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伶人往事全集最新章节 |
![]() |
|
艾叶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伶人往事 作者:章诒和 | 书号:43043 时间:2017/10/30 字数:29125 |
上一章 细雨连芳草,都被他带将春去了:程砚秋往事 下一章 ( 没有了 ) | |
在锣鼓与丝弦中,程砚秋心灵深处始终想作一个归客,超然于世。 程砚秋(1904—1958),男,満族,籍京北,京剧旦行演员。 在我家,⽗亲(章伯钧)是梅(兰芳) ![]() ![]() ![]() ⺟亲吃惊地问:“你拿这些东西⼲什么?” 罗大哥说:“到了山穷⽔尽的时候,卖了就能换成钱,派上用场。” 后来,⾝为共中 ![]() ![]() ![]() 再后来,罗大哥为了政治信仰,献出年轻的生命。⺟亲非常怀念他,也更加喜 ![]() 【边学边唱边挨打】 因家境贫寒,六岁的程砚秋经人介绍,投⼊荣蝶仙(京剧男旦,专工花旦、刀马旦)门下学艺。从前学戏和学徒差不多,先与师⽗立下字据,言明几年期満,学艺期间的食宿问题,以及満师后给老师义演若⼲年作为报酬条件等等。程砚秋所立字据是以八年为期。八年期间由荣家供给食宿,但演戏的收⼊归老师收取。満师后还须继续效力二年,即在两年之內,全部戏份(即京剧戏班中付与演员等人工资的一种形式)收⼊都要孝敬老师。 他的⺟亲像送病人上医院动手术那样签了“关书”送他去荣家的那天,且一路叮咛:“说话要谨慎,不要占人家的便宜,尤其是钱财上。” 这句话,程砚秋说:“我一生都牢牢地记着。” 程砚秋学戏很苦!边学边唱边挨打,荣家所有的生活琐事也都要做,当听差使唤,无异于童仆。荣蝶仙脾气又坏,稍有不 ![]() 因有家世之悲,心思又重的程砚秋常低眉含颦,面无 ![]() ![]() ![]() ![]() ![]() 【随风直送⽟郞归】 程砚秋登台不久,便声誉鹊起。被当时的大名士罗瘿公赏识,并全力追捧。初次看了他的演出,罗瘿公做了六首绝句。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除却梅郞(指梅兰芳)无此才,城东车马为君来。笑余计⽇忙何事,看罢秋花又看梅。”诗句表露出对这个少年的称许。 民国六年(1917),有人来约程砚秋去海上演出,每月包银是六百大洋。荣蝶仙当然主张他去。可遭到罗瘿公和王瑶卿的坚决反对,他们认为程砚秋现在已经把嗓子唱坏,提前“倒仓”了,说什么也该歇歇养养。罗瘿公 ![]() 程砚秋家境贫寒,住在天桥的“穷汉市”学徒期间他的⺟亲就盼着儿子出师,除了每天挎着小柳条筐上街买煤球,就是到京北前门里关帝庙烧香求儿子早⽇出师挣钱。难怪程砚秋刚离开荣家,便请一个姓徐的伙计到家中报喜,说:“罗先生给您儿子出了师了,以后的⽇子就慢慢好过啦!”从这一刻起,他的⺟亲才结束了每⽇烧香求佛的⽇子,真的看到了希望。跟着,罗瘿公又将程砚秋一家人搬离了条件很差的天桥大市弯齿胡同,安顿在相对比较好的北芦草园九号。“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一心进取的程砚秋获得自由后,即追随罗瘿公读书习字,钻研音韵。所以,后来的程砚秋不但精通经史,一手字也写得不错。特别是对京剧的行腔咬字,深具工夫。这是文人雅士熏陶所致,也是艺人当中少有的。 程砚秋虽有人扶持,但事业上却立⾜未稳,而那时的梅兰芳已是红人,自领一军。民国八年(1919),程砚秋听从罗瘿公的刻意安排,拜梅兰芳为师。每晚的演出,梅兰芳的戏都放在后面。这样程砚秋就有了在前面唱一出戏或兼饰仙女等杂角的机会。拜师后的一年时间里,他得以陪演《上元夫人》《天河配》《打金枝》等剧目。陪演就是观摩,程砚秋深受启发。他特别羡慕梅兰芳创造的古装。这一年,罗瘿公虽南游沪宁各地,却不忘唱戏的程砚秋。比如,在2月7⽇的一封信里,罗瘿公写道:“看见海上报登载18⽇全浙会馆的戏评,说你扮《长坂坡》的甘夫人,说你态度顶好,扮相顶好,说你同一班老辈名角一齐唱,体面得很,也有人恭维我一番,我看见很喜 ![]() ![]() ![]() ![]() 罗瘿公请年轻的画家徐悲鸿为程砚秋作画,还为他集聚巨资。有了这些钱,罗瘿公在添置行头的同时又为程编了许多新戏。1921年,又特意为他介绍了一位武术先生学武术。罗瘿公认为戏曲舞台上的手眼⾝法步等基本动作,与国中武术动作有连带关系。学会武术,对程砚秋的表演会有很大帮助。后来的经历表明,武术的作用不仅用在了台上。 民国十一年(1922)的舂节,对十八岁的程砚秋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在罗瘿公的精心安排下,他立独挑班唱戏了,以一出改编的京剧《龙马姻缘》轰动了京城。他的班社取名“和声社”程砚秋请来荣蝶仙任社长。心満意⾜的荣蝶仙任社长后,没有以业师自居,而是积极协助罗瘿公和程砚秋搞好戏班的工作。师徒间的合作,颇能显示出程砚秋的 ![]() ![]() ![]() ![]() 读着这样的文字描述,年轻人可能会说罗瘿公是程砚秋的超级“粉丝”用超级“粉丝”来形容,还不能概括两人的关系。罗瘿公还是程砚秋的严师、谋士、引路人、策划者、剧作家和真正的后台!一个名士独赏一个艺人,为之脫籍,悉心赞助以成其材。“赢得宣南顾曲人,⽇⽇雕鞍骤。”我们从中认识到那个时代艺人与文人相互依存依托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包含着脉脉深情与风雅,但它更是一种文化的情感态度。 程砚秋是个孝子。他大红的时候去海上、武汉演出,收⼊都在万元以上,回到家中全部 ![]() 【戒尺】 他的另一个老师是通天教主王瑶卿,这也是罗瘿公介绍的。据说,王瑶卿最初并不怎么看重程砚秋,后来终被他的刻苦精神所感动。程砚秋踏进古瑁轩(王瑶卿寓所之别称)学戏,王瑶卿就发现他清晨的嗓音还不错,到了晚上八点以后,反倒唱不出来了。平时的嗓音窄而涩,但喝了酒以后,反而宽且亮。禀赋与众不同,不能以常情教之。于是,王瑶卿对程砚秋做了特别安排和特殊要求——早晨只喊嗓不准唱,一直到晚上十时后再开始吊嗓练唱。王瑶卿说:“角儿出场多半要到九、十点钟以后,如果你晚间无嗓,那怎么能当角儿?只好是唱开场戏了。所以,一定要在夜间练习。”半年后,他的嗓子果然慢慢出来了。 程砚秋刚登台,因为个子⾼,心里紧张,所以把上⾝缩成一个团,而且左肩⾼,右肩底,样子非常难看。王瑶卿说了多少遍,都没矫正过来。一次,他又要上台了。这次王大爷在袖子里蔵了把戒尺,在程砚秋临出场前的瞬间,菗出戒尺,向着他的右肩狠狠地敲了一下。程砚秋惊恐又疼痛。这一招儿还 ![]() 程砚秋研究唱腔,都是亲自到王瑶卿老先生家里去求教。每次去王宅都是在晚上,因为只有等到深夜,王老先生烟瘾过⾜,精神上来了,才到了说戏的最佳时刻。那时程砚秋住北芦草园到王宅必经八大胡同(京北 ![]() 王瑶卿感叹道:“唱旦角的,讲究戏的⾝份儿(即规矩)真得数他。” 程砚秋果然是越唱越红了。 【俩人很般配】 民国九年(1920),梅兰芳的原配夫人、也是他的师娘王明华,向程砚秋介绍果湘琳(京剧艺人)之长女(也是余叔岩的外甥女)与之订婚。那年程砚秋十六岁,觉得自己太年轻不想过早成家,提婚的事就搁置起来。当然,果家对这桩婚事也有条件:程家哥们多,程砚秋要从程家搬出来单过,才能结婚。直到1921年的2月,经罗瘿公与梅家再次的撮合,才最后促成了这桩婚事。那时提亲不让相亲,罗瘿公自有办法,带着程砚秋到一家陈列着果家全家福照片的照相馆,让他去辨认。程砚秋左看右看, ![]() 1921年3月27⽇他俩正式订婚(又称放小定)。订婚之⽇,礼节隆重。梅兰芳夫人作为媒人,送过来镶嵌的镯子、戒指等定礼。1922年5月16⽇,程砚秋陪着⺟亲看了位于前门外西河沿排子胡同二十三号的新居。而租赁此宅全系罗瘿公的一手筹划,当然是为了満⾜果家女儿提出的允婚条件。1923年的4月9⽇,程砚秋陪⺟亲迁居于新租赁的寓所后,立即举行结婚聘礼仪式。梅兰芳、王明华夫妇为媒,程砚秋由姜妙香等四人陪同,给果家送上⾐服、首饰、红鹅、猪羊腿、⼲鲜果品以及龙风饼。这叫“过大礼”4月26⽇,在取灯胡同的“同兴堂”程、果二人举行结婚典礼。来宾有四五百人,除尚小云赴沪演出,在京旦角无一缺席。婚礼由梅兰芳主持,报纸称这是自有伶人办喜事以来,稀有之盛况。礼节也极隆重,贺喜画件达百余轴。成婚后,罗瘿公将果秀英更名为果素瑛。 旦角的⽪肤一般都是天生⽩皙,程砚秋不止⽪肤⽩,他的一排整齐的牙齿更是⽩得发亮,且细密精致,比女人的牙齿还好。他⾝材⾼大,头发中分,天庭 ![]() ![]() ⽇常生活中的程砚秋庄重严肃,倘有女 ![]() ![]() ![]() 【就有那么大的魅力】 湾台的戏曲研究家齐崧先生说:“如果听梅兰芳的戏是等于吃鸦片,那么听程砚秋就等于是打吗啡。因为吃鸦片尚有戒除的可能;而一旦打上吗啡,则很难了,最后唯有以⾝相殉。”这话近于谑,可还真无法否认。只要听程⼊瘾,就非此不可,若再去听别人唱的青⾐,便觉淡而无味。所以,后来喜 ![]() 程砚秋的嗓子外显柔和,內敛锋芒,加上标新立异的唱法,唱起来真有鬼斧神工之妙。最耐人寻味的是《⽟堂舂》一剧,他柳眉⼊鬓,凤眼传神。行腔乍疾乍徐,一股细音,唯其独有。⾼出则如天外游云,低唱则似花下鸣泉,听来惊心动魄。化装也别致,⾝着红⾊罪⾐罪裙,脸似鹅蛋,眼⽪上一层黛绿涂得停匀,媚妩中带出青楼女子的憔悴和満腔哀怨的神情。他的表演強调的是冤案中的冤情,而非着意于一桩花案里的风情。这样,程氏《⽟堂舂》的格调上就比其他艺人⾼出了许多。程砚秋⾝材⾼大,观众初见,都暗自吃惊:“这么大块头的一个旦呀!”但等演过了一阵,被他的各种⾝段表演所昅引,你便不会觉得他是个庞然大物,而是个美妙妇人。简淡蕴藉,洒脫雅致。程砚秋就有那么大的魅力。 论起他的化装,至今是个谜。因为程砚秋最不乐意让人家看他的化装。除非是与他朝夕相处的知 ![]() 【梅、程之间】 程砚秋学艺可比梅兰芳苦多了,他也不具备梅兰芳响遏行云的金嗓子,但凭着自⾝条件、勤奋刻苦以及⾼人指点,硬是创出了一种大异于梅兰芳,却又能与之相抗衡的新奇声腔为特点的表演风格。唱到情感至深处,其声竟细若游丝。观众聆听,大气都不敢 ![]() ![]() ![]() 1923年9月18⽇,也就是程砚秋结婚后的五个月,他与自己的戏班“和声社”一行赴沪,罗瘿公随行,亲自安排一切。这次演出,气势极盛。每晚舞台上的花篮都不下五六十个。全场无一空位,另有许多人环立而视。“ ![]() ![]() 程砚秋11月15⽇返京,梅兰芳赴站 ![]() 此后,一兰一菊,果然就在海上争起了短长。他们的竞争最初是微小的,也不明朗,顶多在戏码上争个⾼低——你唱的戏,我也能演,即“你有我也有”1927年《顺天时报》举办国中旦角名伶竞选活动,经投票选出了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也就从这时起,他们的竞争才趋于明显化。到了1946年底,一个在“⻩金(戏院)”一个在“天蟾(舞台)”两个人真的唱起了对台,形成了⾼嘲。捧梅派与捧程派遂在各大报章,⾆ ![]() ![]() ![]() ![]() 四大名旦里,尚小云与荀慧生都没有追赶梅兰芳的念头,唯有程砚秋是雄心万丈。梅、程在京北的情况也是如此:“偌大京师各剧场沉寂,只余梅、程师徒二人对抗而各不相上下。梅资格分量充⾜,程则锋锐不可当,故成两大势力。”罗瘿公的这两句话是说准了。非但说准了,还深知这两大名旦的內心状态。原本烟瘾大酒瘾大牌瘾也大的程砚秋之所以能够做到——说戒烟酒就戒烟酒,说戒打牌就戒打牌,罗认为那是因为程砚秋在艺术上“名誉心甚重,故能自克如此。”而梅兰芳那边,罗瘿公则觉得他人缘太好,其“ ![]() 面对这样的情势,站在程砚秋一边的罗瘿公常常是亲自定下对策。民国十三年(1924)2月,罗瘿公听说梅兰芳的行头化去七万大洋,便立刻写信给朋友(袁伯夔),说:“⽟霜将来产业能至七万金否尚不可知,今已为服装费至万金矣,与梅竞服装断断不能及,唯藉唱以胜之耳。”罗瘿公给程砚秋定下的策略是:“屡诫⽟霜对梅应当在不即不离之间”何谓“不即不离之间”?那就是既近又远,既热又冷,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清醒冷静,有极好的控制力,合乎分寸,合乎人情,做得极人工却表现得又极自然。礼仪 ![]() 梅兰芳有富贵气,程砚秋是书卷气,一个得于天赋,一个纯恃人功,各臻极致。梅、程之间尽管 ![]() 瞧,戏曲舞台上的艺人多⾼明,哪像政治舞台上⽑主席把个对手加战友的刘主席往死里卡,直到卡死。 【最后的罗瘿公】 民国十二年(1923)12月28⽇,重病 ![]() 第二年(1924)罗瘿公患病住进德国医院诊疗,程砚秋每⽇亲侍饮食,从无间断。9月2⽇,罗瘿公自知大限已到,遂写下遗嘱。內中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程君 ![]() ![]() 罗瘿公归去之际,亲属皆不在侧,程砚秋是第一个赶到的!他见恩师殁前所书遗嘱数纸,捧之大恸,几至昏厥。回到家中,为罗瘿公设立灵堂,除朝夕哭奠,唯伏案抄写经书。文人大多清贫,自女亡 ![]() 念恩师之逝,程砚秋布⾐素服,辍演月余,每忆往事,即为之泫然。遂作《忆瘿公师》五言诗: 明月似诗魂,见月不见人。 回想伤心话,时时泪満襟。 西山虽在望,独坐叹良辰。 供影亲奠酒,聊以尽我心。 恩义实难忘,对月倍伤神。 罗瘿公去世后,每当程砚秋外出演戏,行前数⽇必先往罗墓凭吊;演毕返京,亦去墓前。逢罗忌⽇,则必去祭奠。二十余年从未疏懒。1943年4月5⽇,程砚秋携二子(永源、永江)为罗瘿公扫墓。三人早8时乘西直门火车至⻩村下车,步行三里始抵墓地四平台幻住园。他见墓地松木牌坊上的铁钉被拔去很多,异常伤感。“光景蹉跎,人物消磨。昔⽇西湖,今⽇南柯。”回到家中,他在⽇记里提笔写道:“有两家人代为看坟者在,尚且如此。再过数年,我不在了,无人祭扫,想此处定变成荒原了。” ![]() 【程 ![]() ![]() 那时的小报把围在程砚秋⾝边捧他、帮他的人,叫程 ![]() ![]() ![]() ![]() ![]() ![]() ![]() 另一个鼎力协助程砚秋的重要人物,则是1949年以后成为华中 国全工商联合会主任委员、国全人大副委员长的陈叔通(浙江杭州人,1903年中癸卯科二甲第三十八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29岁东渡⽇本,⼊东京政法大学专攻政法科。回国后任浙江兴业行银董事,创办杭州第一个女子学堂,创办《⽩话报》和海上合众图书馆)。他的作用对于中后期的程砚秋来说,几乎超过了所有的人。如何为人,怎样处世,陈叔通都能做到具体指导。有几件小事,给我的印象至深。比如罗瘿公去世后,有人觉得程砚秋可能也快要不行了。大幕已落,世味已薄,程砚秋到王瑶卿家竟也感到了丝丝凉意。这时的陈叔通致函(1930年2月11⽇)明确地说:“新戏多编,弟意有时仍须请教瑶卿,不可对他太冷淡。”同年程砚秋到海上演出,陈叔通活像罗瘿公转世,隔三差五地写信做“远程教育”当听说配戏的小生姜妙香与程“掰”了,即在11月24⽇信里说:“兄 ![]() ![]() 1933年,程砚秋从欧洲回来,需要重新物⾊和自己配戏的小生演员。为此,陈叔通先看上俞振飞,后又听说叶盛兰不错,便在俞、叶之间反复盘算、再三掂量,其中1934年4月18—19⽇信是这样写的:“昨发快信后再四思之,叶(指叶盛兰)⾝材如何?有无倒嗓之事?亦须想到扮相、台步、声音,果下得去,决计拉叶。初出山较易与,且年轻尚可求进步,又有继仙为师(指叶盛兰曾受业程继仙)在⽟霜(程砚秋字)成本较轻,自⾜合算矣…弟力主俞(振飞),祗以无好小生,则舍俞亦无他人也。叶果是后起之秀,则不如舍俞而取叶。”伶人一向有置房产的习惯。这一年,程砚秋想再添置一所宅院,还有人请程砚秋去刚刚建立的“満洲帝国”演出。陈叔通知道了这个情况,马上托人给他带去一信。信中明确地说:“我有一言不能不预为提明:华北,此终非吾土,而兄之⾝份苟尚可比,能否逃士大夫之责备?如到已非吾土之时,犹能作久居之计,则屋可买…弟意或在天津英、法租界买一屋较妥。人苦不得名,然名之所在,谤亦随之,要在自问过得去否?假如満洲得往演唱,恐亦不能去!此即有名之人不易做人也。”很快,⽇军侵占了冀东、察哈尔,中⽇签定了《塘沽协定》。 应该说,自上个世纪20年代经罗瘿公介绍结识了陈叔通,程砚秋的确深受其影响。举凡为人演剧诸事无不求教之,引为知 ![]() ![]() 这里,我特别要加以说明的是,对陈叔通的劝告指导,程砚秋决非言听计从。比如,陈叔通对程砚秋力排对其艺术大有帮助的李煜瀛和金仲荪。但程砚秋觉得李、金二人多年来给自己帮忙,虽是从政坛退出来的闲散之人,但乐意办事,又具才华。对他们而言,亦可消磨时间。对自己来说“旧社会是看不起唱戏的,我借此亦提⾼我一个旧演戏的演员的⾝份”不管权政如何更迭,程砚秋始终坚持这个见解。他写于1957年的自传里,也用了很多笔墨来解释对这样一些“有问题的旧式人物”的看法。程砚秋说:“听李君(即李煜瀛)常常讲世界和平、国內和平等等言论,他不主张杀生,没有烟酒嗜好,又吃素,太太奇丑无比的;又见他从早到晚在街上到处奔走,一切言论行动给我很好的印象。联想到别的政治骗子是挑拨是非、幸灾乐祸、浑⽔摸鱼、吃喝嫖赌、贪图享受,把痛苦加到别人⾝上,李君总比这些骗子们要強得多些。同样骗来的钱,就看他们是如何的花法了。李同郑毓秀、魏道明好像个小集团似的,我问为什么同他们在一起呢?李回答:办社会事业什么人都应该有,好比毒药亦可救人亦可害人。我觉得比喻得很对。叔通先生屡劝告不听,总是坚持我的主观看法…虽然叔通先生骂他们一个是意失的政客,一个是政治骗子拖我下⽔。现在再看以前的通信,我还认为他们对我是善意的。” 陈叔通曾说,程砚秋这样的知 ![]() 【欧洲行】 程砚秋和梅兰芳、马连良一样,都是戏曲改⾰家。应该说,那时人家就懂得啥叫“与时俱进”和怎样“与时俱进”了。 1932年1月4⽇,程砚秋为赴欧洲考察戏剧,写了《一封留别信》。每次读这封信,都觉得程砚秋比现在的戏剧理论家要⾼明。这里,我抄录一段请朋友们看看:“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是显然不同的,因而东方戏剧与西方戏剧,也是显然不同的。但是,看一看现代的趋势,一切一切都要变成世界整个的组织,将来戏剧也必会成为一个世界的组织,这是毫无可疑的。目前我们的工作,就是如何使东方戏剧与西方戏剧沟通,要使国中戏剧与西方戏剧沟通,我们不但要求理论能通过,还要从事实上来看一看有没有这种可能。国中戏剧的脸谱似乎很神秘奇特,但是西方戏剧也未尝无脸谱,许幸之先生的《舞台化装论》里,从演员的面部上指出各种特征来,便是西方戏剧脸谱的说明。再则,以前西方戏剧,在写实主义的空气下笼罩着,与国中戏剧之提鞭当马、搬椅当门的,差不多是各自站在一个极端。现在,西方写实主义的⾼嘲过去了,新的象征主义起来了,从前视为戏剧生命所寄托的伟大背景,此时只有⾊彩线条的调和,没有真山真⽔真楼阁的保存了。尤其是自戈登格雷主张以傀儡来代替演员,几乎连真人都不许登场了。西方戏剧这种新倾向,一方面证明了国中戏剧的⾼贵,他方面又证明了戏剧之整个的世界组织为可能。举一概百,西方戏剧之可以为国中戏剧参考的,当然很多,砚秋一个人的联想力是很有限的,希望各位前辈暨同人,大家把在国中戏剧与西方戏剧之间所产生的联想都提出来, ![]() ![]() 1月5⽇,梅兰芳为他举行 ![]() ![]() ![]() ![]() ![]() 向往好的,学习新的——这是自然人 ![]() ![]() ![]() 民国二十三年(1934)的6月1⽇,他亲自带着十岁的长子(永光)从海上启程经意大利、法国转到瑞士,安排在⽇內瓦世界学校读书,费用自付。程砚秋没有忘记当年的誓言,说到做到——让自己的后代无一人唱戏。应该说,他对艺人的粉墨生涯有爱与乐,也有恨与悲。 【男子气派】 程砚秋有几个嗜好。 他喜 ![]() 说到酒,我还想起了吴祖光的描述。上个世纪50年代,央中文化部决定把他的《荒山泪》拍成电影。导演是吴祖光,吴在回忆该片摄制工作的文章里说:“我们经常一起挤共公汽车,一起吃饭。唱了一辈子旦角的程砚秋却有着典型的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派。这也表现在他的⽇常生活和嗜好方面。譬如他菗烟菗的是耝大的烈 ![]() ![]() 程砚秋最喜 ![]() ![]() ![]() 程砚秋的另一个爱好是打太极拳。每⽇清晨,他一定在自家庭院打一套太极拳。他不但打得好,功夫了得,且极有研究。看过《舂闺梦》的观众,就能从那段表现梦中情景的动作里,领略他的太极功夫。举手投⾜之妙,与今天电影的“慢镜头”一般无二。再加上且歌且舞,居然能唱完这一段“南梆子”之后,神⾊自如,不 ![]() 说到程砚秋的男子汉⾎ ![]() ![]() ![]() ![]() 1942年的9月初,程砚秋自海上经天津返回京北,在前门火车站受到⽇伪铁路警宪便⾐的盘查搜⾝。他忍无可忍,厉声呵斥:“士可杀不可辱,你们要⼲什么?”说着便走近一 ![]() 狗腿子对程砚秋说:“以后碰见再说。” “好,后会有期。”程砚秋说罢,整整⾐冠出了车站。 回到家中,他才发现手腕上的金表没了,耳朵也被打坏了。事情说起来像侠客大片一样生动,又像一场程派太极拳表演。从此,一座北平城,传遍了程砚秋的⾝手如何如何。这事在当时、在今⽇,也决非哪个人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此后,⽇本宪兵和特务一直盯着程砚秋,还闯⼊其寓所搜捕他。1943年的8月,当他得知金仲荪夫 ![]() ![]() 梅兰芳是有民族气节的,抗⽇时期“蓄须明志”其实,程砚秋也一样有民族气节。 【务农】 程砚秋聪颖过人,也坚毅过人。自那次前门火车站遭铁路警宪盘查群殴后,他决定息影务农。第二年(1943年)3月,程砚秋先后在京北海淀青龙桥物⾊乡居房屋,又在红山口、黑山扈一带洽购旱地六十亩,准备弃艺务农。熙攘人世,若能与自然机趣相契,便倍加珍视。他在⽇记里写道:“早思在海淀买房,思做农夫,不知能否达到此目的。并将大兄二嫂和三兄嫂等安置海淀,亦备自作归计,大家也可减少开支。理想如此,不知⽩住者愿不愿意出城来住?”又说:“因我极喜园艺生活,与世无害。演戏生活暂停不能不另做生活,以免落得⽩食饭无可对天。我常感做官之无味,尤其做现代官,也极想弟子们务农,儿孙们的心理恐怕与我不同。” 一条溪⽔,几片⽩云,柳梢月⾊,板桥残霜,都令程砚秋感怀不尽。他自己做饭,从早忙到晚。有朋友来探望,也是自己做饭,请吃窝窝头。夫人来青龙桥代洗⾐服,程砚秋将初学乍练的贴饼子奉上,还一个劲儿地问:“好吃吗?”他学着耕地,耕了一亩,铧破了一块,又耕一亩,又破一块。损失虽大心情颇佳。人家说,他的样子“有冯⽟祥之势”他说:“冯⽟祥焉有我精神!”种地需要浇⽔,他请人装辘轳。安装好了,程砚秋兴致 ![]() ![]() 紧张耕作,闲来读史临帖——这是程砚秋务农时期的⽇常生活內容。但“人生是大苦事,一切如梦幻”——却又是他在⽇记里反复咏叹的话语。应该说归隐西山,在程砚秋是蓄志已久的。早年他在海上演戏的时候,就曾请老画师汤定之作《御霜簃图》,预示着⼊山隐退之意。诗人周今觉为《御霜簃图》题诗四首。其中的一首是这样写的:“一曲清歌动九城,红氍毹衬舞⾝轻,铅华洗尽君知否?枯木寒岩了此生。”在他心里,息影舞台、安于农事真的是一个不错的归宿。用他自己话来说,就是“所谓好花看到半开时,何况是快落之花呢。”但人又是复杂的,在以耕读为业的同时,他并未忘怀舞台。“不唱可惜呀!”这话传到程砚秋耳朵里,又颇感欣慰,觉得不枉自己多年苦练习。他时常对梨园界朋友折简相召,大家吃着 ![]() ![]() ![]() 他归隐西山时,曾将自己喂养的鸽子分赠友好,一年后,一只鸽子忽然飞回程家,这令程砚秋惊喜又感慨。有朋友说:鸽子归巢,说明他谢绝舞台的⽇子快结束了。果然,⽇本投降后他搬回城里,立刻着手恢复演出的事宜。 【办学】 从1930到1940年年底,他创办了华中戏曲专科学校,聘请燕京大学毕业的焦菊隐为校长,后焦去法国留学,由金仲荪接替。程砚秋出任董事长。办学十年间,培养了德、和、金、⽟、永五个班,共二百多生学。宋德珠、李和曾、王金璐、李金泉、李⽟茹、王和霖、李⽟芝、⽩⽟薇等名角,皆出其门下。程砚秋废除了磕头、拜师、体罚等老班社的规矩。在舞台上,不准饮场,不准用检场人,不准用跪垫,即使像《⽟堂舂》里的苏三整场都是跪唱,也不许用。除了专业课程以外,还开设了文化课。其中包括国语、古文、历史、地理、美术、算术、音乐、音韵、英文、法文、⽇文等课程,其分量超过当时的初中。他还组织生学排练西方话剧,如《梅萝香》(华尔克著,顾仲彝译)等。全校实行奖励制度,每年评定一次优秀生,头五名发给十二元的奖学金以及铜镇尺、乒乓球拍子等物。这样的举动,在当时被某些人视为“歪门琊道”程砚秋治理学校的突出思想,就是“演戏要自尊”他常对生学们说:“你们要自尊,你们不是供人玩乐的戏子,你们是新型的唱戏的,是艺术家。”他又对女生学讲:“毕业了不是让你们去当姨太太。” 最终学校还是停办了,到了1943年3月程砚秋还在处理学校解散的善后事宜。先是偿还一万六千元(伪币)的债务,再变卖学校的大汽车、戏箱、家具,最后再卖掉京北东华门大街南翠明庄校产才偿还了全部的债务。数年间卖掉若许之物,程砚秋心情沮丧,形容自己“像个败家的旗人大少爷” 1944年在务农时期,为了使青龙桥周围的农家弟子读上书,也创办了一所功德中学,地址就是残破的功德寺大庙。他自掏 ![]() 他收摊了,当局接手了,功德中学更名为颐和中学。他把金家花园改为程家花园,间或来此小住。抗战胜利后,目睹官场的败腐,他没⾼兴多久。程砚秋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灰心失望,过着一种时隐时显的生活。 听朋友说,颐和中学今天还在呢!现在就读的生学知道创办人程砚秋吗? 【独】 有人说,程砚秋太“独”这主要是指他的私房戏不肯轻易传人。程砚秋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对。他说:“国中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什么‘祖传秘方’、‘私蔵珍本’等等,不也全是这样‘独’吗?”其实,他的“独”是有所针对的。针对的是未经许可和同意,暗中把剧本及表演偷传出去的人。 这里要介绍一个女演员,名叫王⽟华,艺名⽟兰芳,后改新 ![]() ![]() ![]() 在梨园行,这叫“偷戏”!“偷戏”是大忌。为了怕被人认出来赶了出去,新 ![]() ![]() ![]() 当她觉得时机成 ![]() ![]() ![]() 有心计的她不仅红了,还和程砚秋叫板又较劲。一是忽出奇兵,策动了“鸣和社倒戈”事件。简单说,就是用重金把程砚秋“鸣和社”戏班里的小生演员买通,连人带程派剧本都弄了过来。要知道戏曲舞台必须有生旦相配,故程砚秋怒不可遏。二是趁程砚秋赴欧考察之际,她大唱特唱。三是把与程砚秋同台合作的人,拉到自己的班社中,陪着她唱。效果当然是立竿见影的:“一下子,我就红得发紫(新 ![]() 当程砚秋发现曾与自己合作得很好的小生将他的本戏偷传给别人时,便与之断然决裂。后来每当他演出,只要听说有人来偷记他的剧本唱词、念⽩、唱腔、⾝段时,他立即把琴师找来,在后台临时变动主要唱腔。叫那些偷艺者摸不准,学不去。 程砚秋的“独”看起来 ![]() 前不久,曾和几个京北老字号药铺的后代聊天。我问:“公私合营以后,你们的生活怎么样?” “一落千丈。” “为什么。” “因为公私合营的前提是必须 ![]() 恍然大悟:在社会主义的旗号下,府政是可以理直气壮地掠夺他人的智慧和财富的。这样,我就更喜 ![]() 【新权政】 程砚秋的后期,一直住在北平西四报子胡同18号。1948年北平围城时,它的前院是国民 ![]() ![]() 来者问:“程先生在家吗?” 弟子答:“师⽗出去了。” “那给程先生留个条儿吧。” 送客后,关上大门的王昑秋一看字条,上面写着:“砚秋先生:来访未晤,适公外出,甚憾!此致敬礼周恩来” 程砚秋归来,读了字条,欣喜不已,埋怨弟子连杯茶都没有招待。 王昑秋说:“我以为他们又是来咱们家借房子的呢。” 不久,程砚秋被指定为出席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国中代表,后被接到南中海,为共产 ![]() ![]() 周恩来笑道:“哪里,哪里!”并告诉他,今晚⽑主席和很多首长都要来看戏。 看到⾼官的朴素清廉、和气友善,程砚秋从心里拥护共产 ![]() 【戏改与戏宰】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他乘火车赴欧洲考察戏剧的路途上,当时的左翼文化人对程砚秋的戏剧改良意图和主张,就表示了批判和怀疑。马彦祥在《从程砚秋君赴欧说到旧剧》一文,劈头盖脸第一句就是:“程以这样匆忙的时间考察(六国),究竟会有多少成绩带回来,实在不敢预约…把有限的时间分配在这些考察上,我总觉得有点枉费。”文章的最后,还说“旧戏在现在已经到走到了‘以伶为本’的末途,而且只是个人的,不是集团的,假如不早设法予以挽救,其失败怕就在不远了。”——马彦祥说对了,那时的戏曲改良是个人的,是“以伶为本”结果非但没有失败,在30年代还把古老的京剧带⼊它的⻩金岁月。而1949年后的戏改,不是个人的,倒是集团的,并从“以伶为本”转到了“以政治为本”“以阶级为本”“以⾰命为本”“以 ![]() 1949年的6月,在华中 民人共和国还没成立的时候,共产 ![]() ![]() ![]() ![]() 6月26⽇周恩来在南中海找来周扬、刘芝明、阿英、田汉、崔嵬、马少波等人,研究成立戏曲工作导领机构的问题。请注意:这里没有一个艺人,没有梅兰芳,也没有程砚秋。之所以不让他们参与,显然是认为他们属于旧人物、旧事物、旧势力。而由艺术领域以外的人士来导领和推动的艺术改⾰,从娘胎里就注定它不能走上一条按艺术自⾝规律发展的道路,哪怕这些“艺术领域以外的人士”可能是不错的作家、电影家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 7月,国全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京北召开,⽑泽东、朱德到会做重要指示,周恩来做政治报告。在七百余名的代表中,第458号代表是程砚秋。和梅兰芳相比较,他的表现似乎更为积极,主动向大会提 ![]() 11月3⽇,央中文化部设立戏曲改进局,简称戏改局,局长田汉。副局长是杨绍萱,马彦祥。在这个局召开的第一次戏曲工作会议上,田汉明确了戏改的主要內容——对剧目的审定、修改和创作。“要使旧形式迅速为民人服务”让“旧戏曲”成为“新文艺”的一部分。而实施戏曲审查,就是要以“民人大众的立场评价旧戏曲”按照民人的选择来决定戏曲內容的取舍。这也就是说,戏曲的改⾰方式和推进力量将不是依靠其艺术主体。而是借助于行政力量和行政背后的政 ![]() ![]() 程砚秋一直主张改良戏曲,特别是他到欧洲考察西方戏剧之后,就已经具备了较为明确的⾰新意识,认为艺人应该把戏曲改⾰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承担起来。所以,他对戏改局的工作抱着积极参与和支持的态度。从1949年11月到1952年,他亲率自己的剧团“秋声社”赴西北、东北、西南等地考察地方戏。1949年的11月24⽇,他在西安文艺界 ![]() ![]() 1950年2月9⽇,程砚秋致函共中意识形态主管周扬。信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改进国中戏曲,据我个人的见解,总以为要把国全各地的戏曲作一普遍而详细的调查,记录整理,综合研究。这样…一定还可以打破了固步自封的旧见而发生的一种新的动向。”他接连给周扬写了三封信,里面谈的都是戏。 同年的4月,他去山东调查地方戏,后再去西北调查地方戏曲音乐。到西安习仲勋请吃饭,到疆新则受到王震、王恩茂、赛福鼎、陶峙岳、张宗逊等人的热烈 ![]() ![]() ![]() ![]() ![]() 11月返回京北,程砚秋立即参加11月27⽇举行了国全戏曲工作会议。会上,他开门见山地指出戏改工作“出现了各种不该出现的事”究其原因,他认为与⼲部修养相关。程砚秋说:“凡对戏改采取放任态度的负责人员,多半是对旧剧有相当爱好,甚至自己也会演唱,反之则易于采取強迫命令。”对于“普及”二字,他希望不要看得太死,对群众的某些 ![]() 1951年,他又率剧团去华中、西南考察和为抗美援朝买机飞义演。年底,程砚秋向央中文化部提出了考察报告书。报告中首先提出的是艺人生活问题。程砚秋说:“⾰命使好多人的生活脫离开旧有的方式而去另寻新的方式。看一看各地方戏曲艺人的生活,却非困苦挣扎所能想像的了。川剧的演员们,很多早晚只能吃两顿稀饭。”“江西河口地方,有一个剧团在流离困苦之中,陆续饿死的已将二分之一。我们写信给邵主席(即江西省主席邵式平),请求他就近调查救急,并同我们联络,研究帮助办法,可是一直没有得到回信。想是信函发生了障碍,事实上不怕没有这么一回事。所以我们觉得,在戏(曲)改(⾰)工作中,似应加⼊必要救济一项。我们不能坐视许多演员因为生活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前进的心情,更不能坐视许多年老学识宏富的艺人在生活困顿中逐渐死去。”程砚秋对艺人生命的关怀说明他对戏改运动的忧虑和怀疑。 这一年的4月3⽇国中戏曲研究院(即我所供职的国中艺术研究院的前⾝)成立,他被任命为副院长。11月16⽇,国中戏曲研究院派人到程家送来工资。他附上一封亲笔信,以为抗美援朝捐献现金购买武器为由,婉拒官方所发工资。这里,我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程砚秋到1958年去世,没拿官方一分钱的俸禄,他始终在吃戏饭,从 ![]() 1953年4月,他参加了对国全戏曲的情况调查。在一次座谈会上,他说自己这两年来考察的戏曲仅占国全的五分之一,单就这一部分遗产的丰富 ![]() ![]() ![]() ![]() ![]() ![]() 1949以后,不管程砚秋在政治上怎样积极,不管他与周恩来、贺龙、陈毅以及周扬等⾼官在人私 ![]() ![]() 而围绕着一出《锁麟囊》上演的曲折经历,使他渐渐懂得:虽然本人获得很⾼的政治待遇,但自己的实际作用在缩小。角儿的核心地位已彻底颠覆,戏班內部秩序也完全打 ![]() ![]() ![]() ![]() 程砚秋原本是主张戏曲改⾰并想有所作为的,但在现实面前,他似乎意识到自己也已被这场戏改运动呑没。戏改呑没的,不仅是一个程砚秋。五十年来,国中戏曲改⾰或左或右,或急或缓,或温和或 ![]() 【一言难尽的《锁麟囊》】 《锁麟囊》是集程派艺术之大成的剧目,它通过一个女子薛湘灵由富而穷的生活变迁,生动描述了社会的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这个戏酝酿很久了:自1937年起,程砚秋就与剧作家翁偶虹先生切磋剧本。编剧技巧也试用了许多,什么烘云托月法、背面敷粉法、帏灯匣剑法、草蛇灰线法,为的是取得舞台最好的艺术效果。剧本创作的过程也是唱腔产生的过程,因为他们深知国中艺术的韵味和文化的境界都在一唱一做之间,且只能用濡沫人情去体会。而许多的演唱和细节,最后都要提炼为一种“诗意的存在”其实,国中的传统文化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传奇到梅兰芳、马连良、程砚秋的表演,无一不是守护着这份“诗意的存在”挥洒着可感可知的历史文化情调。为《锁麟囊》设计安排唱腔,化去了程砚秋整整一年的时间,真可谓殚精竭虑。他每编出一段都要唱给翁偶虹听,并就正于王瑶卿。一般来说,京剧唱词都是很规整的七字句(七个字一句)或十字句(十个字一句),但程砚秋要求剧作者写长短句,说:“请您费点笔墨,多写些长短句,我也好因字行腔。”翁偶虹当然照办,比如薛湘灵有这样两句唱词:“在轿中只觉得天昏地暗,耳边厢,风声断,雨声喧,雷声 ![]() ![]() 1940年4月《锁麟囊》在海上⻩金大戏院首演,雅致独特的声腔艺术,人人可体味而又体味不尽的世态炎凉,带着几分温暖惆怅,一下子抓住海上观众的心。舞台上站着的名丑刘斌昆,听着听着差点儿把自己的台词都忘了。连演十场,十场皆満。到了第十一天,改演《⽟堂舂》,可观众不答应。再演《锁麟囊》的时候,就出现了程砚秋领唱,大家合唱的动人情景。可是到了1949年以后,这个戏一直就未能获得审查通过。1955年四五月间,《戏剧报》在《反对⻩⾊戏曲和下流表演》大标题下,提到了《锁麟囊》,说它是“宣扬缓和阶级矛盾及向地主‘报恩’的反动思想的剧本,程砚秋先生已经暂停上演” 1955年,在完成《梅兰芳舞台艺术》电影的摄制工作以后,周恩来提议为程砚秋也拍摄一部舞台艺术片。周恩来要求剧目的选择应能通过一个剧目来概括程砚秋的多方面艺术成就。程砚秋首先提出自己最理想的戏,也是自己最喜 ![]() ![]() ![]() 1958年3月,在他疾病 ![]() ![]() 【她确是一个知音】 1956年11月,程砚秋作为国全人大代表团成员出访苏联、捷克、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团长是彭真,李济深、程潜和我的⽗亲是副团长。11月27⽇这一天,代表团上午访问苏联科学院,下午参观一家规模很大的纺织厂。晚八点进餐的时候,大家即兴讲话。⽗亲讲话时,引用了一句唐诗:“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 ![]() ![]() 两月后,即1957年1月,代表团回国再次途经莫斯科。18⽇这一天,在苏联养病的⽑泽东夫人要约见程砚秋。结果,他从一点等到五点多,却始终没见江青的人影儿。翌⽇上午10时,他和彭真夫人一起看望了⽑夫人。江青对程砚秋说:“你的表演有三绝,一唱二做三⽔袖。”接着,又讲了许多戏剧故事。他很奋兴,说:江青确是一个知音。这里,程砚秋说的是实话。政治上江青是罪犯,艺术上江青是个內行,比现在的许多宣传部长懂艺术。 回国以后,⽗亲请梅兰芳、程砚秋和另外几个国全人大代表团成员到家里做客。我躲在大客厅的玻璃屏风后面,目不转睛地看着梅与程。也许因为梅兰芳和⽗亲比较 ![]() 【夏⽇最后的玫瑰】 有段时间,程砚秋的演出较少,便常到吴祖光住所栖凤楼大院来。一来就上楼找音乐家盛家伦,希望盛家伦在音乐上多帮助他。后来,盛家伦对吴祖光说:“程砚秋了不起!他的音乐知识丰富,什么都知道,而且能昅收。” 有一次,盛家伦问他:“你能不能把西洋音乐昅收到唱腔里去?” 程砚秋答:“我试试看。” 盛家伦用口哨吹了一首英国民歌《夏⽇最后的玫瑰》,程砚秋想了一会儿,随口唱出。旋律里加⼊了英国民歌,可仍是京剧。程砚秋就有这个本事,让盛家伦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拍电影《荒山泪》时,吴祖光是导演,他俩合作得很好。程砚秋专派一个通讯员,往来于两家之间。经常是吴祖光写好一场戏,马上给程砚秋送去。第二天,他的唱腔就出来了。第三天,他的⾝段也出来了。没想到一年后,在反右运动中吴祖光成为戏剧界的大右派。在文艺界的批斗大会上,程砚秋坐在主席台上。轮到批判吴祖光的时候,会场的气氛也渐渐进⼊⾼嘲。站久了的吴祖光偶尔抬头,发现程砚秋的那个座位是空的… 【申请⼊ ![]() 经周恩来的教育启发和提议,1957年9月20⽇,反复思考又疑虑重重的程砚秋终于向国中戏曲研究院递 ![]() ![]() ![]() ![]() 程砚秋这样写道:“我现在要⼊ ![]() ![]() ![]() ![]() ![]() ![]() ![]() ![]() “在过去,演员们都有唱戏挣钱买房子待年老⾊衰唱不动的时候好生活的思想。那时的社会,演员们确是没有生活保障的。我家亦有戏界中的这种传统的想法,所以,我买有房子大小七八处。我们早感觉到在我们家国的制度规定上是不合法的,我们亦早就没有年老无养的顾虑了,只是没有得到机会,我们愿趁此将房子送给家国,作为我的⼊ ![]() “在这个小花园內,我演了好几十年的戏,太疲倦太厌倦了,所见所闻感到太没有什么意味了,常想一个男子汉大丈夫在台上装模作样,扭扭捏捏是⼲什么呢?我要求,希望 ![]() ——认为自己离⼊ ![]() ![]() ![]() ![]() ![]() ![]() 苦苦追求,生前亦未能如愿。1958年3月9⽇程砚秋病逝,3月14⽇公祭的时候,由国中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张庚宣布:程砚秋被国中共产 ![]() ![]() ![]() 程砚秋到底怎样看待人生?有这样一段描述可以诠释:1941年初秋傍晚,他与生学(刘 ![]() ![]() ![]() ![]() 今天的“艺术家”“大腕儿”头衔多,获奖多,荣誉多,但能让人怀着热烈情感持久议论的人,一个也没有。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这些名伶仍是我和同事们聊天的话题,也只有他们才真正够得上是大师级。我的一个同事说:大凡某行出了个大师级人物,总要具备种种条件和机遇,一是天赋条件好,又肯下工夫;二是师友襄助,本人度量宽和;三是所处社会文化环境,既在传统艺术的薪火相传中得其陶冶,又善于接受新文化风气的影响。新旧两面、中西两方都得营养滋润,以丰富自⾝。我想这也正是梅、程得以⾼出同辈乃至前辈的地方了。 程砚秋其人其艺,官方有定论,民间有定评,且两方面的评价也十分接近,为人口碑又好。红氍毹上歌弦舞袖,精于斯,老于斯,死于斯。他五十四岁离世,梨园行的人都说,他和梅兰芳都是走得正好。“细雨连芳草,都被他带将舂去了。”昔⽇剧场里的如雷似火的气氛,台上台下的如狂似醉的痴 ![]() 何来何往,生兮死兮。过来人能不慨叹! 2005年3月——2006年6月于京北守愚斋 |
上一章 伶人往事 下一章 ( 没有了 ) |
伶人往事全集免费阅读,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伶人往事全集最新章节免费阅读,伶人往事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扣人心弦,章诒和是伶人往事全集免费阅读的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