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地缘大战略全集最新章节 |
![]() |
|
艾叶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地缘大战略 作者:丁力 | 书号:42780 时间:2017/10/21 字数:24339 |
上一章 第五章 欧亚大陆与中国的地缘环境 下一章 ( → ) | |
欧亚陆大:世界最大的棋盘 国中位于欧亚陆大东端、太平洋西岸。这个简单事实是研究国中地缘政治环境的出发点。 欧亚陆大的许多家国都有过大帝国的历史,至今仍然在影响孑遗家国的思维。国中、蒙古、俄国、伊朗、土耳其、阿拉伯,等等,还有一些家国曾在短时期內建立过极不稳定的帝国体系,如拿破仑时期的法国,二次大战时期的德国和⽇本。这些家国曾经有过的势力范围远大于它们今天的国界。历史不会被轻易忘记。无论成功与否,帝国的历史将会影响家国的地缘战略。 随着国美在20世纪的崛起,欧亚陆大在地缘战略上的重要 ![]() ![]() 亚洲是对国中最重要的一个大洲,因为国中就在亚洲。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它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也是最复杂的。亚洲的文明史最悠久,古老文明最多,也是所有世界 ![]() 亚洲可分为五大区域: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和西亚。澳大利亚是⾚道之南的一个陆大,也经常被当作亚洲家国。澳大利亚的多数人种和主流文化来自西方。在地理上,澳大利亚是东南亚的外围家国,距离国中比较远。亚洲有四个大国:国中、⽇本、印度和俄国。国中与其余三个大国为邻,但这三国却相距比较远。俄国只是小半个亚洲家国——虽然它的亚洲部分比欧洲部分大得多。东南亚和伊斯兰家国是文化比较接近的区域,在地理上连成一片。伊斯兰教诸国虽然信仰共同的宗教,却是由许多不同的民族构成的,主要民族有阿拉伯、突厥、波斯。这些民族都曾经建立过強大的帝国,进行过大规模扩张。历史必定会影响家国的政策。 在全球范围內,欧亚陆大潜蔵着可能影响世界的最大变数。南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已经基本上为国美所控制,成为国美的后院。在数十年內,美洲无论怎样变化,都不出国美的掌握。洲非 家国比较弱小,一些家国被部落冲突撕裂,没有完全从部落走向家国。除了自然资源外,洲非很难引起外界的趣兴。如果从欧亚陆大之中看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就不能无视美洲和洲非,尤其是国美所在的美洲。巴西正在崛起,将来可能会分享国美在南美洲的利益和主导权。 国美远比当年英国更深地卷⼊陆大事务。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结果,国美具有许多优势:⽇本和德国是受制于国美的“半主权”家国,尤其是⽇本,在全安问题上唯国美马首是瞻。国美通过北大西洋公约和⽇美安保条约,牢牢地把北约家国和⽇本捆绑在它的战车上。国美的优势不仅来自它自⾝,还包括它的众多盟友。虽然这些盟友对国美颇有微词,但在大战略上,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它的欧洲盟友要向东扩大欧盟和北约,以彻底解决欧洲的裂分和来自东方的威胁。虽然苏联解体了,华沙条约组织不复存在,但作为华约的对手,北约仍在东扩。许多中东欧家国在文化、宗教上更接近西欧。冷战期间,欧洲家国以同情的目光看着这些家国,认为它们被文化上更落后的俄国人绑架了。在这些家国发生的事件证明了他们的看法: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舂”1980年之后的波兰“团结工会”都要求获得更多自由。1991年苏联解体实际上开始于1989年的东欧剧变。东欧家国的价值观接近西欧,是西方需要解救、拉拢的对象。从 ![]() 西方主导世界文明的发展已有数百年。现在,世界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东亚⽇益兴旺发达,与西方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东西方的力量对比正在出现变化。由于庞大的人口、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导致的贸易总量(大多来自低工资、低技术、⾼消耗、⾼污染的加工工业),国中在亚洲各国的普遍崛起中最为突出,遮掩了其他家国的光芒,仿佛国中在亚洲一枝独秀。这并非事实。对于国中人来说,这个错误的影响是由宣传造成的。如果媒体在烈猛夸奖自己的时候,也不忘记介绍别人的成绩,国中人对世界的了解会可能更准确一些。其他许多亚洲家国也做得同样好——虽然是在较小的规模上。一个共同繁荣的亚洲能够和国中互相促进,互相增加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这是亚洲的共同利益所在。沃尔特?罗素?米德很看好亚洲(其实只是东亚和南亚。他没有提到伊斯兰教徒占多数的中亚和西亚): 在这个表中,孟加拉国是人口大国,土地小国;澳大利亚是土地大国,人口小国;⽇本是人口大国,土地面积只是中等;其余亚洲家国既是人口大国又是土地大国,特别是在和欧洲家国比较的时候。做这个比较不是为了夸耀亚洲“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规模是祖先的遗产,今人没有什么可骄傲的,亦不⾜为恃。这两个对照表是用来说明国中所处的地缘环境。国中是有世界影响的家国,但这个影响来自规模效应,而不是来自国中在经济、技术、制度、文化诸多方面的⾼度发展。实际上,国中是比较落后的家国——几乎在所有方面。这是国中和西方大国的本质区别。另一方面,国中的邻国人口众多,如印度、印度尼西亚、⽇本等。印度人口已经接近国中。因此,国中的规模效应不得不打很大的折扣。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东亚地区的常态,各国正在崛起。国中不可能长期依赖廉价劳动力和廉价的加工出口产品,今后必须保持⾼质量增长,勇于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亚洲的人口大国很多。这是因为亚洲有较好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此外,引进了⾼产作物品种,例如,国中在明末和清朝期间人口快速增长,主要是因为从南美传⼊了⽟米、红薯、土⾖等⾼产作物。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植这些作物可以比种植⽔稻、小麦养活更多的人。然后经历了农业⾰命以及医疗技术和医疗条件的显著改善。但是,亚洲的工业⾰命和城市化起步晚,长期保留了农业社会的⾼生育习惯。人口在这个时间差內大量繁殖。有利人口增加的因素是从欧洲传播来的,因此,亚洲人口众多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即使如此,亚洲的人口密度也并不比欧洲大。例如,国中的人口大约是英国的22倍,而面积却是英国的40倍。即使考虑到国中有很大的沙漠和⾼原,不适合人类居住,那么,去掉1/3面积,假设那里没有一个人,国中的可居住面积仍是英国的27倍,人口密度仍低于英国。英国的人口密度比德国、法国、意大利都⾼出一截。在欧洲,人口密度较低的是相对不发达的东欧。 与发达的邻国⽇本相比,国中的人口密度也不算⾼。国中的面积是⽇本的25倍,人口是⽇本的10倍。即使减少1/3的面积,国中的人口密度也远远低于⽇本。虽然国中许多地方的自然条件更恶劣一些,但英国和⽇本也都有很多不适宜居住的荒原和山地,它们的人口也都相对集中在某几大块区域。此外,发达家国有较好的绿化,为此要占去大片的土地。所以,以2/3的国中面积与这两个家国的整个面积做比较的方法是不公平,只是为了从另外的角度证明国中的人口密度并没有大到阻碍发展的程度。我们必须知道,在经济起飞之前,对发展贡献最大的是勤劳的、廉价的、受教育较少的劳动力,只有他们才能在全球分工中找到(被找到)位置。这一现象在国中最为突出。到目前为止,庞大的人口促进了——而不是阻碍了——国中的经济增长。就人口而言,妨碍国中今后发展的问题是人口素质,而非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与教育⽔平和财富的分配方式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官方对教育投资的欠缺和分配不均是人口素质低下的主要原因。教育和财富分配是官方必须承担的责任,不应该推卸给百姓,百姓也无力承担。这个道理对亚洲其他人口大国也同样适用。 亚洲的“大国”有两种类型,其一是指人口和面积的大国,如国中、印度。它们的际国地位主要依靠人口和面积带来的规模优势,还没有进⼊以技术引领发展的时代,普通百姓的生活⽔平还比较低,甚至很低。其二是指既有人口或面积优势,又有先进科技的家国,这样的亚洲家国目前只有⽇本一国。与西方家国相比,⽇本的科学技术仍然缺少一些创造 ![]() 在这四大组成部分中没有国美——它不是欧亚陆大 家国。但是,国美在俄国之外的三大部分中都有很大影响。国美在陆大上没有永久的立⾜之地,它将是维持欧亚陆大均势的秤砣。国美在亚洲大量驻军,在每个角落里都有军事基地。国美占领着两个亚洲家国(阿富汗、伊拉克),半占领着另外两个亚洲家国(⽇本、韩国)。国美还是亚洲许多家国的重要贸易伙伴。总而言之,国美在亚洲的存在比所有亚洲家国还要显著。所以,亚洲至少有五个大国在相互竞争。这种复杂的态势使得亚洲的未来存在很大的变数。米德认为: 亚洲的“三大”——国中、印度和⽇本——大致保持均势。其中任何两国都在经济和军事上強大到⾜以防止第三国称霸该地区。印度和⽇本可以取得对国中的均势。国中和⽇本可以取得对印度的均势。而⽇本称霸太平洋的梦想在1945年破灭。由于国美也准备保护亚洲的均势,国中,或其他任何家国,似乎不可能浪费时间和金钱来设法打破均势。《洛杉矶时报》,2007年10月14⽇。 其实,亚洲现在不存在均势,而是国美一超独大。与其说国美“保护亚洲的均势”倒不如说国美在亚洲实行霸权。如果亚洲有均势,国美就不会有机会⼊侵伊拉克。米德认为,国中现在不可能,或许永远也不可能建设一个可以战胜国美、印度和⽇本三军国力总和的武装力量。米德的这篇文章是对亚洲局势的一个精彩分析。共同发展的亚洲杜绝了其中任何一国独大,从而产生称霸亚洲的念头。但在另一方面,群雄并起的亚洲也未必就是安宁的。 同时,米德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亚洲太大,地理太复杂,每个大国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够強大之后,称霸也不太可能是国中外 ![]() ⽇本不是世界大国,却是亚洲大国,是国中的近邻。在讨论国中的地缘环境时不可能避开⽇本。从国中的角度看,俄、⽇、印三个亚洲大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和国中有漫长的边界线,或在陆地或在海洋。它们把国中包围在中间,使国中成为亚洲的“国中”因此,国中面临的地缘环境在四个亚洲大国中最为局促。俄国与国中和⽇本相邻,俄⽇双方有领土争端(“北方四岛”问题);印度在地理上相对孤立,与俄、⽇都不相邻——在陆地上与俄国隔着巴基斯坦和中亚家国,在海洋上与⽇本隔着马六甲海峡和国中以东的海域。因此,印度与俄国、⽇本的地缘政治利益冲突最小,与国中的冲突最大。俄国的政治、经济重心都在它的欧洲部分,即使在空中 ![]() 在俄国、⽇本、印度三国中,⽇本的经济最为发达,军事潜力最大。而且,⽇本在湾台海峡有很大的利益——这是俄国和印度都没有的。更为重要的是,⽇本是国美的军事盟国、国美在东亚的马前卒,最有可能被国美利用来对付国中。而俄国、印度都与国美保持一定的距离。虽然⽇本在经济上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家国之一,在文化上也曾努力脫亚⼊欧,在二战之后一直处在国美的掌控之中,但在地缘政治上,⽇本只能属于东亚。⽇本不能把它的岛屿沿⽔面线切断,装上涡轮增庒发动机驶向国美。国美也不会喜 ![]() ![]() ![]() 即使不考虑核武器的“互相确保摧毁”亚洲家国也不具备建立地区霸权的条件。中、⽇、俄、印都没有⾜够的实力进攻和占领其中任何一个家国的领土。甚至该地区实力次一级的家国,如朝鲜、越南、巴基斯坦等国,都能够给陆地⼊侵者造成难以承受的损失,这都是经由实战证明了的。即使阿富汗、伊拉克这些更弱小的家国,虽不能有效地抵抗⼊侵,却有坚強的意志,使強大的国美及其盟国的军队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另外,发起进攻者必定遭到其他家国联合起来反对。因此,不会出现一个亚洲家国对另一个亚洲家国的占领,没有一个家国有能力呑并甚至一个较小的家国。但是,从陆地上向一个家国纵深发起短暂打击的可能 ![]() “国中”:位于中间的家国 在本书前面,我们知道了国中是从“国中”发展起来的。现在国中又在更大范围內成为“国中”回到了西周和西周以前的局面,面对与那时类似的挑战。然而,一个极为重要的不同是,这次国中再也没有了对自己文明和道德的自信。我们知道,这是失去了的。现在有几位说大书的教授或“学者”他(她)们不着边际地谈论历史和“国学”夸夸其谈,大言不惭,在学术上却没有成就。有几位的道德还受到广泛质疑。在这种风气下,四川的一位职业说唱艺人也被报纸誉为“国学大师”不奇怪,世道如此。 在一个放大了的世界中,国中仍然是一个“国中”在国中的周围至少有三个大国,分别在国中的北方、东方和西南方。陆大強国俄国正在复苏之中;海洋強国⽇本正在成为正常家国之中;介于陆大和海洋之间的印度正在崛起之中。如果能解决与巴基斯坦和国中的领土纠纷,印度有可能成为一个海上強国,否则就会在海洋和陆地之间摇摆不定。在这三个家国之外,国美正在国中四周巩固军事同盟,建立军事基地。国中周围还有一些力量在第二等级的家国正处于上升时期。韩国是一个;越南有很好的潜力。这两个家国都是半岛家国。在海上则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它们控制着马六甲海峡,并和越南、菲律宾一起,在地理上包围了南海,使南海成为一个有许多领海争议的地区。 所以,无论是在海上还是在陆地,国中都是名副其实的“国中”国中已经从国中的“国中”变成了亚洲的“国中”当我们“放眼世界”时,国中还是世界的“国中”——夹在国美和欧洲之间。欧洲较远,而国美的海疆一直向西推进到第一岛链,兵临国中城下。 如果把地图竖起来,东边向上,就会发现,朝鲜和越南是国中在陆大上的左右两翼,湾台岛是国中的先锋,⽇本群岛(包括冲绳群岛)和菲律宾群岛是国中在海洋上的左右两翼。当然,这是从地理的角度看。从政治的角度,无论是陆地两翼还是海洋两翼,都不在国中的阵营中,甚至不能保证它们在关键时刻对华友好。湾台在法理上属于国中,现任“总统”马英九被许多人当作统派,但两岸关系的前景仍不十分明朗。在左翼的韩国和⽇本的领土上,国美驻扎了数万军队。国美可以用冲绳的海空军封锁国中通往太平洋的航道。 朝鲜半岛(朝鲜和韩国)和越南分别处在国中 陆大海岸线的北、南两端,是自然地理的延伸。在古代,这两片土地属于儒家文化圈,向国中进贡。在国中強盛的时候,有相当大的土地属于国中。两国也和国中发生过许多场战争,因为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它们的战争记忆比国中人清楚得多。在近代,它们成为列強⼊侵国中的跳板。这两个地方是国中的软肋。虽然它们彼此相距较远,却有许多相似之处:(1)它们的外海就是第一岛链开始的地方,从陆地到海洋共同形成对国中 陆大的地理包围;(2)人口密集,朝鲜半岛和越南各自有大约8000万人,与德国大致相当;(3)虽是陆大 家国,却有漫长的海岸线,地理位置优越,但也容易遭受海上⼊侵;(4)在历史上都曾是国中的附庸,接受了儒家文化并使用汉字,后来才发明本国的拼音文字;(5)与国中发生过多次大的战争,互有胜负;(6)在近代史上被海外⼊侵者服征,成为殖民地,国中的军队和影响被驱逐出来,殖民者接着从那里出发⼊侵国中;(7)20世纪中后期,在国中的直接支援下,朝鲜和越南都和美军国队进行过殊死的对抗;(8)韩国是国美的军事盟国,越南曾经是苏联的军事盟国,而国中是这两个军事同盟的主要目标之一;(9)朝鲜、越南以及国中是世界上仅存的共产 ![]() ![]() 除非国中进一步強大,把左右两翼纳⼊国中主导的地区全安体系,否则它们可能再次对国中构成威胁。在地缘经济方面,越南和朝鲜半岛也对国中构成挑战。越南有着便利的海上 ![]() 国中夹在两个有长期扩张传统的大国之间,其一是海洋大国⽇本,其二是陆地大国俄罗斯。国中看重的是凝聚力,不是一个扩张型的家国。沃玛克说:“向心 ![]() ![]() 国中有复杂的陆地边界,海上的情况也同样复杂:东边被岛链所拦截;向西要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印度洋之后就会发现印度的存在;美军国队则无处不在。⽇本是一个海上強国,会对国中造成很大的牵制,就像20世纪上半叶英国在海上对德国的牵制。但是,与德国不同的是,国中有漫长的海岸线,而⽇本的大部分石油运输沿着这条海岸线北上,并穿过湾台海峡,因此受到国中的制约。反观德国,它的船舰要经过北海,穿越英吉利海峡,因此容易受到英国的控制。⽇本不能在海上形成对国中的完全优势,两国的地理位置互有优势。只是作为一个陆地大国和一个核武家国,国中在资源配置上不能像岛国⽇本那样更侧重海空军。这个问题将在国中经济规模达到⽇本的两至三倍之后得到解决。天空已经成为比海洋更便捷的力量投放途径。⽇本是一个缺乏战略纵深的岛国,除非它的空军和家国导弹防御系统获得绝对优势,否则很难承受与陆大 家国的对攻。所以,只要国中在经济和技术方面不大幅度落后于⽇本,⽇本就难以取得对国中的海空优势。 在1840年之后,对国中的威胁来自所有方向:东北方是⽇本和俄国;东部海岸是英、美、法、德、⽇、意、奥等所有东西方列強;西南有法国和英国;从西北到东北的整个北方边境都曾面临俄国(苏联)的強大军事庒力,并被夺走了大片的领土。世界上没有一个大国的外部威胁同时来自四面八方,这却是20世纪初国中的处境,所以有瓜分⾖剖之说。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国中面临的威胁还来自空中,国美和苏联都曾考虑对国中使用核武器。今天国中仍然面对类似的局面,为有核家国所包围。一些邻国谈不上敌视国中,但心怀疑虑或不満,或明或暗防范国中。这些力量不属于同一个阵营,彼此之间常常缺乏信任。只要国中不过于咄咄 ![]() 国中的“国中”位置容易受到遏制。“遏制”是乔治?凯南提出的对苏政策。英语是contain,它的含义似乎没有汉语的“遏制”那么咄咄 ![]() 国美围堵国中要比围堵苏联艰难得多。如果国中不犯重大的战略错误,这种围堵几乎不可能奏效。首先,国中的地理位置与苏联不同。苏联是一个积极寻求出海口的家国,它的港口都受制于邻国的陆地,而国中的海洋环境明显比苏联好一些。其次,由于历史和苏联政策的原因,苏联周围的家国大都对它充満了敌意,至少是戒意。第三,正如苏联突然解体所显示的,苏联严重扩张过度,內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的影响力都下降;第四,苏联受计划体制所限,经济发展乏力,又过于重视军事工业。国中应该避免苏联的致命错误。 虽然有三个大国的环绕,国中的地缘环境没有像在地图上看到的那样局促,因为印、俄、⽇三大国的力量都有限。⾼耸的喜马拉雅山脉把印度和国中分开,国中从东到西都占有制⾼点;俄国的重心在它的欧洲部分,目前多处受到挤庒,没有⾜够的力量东顾;⽇本受制于国美,目前是和平愿望所主导的家国,躲在国美的保护伞下。而且,国中的增长最快,有望在2010年成为世界经济规模第二大的家国。这样,单独面对其中任何一个家国,国中都不处于劣势。如果国中不犯严重的战略错误,这三个家国(或其中任意两个)也没有必要联合起来反对国中。况且,国中在本地区并非没有朋友,这些友邦可以抗衡任何潜在的反华结盟。所以,国中的最大挑战还是来自国內。凭借国中的大巨规模,只要在国內实现了自由与繁荣,任何来自国外的挑战都不⾜以构成重大威胁。 国中的陆地和海洋上的两翼国中一般被泛称为东亚家国。其他东亚家国都有更精确的地理定位,如⽇本是东北亚家国,越南是东南亚家国。以国中之大,不可能以某一个角落来确定其地理位置。国中在地理上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东北在东北亚,疆新在中亚,內蒙古在北亚的南缘,西蔵的南部在南亚,云南、两广、湾台和海南是东南亚的一部分,国中的其余部分才是东亚。这种划分不是字面游戏,国中的国土确实分别属于不同的地理和地缘政治区域。这些区域与国中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国中有必要建立各区域在国內的“地缘战略中心”更好地辐 ![]() 国中应该通过实力增长来改变“力量平衡”或均势,使之有利于国中。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军国队不会取得对其他地区大国的明显优势。欧亚陆大各国将保持微妙而脆弱的平衡,并受到国美的 ![]() ![]() 现在国中太多地关注“崛起”问题。这应该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能刻意追求,也没有必要热烈讨论。未来不可预测。只要国中发展,影响力和势力范围自然会扩大,进而改变地区乃至全球均势。为了维持这样的自然过程,国中首先需要确保竞争力、国內的公平与正义,以此带动军力的增加。到时候,任何遏制国中的防线都会不攻自破。如果经济崩溃——苏联是一个前车之鉴——遏制就会步步紧 ![]() ![]() 湾台问题 把湾台放在本章,因为湾台既是国中的一部分,也是国中的边缘,扼守通往大洋的要道。家国的统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国中是“中间的家国”这样一个地缘政治困境。 陆大与湾台在地理上不可分割。对于陆大,在两岸关系紧张的时候,湾台更多是一个地缘政治问题;在两岸关系缓和的时候,湾台更多是地缘文化和地缘经济的问题。在马英九执政之后,两岸关系有良好的发展势头,但距离和平统一还比较遥远。如果两岸能够和平统一,不仅是两岸之大幸,也是世界之大幸,可以避免一场大战。统一之后的国中将拥有一个较为通畅、宽敞的出海口,而湾台的地理问题将消失。现在,湾台的价值仍然是它的地理位置。因为两岸接近的地理位置,因为相同的民族和文化 ![]() 湾台位于国中 陆大东南沿海的中线,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间。因为长年处于备战状态,湾台对岸的福建省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在东南沿海各省中,福建的发展比较滞后。在围绕国中 陆大的第一岛链中,湾台是关键的枢纽。只要湾台对陆大怀有敌意,陆大海军驶⼊大洋就受到极大限制,商业航线也受制于人。在外 ![]() 国美的立场取决于它的定位。在东亚,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国美充当多个家国的军事保护人,并在它的国內法律(《与湾台关系法》)上承担了对湾台的全安义务。如果国美不直接或间接地出兵保护湾台,就等于默认国中的崛起,拱手把它在东亚的霸主地位转让给国中。这是国美不能容许的。如果我们认为国美⼲预台海冲突只是为湾台火中取栗,那就大错特错了。⽇本对湾台抱有強烈的殖民地前宗主国的心态,近年来一直在谋求扩大军事和政治影响力,所以也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好借口,来达到它的目的。如此,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最強大的军事机器、国中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将在湾台问题上和国中发生严重的对立和冲突。所以,战争对国中 陆大是非常不利的。 实际上,湾台已经是囊中之物,陆大可以等待最有利的时机。陆大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对手都不是湾台——湾台不能承担如此大任。如果陆大为湾台消耗了过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即使收回了这个岛屿,也可能得不偿失。在两岸争斗中,地区和世界大国会“坐收渔人之利”况且它们不会満⾜于“坐”着。陆大不应该让湾台问题过多牵制自己的发展战略。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个大国都是另外大国的“⻩雀”在条件不成 ![]() 在地理上,湾台之于陆大有似古巴之于国美。国美在古巴岛上有军事基地,可以更方便地控制加勒比地区和大西洋。加勒比地区之于国美,有似东南亚各岛国对于国中,但加勒比的岛屿和家国都小得多。对于陆大,湾台的地理位置比古巴更紧要。它位于陆大海岸线中段,两大三角洲之间。古巴只偏处于北美陆大海岸线一隅,在狭长的佛罗里达半岛之南,经济、军事又比较落后,不会直接给国美造成⿇烦,在苏联解体之后,更不会对国美构成威胁。不同于古巴与国美关系的是,湾台和陆大同文同种,同属一个家国。 国中在海上的地缘政治环境要好于俄国,但也受制于一系列海上邻国的制约。湾台岛和海南岛是国中最大的两个岛屿,面积分别为3?58万和3?4万平方公里。在⾼速公路上驾车,只需大半天时间就可以环绕全岛一周。只不过海南岛与陆大的距离大约是湾台岛到陆大的1/3。如果与繁荣开放的陆大在军事上对立,必定决定湾台不可能保持长期的发展。2008年,以人均收⼊而言,湾台比陆大⾼13倍,但湾台的GDP只是陆大的1/5。仅从经济的角度看,湾台 ![]() 相对于整个国中的发展和繁荣,湾台问题是一个次要问题。问题的解决将是一个附属的结果。在群雄环伺的环境中,国中的首要任务是家国的繁荣強盛,而国中的強盛必然以美、⽇的际国地位相对下降为代价。因此,这两个家国一定伺机利用台海冲突削弱国中的实力,虽然它们将为此付出⾼昂的代价。但当时机来临时,这两个家国很可能认为这种代价是值得的。历史上,美⽇向来不惮于使用武力。在过去几年,国美更以好战为其特点——这是帝国晚期的典型病症。国中统一将是国中強盛的结果,而不是相反,不是国中強盛的原因。我们不应该本末倒置。忘记这一点将延长我们达到这两个目标的时间。 湾台有2300万人口,其中大约有100万人生活在陆大。多年来,对陆大投资已经造成湾台经济的“空洞化”经济一体化将为两岸的政治统一打下坚实基础。二战之后,欧洲场战上的敌对各国尚能够走向联合,陆大与湾台之间有更大凝聚力,一定不会长期裂分。虽然统一的方式不可预测,但可以肯定的是,湾台的前途是统一。如果两岸爆发军事冲突,那将是华中民族的悲剧。但无论湾台选择“统”或“独”最终结果都只能是“统”这是由两岸实力对比决定的。如果是武力统一,湾台会失去很多原来可以通过谈判得到的权利。对于湾台当局,任何推动实质 ![]() ![]() ![]() ![]() ![]() ![]() “独台”势力的筹码在立独。一旦这张牌被打出,宣布立独,湾台当局就会发现两手空空,再没有牌可打了,只有等着被打。所以,它不到最后一刻不会走这一步。赞同两岸和解的湾台当局也不会轻易走到统一。两岸隔绝了半个多世纪,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教育文化⽔平相差太大,需要协商解决的事情太多。统一是一个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两岸的角力中,时间在陆大一边。战争,则陆大更有军事优势;和平,则陆大更有谈判优势。这是因为陆大的实力增长速度更快。湾台是一个弹丸之地,没有战略纵深,缺乏从人力(兵力)资源到战略物质的各种资源。湾台经受不起和陆大的竞赛——军备竞赛、外 ![]() 武力统一将再次给华中民族造成严重创伤。一场现代化的战争将导致两岸人员的大量伤亡,必将造成两岸的心理隔阂,从而埋下湾台在统一后寻求立独的伏笔。为了维护统一,陆大又需长期保持⾼庒态势,必将严重损害国中的发展,而增添未来更多裂分的可能 ![]() 最好的方式是陆大在各种竞赛中胜过湾台。在经济上、军事上对湾台占有庒倒 ![]() 两岸和平竞争的结果是,陆大不必发动战争而得到战争带来的好处,减少统一后的裂分因素;可以用军工带动广泛的产业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技术产业。所有这些发展,当然不是全部对准湾台。先进的武器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在任何时候,陆大都必须有充⾜的使用武力的准备。但是,其中需要谨慎把握的是,在达到统一的目的之后,国中应控制住大规模扩充军备的冲动,保持地区稳定,不把強大的军事力量用于对付其他家国,除非受到直接挑衅。至于经济、文化、制度、技术等方面,陆大肯定是两岸竞争中受益更大的一方。无论湾台的执政 ![]() 国中地图上的坐标系 如果在地图上画一条中间线,而且与东西边界的距离大致相等,那么,这条线在兰州-成都-昆明一线附近。再向北延伸到內蒙古中蒙边境上的哈⽇敖⽇布格,向南延伸到元江(红河)岸边、中越边境的云南河口县。线上的这三座省会城市经度相近,都在东经104°左右,成都比另外两城略偏东一点。在地理上,它们位于国中的中部;在经济上,它们却都是著名的“西部”大城市。国中的经济地理重心多么偏东,由此可见一斑。三城在本省的位置也是很偏东。它们所在的省,甘肃、四川、云南,都是面积大省,彼此相连,从国中北部边界一直延伸到南部边界。在这三个省以西只有三个省(自治区):疆新、青海、西蔵。西部三省(区)的面积广大,人口稀少,环境脆弱甚至恶劣,文化独特,许多人有強烈的宗教情感。国中真正的少数民族(对汉文化了解、接受较少,同时又有自己顽強文化和宗教传统的民族)大都生活在那里。因此,三省(区)需要特殊对待,对于那里的居民和环境,经济也许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这是东与西的重要区别。 这条分界线可以帮助理解哪里才是国中的“西部”避免西部开发在开始时就陷⼊无益的争论。国中真正的西部并不适合“大开发”那里首先需要的是生态保护,包括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生态保护。只要生态保护做好了,不需要额外努力,人们的生活就会得到极大改善。西部占国全面积近一半,包括疆新、西蔵、青海三省区的全部,內蒙古、甘肃、四川、云南四省区的西部。但西部的人口只占国全的6%左右,还包括了兰州、成都、昆明这些位于分界线上的大城市。除四川、云南两省外,其余各省区都有严重的沙漠化、荒漠化。如果只考察疆新、西蔵和青海三省区,那么,西部更是地广人稀。三省区的面积占国全的36%,人口却不到国全的2%。在那里“大开发”在经济上是低效的,在生态上是有害的。 ![]() 国中的山脉、河流大都是东西走向。因此,在寻找东西分界线时不容易找到自然地理的标志,因此选择了三座大城市,它们恰好大致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在寻找南北分界线时,就很容国中地图上的坐标系易找到山脉、河流作为界限了。传统的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就是这样。其实,国中的南北分界线大致在北纬35°一线附近。以西部的喀喇昆仑山口为起点,经昆仑山(在昆仑山口与青蔵公路铁路相 ![]() ![]() 南北和东西两条线都限于国中的领土,不包括领海。领海需要用另一种方式去理解。在确定了划分东西和南北疆域的界限之后,就如同为国中地图设定了一个坐标系。这两条线就是纵坐标和横坐标。这个坐标系可以成为研究国中与地理有关各种问题时的参照。 以兰州-成都-昆明一线为国中中轴线(或纵坐标)如果把这条线向北延伸,大约经过俄国的伊尔库茨克附近。伊尔库茨克位于东西伯利亚,贝加尔湖西南60多公里处。如果不算俄国在波兰和立陶宛之间的飞地,俄国的中轴线在伊尔库茨克以东、贝加尔湖东部的某一点。由此算来,伊尔库茨克是俄国的西部城市。俄国领土向东延伸到西半球。就地理中轴线和东部领土而言,俄国都比国中更是一个东方家国!,可以看出,国中东西的连接是单薄的。在南部,滇西和川西被横断山脉(多有冰川、雪山)及江河(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切割,山⾼⾕深,东西向 ![]() ![]() ![]() ![]() 国中西部的防务原来由兰州、成都、昆明三大区军负责,司令部都在中轴线城市,不在西部。现在保留有兰州和成都两个大区军,负责保卫国中的整个西部以及东部的一部分。 由于⾼山的阻隔,西部各省区的內部 ![]() ![]() 与改⾰开放时期相比,兰州在计划经济时期的重要 ![]() ![]() ![]() ![]() 这方面我们可以看看国外的情况。巴伐利亚是德国东南部的一个州,距离海港最远,即使就近向南使用意大利的海港,也要穿越阿尔卑斯山,通过奥地利或瑞士这两个邻国。但是,巴伐利亚州不仅有发达的文化、体育产业,它的制造业也是世界一流的。瑞士是內陆家国,它夹在德国、奥地利、法国和意大利之间。这些邻国都曾经非常好战,建立过大帝国。但瑞士不仅建立起联邦家国,没有被邻国裂分或呑并,而且长期维持和平,成为富裕的家国,对科学、文化的贡献也非常大。国中非沿海地区可以得到的经验是,地处內陆不是劣势,关键因素是好的制度和人的努力。 围棋的启示:金角银边草肚⽪ 围棋纵横各有19道线,这些线共有361个 ![]() 虽然说是“逐鹿中原”但最后真正能够控制中原地带的,大多是边缘的、甚至外来的力量。从舂秋五霸的齐桓公、晋文公,经秦始皇、汉⾼祖,到后来的元和清,这些力量都发迹于边缘地带,在征战胜利后⼊主中原。历史上,没有一支出自中原的力量能够统一国全。中原只是最后的角斗场,而非积蓄“逐鹿”力量之所在。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似乎与“逐鹿中原”不谋而合。其实,两者的力量运作方向是相反的。 ![]() 世界的“中原”是位于亚欧陆大中心的中亚。古时,活跃于中亚的游牧部落曾对南方和西方的文明构成过极其严重的威胁。这并不违反中心地带势力难以強大的假设。从公元前1000年起的几百年中,气候比现在寒冷,在游牧者的北部(包括东北和西北)人烟稀少,没有敌人。因此,他们实际上处在北方边缘地带,有广阔的后方,可攻可退。在受到中原王朝的攻击时,这些牧人可以向北或西北方退却,一直退到贝加尔湖或巴尔喀什湖一带,甚至更远。而进攻者往往因补给线过长而撤兵或失败。与围棋相比,仅有中心地带如同只占了中盘,不容易找到气眼做活,看似一大片,却没有多少势,容易被包围,更难以发展。因此,心脏地带很少孕育过大国。 对于围棋盘上的361个 ![]() ![]() ![]() ![]() ![]() 欧亚陆大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财富和资源最多的地方,也是世界各大文明的发源地。布热津斯基认为,欧亚陆大还是世界地缘政治的中心,其他陆大都受其制约。 下面就以欧亚陆大为世界棋盘,分析这张棋盘上的“角”、“边”、“腹”需要強调的是,这张棋盘是开放的,包括了欧亚陆大之外的家国,棋盘因此更不齐整。所谓的“角”、“边”、“腹”都是比喻,其含义和价值与围棋有所不同。 在围棋中,角的位置是最优的。当然,这个角距离棋盘的几何顶点还相差两、三格。“角国”在欧亚陆大的突出部位或在陆大之外,不容易受到“边”和“腹”的进攻,易于防守,同时又可以在几个方向上向陆大进攻。据有“角”的位置的家国有英国、⽇本、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岛国,以及国美、巴西等欧亚陆大之外的陆大 家国。它们和欧亚陆大的距离有远有近。但距离的远近与技术和国力有关,国力越強大,技术越发达,距离就越短。比如,国美比⽇本更远离欧亚陆大,但它在陆大上的存在比⽇本更为显著。南非、巴西等家国是地区大国,军事力量薄弱,在陆大上的存在也不明显。但在中长期,这些家国的发展潜力、自然资源、地区号召力可能使它们成为陆大 家国的重要盟国,互成“犄角之势”巴西还是发展势头良好的“金砖四国”BRIC:巴西、俄国、印度、国中。中唯一不在欧亚陆大上的家国,有可能在南美建立以巴西为核心的区域共同体。 今天的意大利、希腊是欧亚陆大的“內角”在北方,绵延的大山把它们与陆大分隔开,其余的三面环⽔。在古代,这两个半岛是欧洲陆大的外角。那里比较全安,气候条件很好,更享有地中海的航运便利。它们很适合文明的发展。如果向北方內陆进攻,那里又是适宜的出发点。“角”的位置是古希腊、古罗马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主要地理原因。 欧亚陆大上所有濒临海洋的家国都是“边国”位置比较优越的“边国”有伊朗、巴基斯坦、缅甸、越南、以⾊列、土耳其、法国、荷兰等家国。它们或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或者地处战略要道,或者两者兼备。国美曾经把伊朗、伊拉克作为围堵苏联南下的栅栏,现在把以⾊列作为它打⼊中东的楔子。印度兼有角国和边国的位置,但扩张不易。印度的领土只有很小一部分进⼊亚洲腹地,在那里,它被国中和巴基斯坦的⾼原和大山所阻挡。因此,印度进⼊欧亚陆大腹地的企图遇到了重重困难。它很可能留在次陆大上。 如果欧亚陆大之外的家国要控制这个陆大,必须首先在角或边落⾜,然后向腹地发展。国美所走的路线正是沿边落子,然后向腹地渗透。英国、⽇本、澳大利亚等角国都是它的军事盟国,而且都是发达家国,有两个还是英语家国。得益于早期的扩张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国美的布局很出⾊,但对弈并非一帆风顺。在冷战时期,国美在朝鲜半岛、越南等边国登陆,遇到了顽強抵抗,最后在半岛上退回原来位置,又灰溜溜地撤出越南。国美最近的一着臭棋落在了伊拉克这个出产石油的边国,伊战的结果很可能与越战的大致相同。 一般而言,地处內陆、没有出海口的家国是“腹国”腹国有蒙古、哈萨克斯坦、阿富汗等中亚家国,格鲁吉亚等⾼加索家国。哈萨克斯坦濒临內陆海里海,因里海而多了几个邻国,地缘环境较完全为陆地所封闭的蒙古好很多。格鲁吉亚有出海口,可以经黑海到地中海到大西洋,但海运并不便利。传统上格鲁吉亚是俄国的软下腹,它的腹国地位更是针对俄国而言。在欧亚陆大的西部,⽩俄罗斯、捷克也是腹国。腹国容易受制于邻国,除非打通海洋,像早期的俄国那样,否则不能改变被动局面。但是,海岸线家国大多是強国,而腹国都比较贫弱,不可能对強国形成威胁。腹国都不是富裕家国,它们的价值主要在资源上,以及地缘政治上。控制了腹国就可以牵制陆大上的大国,威胁它们的后方。欧亚陆大的腹地不是腹国才有。本土大国,如俄国和国中,也在內陆有广阔的土地。腹地是通往其他方向的 ![]() 俄国、国中既有海岸线,领土又都延伸到中亚。它们兼有边国与腹国的位置,都需要获得“角”以巩固它们进⼊海洋的通道,并保护沿海地区。经过几百年的扩张,俄国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都能通往海洋。俄国不仅四面滨海,在四面都有良港:东有海参崴,西有圣彼得堡,南有塞瓦斯托波尔(从乌克兰租赁),北有摩尔曼斯克。不过,所有这些海港都不能直接通往大洋,都受制于别国的陆地或岛屿。俄国要成为海权家国仍力不从心。俄国在失去了势力范围之后,腹也变成了边。⾼加索边境地区夹在里海和黑海之间,可算是陆大腹地。但因为车臣、格鲁吉亚等问题,这一地区成为俄国的“软下腹”“心脏”和“腹”显然是两个意思不同的词,在医学上各有所指。它们在这里都是借喻,表示“中心地带”、“心脏地带”(heartland)。 ![]() ![]() 国中在海洋上的情况类似俄国,比较封闭,但总体而言要好一些。湾台岛是欧亚陆大的一个角,虽然不是位置很突出的角。如果陆大和湾台统一,国中在东部海岸的困境就会缓解很多,前往太平洋的航路会更有保障,在马六甲海峡会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国中统一不会对⽇本构成威胁,因为⽇本是一个岛国,海上通道很多。一条通道被封锁只会给它造成⿇烦,不会窒息,而封锁者的不便和成本可能更大。相反,国中的海上通道却比较容易被堵塞。在內陆,疆新和內蒙古西部都在欧亚陆大的腹地。中亚地区也是国中的一个软下腹,面临恐怖袭击的威胁。但目前那里的情况要比俄国⾼加索地区好得多。国中可以获得中亚的能源供应。此外,汉、唐朝的历史证明,国中没有必要再往西发展了。 地缘政治博弈与劫材 在最后计算胜负时,围棋的一目就是一目,不论它们在棋盘的哪一个位置,其价值是相同的。但是,地缘政治的胜负统计却没有一定之规,各个位置的价值是不同的,就如房地产业评估土地价值的行话一样:“位置、位置、位置”此外,站在不同家国的立场,会对位置的价值做出不同的判断;拥有不同的战略眼光,也会对位置价值有不同的评判。因此,地缘政治博弈的结果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计算。在结局之前,人们往往莫衷一是。 与围棋不同的还有,只要家国还存在,地缘政治的博弈就会一直持续下去,不会有最后的胜负。一个家国不要指望在占了便宜之后可以轻易脫⾝。这是⽇本在发动对华战争之时最缺乏考虑的地方。⽇本只看到国中的贫弱与混 ![]() ![]() ![]() ![]() 劫材是围棋术语,就是可以“打劫”的材料。战国时,齐军国师孙膑的“围魏救赵”是使用劫材的出⾊范例。孙膑攻敌之所必救。敌人必救的那个目标就是劫材。关于劫材的判断不容易做出。如果魏国的边境有⾜够的防守,就不存在劫材。如果魏国国都大梁能够抵御齐军的进攻,也不存在劫材。魏国没有必救的劫材,魏国占领赵国的军队就不必匆匆回撤,不会进⼊齐军的埋伏圈。魏军将领反而可以从长计议,算计齐国,比如挥军直指齐国国都临淄。劫材的判断需要经验。 就其成因而言,劫材有数种。有些劫材是历史上形成的;有些是本国的错误造成的;有些则是中了其他家国设下的圈套。一个劫材有可能包括两到三个成因:天然的缺陷因本国的错误而加重,又被别国特别加以扩大。比如,落后的政治制度是一个大家都喜爱提的劫材。一国的劫材多了,就会在博弈中顾此失彼。所以,在际国竞争中应该减少自己的劫材,增加对手的劫材。唯此,才有可能增加胜算。减少劫材首先从国內做起。苏联解体就因为它的劫材太多。不仅仅是帝国在地理上的过度扩张(在东欧和阿富汗),也有经济的(援助竞赛)、军事的(军备竞赛)、意识形态的(镇庒持不同政见者)、统治基础太窄(既得利益者仅限于少数权贵)。这些无一不成为对手的“劫材” 无论如何减少劫材,被对方“打劫”都不可避免。家国之间都有劫材可打劫。因此,家国需要仔细计算各个劫材的价值和 ![]() 如果一个家国有大的劫材可以被对手利用,就会严重限制它的战略选择,包括对战争的选择。一个不受此限制的家国就会在最后的对抗中占上风。许多劫材是人为的,比如严重的社会危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的后方非常不稳定。德国支持列宁发动⾰命。沙皇俄国被推翻之后,陷⼊內 ![]() 战争是家国间较量的最后手段。在和平时期,家国间的许多对抗方式是经济的。一国经济受制于他国越多,在对抗中就越被动。在19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曾经把持石油,在发达家国造成了普遍的恐慌;在1980年代,国美把粮食出口作为一个手段,要求得到苏联的回报;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西方投机者打劫了东南亚家国多年积聚的财富。西方家国的府政显然从危机中得到了很多好处,迫使东南亚家国接受它们制定的际国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条件。国中、⽇本等国府政持有的国美国债也曾被当作国美的劫材,但美元在危机中贬值。这些国债更像是人质,而非劫材——持有者亏损已经不可避免。 经济的劫材在近期內曾经有过:汇率、贸易顺差、倾销问题、劳工问题、出口产品质量。出口产品(如玩具)的质量成为劫材,并不是说具体的生产者和监督者没有过错和失误。对于国中来说,仅仅改进质量、纠正错误是不够的,府政还必须对国內消费者担负责任。除了经济之外,国中可以被对手用作劫材的还有很多:湾台、西蔵、疆新、政治制度。国中为了保护这些劫材,就不得不在其他方面付出代价,比如在贸易上做出让步。湾台问题是陆大的一个劫材,反过来,陆大也是湾台的劫材。海峡两岸曾经为争夺“友邦”而大打外 ![]() ![]() ![]() 使用劫材有“对等原则”如果一方不想使对抗升级,在报复时就不会触及对方更大的利益,而是“提”对方对等的劫材。这与战争的“有限目标”是一致的,即战争规模必须和政治目的一致。如果一方可能升级,另一方在决定是否打劫时就会更加小心,不会轻举妄动。打劫与应对打劫的能力与国內状况有很大关系。如果一国在国內有⾜够“气眼”遇到外国打劫时就会应付裕如。如果一国府政本来在国內的“气眼”就不够长,那么,在际国政治中就容易处处被动,对各处“打劫”应接不暇,还要抱怨敌对势力太猖狂。 |
上一章 地缘大战略 下一章 ( → ) |
地缘大战略全集免费阅读,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地缘大战略全集最新章节免费阅读,地缘大战略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扣人心弦,丁力是地缘大战略全集免费阅读的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