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远去的驿站全集最新章节 |
![]() |
|
艾叶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远去的驿站 作者:张一弓 | 书号:43097 时间:2017/10/31 字数:9703 |
上一章 2.荆紫关 下一章 ( → ) | |
H大学师生如伏牛山上的落叶纷纷飘坠在丹江岸边。 那里有一个 ![]() 的⽟。⺟亲受到⽗亲的奚落,⽗亲受到⺟亲的挑剔,我受到全家人协调一致的嘲笑,哥哥受到了⽗⺟亲分寸适当的赞许同时也引起了⽗亲的忧虑。 我们首先遇到的是住宿困难,幸好⽗亲结识了一位来这里传教多年的英国牧士。他的脑袋如同一个红亮的蛋壳,雪⽩的头发全部长在脸上,他还让我第一次看到了⽔晶般湛蓝的眼珠,还有他的“万能牙齿”他声称他的牙齿咬得住自己的鼻子,它果然咬住了,那是一副可以摘下来、再装上去的假牙。他叫安格尔,人们都叫他安牧士。⽗亲用磕磕巴巴的英语与他进行了亲切的对话,安牧士就用怪腔怪调的国中话请我们与他为邻,住进了福音堂里一座具有国中大屋檐、西式百叶窗的瓦屋。墙上挂着一个半裸的外国男人吊在十字架上受刑的青铜塑像。 刚在福音堂里住下,⽗亲就向一个曾在洛 ![]() ![]() ![]() ![]() ![]() ![]() ⽗亲说:“好,趁学校没有开课,我去南 ![]() ⺟亲说:“不宜去!” ⽗亲说:“有了主耶稣的保佑,你还不放心吗!” ⺟亲说:“南 ![]() ![]() ![]() ⽗亲大喜说:“这么好的主意,我怎么没想到呢?” 后来,邮差源源不断地送来了大包小包。⽗亲说:“啊呀,我几乎可以汇集一部鼓子曲大全了!”却又不时感叹:“《劈破⽟》,你在哪里?” 我在关心《劈破⽟》以外的事情。我十岁了,该上五年级了。H大学没有能力再办附属小学。我与H大学的教工弟子都去到供奉着河神的“平浪宮”上了当地的小学。 上音乐课的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她第一次上课点名,点到了我的名字就顿住了,惊异地望着我说:“张斑斑,你是张斑斑?”我也惊诧地叫她:“小李姨,你是小李姨?”是的,她是张集幼稚园那个让我吃了不少茶叶蛋的小李姨。 “你长大了!”她说。 “你也长大了!”我说。 同学们嘻嘻哈哈笑起来。 小李姨说:“六年了,六年了!” 那一堂音乐课上,小李姨有些心神不定。我暗暗打量她的面容、她的⾝姿、她的表情而忘了她教唱的什么歌。小李姨真的不小了,乌黑油亮的两条大辫子变成了浓密的剪发,眼睛依旧清澈明亮而眸子更加幽黑。幽黑的眸子使她露出有了心事的样子。她的笑也不再无畏地炫耀洁⽩晶亮的牙齿,只是轻抿一下嘴 ![]() 我想起了小李姨的男朋友——我给他送去很多只“小燕子”、他也给我刻了一个“橡⽪图章”的何杰。我在潭头看见过何杰,他又成了⽗亲的生学,是H大学国文系的才子。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潭头的小戏楼后边,在寨墙上伸出来的歪脖柳树的浓 ![]() ![]() ![]() ![]() ⽗亲说,小李姨曾经带着一个小包袱,包袱里装着她的嫁妆,去潭头找到了何杰。何杰却带着教育系的“系花”请她在“小小饭庄”吃饭。小李姨放下筷子,哭着离开了潭头。⽗亲来到平浪宮看望小李姨的时候,避开了与何杰有关的话题,只是表示惊讶说:“小李老师,你怎么流落到这里来了?” 小李姨说:“这里离內乡张集只有百十里路,还在家门口哩。倒是你们转了一个大圈儿,又转回来了。可我不知道你在H大学,她…她也不知道你在H大学,她…她以为你还在北平,怕你回不来了,还在挂念你哩!” 我一时不能确定小李姨说的“她”是谁。 ⽗亲却露出伤感的样子不再说话。 小李姨怪罪说:“怎么,你把她忘了吗?我是说我宛儿姐呀,她还在她的⺟校K女师教音乐,K女师还在內乡夏馆,离这里很近的呀!” ⽗亲说:“宛姑娘不是去了老河口吗?” 小李姨说:“她跟那个稽查科长早分手了。宛儿姐其实是很勇敢的,她跟他实在过不下去,就毅然决然跑回来,在报上发表了一个离婚声明,就拉倒了。再复杂的事情,只要一咬牙,就变得简单了不是?” ⽗亲避开小李姨的目光,半晌说不出话来。 小李姨又说“我跟宛儿商量好了,我们俩这一辈子就一个人过了!” ⽗亲问:“为什么?” 小李姨瞥了⽗亲一眼“女人的心有多重,你们男人是掂量不出来的!” 我作为一个未満十岁的男人当然也是掂量不出来的,但我十分想念宛儿姨。她颤颤的手指,她哀婉的表情,她脸颊一红陡然发窘的样子,她抚筝而泣的侧影,她的痣。还有那本沉重的厚书。⽗亲很久没翻过那本厚书了。 ⽗亲见到小李姨以后,我就像暗探一样盯着⽗亲。当天晚上,我就发现⽗亲从破⽪箱里拿出了那本厚书,放在手中摸抚着、摸抚着,却没有翻开,又把它换了地方,装进了邮袋。⽗亲说过“万国公约”规定,这是一个受到保护的邮袋,就是在打仗的时候,谁也不可以犯侵邮袋。 小李姨开始教我们唱歌。她说,她曾去女师音乐科进修,宛儿姐就是她的老师。她要我们学会用心灵唱歌,不要扯着嗓子⼲唱。她教的歌儿不再是《小⽩兔乖乖》,而是《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她是眼含泪⽔教唱这支歌的,唱到“流浪、流浪”的时候,她哭起来了,全班同学都跟着哭起来。“爹娘啊,爹娘啊…”我记得,我们是唱到这里的时候由哽咽不止而齐声痛哭的。战争时期的孩子会为失去家乡和家乡的亲人而落泪,却不会为失去生⽇蛋糕而哭泣。我所以哭,是因为想起了薛姨。请原谅,写到这里,我的心又在颤栗。我不得不摘下老花眼镜,拭去没有苍老的热泪。 小李姨教我们唱了好几支歌,除了《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大刀进行曲》、《兵农工学商一起来救亡》,还有一个在风雨中流浪的《难童歌》,一个农夫要“多打些五⾕送军粮”的《二月里来》,一个漂泊异乡的大姑娘思念家乡、梦见爹娘、又做了一⾝寒⾐送给情郞去打仗的《四季歌》。然后,小李姨就扯下她的红缎子被面,在火红的被面上写下了墨黑的大字:“抗⽇募捐队” 我开始对⽗亲的鼓子曲和他整天念叨的《劈破⽟》表示不敬,而且盯住了⽗亲存放鼓子曲稿的邮袋,感到那是一个很好的募捐袋,几乎是用最后通牒的语气讨要那只邮袋。出乎意外的是,⽗亲听我说明了用途,用一种终于发现了“吾家千里驹”的眼神对我刮目相看,毫不犹豫地掂起邮袋“吐吐噜噜”把曲稿和那本厚书都倒了出来,又跟我⺟亲小声嘀咕了几句话,把一叠细心查点了两遍的纸币和铜板塞到邮袋里,才把邮袋 ![]() 我十分讨厌择⾖芽,而我们的募捐十分成功。 小李姨瞄准了这个商埠上每一家稍大一些的店铺。一大早,当店铺里的算盘都被账仙儿举在手中摇着,让算盘珠儿发出炸⾖般的声响以祈求赵公元帅多多保佑的时候,红缎子被面就卷着江上的风如猎猎作响的火焰沿街烧过去,我们的两列纵队会随时变成横队迅速包抄,依次堵住每一家店铺的门脸,然后开始演说、唱歌、⾼呼口号,好像⽇本鬼子就窝蔵在这家店铺里。我比较荣幸地突前站在小李姨⾝边,拎着邮袋唱歌。我把邮袋口撑得很大,让它几乎可以钻进去一头牛,而钻进去的常常只是一些面额很小的⽑票和铜板。对于每一笔捐款,无论数量多少,小李姨都要当众查点,⾼声报数,请店家把捐款数目写在我们的募捐簿上。 在一家名声很大的粮坊门前,我们唱完了三支歌,才有一个傲慢的铜板飞出来“当”地落在地上。小李姨拾起铜板,如拾起一个金元宝似地⾼⾼举起,唱歌儿般地向人群宣告:“家国兴亡,匹夫有责。赵大掌柜为抗⽇将士捐献铜板一个!”人群里一片哗笑。赵大掌柜的脸上就露出猪肝的颜⾊,说:“别急,别急嘛,怪我拿错了!”又发狠地拿出一块银洋,捏在手指间,映着太 ![]() 小李姨神情端庄,目光闪闪发亮,报数的声音如百灵鸟儿凌空歌唱。各个商家听了,竞相攀比捐款的数额。我和小伙伴们都为商人的爱国热情所感动,一开口唱歌又首先感动了自己,泪⽔就从一张张小脸上落下来。人群中也有眼泪落下来。小李姨报数的嗓音越发清脆感人。我也越发感觉到了邮袋的重量。邮袋搭在我的肩头,会使人想起一个大褡裢搭庒在一头小⽑驴背上的样子,两端都几乎拖在地上。为了不让它沾染灰尘,我踮着脚尖走路,骄傲地 ![]() ![]() 红缎子被面忽啦啦地爬上古镇北边的斜坡。斜坡上有一个大户人家给老太爷过六十大寿。我们挤进门楼,就被喜棚堵住了。一个女艺人打扮得花枝招展,正敲着八角鼓唱大调曲子,加上为她伴奏的三弦、古筝、檀板,完全占领了我们应该占领的地方。女艺人对面的堂屋里,坐着一个⾝穿黑缎子马甲、蓄着八字胡的老人。两边的喜棚里坐満了贺寿的宾客,都头摇晃脑地欣赏女艺人的表演。我看见过这个女艺人,镇上人都叫她“浪三省”也有人叫她“花野 ![]() ![]() 我听不懂“浪三省”唱的什么曲儿,但她唱得太媚妩、太卖弄、太腻味了,一个字的拖腔也会从喜棚里长长地扯出去,从屋檐上绕到树梢上,把树叶儿撩得飒飒 ![]() ![]() 我为⽗亲在如此浮华的场所如此煞有介事、如此偷偷摸摸地记录浪三省的曲文感到羞聇,为了制止浪三省的演唱,也是为了打断⽗亲的记录,我暗自约好小伙伴,倏地跳到浪三省面前,忽啦一下,扯开了我们的锦绣红旗。喜棚里惊炸了。浪三省躲在乐师背后,抚着 ![]() 我记得,我们刚唱了《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客人中竟有一个大汉子号啕大哭起来。⾼老先生说:“李副官,我知道你是想家了,你不要难过,今天咱要善待这群娃儿们,好好表表心意就是了!”我们受到哭声的感染,唱得更加情动。唱《四季歌》时,一个拉弦儿的也跟着歌声调好了弦,给我们当了伴奏。我们最后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客人中有人应和,⽗亲也站在远处挥着手臂为我们打拍子。 歌声刚落地,仆人就托着一个垫了红布的盘子跑过来,拖着长腔宣布:“⾼老太爷问女先生跟生学娃儿们辛苦,为打鬼子捐献现大洋十元!”小李姨喜得眼睛一亮,躬⾝说:“多谢⾼老先生!”我也喜得心里一颤,把邮袋口撑得大大的,眼看着⽩花花的银元丁零当啷地钻进了邮袋。 浪三省也举着小筐,在喜棚里钻来钻去,不停嘴地说:“爷呀,赏个脸!”客人纷纷向小筐里扔着零钱。仆人⾼声说:“喂!你咋又凑起热闹了,你是忙的哪一壶?”浪三省一脸委屈说:“生学娃们脸⽪儿薄,不会收钱,我是替娃们收钱哩!”她说着,泪⽔就溢出了眼眶,继续端着小筐收钱,说:“谢谢,我替娃儿们谢谢!”她端着冒尖一小筐钱跑过来,对小李姨说:“快收着,刚才怪我看花眼了。我也是逃出来的难民,俺有个兄弟还在前线打鬼子哩!”她把筐里的钱倒进邮袋,拉着我的手说:“你别慌,小兄弟!”又从鼓架上掂起一个肮脏的小布袋,倒掂着布袋一抖擞,把皱里巴叽的小票子和脏里巴叽的碎铜板一古脑儿倒在邮袋里,说:“赏给我个脸,叫我也爱国一回!” 小李姨领着我们依次向⾼老先生、向全体贵客、向浪三省鞠躬道谢。向浪三省鞠躬的时候,她受惊地打了个愣怔,蹲在地上大哭,说:“受不起,我这种人实在受不起!” 我不知道她为什么哭,可我的鼻子发酸,心里和邮袋一样沉重。 我们离去时,又听见女艺人哭着说:“爷呀,我的曲儿唱不出口了!我心里堵得慌,叫我缓口气儿…” 小李姨把我们募到的款项张榜公布,贴在平浪宮的门脸上,引来众人的围观。有人问,榜上这个王翠香是谁呀,我咋没听说过镇上有这么一个人?有人嗤笑着回答,就是那只花野 ![]() ![]() ![]() ![]() 小李姨委托南 ![]() ![]() ![]() ![]() ⽗亲看了报纸,大为恐慌地就地踅了几个圆圈,急急走进平浪宮,向小李姨郑重说明,他之所以出现在⾼老先生的堂会上,仅仅是为了记录王翠香女士演唱的《陈妙嫦》中《月下来迟》一折。试想,如果你曾多方寻求此曲而未果,终于在荆紫关的茶馆里与此曲邂逅相遇,也一定会跟踪到⾼老先生的堂会上以完成记录的。这样的天赐良机,怎能再让它失之 ![]() ![]() 小李姨贴报纸时并没有注意“大众信箱”愕然不知⽗亲之所云,好不容易弄清了原委,跌脚笑道:“看把你急的!怪不得宛儿姐说你有时像个大孩子呢!我庒 ![]() 半个世纪以后,我在⽗亲的记录稿中找到了这段曲词,摘句如下:(鼓子尾)妙嫦说:天⾊晚了安歇吧,二人双双⼊红绫。 红绫被上风浪起,忽听得金 ![]() 妙嫦闻听心上恼,她只把苍天埋怨几声:“闰年闰月朝朝有,为什么、为什么没有闰五更?” 我虽然不敢担保此曲为不朽的传世佳作,但也似乎不能认定是“ ![]() ![]() 不管是不是沾染了梅毒细菌,我已经把邮袋还给了⽗亲。⽗亲又把曲稿连同刚刚到手的《月下来迟》装进了邮袋。不知是不是出于卫生方面的疑虑,⽗亲好久没有打开过邮袋。H大学也大伤了元气,没有再开课。⽗亲似乎对《劈破⽟》再也不敢问津,又无别的事情可做,便在福音堂的葡萄架下,以英文版《圣经》为研究对象,就教于大不列颠的安格尔牧士,并用⽑笔书写英文《马可福音》以修炼“柳体”英文书法,终成正果。安格尔称赞他是举世罕见的英文书法家。⽗亲志得意満,⽑笔一挥,为安格尔书写了一幅“柳体”英文“横幅”: “Thetrue,thegoodandthebeautiful”(真善美) 笔酣墨 ![]() 安格尔请当地国中木刻门神版画专家精心装裱了“横幅”悬挂于西式客厅,仰视而赞叹说:“主啊,多么奇妙的文化!” 我在庆幸,⽗亲好像摆脫了《劈破⽟》的幽灵。 安宁的⽇子却没有持续多久,小李姨又要我充当信使,正要把信 ![]() ![]() ![]() ![]() 神秘的宛儿姨伴着神秘的“⽟”再次向⽗亲走来。⽗亲好像有点儿提心吊胆,他把宛儿的信 ![]() ![]() ⺟亲不幸而言中。⽗亲登程第二天,安格尔就用“四声”错位的国中话告诉⺟亲:“张太太,你不要‘进账(紧张)’,一定不要‘进账’才‘号(好)’!今天早上,我从收音机里听到…听到…哦,你‘进账’了吗?这是一个不‘号’的‘笑戏(消息)’,⽇军进犯‘难样(南 ![]() ![]() ⺟亲不会祈祷,只会在 ![]() ![]() ![]() ![]() 我确曾看见十字架上有灵光一闪。接着,我就看见一拨一拨的逃亡者,如热锅上的蚂蚁从东河滩上急急惶惶地爬过来。经历了潭头劫难的H大学师生也急急惶惶地加⼊热锅蚂蚁的行列,逃亡陕西去了。 只剩下⺟亲和她的五个子女守候在耶稣受难的十字架下,等待下落不明的⽗亲。那位热心于慈善事业的寡妇大妈来到⺟亲⾝边,随着挂钟的“滴笃”声,反复低昑着同一首赞美诗:“我的心啊,平稳安静,专心等候基督。我的心啊,平稳安静,如卧慈⺟怀中…” 我终于看见,⽗亲撩起长衫下摆,手杖一摇一晃地向“慈⺟怀中”走来。 ⽗亲的手杖总是这时在我的记忆中凸现出来。还是那一 ![]() ![]() ![]() ![]() ![]() ![]() ⽗亲转⾝西行,又跑到女子师范所在地——內乡夏馆找宛儿,校舍里空无一人。农民说,去陕西找吧,她们早跑远了! |
上一章 远去的驿站 下一章 ( → ) |
远去的驿站全集免费阅读,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远去的驿站全集最新章节免费阅读,远去的驿站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扣人心弦,张一弓是远去的驿站全集免费阅读的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