蝇一般。“克里姆林宮是全世界最缺乏正直、诚实、开放的地方。从导领人人私生活,直到他们堂皇的政治计划,到处充満了虚伪作态。”这里,真正受到顶礼膜拜的只有权力,权力带来永无止境的需求,小至进口汽车,大到呑并别的家国。 于是,整个社会变成了一个⽝儒社会。人们为了各种理由在双重生活的夹 ![]() ![]() ![]() 谢夫成柯的理想破灭了。尽管他功成名就,是苏联最年轻的大使级员官,并且将是副外长的人选,享受着丰裕的物质生活,但他对这一切丧失了趣兴。“一切的努力都无济于事,我终于放弃还有可为的指望了,虽然我正步步⾼升,可是想到自己一方面在心理上秉持异议,实际上都又得扮演官僚主义的应声虫,这种⽇子未免太可怕了。想到时时要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处处要面对克格 ![]() ![]() ![]() 最后,他选择了国美。在联合国工作期间,谢夫成柯有数年的时间详细比较两种不同的体制及生活方式。“许多国美人视为天经地义的书物強烈地昅引了我。我羡慕他们能自由自在地说话行女,工作著作。我也想随心所 ![]() 天朝的崩溃与草莽国中 回忆是无可指责的, 只要它服务于某种目的; 正是由于银鼠的懒惰, 造成了它自⾝的退化。 —一尤金尼奥·蒙塔莱《大鸽的叫声》 最近读到三本好书:⻩仁宇所著的《万历十五年》、茅海建所著的长朝的崩溃》、叶曙明所著的弹莽国中人这三本书巧妙地形成了一个系列:它们分别勾勒出明、清和民国三个时代国中的混 ![]() 作为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仁宇先生提出所谓“大历史的观点”即“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而不像历代历史家那样以道德判断为准绳。明朝是一个最道德的朝代,同时又是最忍残最无聇的朝代。 ![]() ![]() ![]() ![]() ![]() 《万历十五年》还详细叙述了几名这个时代的杰出人物的作为:刚愎自用的张居正、首鼠两端的申时行、古怪的模范官僚海瑞、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蛰、以及孤独的将领戚继光。我最感趣兴的是作者笔下的戚继光。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事家,他要完成功业,就不得不找张居正做他的后台,不得不向后台老板送银钱美女。他看到了军务体制的致命弱点,但帝国不允许也没有能力作全面的改⾰。戚继光的成功便在于他的妥协之道,让先进的部门后退,使之与落后的部门不至相距过远。在组织制度上没有办法,就在人私关系上寻找出路。戚继光的不幸在于他的妥协,《明史》说他的“ ![]() ![]() 紧接着《万历十五年》,《天朝的崩溃》则展现出一幅更为悲惨的画面。在一切都上轨道的社会中“垂拱而治”是国中传统政治学的最⾼境界,无所作为的万历帝幸运地成为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而清代的皇帝道光却没这么幸运了,他在一个国中面临西方威 ![]() ![]() 《天朝的崩溃》以崭新的历史观看待鸦片战争这中一国近代化理应发生的起点,专门分析国中人,尤其是决策者们,究竟犯了什么错误以及如何犯错误的。作者第一次打破了“忠好不两立”的思维模式,以详实可靠的历史材料为依据,还原当事人的心路历程及行为方式。道光帝、林则徐、价善、奕山、伊里布。牛鉴…作者并不着力于对他们的功过是非作一个一锤定音的评价,而是研究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他们受到哪些有形无形的历史条件的约束。 鸦片战争之败,并不败在区区几个“卖国贼”⾝上。运转不灵的体制早已决定了战争的必败:法律过于简单,税收过于短少,府政无 ![]() ![]() ![]() 一部鸦片战争的历史,也是一部谎报军情的历史。前线败绩连连,员官们仍然凯歌⾼奏,他们的精力不是用在对付英军上,而是用在如何欺骗皇上上。但这并不全是臣下之过,因为皇上是一位乖戾的皇上—一道光在上谕中经常问及臣子们是否具有“天良”仿佛“ ![]() 清朝灭亡了,但维系清朝的文化却没有灭亡。所谓民国,不过是草莽国中。叶曙明的《草莽国中》着重分析地缘、文化与人三者的关系。例如,⾰命先行者孙中山,虽然深味西方政治体制的优点,但要在国中掀起⾰命,他也不得不加⼊帮会,以帮会头子的⾝份周旋—一而帮会,恰恰是国中封建文化中最 ![]() 土壤已经盐碱化,再好的树苗也养不活。总统內阁制在西方运转自如,在国中却是社会上的游体,所颁布的法律与社会实际情况风马牛不相及。人私的军事力杀就是一切,孙中山崇⾼的道德感只会被军阀们聇笑。于是“孙大炮”的外号传开了。而军阀们,不过是刘邦、朱元津那样的流氓们的翻版:无论是以没有信念为信念、凭着一次又一次的背叛和投机成为军阀中的強者的冯⽟祥,还是西北文化的化⾝,以土财主的思想方式解释儒家典籍,稳做山西王的阎锡山;无论是马匪出⾝、杀人如⿇、満口脏话的大帅张作霖,还是海上滩流氓出⾝代表东部财团利益,最有“领袖”气质的蒋介石,他们之所以拥有脚下的土地,是因为他们首先向土地及土地代表的文化俯首称臣。这个时代的強者只有一种人:《手捧说语》,心想《厚黑学》;外表是圣人,骨子里是草莽。 其实,过去的国中大地便是一个京剧的大舞台。想上舞台当主角,你就得抹上花花绿绿的油彩,穿上奇奇怪怪的服装,做出扭扭捏捏的动作,或男人扮女人,或少年扮老人。在这个舞台上,只有⾼度扭曲的人,没有丝毫的实真与美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国的历史乃至整个国中的历史,都只是一场“ ![]() ![]() ![]() 草莽时代,意味着旧秩序的失控与新秩序的空缺。草莽英雄们,显然不可能有追求自由经济、主民政治、多元文化的意向。草莽们曾经一无所有,甚至于饿肚子,所以他们的理想便是天天“大块吃⾁、大碗喝酒”而在⾁和酒都少得可怜的国中,要想“大块吃⾁、大碗喝酒”就得有权力。文化的缺陷与人 ![]() 一位西方著名的观察家认为,20世纪“理解国中”的只有三个国中人,即:鲁迅、蒋介石、⽑泽东。我认为,鲁迅是唯一有免疫力的人。李锐的《庐山会议实录》中记载,⽑自诩自己颇有“山野之气”田家英则私下里批评⽑“古书读得太多,深味权谋之术” 在鲁迅看来,历史是鬼们的庇护所,而福柯则说,深蔵在历史背后的是“存在的话语”这种话语在某一瞬间抓住某一个人。不管这个人如何了不起,他也像齐天大圣一样逃不出如来佛的掌心。时间久了,被害人与作案人,吃人者与被吃者的界限模糊了,历史成为牛鬼蛇神们一起加⼊的一次狂 ![]() 这是一种非常悲观的看法。在我读完像三部曲一样的三本书的时候,我不得不接受悲观的布摆。那么多美丽的谎言像秋天金⻩的银杏叶一样随风而逝,那么多大巨的青铜像被拖到炼狱里五马分尸。 雅斯贝尔斯低沉的声音自回音壁的那一端传过来:“难以最大的悲观态度看待人的将来,谁倒是真正把改善人类前途的关键掌握在手里了。” 生活在国中,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只能这样。 从唯美到极极主义 ——读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研放社会及其敌人》是波普尔的代表作之一。可惜的是,中译本只有上卷,在国中, ![]() 这部书是对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的批判 ![]() ![]() ![]() 我最感趣兴的是波普尔对柏拉图唯美主义的透视。在此之前,唯美主义与极权主义的关系一直是思想界的一个盲点。尽管我隐约感到,许多有唯美倾向的文学家、艺术家都有或多或少的极权主义思想,如王尔德、庞德,甚至国中当代的天才诗人海子,但我未能弄清两个环节究竟是怎样套起来的。 现在,波普尔作出了他的回答。他指出,柏拉图的 ![]() ![]() 用以说明这一理论的典范便是希特勒。历史学家们面对希特勒时,总是感到 ![]() ![]() ![]() 希特勒有很⾼的审美能力,美学是法西斯主义的重要部分。希特勒欣赏安格尔画的美女,欣赏瓦格纳的音乐,欣赏凯旋门一类的建筑。他对名画、音乐和建筑的欣赏,是跟奥斯维辛的暴行同时进行的。两者其实是相通的。柏拉图在《政治篇》中就曾写道:“他们为了家国的利益,可以按法律程序或不按法律程序,来处死或放逐一些公民,以清洗这个家国,使它比以前为好。这是按科学和正义行事”一个画家只能清洗画布,一个拥有无限权力的画家则会连 ![]() ![]() 审美冲动是动人的,波普尔自己也说,他非常同情审美的冲动。但他提出如下的条件:每一个人,如果他愿意,必须有权利塑造他自己的生活,只要不过分⼲涉别人。一个人尽可在唯美中生活,但不能強迫别人也接受这种方式。换言之,人们的生活不能成为満⾜艺术家自我表现的愿望和手段。否则,唯美便走向了极权。 经历了文⾰及“前文⾰”数十年痛苦的国中人,却仍然不能作这样的反思。这究竟是思维的局限还是言说的噤忌?喜 ![]() ![]() ![]() 纠 ![]() ![]() ![]() ![]() ![]() ![]() 波普尔眼里,没有完美无缺的⻩金世界,只有“逐步完善”的开放社会。“开放”是一个被我们用滥的词,实际上,真正的开放尚未开始。 反叛的诗人 ——追求真理的布罗茨基 1996年1月28⽇,纽约市布鲁克林区公寓。一间到处放満书籍的房间里,布罗茨基因心脏病发作,在睡眼里逝世。诗人没有经历任何的痛苦,死亡是在瞬间之內降临的。诗人 ![]() 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年生于列宁格勒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童年时代,战争刚刚结束,灰⾊和浅绿⾊的建筑物立面上弹痕累累,无尽头的、空旷的街道上很少行人和车辆。⽗⺟是⾼雅的知识分子,从小给他以良好的艺术熏陶,但也赋予他抹不去的犹太⾎统——在苏联“犹太人”一词的处境有些像一个脏字或某种 ![]() 卑微者最先醒来。“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他生活在世界上一个最不公正的家国里。其统治者,从人类的各种观念来看都可以被称为堕落者。但是没有人这样称呼过。”领袖的肖像就挂在小男孩 ![]() ![]() ![]() ![]() 小男孩15岁时退了学,这与其说是一个有意识的选择,不如说是一次勇敢的反抗。在一个冬天的早晨,并无明显的原因,他在一节课的中间站起⾝来,走出学校的大门。在老师与同学惊诧的目光里,向洒満 ![]() “今⽇我们就要永远分手,朋友。/在纸上画一个普通的圆圈好了。/这就是我:內心空空如也。/将来只须看上一眼,随后你就擦掉。”哀歌里并不出现“悲哀”这个词,这是布罗茨基的风格;在最轻松的叙述方式中蔵着最深广的忧愤。他的诗句像是一条道路,当你走上去的时候,才发现是一 ![]() 一切创造自⾝的诗人都否定主人与奴隶的世界。生活在一个自称“⾰命”的权政下,诗人的反叛却受到了可聇的镇庒。1964年,布罗茨基受到苏联官方的审讯,罪名是“社会寄生虫”这名从事的強度体力劳动远远超过他的前辈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人,居然成了“寄生虫”这一审判暴露了帝国全部的非正义 ![]() 诗人被判⼊狱5年,后来减至一年半。1972年布罗茨基被驱逐出境。这固然是一种灼人的痛苦,但比起斯大林时代的古米廖夫、曼德尔施塔姆等人来,则要幸运得多。“还不知道要走多少个千里/尤其是每一次都得从零算起。”1977年,布罗茨基加⼊了国美国籍,但他声称:“我的心灵永远为俄罗斯歌唱。”没有人比他更懂得文学和历史,没有人比他更能自如地运用俄语,没有人比他更彻底地蔑视覆盖世界六分之一土地的大帝国。他用诗歌为自己重建一个世界。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出版了41本著作,绝大部分是诗歌。因为他相信,对于灵魂来说,没有比诗歌更好的居所了。1987年,布罗茨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学院称他“具有伟大的历史眼光”他的诗歌“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当时,布罗茨基年仅47岁,是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获诺贝尔奖的作家。 卡夫卡说过:“生活叫作:置⾝于生活之中,用我们在其中创造了生活的眼光看生活。”市罗茨基尝试着这样做了——他虽然没有颠覆大帝国,却成功地证明了一首诗可以比一个帝国重。“在茫茫的宇宙间。/地球就这样运转,/我们时而热,时而冷,/时而在光明的⽩天,时而在晦暗的夜间。”暴君和杀人者并不可怕,在这晦明未定的时刻,谁是法官谁是罪人,且听下回分解。 帝国先于诗人隐匿在黑⽪的史书里。疲惫的诗人也该休息了、记得里戈有句名言:“你们都是诗人,而站在死亡一边。”布罗茨基则说“死”即便是作为一个词,也和诗人自己的作品,即一首诗那样是确定的。一首诗主要的特征在于其最后一行。“当我们阅读一位诗人时,我们是在参与他或他的作品的死亡。”他对死亡早有预料,像朋友一样,等待死亡的到来。 那天夜晚,他拧灭台灯,拉上窗帘,纽约的万家灯火被他隔在外面。他想起了忧郁的⺟亲,以及⺟亲教他朗诵的普希金的诗篇。他躺在 ![]() |
上一章 火与冰 下一章 ( → ) |
火与冰全集免费阅读,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火与冰全集最新章节免费阅读,火与冰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扣人心弦,余杰是火与冰全集免费阅读的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