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史铁生散文、随笔集全集最新章节 |
![]() |
|
艾叶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史铁生散文、随笔集 作者:史铁生 | 书号:43231 时间:2017/11/4 字数:5078 |
上一章 相逢何必曾相识 下一章 ( → ) | |
等有一天我们这伙人真都老了,七十,八十,甚至九十岁,⽩发苍苍还拄了拐![]() ![]() ![]() ![]() 我们能说点什么呢?上得了正史的想必都已上了正史。几十年前的喜怒哀乐和几百几千年前的喜怒哀乐一样,都 ![]() 比如,要是正史上写“千百万知识青年満怀⾰命豪情奔赴农村、边疆”您信它一半⾜够了,记此正史的人必是带了情绪。我记得清楚,1968年末的一天,我们学校专门从外校请来一位工宣队长,为我们作动员报告,据说该人在“上山下乡的动员工作”上很有成就。他上得台来先是说:“谁要捣 ![]() 什么时候也有勇敢的人,你说出大天来他就是不去,不去不去不去!威赫如那位工宣队长者反而退却。这里面肯定含着一条令人快慰的逻辑。 我去了延安。我从怕去变为想去,主要是好奇心的驱使,是以后屡屡证明了的惯做⽩⽇梦的禀 ![]() 立哲后来成了国全知名的知青典型,这是正史上必不可少的一页。但若正史上说他有多么⾼的政治⽔平,您连十分之一都甭信。立哲要是精于政治“四人帮”也能懂人道主义了。立哲有的是冲不垮的事业心和磨不尽的人情味,仅此而已。再加上我们那地方缺医少药,是贫病 ![]() 我们那个村子叫关家庄,离延川县城八十里,离永坪油矿三十五里,离公社十里。第一次从公社往村里去的路上,我们半开玩笑地为立哲造舆论:“他是大夫。”“医生噢?”老乡问“能治病了吧?”“当然,不能治病算什么医生。”“对。就在咱庄里盛下(盛下:住下)呀是?”“是。”“咳呀——,那就好。”所以到村里的第二天就有人来找立哲看病,我们七手八脚地都做他的帮手和参谋。第一个病人是个老婆儿——发烧、发冷、満脸起的红斑。立哲翻完了那本《农村医疗手册》说一声:丹毒。于是大伙把从京北带来的抗生素都拿出来,把红糖和⾁松也拿出来。老婆儿以为那都是药,慌慌地问:“多少价?”大伙回答:“不要钱。”老婆儿惊诧之间已然发了一⾝透汗,第一轮药服罢病已好去大半。单是那満脸的红斑经久不消。立哲再去看书,又怀疑是否红斑狼疮。这才想起问问病史。老婆儿摸摸脸:“你是问这?胎里坐下的嘛。”“生下来就有?”“噢——嘛!”当然,后来立哲的医道⽇益精深,名不虚传。 说起那时陕北生活的艰辛,后人有可能认为是造谣。“糠菜半年粮”已经靠近了梦想,把菜去掉换一个汤字才是实情。“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呢,就怕真的掰开倒全要作废,所以才不实行。怎样算一个家呢?一眼窑,进门一条炕,炕头连着锅台,对面一张条案,条案上放两只木箱和几个瓦罐,窑掌里架起一只存粮的囤,便是全部家当。怎样养活一个家呢?男人顶着月亮到山里去,晚上再顶着月亮回来,在青天⻩土之间用全部生命去换那每年人均不⾜三百斤的口粮。民歌里唱“人凭⾐裳马凭鞍,婆姨们凭的是男子汉”其实这除了说明粮食的重要之外不说明其他,婆姨们的苦一点不比男人们的轻,⽩天喂猪、养 ![]() ![]() ![]() ![]() ![]() 我们刚去的那年是个风调雨顺的丰产年,可是公粮收得狠,前一年闹灾荒欠下的公粮还要补⾜,结果农民是丰产不丰收,我亲眼见村里几个最本分的汉子一⼊冬就带着全家出门要饭去了。胆大又有心计的人就搞一点“投机倒把”其实什么投机倒把,无非是把自家舍不得吃的一点⽩面蒸成馍,拿到几十里地外的车站去卖个⾼价,多换些⽟米⾼粱回来,为此要冒坐大狱的危险。有手艺的人就在冬闲时出门耍手艺,木匠、石匠还有画匠。我还做过几天画匠呢。外头来的那些画匠的技艺实在不宜恭维,我便自告奋勇为乡亲们画木箱。木箱做好,上了大红的漆,漆⼲了在上面画些花鸟鱼虫,再写几个吉利的字。外来的画匠画一对木箱要十几块钱,我只要主人顶我一天工,外加一顿杂面条条儿。那时候真是馋呀,知青灶上做不成那么好吃的杂面条条儿;山里挖来的小蒜捣烂,再加上一种叫作(弄不清是哪两个字)的佐料,实在好吃得很。我的画技还算可以,真的,不吹牛。老乡把我画的木箱担到集上卖,都卖了好价钱。画了十几对不能再画了。大家都认为,画一对木箱自家用,算得上是为贫下中农做了好事,但有人把它担到集上去钱赚就不是社会主义。我便再难吃上那热热的香香的杂面条条儿了。 历史总归会记得,那块古老的⻩土地上曾经来过一群京北 生学,他们在那儿⼲过一些好事,也助长过一些坏事。比如,我们 ![]() ![]() ![]() 当然,一有机会我们还是都飞了,飞回城,飞出国,飞得全世界都有。这现象说起来复杂,要想说清其中缘由,怕是得各门类学者合力去写几本大书。 1984年我在几位作家朋友的帮助下又回了一趟陕北。因为政策的改善,关家庄的生活比十几年前自然是好多了,不敢说丰⾐,钱也还是没有几个,但毕竟⾜食了。乡亲们 ![]() 那年我头一次走了南泥湾。歌里唱她是“陕北的好江南”我一向认为是艺术夸张,但亲临其地一看,才知道当年写歌词的人都还没学会说假话呢。那儿的山是绿的,⽔是清的,空气也是 ![]() ![]() ![]() 篇幅所限,不能再说了。揷队的岁月忘不了,所有的事都忘不了,说起来没有个完。自己为自己盖棺论定是件滑稽的事,历史总归要由后人去评说。再唠叨两句闲话作为结束语吧:要是一罐青格凌凌的⿇油洒在了⻩土地上,怎么办?别着急,把浸了油的⻩土都挖起来,放进锅里重新熬;当年乡亲们的⽇子就是这么过的。再有,现在流行“侃大山”一语,不知与我们当年的掏地有无关联?掏地就是刨地,是真正抡圆了镢头去把所有僵硬的大山都砍得松软;我们的青舂就是这样过的。还有一件值得回味的事,我们十七八岁去揷队时,男生和女生互相都不说话,心里 ![]() ![]() 一九九二年 |
上一章 史铁生散文、随笔集 下一章 ( → ) |
史铁生散文、随笔集全集免费阅读,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史铁生散文、随笔集全集最新章节免费阅读,史铁生散文、随笔集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扣人心弦,史铁生是史铁生散文、随笔集全集免费阅读的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