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文化苦旅全集最新章节 |
![]() |
|
艾叶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文化苦旅 作者:余秋雨 | 书号:43253 时间:2017/11/4 字数:9210 |
上一章 笔墨祭 下一章 ( → ) | |
国中传统文人究竟有哪些共通的精神素质和心理习惯,这个问题,现在已有不少海內外学者在悉心研究。这种研究的重要![]() 我思忖⽇久,头脑渐渐由精细归于朴拙,觉得国中传统文人有一个不存在例外的共同点;他们都 ![]() 笔是竹竿⽑笔,墨由烟胶炼成。浓浓地磨好一砚,用笔一 ![]() 一切精神文化都是需要物态载体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就遇到过一场载体的转换,即以⽩话文代替文言文;这场转换还有一种更本源 ![]() 作为一个完整的世界的⽑笔文化,现在已经无可挽回地消逝了。 诚然,我并不否定当代书法的成就。有一位朋友对我说,当代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古代书法家。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古代书法家的队伍很大,层次很多,就我见闻所及,当代一些书法⾼手完全有资格与古代的许多书法家一比⾼低。但是,一个无法比拟的先决条件是,古代书法是以一种极其广阔的社会必需 ![]() ![]() 在这一点上有点像写古诗。五四以降,能把古诗写得⾜以与古人比肩的大有人在,但不管如何提倡张扬,唐诗宋词的时代已绝对不可能复现。诗人自己可以写得非常得心应手(如柳亚子、郁达夫他们),但社会接纳这些诗作却并不那么热情和从容了。久而久之,敏感的诗人也会因寂寞而陷⼊某种不自然。他们的艺术人格,或许就会因社会的这种选择而悄悄地重新调整。这里遇到的,首先不是技能技巧的问题。 我非常喜 ![]() ![]() 在富丽的大观园中筑一个稻香村未免失之矫 ![]() ![]() 相传汉代书法家师宜官喜 ![]() 书法在古代的影响是超越社会蕃篱的。师宜官在店酒墙上写字,写完还得亲自把字铲去,把墙壁弄得伤痕斑斑,但店主和酒保并不在意,他们也知书法,他们也在惊叹。师直官的生学梁鸽在书法上超越了老师,结果成了当时的政治权势者争夺的人物。他曾投于刘表门下,曹 ![]() ![]() 我们今天失去的不是书法艺术,而是烘托书法艺术的社会气氛和人文趋向。我听过当代几位大科学家的演讲,他们写在黑板上的中文字实在很不象样,但丝毫没有改变人们对他们的尊敬。如果他们在微积分算式边上写出了几行优雅流丽的粉笔行书,反而会使人们惊讶,甚至感到不协调。当代许多著名人物用⽑笔写下的各种题词,恕我不敬,从书法角度看也大多功力不济,但不会因此而受到人们的鄙弃。这种情景,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里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信号系统和生命信号系统。 古代文人苦练书法,也就是在修炼着自己的生命形象,就像现代西方女子终⾝不懈地进行着健美训练,不计时间和辛劳。 由此,一系列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奇迹也随之产生。传说有人磨墨写字,⽇复一⽇,把贮在屋檐下的几缸⽔都磨⼲了;有人写毕洗砚,把一个池塘的⽔都洗黑了;有人边走路边在⾐衫上用手指划字,把⾐衫都划破了…最令人惊异的是,隋唐时的书法家智永,写坏的笔头竟积了満満五大麓子,这种簏子每只可容一百多斤的重量,笔头很轻,但五簏子加在一起,也总该有一二百斤吧。唐代书法家怀素练字,用坏的笔堆成了一座小丘,他索 ![]() “古墨轻磨満几香,砚池新浴灿生光”这样的诗句,展现的是对一种生命状态的喜悦。“非人磨墨墨磨人”是啊,磨来磨去,磨出了一个个很地道的国中传统文人。 在这么一种整体气氛下,人们也就习惯于从书法来透视各种文化人格。颜真卿书法的厚重庄严,历来让人联想到他在人生道路上的同样品格。李后主理所当然地不喜 ![]() 苏东坡和董其昌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人。在董其昌看来,浓冽、放达、执着的苏东坡连用墨都太浓丽了,竟讥之为“墨猪”他自己则喜 ![]() 赵孟俯的字总算是漂亮的了,但是耿直侠义的傅青主却由衷地鄙薄。他实在看不惯赵孟俯以赵宋王朝亲裔的⾝份投降元朝的行为,结果从书法中也找出了奴颜媚骨。他说:“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逸恶其书。”他并不是故意地以人格取消书法,只要看他自己的书法,就会知道他厌恶赵书是十分真诚的。他的字,通体古拙,外逸內刚。 有些书法家的人格更趋近自然,因此他们的笔墨也开启出另一番局面。宋代书法家政⻩牛喜 ![]() ![]() 在我看来,书法与主客观生命状态的关系,要算韩愈说得最生动。他在《送⾼闭上人序》中说及张旭书法时谓:“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懮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崖⾕,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月列星,风雨⽔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而名后世。”记得宗⽩华先生就曾借用这段话来论述过国中书法美学中的生命意识。 宗⽩华先生是在研究⾼深的美学,而远在唐朝的韩愈却在写着一篇广传远播的时文。韩愈的说法今天听来颇为警策,而在古代,却是万千文人的一种共识。相比之下,我们今天对笔墨世界里的天然律令,确已渐渐生疏。 文章写到这里,很容易给人造成一个误会,以为古代书法可以与各个文人的精神品格直接对应起来。“文如其人”、“书如其人”这些简陋的观点确也时常见之于许多文章。 “文如其人”有大量的例外,这一点已有钱锺书先生作过列述。书法艺术在总体上是一种形式美,它与人品的关系自然更加曲折错综。要说对应也只是一种“泛化对应”在泛化过程中 ![]() 不难举出,许多 ![]() ![]() 人的生命状态的构建和发 ![]() ![]() 被傅青主所瞧不起的赵孟俯,他的书法确有甜媚之弊,但甜媚之中却又嶙嶙峋峋地有着许多前人风范的沈淀。因写《艺舟双揖》而出名的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说,见到一幅赵孟俯的墨迹,乍看全是赵孟俯,但仔细一看,这个过于纯净的赵孟俯就不可能是赵孟俯。赵孟俯学过二王,学过李北海,学过诸河南,没有这些先师们的痕迹,赵盂俯只剩了一种字形,显然是赝品。 这个论断着实⾼妙。像赵孟俯这么复杂的文人,只能是多重人格结构汇聚和溶化的结果;已经汇聚、溶化成了一个卓然立独的大家,竟还可以一一寻其脉络,并在墨迹指认出来。这种现象,与人们平时谈艺时津津乐道的“溶汇家百而了无痕迹”正好相悻。这里,展露了国中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 “溶汇家百而了无痕迹”的情况也是有的,主要出现在早期创业者群体中。如王羲之,曾悉心学习过卫夫人的书法,后来又追慕锺繇和张芝,还揣摩过其它许多秦汉以来的碑迹。他自称隶胜锺而草逊张,终于融会贯通而攀上万世瞩目的书学峰巅。要在王羲之行书中一一辨认出他所师法过的前代书家痕迹,不太容易。但是,当⾼峰树起之后,它也就成了后世书家不能不继承的遗产。继承者又成了⾼峰,遗产也就累聚成一座深幽重迭的 ![]() 胆子更大一点的书法⾰新家,虽然⾼举着叛逆的旗幡,却也要有意无意地让人看出种种承袭的游丝,其中有人还专门着文来说明自⾝隐潜的连脉。米芾承颜而恣野,郑板桥学⻩山⾕而后以隶为楷,怪怪的金农自称得意于“禅国山碑”和“天发神谶碑”赵之谦奇峰兀立而其实“颜底魏面”… 这就是可敬而可叹的国中文化。不能说完全没有立独人格,但传统的磁场紧紧地统摄着全盘,再強悍的文化个 ![]() ![]() ![]() ![]() ![]() ![]() 比较彻底的文化⾰新很难从这么漫长的岁月中站起⾝来。别的且不说,看尛尛百代,偌大的国中会有哪个人,敢用别的书写工具来写信记帐? 也许,应该静静地等待时间的自然流变。 但是,既然整个传统文化早已构成互渗 ![]() 记得郭沫若曾经为书法提供过一则时间 ![]() ![]() ![]() 从魏晋开始的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在书法领域內部,几乎一切都是可能的。因为这是一个浑然一统的世界。颠倒、错位、裹卷、涡旋、复旧、超前,什么也不用奇怪。大体的阶段和脉络有一点,时肥时瘦,时浓时枯,但一旦要作过于科学的裁割,立即会顾此失彼,手忙脚 ![]() 事情必须要等到一个整体 ![]() ![]() ![]() 终于,有了辛亥⾰命和五四运动。 终于,有了胡适之和⽩话文。 终于,有了留生学和“烟土披里纯”① 终于,有了化学分子式和数学定理。 ①英文“灵感”一词的音译,五四前后常见诸报刊,有人还把这5个字写⼊⽩话诗中。 ⽑笔文化的一统世界开始动摇了。起初,谁也没有想到新的时代会对遍洒国中的无数枝⽑笔过不去。大家先从文化的內容着眼,因內容而想到载体,于是提倡⽩话文。⽑笔只是一种手段 ![]() 林琴南用文言文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艺作品,用的当然是⽑笔。懂外文的助手们捧着原著把文意口述给他听,他的⽑笔在纸页上飞快地舞动着,一页又一页,一迭又一迭,一本又一本,涌向书肆,散落到无数青年手上。这或许是国中⽑笔文化极成功的一次后期呈现,你看,就凭着⽑笔和文言文,不是把城外的新文艺生动地介绍了么?它不是已经适应了新的时代和世界嘲流了么?谁说旧瓶不能装新酒呢? 但是,喝了新酒的人渐渐上了瘾,他们开始用疑惑的眼光来打量这家专做二道生意的林氏酒坊。他们发现了原装酒,一喝,劲儿大多了,他们不再満⾜林琴南手上那只古⾊古香的小酒坛。 许多新文化的 ![]() 林琴南握着⽑笔的手终于颤抖了。他停止了翻译,用⽑笔写下了声讨⽩话文兼及整个新文化的愤怒檄文。他的文章,是对⽑笔文化的一次系统维护。人们对这位老人怀着一种复杂的情感:他是窗户的开启者,又是大门的把守者。他可以用⽑笔指点一些什么,却绝不允许让⽑笔文化的整体构架涣散。 相比之下,当时新文化的斗士们却从容得多,除了蔡元培给林琴南写了一封回信,刘半农假冒“王敬轩”给他开了个玩笑,没有再与这位老人多作争辩。他们洞悉世界大嘲和时代走向,信心十⾜,忙着⼲许多更重要的事。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与一种顽固的逻辑怪圈纠 ![]() 新文化队伍中的人士,写⽑笔字在总体上不如前代。他们有旧学 ![]() 然而,事情又一次地出现了负面。 ⽑笔文化既然作为一个完整的世界存在过数千年,它的美⾊早已锻铸得极其灿烂。只要认识国中字,会写国中字,即便是现代人,也会被其中温煦的风景所昅引。昅引得深了,还会一步步登堂⼊室,成为它的文化圈中新的成员。 五四文化新人与传统文化有着先天 ![]() ![]() 我们很难疾言厉⾊,说这种回归是叛变。文化人格学的阐释,要比社会进化论达观得多。国中的事情总是难办,重要原因就在于有这一幅幅文化人格图谱不易索解。 陈独秀够 ![]() 周作人不失为五四前期头脑特别清醒的斗士之一,他竟能在本世纪初年就一把抓住人的主题,提出“人的文学”的口号,在人文理 ![]() 我写字多用⽑笔,这也是我落伍之一,但是习惯了不能改,只好就用下去,而⽑笔非墨不可,又只得买墨。本来墨汁是最便也最经济的,可是胶太重,不知道用的什么烟,难保没有“化学”的东西,写在纸上常要发青,写稿不打紧,想要稍保存就很不合适了。… 买墨为的是用,那么一年买一两半两就够了。这话原是不错的,事实上却不容易照办,因为多买一两块留着玩玩也是人之常情。 墨到可玩的地步当然是要有年代的,周作人买来磨的是光绪至道光年间的墨。据说严格一点应该用光绪五年以前的墨,再后面,墨法已遭浩劫。周作人还搜集到了俞樾、赵之谦、范寅等人的著书之墨“舍不得磨,只是放着看看而已。”周作人不是收蔵家,他的玩墨,反映了一种人格趣情。而这种人格趣情又偏偏出现在一位新文化代表人物的⾝上,真是既奇异又必然。 败巧,就在周作人写《买墨小记》的半年前,他的哥哥鲁迅也写了一篇有关笔墨的文章,题曰《论⽑笔之类》。尽管不是故意的,兄弟俩围绕着同一个问题发表的意见大相径庭,真可称作是一场『笔墨官司”了。鲁迅说: 我自己是先在私塾里用⽑笔,后在学校里用钢笔,后来回到乡下又用⽑笔的人,却以为假如我们能够悠悠然,洋洋焉,拂砚伸纸,磨墨挥毫的话,那么,羊毫和松烟当然也很不坏。不过事情要做得快,字要写得多,可就不成功了,这就是说,它敌不过钢笔和墨⽔。譬如在学校里抄讲义罢,即使改用墨盒,省去临时磨墨之烦,但不久,墨汁也会把⽑等胶住,写不开了,你还得带洗笔的⽔池,终于弄到在小小的桌子上,摆开“文房四宝”况且⽑笔尖触纸的多少,就是字的耝细,是全靠手腕作主的,因此也容易疲劳,越写越慢。闲人不要紧,一忙,就觉得无论如何,总是墨⽔和钢笔便当了。 两位成 ![]() ![]() ![]() 鲁迅究竟是鲁迅,他从笔说到了人。“笔墨官司”所打的,原来是青年一代国中文人的人格选择。 这种人格选择的实际范畴当然比用笔用墨大得多。就在周氏兄弟写文章的前两年,当年讽刺过林琴南的五四文化新人刘半农作为教授参加京北大学招生阅卷,见到一位考生把“昌明文化”误写成了“倡明文化”他竟为此发表了诗作并加注,考证“倡”即“娼”嘲笑生学是不是指“文化由娼 ![]() 曹聚仁也够⽔准,他同样从别字说到了人,与鲁迅相呼应。他国学 ![]() 过于 ![]() 这并不妨碍书法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光耀百世。喧闹迅捷的现代社会时时需要获得审美慰抚,书法艺术对此功效独具。我自己每每在头昏脑 ![]() 我真希望有更多的国中人能够擅长此道,但良知告诉我,这个民族的生命力还需要在更宽广的天地中展开。健全的人生须不断立美逐丑,然而,有时我们还不得不告别一些美,张罗一个个酸楚的祭奠。世间最让人消受不住的,就是对美的祭奠。 只好请当代书法家们好生努力了,使我们在祭奠之后还能留下较多的安慰。 |
上一章 文化苦旅 下一章 ( → ) |
文化苦旅全集免费阅读,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文化苦旅全集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文化苦旅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扣人心弦,余秋雨是文化苦旅全集免费阅读的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