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火与冰全集最新章节 |
![]() |
|
艾叶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火与冰 作者:余杰 | 书号:43310 时间:2017/11/5 字数:12435 |
上一章 第二辑 情感驿站(4) 下一章 ( → ) | |
杀屠的⾎泊 京北的街道,我最喜 ![]() ![]() 一位西方哲人说过,最容易被毁灭的是美好的事物。今年夏天,⽩颐路拓宽,树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一天我出门去,映⼊眼帘的是一片凄惨的景象:昔⽇延绵十几公里的悠悠绿荫已 ![]() ![]() 杀屠的现场还有蛛丝马迹,不过很快连蛛丝马迹都不复存在。漆黑的沥青将迅速铺到柔软的泥土上,很多年以后的孩子们。不会知道沥青下面,曾经是树的 ![]() 树一生都没有选择过.记得一位搞文字学的老先生曾对我说“树”由“木”和“对”组成,因此“木”总是“对”的。灾难会毁灭木,但毁灭不了木所代表的真理。又有一位红学专家对我说,曹雪芹欣赏的是木石因缘,拒斥的是金⽟良缘,本代表着人间正道。我佩服两位老先生的智慧和固执,他们揭示了人与树之间纯粹的关系:树为人在提供诗意的牺居,背叛树就意味着背叛自然,背叛历史、背叛文明。 《诗经》和《楚辞》是国中文学的源头。对这两部诗集有千百种读法。我有我的读法:我把它们看作关于“生物”的著作,这里的“生物”当然不是生物学意义上冷冰冰的“生物”而是洋溢着生命气息的、孕育着人类成长的“生物”孔子说过,读《诗经》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其中,木的比重最大。那时的情人们都在树下约会,树下有花有草,随手拔起一 ![]() ![]() 各国的民间故事里,几乎都有老树精这一角⾊。某些印第安部落认为,人死了以后,灵魂便寄居到树里,永远不灭。一旦有什么重大的决策,祭司便到森林里去,聆听树的指示,也就是祖先的指示,这些行为并不代表愚昧与弱智,而显示着:树是人类某种特定观念标准的象征和化⾝。我在国子监里瞻仰过那棵千年的古柏。圣庙內是万世师表的孔夫子,圣庙外是数人方能合抱的巨柏、这棵柏树被称作“辨好柏”据说奷相严嵩率领文武百官拜祭孔庙时,突然狂风大作,柏枝飞舞,将严嵩头上的乌纱帽扫落尘埃。这是野史中的记载,我却宁可信其有。 与人一样,树的生存是艰难的,因为有人间的刀斧和莫名的野火。庄子把自己喻为“悸”这是一种“恶⽔”用来修屋要朽,用来造舟要沉,它以自⾝的“无用”捍卫了生存的权利,尽管无奈,也不失悲壮。比起龚自珍笔下的“病梅”来,这种自由生长的可能毕竟值得珍惜。 与树为敌的后果是可怕的。佛祖为什么要选择在菩提树下坐化呢?我不是佛教徒,但我知道,释迦牟尼起码是怀着对树的敬畏之心来到树下,走完他的人生历程的。七祖惠能说得好:“菩提本非树!”是的,菩提是一个活泼泼的生命呀!后来,有个指点江山的伟人偏偏不理解这一点,他仅仅把树看作炼钢的燃料,于是这个民族将长久地承受没有树的灾难,我行经千沟万壑的⻩土⾼原时,一整天没有遇到一棵树,那时,我只想哭。 在海淀⽩颐路旁,面对齐地的树桩时,我的感觉也是想哭,我仰望着这些曾经很⾼的树,它们的灵魂依然站立着,在风中沙沙作响。齐克果把自己比作一棵枫树,加级也说自己是沙漠中那棵最寂寞的树。他们都忍受着无形的杀戮。而今天,我却在有形的杀戮的现场,⾝边是车⽔马龙,一辆车比一辆车更加豪华,这是一个爱车不爱树的时代。请人们不再在树下约会,而在香车里爱做。就连泥土也睡着了,那昅收不到养分的 ![]() 绿荫消失了, ![]() ![]() 不,这不是树。树是站着的魂魄。米兰·昆德拉在做《背叛的遗嘱》中写道:如果一个年老的农民弥留之际请求他的儿子不要砍倒窗前的老梨树,老梨树便不会被砍倒,只要他的儿子回忆⽗亲时充満着爱。 昆德拉是一位不轻易动感情的作家,这是他少数的最动感情的文字。是的,老梨树会留在窗前,老梨树会留在窗前,只要那位农民的儿子活着。 舟的遐想 人类文明诞生之初,便有了舟。 《圣经嫰世纪》中,神对诺亚说:“你要用歌斐木造一只方舟,分一间一间地造,里外抹上松香。方舟的造法乃是这样:要长三百肘,宽五十时,⾼二十肘。方舟上边要透光处,⾼一肘。方舟的门要开在旁边。方舟要分上、中、下三层。”洪⽔滥泛的时候,诺亚整六百岁。诺亚就同他的 ![]() ![]()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完彼两髦,实唯我仪。”这是《诗经》中的句子,舟被作为起兴的景物,可见它在先民心目中和⽇常生活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舟,不仅是⽔上的 ![]() 第一个在舟中作诗的人大概是屈原。屈子的流放之途就是在诸多江河间的漂泊。我猜想,屈子的最后岁月,有一大半是在舟中度过的。他所度过的时光应当加上“⽔”的偏旁——“渡过”在《涉江》中,最悲哀的诗句都是与舟有关的“乘船余上沉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而凝滞。”舟是屈子的知心,屈子心如 ![]() ![]() ![]() 有了舟,便有了舟子和渔夫,以丹为生的人都是最聪明的人。能与屈子辩难的是渔夫。他听了屈子的一席话,莞尔而笑,鼓桨而去,歌曰:“沧浪之⽔清兮,可以灌吾缨。沧浪之⽔浊兮,可以灌否⾜。”发现桃花源的也是渔夫。他弃舟登岸,在落英缤纷中有意无意地闯⼊了桃源世界。我想,陶渊明绝不是随随便便地就把这一殊荣 ![]() 六朝人与舟的关系比前代密切得多。六朝之前,文明的中心在北方,北方是⾼山和平原,是士的世界。士的世界由车充当主角。六朝时候,文明的中心在南方,南方是江河和湖泊,是⽔的世界。⽔的世界由舟充当主角。六朝人的故卡里总少不了舟。雪中访戴的王子就,趣兴只在乘舟的过程而不在访友的目的;波涛汹涌中唯有谢安神⾊不改,处舟中如处平地。六朝人第一次发现了⽔的魅力,于是哪道元写出了40卷的《林经注》,记载国全⽔道1252条。其中,有多少条他曾乘舟亲临?遥想舟中一点孤灯,一个著书人,⾜以温暖人心。《他说新语》中最有名的放新之一是华歌、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 ![]() ![]() ![]() ![]() ![]() 唐代的人们,老老少少都在奔波,在马背上,也在舟船上。为7功名,为了还乡,为了告别和为了聚会,更为了山山⽔⽔本⾝。谁能统计出唐诗中有多少首是在渡口和舟中写成的呢?我想,大概是不会少于三四成的。“故人西辞⻩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朋友看不见了,舟也看不见了,只有隐隐约约的一点孤帆。而一江舂⽔,依旧东流。国中人的时间意识大约是在舟中获得的。路易幼迪在《文化与时间》一书中为国中文化中強烈的时间意识所惊叹,原因很简单:困居在石头城堡里的欧洲人孕育出了空间意识,而寄⾝于舟中的国中人则孕育出了时间意识。 唐代的诗人们最大限度地从舟的⾝上汲取灵感。最后,舟成为他们生命的归宿。李⽩的最后夜一是在舟中度过的。他为了捞⽔中的月亮失⾜落⽔,滴仙终于回到了天上。杜甫也是在舟中告别了他深爱的世界“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少年王 ![]() ![]() 宋代最爱坐舟的当推东坡。出三峡、游石钟山、现⾚壁、赏西湖、搞海南,哪一次离得了舟?伟大的前后《⾚壁赋》是东坡与小舟共同完成的——小舟也是作者之一,没有小舟的参与,想写关于⾚壁的文章无异于建造空中楼阁。所以东坡一开头便写道:“苏子与客泛舟于⾚壁之下,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而在客人的理想世界中,舟亦为不可缺少的道具“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的稽之相属。”江流有声,山⾼月小,⽔落石出,泛舟中流,人生至乐。东坡已明确地区别出:陆上生活与舟中生活并非形式上的不同,而是本质上的差异。陆上的生活“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管”;舟中的生活“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是自由与不自由的对立,是他者与自我的冲突。在陆上,生命向世界关闭;在舟中,生命向世界敞开。 与乘舟看遍大半个国中的东坡不同,明未奇才张岱只是局限于江浙一隅。然而,张岱却写出了《浓航船》这部奇书,谓:“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因为夜航船中所遇的皆是陌生的人与物,面临的是无以准备的“试考”“夜航”可以看作人生极限状态的象征。 在西湖人鸟声俱绝的雪天“拿一小舟”往湖心亭看雪的唯有张岱这样的“痴人”而在庞公池,更是趣情盎然。“庞公池岁不得船,况夜船,况看月而船。”一开头便強调舟的重要 ![]() ![]() ![]() “行云流⽔一孤增”的苏曼殊,时而东渡扶桑,时而西渡印度,坐过各式各样的舟船,既有木舟一叶,也有万吨铁轮。但他真情流露的时候,却是在如⾖的舟中。夜月积雪,泛舟禅寺湖,病骨轻如蝶的曼殊歌拜伦《哀希腊》之篇。歌已哭,哭复歌,抗音与湖⽔相应。舟子惶然,疑为精神病作也。曼殊比柳宗元还要廉洒,连寒江雪也不钓了,千山万径统统与他无⼲,无端的歌哭哪里是真的无端呢? 绍兴是舟的王国,周氏兄弟都是在舟中长大的“舟”与“周”的谐音恐怕并非巧合。鲁迅最好的散文,我以为是《故乡》和《社戏》,两个故一红都发生在舟上,先生记住的偏偏是舟。世匕本无所谓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而舟的行程是无痕的,⽔上的波纹分了又合,无痕的舟路却在心灵中留下最深的痕迹,范爱农⽔上的葬礼,何尝不是鲁迅的自况呢?有一叶舟,也就有了支撑。舟能帮孩子们找到六一公公罗汉⾖的香味。 周作人的《乌篷船》拿到今天来看,算是最佳的旅游广告。“小船则真是一叶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顶离你的头有两三寸,你的手可以搁在左右舷L,还把手都露在外边。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人的眼鼻接近。”唯其小,方能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唯其小,方能找到与⽔最亲近的感觉。船尾用橹,大批两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船头有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这是知堂最欣赏的情调“夜间睡在舱中,听⽔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吠 ![]() 波心 ![]() ![]() 有一个腼腆的湘西人乘舟进⼊我的视野里,他的故乡叫凤凰城,有吊脚楼。有舟,有自主自为的乡下人。他就是写《边城》的沈从文。《边城》是一个关于渡船的故事。静静的河⽔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见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河边泊着一艘方头渡船。70岁的祖⽗,20岁便守在小溪边,50年来不知用船来去渡了若⼲人。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 孙女翠翠触目清山绿⽔,一双眸子清亮如⽔晶。祖⽗有时疲倦了,躺在临溪大石上睡着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起⾝,就跳下船去,很敏捷地替祖⽗把路人渡过溪,一切溜剧在行,从不误事。 翠翠长大了,镇上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都爱上了翠翠,尤其是二老滩送。王团总想以一座新碾坊召滩送为女婿,按照常人的想法:“渡船是活的,不如碾访固定。”但滩送却说:‘戏不要得那碾坊,想要那只渡船”因为‘哦命里注定要撑个渡船。” 渡船与碾访的对立,是沈从文对现代社会困境的最深刻的阐释。生命具神 ![]() 雷雨之夜,过渡的那一条横溪牵走的缆绳、被涨起的山洪淹没。第二天早上,翠翠发现崖下的渡船,已不见了。而祖⽗在雷雨将息时自睡梦里死去。自然万物间的神秘联系是我所不能破译的。以后,翠翠同⻩狗摆弄渡船,等待着滩送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沈从文说:“我还得在‘神’之解体的时代,重新给‘神’作一种赞颂,在充満古典庄严与雅致的诗歌失去光辉和意义之时,来谨谨慎慎写最后一首抒情诗。”在这最后一首抒情诗中,他把渡船作为主角,显然寓有深意。最美好的人和最美好的情感都在舟中,是舟让人更加纯洁,还是纯洁的人赋予舟诗情画意?我们失去了舟,也就失去了祖⽗、翠翠和摊送们,失去了人 ![]() ![]() 当诗人们认识到人生的实质是“逆旅”的时候,那颗并不怎么坚定的心便开始了对幸福孜孜不倦的追求。“逆⽔行舟,不进则退”这是一句大⽩话一样的古语,但所有的道理都包含在其中了,没有那么多的桥供我们轻轻松松地走过去,我们不能不乘舟,在舟中咀嚼生命的轻与重,在⽔声和星群里让眼睛放光,舟驶得越远,看到的景象就越丰富,体验像金箔一样延展出宽广的幅度,几乎有可能覆盖在屋中所获得的所有体验。 走进舟中,便意味着开始一场前途叵测的精神跋涉。 我喜 ![]() 张楚:孤独的“暴 ![]() 在80年代,如果把摇滚乐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来讨论,许多文化人也许不以为然。80年代的摇滚乐坛只有崔健一个人孤军奋战,尽管崔健在1986年唱红一无所有,唱出那个伤痕累累、困惑而多梦的时代的精神状貌,但持精英立场的作家学者们宁可视而不见。然而,进⼊叨年代以来,没有人能继续无视摇滚音乐的存在。在文学⽇渐失去影响力的今天。流行歌曲尤其是摇滚乐却如⽇中天。不管知识界愿不愿意承认,事实明摆着:一个电影明星、一个音乐台的主持人、一个摇滚歌手拥有的感召力、渗透力与影响力,完全能够超过数十个著名作家和学者。因此,认识他们、理解他们、剖析他们、在沟通与 ![]() ![]() 于是,我把目光投向了国中最孤独的歌手——一张楚。张楚是一个永远的流浪汉。从10岁起他就断断续续地流浪_从陕西机械学院退学后,⾝无分文地来到京北,瘦小的⾝影在举目无亲的都市里游 ![]() ![]() ![]() ![]() 在⾝体与精神的双重流浪中,张楚唱出了《湖姐》这首成名作。记得那时我正作为一名北大生新在石家庄陆军学院的军营里接受军训,铁打的营盘流⽔的兵,个 ![]() ![]() “回家”是张楚歌曲中不断強化的主题。无论是《走吧》,还是《过客》,他強调的总是“一个人走’”的感觉。他具有行昑诗人的冷静和深刻,用稚真的嗓音唱出穿透心灵的悲凉的余响。德国哲人海德格尔认为,诗学是人类带着浓浓的乡愁寻找精神家园的漫长旅程,张楚的作品亦可作如是观。90年代初,张楚面临的是这样的文化背景:⼊、人 ![]() ![]() 到了叨年代中期,社会转型加剧,张楚更敏锐地捕捉人们复杂的心态,用最准确的语言和旋律把握思想上的每一波动。《光明大道》已明显不同于早期的作品。“没有人知道我们去哪儿然要寂寞就来参加/你还年轻她们老了/你想表现自己吧沈 ![]() ![]() ![]() 张楚的歌声逐渐向“众生平等”的主题集中。他以“雷鬼乐”的外在形式,表达的却是悲天悯人的情怀。这种情怀是真诚的,在90年代中期,这种真诚比金子还要可贵。音乐评论家张培仁这样写道:“这是1994年的舂天,空气中有一种富裕的气氛。每个人似乎都站在一场洪流之中,等待着来自 ![]() “不请求上苍公正仁慈识求保情活着的周别的就不用再问/还保佑太 ![]() 90年代初,张楚是一位不愿抒情的抒情诗人;90年代中期,他开始成为一位躲着布道的布道者。他最让人尊重的地方便是他的同情。“同情”在这样一个时代有着特殊的意义。从大的社会经济背景上来看,社会分层急剧速加。国中 陆大城镇居民个人生活的基尼逊数(即距离1越近则贫富差距越大)1978年为0.16,1994年已达0.4343,相当于中等不平等程度的家国的⽔平。拥有100万财产的富有阶层已达100万人,而绝对贫困人口则有800万人。贫富不均,权力膨 ![]() ![]() ![]() ![]() 从哲学的⾼度看待“同情”叔本华认为,领悟世界的痛苦也就必然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在同样的本质上挣扎,都是同一本质的幻象,从而看穿个体化原理,以他人之痛苦为己之痛苦,以世界之痛苦为己之痛苦,这就产生了“同情”在张楚的眼里;麦子、蚂蚁、苍蝇都是!‘像鲜花一样绽开的生命”一只蟑螂、一只耗子的死并不比一位伟人的逝世更不重要。在《和大伙儿去乘凉》中,我体会到张楚想要表达的思想:一切纯洁的爱都是同情,都是“众生平等”当今,这种精神尤为可贵。 很少有人能够理解张楚调侃背后的辛酸、叙述背后的思想。《蚂蚁》是张楚最精彩的作品之一,它在理念上达到了对“悲悯”的超越。“蚂蚁没有问题/天之下不多不少两亩三分地降天播种夏天还不长东西… ![]() ![]() ![]() ![]() ![]() “孤独的人是可怕的”这是一种令许多知识分子无法理解的观点。张楚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正如海子的出现一样。如果说1989年海子之死象征着文学在80年代所依据的伦理话语(主体。人)和历史话语(黑格尔式的乐观进步的历史信仰)的溃败,以及最后一次试图从整体上把握世界的努力的终结;那么90年代张楚的出现则象征着一个青舂不再、 ![]() ![]() 浪花淘尽英雄,记得的老歌有几首?当我们站在下个世纪的地平线上回首90年代的时候,这大概是我们关于这个时代唯一能够记起的一句话—一孤独的人是可怕的。 |
上一章 火与冰 下一章 ( → ) |
火与冰全集免费阅读,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火与冰全集最新章节免费阅读,火与冰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扣人心弦,余杰是火与冰全集免费阅读的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