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火与冰全集最新章节 |
![]() |
|
艾叶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火与冰 作者:余杰 | 书号:43310 时间:2017/11/5 字数:13222 |
上一章 第四辑 黑色阅读(1) 下一章 ( → ) | |
黑⾊阅读 阅读是我们籍以反抗人世局促的最好武器。我们的人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內,常常被界定为一种凝固的状态。在 ![]() ![]() ![]() 漫长的黑⾊阅读的旅途,就像穿越一段一段的隧道。第一段隧道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氏是真正用心灵拥抱黑暗的天才。1849年12月22⽇,他被一队士兵带到彼得堡谢苗诺夫斯基广场执行 ![]() 第二段隧道是帕斯捷尔纳克。《⽇瓦格医生》讲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暗夜里一边默默地 ![]() 在自传 ![]() ![]() ![]() ![]() ![]() 第三段隧道是鲁迅。鲁迅自己说:“我的思想太黑暗,发表一点,酷爱温暖的人物已经觉得冷酷了。如果全部露出我的⾎⾁来,末路真不知要怎样。我有时也想就此驱除旁人,到那时还不唾弃我的,即使是妖蛇鬼怪,也是我的朋友。倘使连这个也没有,则就是我一个人也行。”鲁迅好像是不带一点⼲粮饮⽔进沙漠的旅人,早已抱定九死而不悔的决心;又好像是播种煮过的种子的园丁,原本就不怀有收获一颗一粒的希望。他杜绝一切精神幽该,只留下在黑暗中惊心动魄的呐喊。“于浩歌狂热之际寒,于天上见深渊”《祝福》里连彼岸世界也是黑漆漆的,《药》里的人⾎馒头和坟头也是黑⾊的。而把⽩昼当作黑夜的狂人,恰恰是先生的自况。国美內科名医对他说过:“如果先生是西方人,30年前就该去见上帝了。”从染上不治的肺病的那天起,鲁迅这位深味非人;司黑暗的东方哲人就昂首与黑⾐的死神眈眈相向;吓得横行无忌的死神30年不敢轻举妄动,这是怎样一种大勇! 我习惯在夏夜最热燥的时候读鲁迅。没有一丝风,室內像个蒸笼。翻开书后,黑⾊的方块字一行比一行凉,如冰一般凉⼊骨髓里;一行比一行苦,如⻩连般,要治病就得慢慢咀嚼。渐渐觉得灵魂被淘空了一般, ![]() ![]() ![]() ![]() ![]() 第四段隧道是张爱玲。我一直无法理解,那么年轻的张爱玲,怎么写得出如此黑暗、苍凉、冷漠的故事来。这位在风衰俗怨、离散丧 ![]() ![]() ![]() ![]() ![]() ![]() ![]() ![]() ![]() ![]() ![]() 推而广之“黑⾊阅读”可以扩展到人类文化的一切领域。儿叨尼古希腊戏剧中所有人物面对命运发出的呼喊。然而,正因为我们生活在黑暗中,我们才会一代代地祈求光明。有一次,我在画册中翻看到一厂伦 ![]() ![]() ![]() ![]() ![]() “黑⾊阅读”也可以移植到音乐之中——用耳朵去阅读。只可惜塞満流行音乐的现代人的耳朵,已经无法阅读出那些“黑⾊音乐”的⾼妙。贝多芬被克莱德曼置换成轻柔恬美的抒情曲,这是一种令人哭笑不得的歪曲。真正的贝多芬像夜晚的海啸,沉郁悲伦,汪洋恣肆。贝多芬让我们不得不习惯黑夜,因为⽩天的美丽仅仅是短促的回忆。嘲涨嘲落,多少年的愤怒和黑暗都融进了《命运》里。一曲终了,我在薄薄的晨噴中仿佛看见了海岸线上伤痕累累的石头的轮廓,这就是贝多芬的命运,也是我们的命运。往往是在隆冬的时候,我们才能感觉到自己心灵的深处拥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同样的道理,只有贝多芬这位最丑陋的聋子才能创造出最伟大的音乐。来到那金碧辉煌的朝廷之中,一切都如过眼烟云。而在那孤独的小屋里,一条真正的道路向我们敞开。 人生之旅宛如坐火车过秦岭,隧道一个接一个,数也数不清。在咬着牙进行的黑⾊阅读中,我不停地与“黑⾊天才”们淬然相遇;荷尔德林和他的挽歌,米开朗基罗和他十字架上的圣·彼得,莫扎特和他的安魂曲,卡夫卡和他的城堡,萨特和他的墙,海明威和他海里的老人…是的,无论古希腊悲剧里俄狄甫斯无法抗拒的罪孽,还是犹太人《圣经》中约伯撕心裂肺的呼号,都象征着人类在命运转角处的黑暗。这种黑暗,作为人类的本体而永恒存在,它不是一条能通向光明与解放的坦途,而是与生俱来的重荷。回避黑暗,我们只能可惜地“生活在别处” 年轻气盛说文章 国中不是少年的国度。连写文章,少年人都比不过老年。市面上流行的散文随笔集子,十有八九是老人写的,八九十岁的老人写的。相反,二三十岁的青年的作品却十分罕见。 按理说,最好的文章是少年人作的。本世纪写散文写得最好的,梁遇着该算一个。梁遇舂最好的散文都是二十多岁的时候写的,那时他只是北大的一名生学,但他的文章几乎比所有的老师及老师的老师都写得好。“通常情侣正同博士论文一样平淡无奇,为着要得博士而写的论文同为着结婚而发生的恋爱大概是一样没有道理罢。”什么是才气?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好文章?这就是才气,这就是智慧,这就是好文章。 我翻了好些本老人写的文章,实在觉得不怎么样。华中民族有敬老的传统,这我知道,但我更爱真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老先生们的文章,我只喜 ![]() ![]() 张中行先生有不少好文章,但大多数马马虎虎。当然,先生不是张狂之辈,他给自己的文章定位为“琐话”也就是细碎的闲话。说闲话,当然是无话也得找些来说,有两三句话,便尽量拉长聊上两三个钟头。文章⽔份重了,但有⽔份方能显出“闲适”的氛围来。张先生的文章,佳处在于平等,缺憾也在于平等。他不倚老卖老、木板着面孔教训人,使人如坐舂风,如沐秋 ![]() 旧掌故,是国中文人的拿手好戏,以致明清两代笔记滥泛成灾,简直像决口的⻩河一样滔滔不绝。张中行先生阅时多、读书多、识人亦多,一回忆自然是让逝去的人与书走马灯似地登场。《负暄琐话》倒还可读,到《续话》《二话》就给人以“挤牙膏”的感觉。张先生小说的开头,最爱写那把哑哑的老胡琴’,刚一听到,还颇有韵味,听久了,老是那个调子,便让人生厌了。麦克有一段中肯的批评:“张先生的情供有三样:大老五米一德,看瓜一枚,葫芦一只,各有各的来历,各有各的故事,拉拉杂杂,也就敷衍成一脫好文章。” 张中行先生的文章倒还有几分味道,季羡林先生的文章就更等而下之了。张文如酸梅汤,季又如內开⽔。我并没有侮辱手老的意思,⽩菜萝卜各有所爱,我有不喜 ![]() 不少人称赞李老的文章“平淡”什么是平淡‘Z周作人的文章、俞平伯的文章,那J‘叫平淡,能让你反复咀嚼、体味。平淡不是没有味道,周作人、俞平伯的文章有回味悠长的“涩味”相比之下,季文只能针是文从字顺而已,一张薄纸,看得到背面,背面没有什么东西。佛家有所谓“⻩龙三关”之说,曰:第一境界是“见山是山,见⽔是⽔”;第二境界是“见山不是山,见⽔不是⽔”;第三境界是“见山又是山,见⽔又是⽔”第三境界与第一境界看似一样,实则有天壤之别。如果说知堂散文真是第二境界;那么季老的文章确实是第一境界。做文章与做学问不一样,做学问最重要的是勤勉,做文章最重要的是才气,季老学问做得好,但做文章的才气明显不够。 其他如张岱年、钟敬文、南怀道等老先生,文章与张、季老相似,没能避免遗老气、方巾气、布头气。到底是老了,虽不至于江郞才尽,也难有昔⽇的意气风发,这是自然规律使然,任何人都无法抗拒。如鲁迅,50多岁时写的大部分文章就远远不如《灯下漫笔》、《热风》的时代;如海明威,到了“写不出来”的时候,烈 ![]() ![]() 30岁的梁启超作《少年国中说》,纵谈人之老少,气呑长鲸,好不痛快!我引申之,人有老少,文章亦有老少。少年之文章,如烈酒,使人有拔剑所地不可一世之慨,有引吭⾼歌怒发冲冠之气;老年之文章,如清茶,使人有清风徐来⽔波不兴之感,有手挥五弦目送归鸿之致。少年之文章,使人忧,使人怒,使人热⾎沸腾;老年之文章,使人闲,使人静,使人冷眼旁观。少年之文章是流出来的,老年之文章是挤出来的。少年之文章可舒张万物,老年之文章则无可奈何。少年之文章如‘七志饥餐胡虏⾁,笑谈渴饮匈奴⾎”;老年之文章如“⽩头宮女在,闲话说玄宗”少年之文章写未来之久,在幻想中纵横驰骋;老年之文章写过去之十,在回忆里昏昏 ![]() 今⽇,流行老人的文章,非但不⾜以证明人们心理的成 ![]() ![]() ![]() 这种局面的形成,究竟怪少年,还是怪老人?也许是少年不争气,写不出绝妙好文来,所以我们的须发皆⽩的老先生们不得不肩着闸门。因为少年中没有人愿意接力,老人也就没办法休息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到了这样的地步,赵国焉能不亡国? 然而,少年们并没有获得茁壮成长的广阔天地。轻狂、外露、片面、幼稚…太多的标签贴到他们的⾝上,就像如来佛贴在五行山上的渴语,任你孙猴子有三头六臂,也得老老实实地呆着。老人们开专栏出集子,一条龙的生产线,不费半点力气。编辑、报社、出版社蜂拥而至,把门槛都踏破。随随便便写一篇关于小猫小狗的文章,也被恭恭敬敬地捧回去放在头版头条发表。而少年们一次次投稿,如石沉大海,苦无音讯,再好的文章也被扔进废纸篓里,初出茅庐者,不屑一顾!文坛对陌生的面孔是最无情的。三番五次,⾎也冷了,锋芒也磨平了,人也老了,作品也发表了。 张岱年有一番刻薄的论述;“老年读书做文字,与少年不同。少年读书,如快刀切物,眼光通住,皆在行墨过处,一过辄了。老年如以指头掐字,掐得一个,只是一个,掐不着时,只是由地。少年做文字,⽩眼看天,一篇现成文字挂在天上,顷刻下来,刷⼊纸上,一刷便完。老年如恶心呕吐,以后扼⼊齿吵出之,出亦无多,总是渣滓。”由是,我说我的文章比张中行老。季羡林老写得好,并非我不知天⾼地厚,乃是历史规律使然。老先生们该为之而⾼兴,而不会对我眈眈相向。否则,这个社会岂不在退化之中?这也不是任何一位老先生愿意看到的情形吧?“无边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样的世界方有希望! 姜不一定是老的辣,只不过人们没有尝过嫰姜罢了。一个有生气的时代,必是少年文章群星灿烂的时代,如初唐有神童王 ![]() 李敖26岁时写下轰动一时的《老年人和 ![]() ![]() ![]() 李大别说:“青舂者,人生之王老。”然而,今⽇之青年,哪有一分王者气象,个个像沉默的羔羊。即使有一二架遇着辈,也淹没在群羊的“阵阵”声里。谁能驱动这群羊?谁能打破这铁幕?李敖在文章的末尾写道:“对那些老不成器不晓⽔的老爷我不愿再说什么,对那些老着脸⽪老调重弹的老奷巨猾们我也不愿再说什么,只是对那些以老当益壮自诩,以老骥伏枥自命的老先生们,我忍不住要告诉你们说:我们不会抢你们的 ![]() ![]() ![]() 朋友们,放大胆子,敞开心灵,结晶智慧,拿起笔来写少年的文章,从我的这篇文章开始! 晚年悲懂 1996年12月13⽇,国中20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大师曹禹逝世了。他的晚年是祥和平.净的,却又是 ![]() ![]() 曹禹始终是个青年,始终是那个在清华园里琅琅读书的青年,是剧本中那些生命在燃烧的青年。然而,他不得不接受衰老、接受⽇发、接受腿脚的不灵便。精神的年轻与躯体的衰老形成強烈的对比。他的女儿万方悦“我们对爸爸也有一套,烦心的、不顺的k情不和他说,尽可能说些有趣的。带劲儿的十,我说找儿⼲踢球了,喜 ![]() 他怎样才能満⾜呢?对于作家来说,只有创作才能令他満⾜。曹禹得过严重的神经官能症,睡眠必须依靠安眠药。安眠药能让他放松吗?吃了安眠药后,种种潜意识就会变成话语。他多少次地讲述自己所经历的人和书,反复说要写,写实真的人。有一次深夜里他连声叫女儿说:“你再不来就晚了,我就跳下去了,我什么也不想,只想从窗子里跳下去。”那时,他的⾝子软绵绵的, ![]() “我最后是个疯子,要不然就是了不起的大人物,我要写一个大东西才死,不然找不⼲。”如实却是:晚年曹禹的创作出现了18年大巨的空⽩,令人困惑也令人惋惜的空⽩。晚年的思想,如同秋叶绚烂且静美。许多第一流的作家,往往将写作延续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而且出现创作上的飞跃和升华。曹禹本该如此,也意识到这一点,但他仍然不能提笔。“我就是惭愧呀,你不知道我有多惭愧呀!真的,我真想一死f火!”他是怎样忘情地想着“地狱天堂”般的舞台和驰骋于上的伟大演员阿,但他再也登不上舞台了。 晚年,他与传记作者田本相谈起“王佐断臂”的故事,王佐为了让陆文龙从金兀术的阵营里反正,断臂以求信任。曹禹情动地说:“明⽩了,人也残废厂,大好的光 ![]() ![]() 也许软弱是人的本 ![]() ![]() ![]() ![]() ![]() 曹禹笔下有一系列软弱的人物:《雷雨》中的周萍,《原野》中的焦大星,《⽇出》中的方达生,《京北人》中的曾文清,《家》中的觉新…时代的膻变、文化的庒迫、心灵的焦灼、理想的苍⽩,使他们跌⼊万劫不复的深渊。其中,多少有曹禹自己的影子。最后两年,他一点点地放弃痛苦,放弃由痛苦所替代的那种強烈的愿望,他不再说:“我要写东西”了。有时他说:“当初我应该当个教师,当个好老师,真有学问,那就好了。”这种对自我的怀疑与否定,是蚕无法破茧而出的瞬间所说的实在话。曹禹望渴当一名普通教师,但他能満⾜随遇而安的欣然么?他充当的是另一种教师的角⾊,这个角⾊太沉重了。他说:“钱钟书,人家才是真有学问。”曹禹当年在清华与钱钟书一起并称一龙一虎,他对钱钟书的赞赏、羡慕是耐人寻味的。就个 ![]() 衰老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有的人进⼊老年,迟钝了,⿇木了。而曹禹则不同,他不停地提起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奥尼尔,他意识到自己跟他们的差距,而衰老让这种差距无法弥补和缩短。托尔斯泰是他晚年的一个解不开的情结。“托尔斯泰走了”是踉“苏格拉底死了”一样令人揪心的命题,它像冰山一样横亘在曹禹面前。一谈起托翁,曹禹便不能自己:“他三十几年的痛苦、他像农民一样活着,他一天走三四个小时,然后写。大吃、能吃极了,82岁呀,吃一大碗生菜。他出走了,他30年前就想走,没走成。安娜说你一走我就杀自,他不想跨过她的死尸走路。他每天又快乐又痛苦,真是一个伟大的人!”刚才还希望普通、平凡,现在却又期望伟大、崇⾼,上穷碧落下⻩泉,可怜的老人被悬置在空中。 托尔斯泰不是“想”成就能成的。“就曹禹,还想当托尔斯泰?”这绝非一句自嘲的玩笑话。他受得广上帝对现代约伯的严酷惩罚么?受不了,他自己知道。“我要成托尔斯泰,成不了啊!都七老八十了,还成什么?我想走了,不要这个家厂,我把你们的债还了就走…”这只能是个梦。我觉得,曹禹最好的作品应该是《京北人》,《京北人》里最生动的人物应该是曾文清。曾大清就像笼中的鸟一样,何尝不想飞?可是,翅膀太重“飞不动了”这四个字是悲剧的最⾼境界。艺术家都是有些先见之明的“飞不动广’岂不是曹⾼对自己晚年的预感?结局被他不幸言中,他的生命在他的人物里,他的人物在他的生命里,只有艺术家才有这分敏感,只有艺术家才有这种智慧。在清华大学宁;净的图书馆里,他铺开稿纸,工工整整地写下《雷雨》两个字,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在四川长江边的小江轮上,他点着油灯,一幕一幕地写《家》,江⽔拍打着船舶。多少年过去了,除了遗憾之外,还收获些什么呢? 历史是无法责怪的,因为历史无法选择。 ![]() ![]() ![]() 而人生,终究不像戏剧一样,能由戏剧大师随意调度。那么,无论结局如何,接受它吧。 物玩丧志 国中除了人多,就是书多。于是,读书人也多。像孔子式的“韦编三绝”者亦多,像杜甫式的“读书破万卷”者亦多,但国中并没有因为拥有多如牛⽑的勤奋的读书人而进步。 我最反感的是两句古话,一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二是“学而优则仕”前者是原始时代变 ![]() ![]() ![]() ![]() 长辈指责后辈,特别是对那些花花公子、游手好闲之徒,常常用“物玩丧志”四个字,我却认为“物玩丧志”倒还情有可看,而“物玩丧志”则罪不可赦,直可打⼊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国中的读书人,十有八九是“玩知丧志”陶然自得,乐在其中的。几部残缺不全的破经典,你注过来我注过去,皓首穷经,头发⽩了,经却还没有注完。清代的大师们,表面上看是在追求“纯粹的知识”其实是在文字狱的 ![]() 我曾看到卖兰州拉面的大师傅的绝技——面团在他们的手中理中拍拉,比肩丁解牛还要游刃有余。面团在他们手中服服贴贴的,想变成什么形状就变成什么形状。我想,国中读书人玩弄知识的情状就跟大师傅 ![]() ![]() ![]() ![]() ![]() 国中并不缺少知识,缺少的是反思知识的知识。国中人并非读书读得少,而是读书的态度出现了问题。我在读钱理群先生的《周作人传》时,更加坚定了我的这种想法。周作人是20世纪国中读书最多的作家和学者,他所读的书用浩如烟海来形容绝不过分。《知堂回忆录》的最后,知堂不无自豪地总结自己一生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希腊神话、⽇本排句、英国文学、民间歌谣、人类学、 ![]() ![]() 胡适⾼估了周作人,他哪里是“智者”不过是玩弄知识的游戏者罢了。他的变节不是偶然的,与他读书、求知、作文与做人的方式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周作人当教育督办,当得兢兢业业,在报纸上写《华北教育一年之回顾》,宣称要对意志薄弱的生学进行“思想管制”他喊了几十年“自由”最终在自己拥有权力以后,又自己扼杀了自由。当⽇军在沦陷区实行三光政策时,周作人竟然在电台里公开鼓吹绝灭人 ![]() 在三千年专制主义的酱缸里泡 ![]() ![]() 今天,学者文人们为贫困或受轻蔑而愤愤不平。我想,与其毫无意义地跟别人赌气,不如老老实实地想想:我在做些什么‘Z那些难以为继的学术刊物上的论文,有几篇不是为了混稿费、混职称而拼凑出来的垃圾?许多教授已然蜕变得跟卡內提的杰作《 ![]() 爱默生是个背着十字架的学者和作家。他在黑暗的夜晚,举着光炬,他说这才是知识分子的使命“我不愿把我与这个充満行动则p界隔开,不愿意把一棵橡树栽在花盆里,让它在那挨饿、恐怖。学者不是立独于世的,他是现今这个灵魂萎靡的队伍里,一个执旗的人。” 这是不是一记警钟呢? |
上一章 火与冰 下一章 ( → ) |
火与冰全集免费阅读,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火与冰全集最新章节免费阅读,火与冰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扣人心弦,余杰是火与冰全集免费阅读的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