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地缘大战略全集最新章节 |
![]() |
|
艾叶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地缘大战略 作者:丁力 | 书号:42780 时间:2017/10/21 字数:15165 |
上一章 第三章 中国国家的形成 下一章 ( → ) | |
地缘政治始于国內 这个小标题主要是对国中而言,对许多其他家国也有效。国美有所不同。国美人在谈论地缘政治的时候,其重点甚至可以不放在美洲,而直奔欧亚陆大。这是他们的地理优势所在。国中人不得不把重点放在本地区,甚至还要从国內的地理和历史谈起。因为国中周边的地缘政治环境复杂,国境之內地区与邻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国外有些地方还不很太平。 在⽇常用语中“地缘政治”中的“政治”一般指际国政治。实际上它也应该包括国內政治,因为国內和际国政治往往互相 ![]() ![]() ![]() ![]() 国界线是人为的产物,而且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国界不可能切断自然地理的延续,也难以改变边界两侧的同种民族和他们的宗教、文化。所以,边界不应该是研究和处理际国与国內政治问题的界限。国中有漫长的边境线,邻国众多且分属不同的文明,采用不同的政治制度,有不同的军事盟国。因此,绝不能采用简单的方法对待。这是国中地缘政治的困难所在,也是优势所在。越是复杂混 ![]() 国中和俄国是世界上陆地邻国数量最多的家国,都是14个。但国中的陆地边界线比俄国的短。国中的陆地邻国大都是穷国,包括世界上最穷的家国和战 ![]() 既然地缘政治始于国內,那么,简要回顾一下国中的早期历史,澄清为弘扬道德而制造的神话,了解家国由来的脉络,对于大战略的研究者和制定者或许不无小补。 马镫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马镫的发明使北方的游牧人能够长时期地对定居民人的骑士保持一种绝对的优越 ![]() ![]() 汉武帝在讨伐草原部落的战争中大量使用骑兵,并取得了最后胜利。汉军在 ![]() ![]() ![]()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废了太子,把王位传给小儿子。他自己甘当一名将领,领兵攻⼊胡地,目的是“ ![]() ![]() 赵武灵王“出师未捷⾝先死”不管他的军事成就如何,赵武灵王(主⽗)非常有远见地开始了內地农耕者的骑兵时代。 秦昭襄王(或称秦昭王)即位时年幼,由⺟亲宣太后和穰侯魏冉掌握家国大权。公元前270年,范睢⼊秦,秦国以范睢为客卿,四年后又以他为丞相。和张仪一样,范睢也是魏人。他是魏大夫须贾的家臣,地位和商鞅在魏国的时候差不多。范睢随同须贾出使齐国。齐襄王知道范睢善辩,就送给他礼物表示敬意。范睢没有破坏外事纪律“辞谢不敢受”然而,须贾知道后大为恼怒,以为范睢向齐国怈露了家国机密,回国后向魏相魏齐报告。范睢受到严惩,被打断肋骨,折断牙齿。他装死才得以逃脫,后来被秦国的使者带到秦国。秦国虽然很落后,但上上下下注重昅纳各国的优秀人物,这是秦国得以统中一国的一个重要因素。 范睢⼊秦时,秦国正在进攻齐国,取刚(今山东宁 ![]() ![]() ![]() ![]() 王不如远 ![]() 范睢的“远 ![]() ![]() 范睢向秦王举了两个形成鲜明对比的例证:赵国战后独呑中山,而齐湣王攻楚所获甚微。然后,他把矛头对准韩国和魏国。这两个家国既是秦国的邻国,又是“国中”的中枢,地处秦国通往东方的要道之上,因此应该是秦国扩张的首要目标。范睢为秦昭襄王指出了称霸(还不是统一)路线图:与韩、魏建立密切关系,如果不行,就出兵进攻它们,总之是要它们站到秦国这边来。这就是“得中原者得天下”的道理。麦金德一定非常赞成这句话,这也许是他的“心脏地带”理论的最早版本了。除了秦国之外,当时的強国还有楚、赵两国。按范睢的计划,秦国的目标应该是首先威慑其中较弱的一个,使之依附秦国,然后再图谋另外一个。如果楚、赵这样的大国都被慑服,像齐国这样较小的边缘家国一定会害怕而服从秦国。等到边缘家国都归附了秦国,再去收拾韩、魏这两个中枢家国。 秦国是一个边缘家国,为了获得通往别处的要道,占据天下中枢,首先要占领韩、魏两国,或使两国归顺。依照范睢的“远 ![]() ![]() ![]() 远 ![]() 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号出令,不至十⽇而数十万军军于东垣矣。渡嘑沱,涉易⽔,不至四五⽇而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內。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纵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所说的秦国攻燕的可能路线在北方,正好与赵武灵王计划攻秦的路线相同。秦国要到达燕国,路途更加遥远,除了云中、九原之外,还要经过代(在今河北蔚县一带,其时属赵)、上⾕(在今河北张家口到京北昌平一带,其时属燕)。燕国的国都蓟在今京北城西南。东垣,在今河北石家庄东,嘑沱(滹沱)河南岸,当是赵国北侵燕国时集结军队的地方。 在这里,苏秦所用的原理和范睢的一样,可见在战国时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一致的际国关系理论。在燕、赵、秦三国中,燕是最弱的一个。小国不能“近攻”要和邻近的大国维持良好关系,因为邻国的⼊侵路线短,很快就可以兵临城下。所以,苏秦向燕国建议的政策与范睢向秦国提出的战略正好相反。他提出,燕国应与強大的邻国赵国发展友谊,以免去燕国的后患。 战国时的军队以步兵为主,车兵不能脫离步兵孤军先行。因此各军国队的行进速度在理论上相差不大。今天的军力长短是 ![]() ![]() ![]() ![]() ![]() 不过,即使拥有先进的武器,仍有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虽然远国攻占了其他家国,却因为距离太远而不能长期占有,更难以同化当地居民。占领的时间越长,⿇烦就会越多、越大。相比之下,近国有很大优势。所以“远 ![]() 舂秋五霸之国都是边缘家国 舂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本书采用荀子的五霸说。关于五霸还有另一种说法。《孟子·告子下》赵岐注:“五霸者,大国秉直道以率诸侯,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是也。”但是,秦穆公所霸的是西戎,并非中原,而且“秦穆公僻远,不与国中会盟”(《史记·齐太公世家》)宋国不是大国,宋襄公确实企图称霸,却没有成功。因此本书不采用赵岐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地理特点:他们的家国都不在中原核心区,却又都与中原毗邻。地理是他们取得霸主地位的主要原因。 越国在今浙江东部,国都在会稽(今浙江绍兴),与中原距离较远,似乎是一个例外。其实不然。楚、吴、越是舂秋时期长江流域的三个主要家国,不在当时的主流文化区。公元前584年,晋国遣使到吴国,教给吴国乘车战阵之法,让吴国背叛楚国。这一年是吴国和中原诸国之间的官方最早 ![]() 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兵劲城固,敌国畏之;国一綦明,与国信之,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非本政教也,非致隆⾼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心也。乡方略,审劳佚,谨蓄积,修战备,齺然上下相信,而天下莫之敢当。故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是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強殆国中,无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谓信立而霸也。《荀子·王霸》。五伯即五霸。“齺(zu)然”牙齿上下咬合,引申为上下相应。“殆”使危险。“略信”取信。 荀子敏锐地看到,五霸都是“僻陋之国”即偏僻耝陋之国。“僻陋”有地理位置偏僻和文化落后两层含义。成就五霸事业的基础不仅是“信立”至少同样重要的是,它们都是“僻陋之国”因为“僻”不会四面受到包围,有稳固的后方,也有扩张的余地;因为“陋”不会受到中原文明过多的拘束,可以推行大胆的改⾰,所以在制度和技术上反而是先进的,能够有效进行军事和社会动员。荀子的“五霸”不包括秦国,但与五霸之国相比,秦国更为僻陋。秦国和中原之间隔着郩山和函⾕关,与晋之间有⻩河,尽管很多时候晋国的领土延伸到⻩河以西。 五霸崛起,除了地理优势之外还有文化的原因。荀子強调“信”上引信陵君说秦国“贪戾好利无信”可知秦国在际国中是没有信用的。但秦国的霸业比五霸更大,最后一统天下。可见“信”的使用也是有限度的。对于“文明”荀子和由余持大致相同的批评观点。由余的批评,不仅远早于“五四运动”甚至远在孔子出生之前。孔子生前并不得志,因为他的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各国 ![]() 荀子评论的是舂秋五霸。到了战国时期,这种边缘家国強盛的形势也没有大的变化。除了秦国之外,最強盛的还有楚、赵、齐、燕,它们都是边缘家国。弱小的是鲁、卫、宋、魏、韩、东周、西周,它们都是地处中原核心区的家国。晋国原来是一个大国,是秦国的劲敌。晋国不仅阻挡秦国的东进,还对秦国构成很大的威胁。晋国一分为三之后,给秦国留下了极大的活动空间,秦可以在东方一试⾝手。如果晋没有裂分,秦成为大国的道路就会艰难很多。三家分晋之后,它们的领土彼此 ![]() 魏惠王的无奈 自周定王十六年(公元前591年)以后,晋国的权力旁落,落⼊魏、赵、韩三家大夫手中。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王承认了晋国已经裂分近200年的现实,命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司马光把这一年作为《资治通鉴》的起始年代。他认为,周威烈王承认篡权的大夫,把他们提拔为诸侯,这就坏了“君臣之礼”“臣光曰”: 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类糜灭几尽,岂不哀哉!《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 ![]() 三家分晋时的魏斯就是魏文侯(前445-前397在位)。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李悝为魏国制定“富国強兵”之法。他编订的《法经》后来由商鞅带到秦国,成为秦律的依托。文侯又以吴起守西河西河即北南流向的⻩河地区。西河以西就是秦国了。,以西门豹治邺,以乐羊子伐中山,一时人才济济,国势強盛。孔子的弟子子夏在西河“为魏文侯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司马迁。子夏的名言有:“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可也”(《论语·子张》)。“文”粉饰。“闲”范围、道德规范。孔子另一位生学子游评价说:“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从子夏的几位出⾊的生学看,这个评价很不中肯。子夏和他的生学们已经出现了从儒家向法家过渡的趋势,这也许就是子游说的“抑末也。本之则无”这个过渡在荀子和他的生学韩非子、李斯时完成…其实,李克(一说即李悝)、吴起都是子夏的生学。魏文侯是魏惠王的祖⽗,魏武侯(前397-前371在位)的⽗亲。武侯仍旧与邻国攻伐不已,但没有大的胜负。武侯时的大事有两件,一是吴起受陷害逃亡到楚国(前382年),二是三晋瓜分了残余的晋国(前376年)。 魏惠王(前371-前319在位)期间,魏国的地位明显下降。魏惠王不是不知进取的国君。他自己也说过:“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孟子·梁惠王上》。他统治魏国的时间甚长(52年),正当战国时期 ![]() 晋国,天下莫強焉,叟之所以知也。及寡人之⾝,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聇之。《孟子·梁惠王上》。 魏国是晋国一分为三而成的,魏惠王仍称他的家国为晋。魏国在东、西、南三个方向上都被打败。惠王没有提到北方,其实北方的赵国也是魏的強敌。魏惠王在与孟子相见的当年死去。他的儿子襄王即位,孟子“望之不似人君”《孟子·梁惠王上》。,失望地离开了魏国,旅行到齐国,向齐宣王宣扬仁政去了。 魏国都城大梁是当时的文化中心,人才济济,但魏国不能很好地使用这些人才,他们都外流了。更早的时候,在魏惠王即位之前11年,魏国失去了名将吴起。吴起在为魏国治理西河,魏武王听信谗言,召回吴起。吴起离开西河时“泣数行而下”他对随从说:“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吕氏舂秋·当务》。西河果然不久就被秦国攻占。魏失去西河,就失去了⻩河屏障。吴起离开魏国,去了楚国。他的改⾰促进了楚国的富強,楚国从此成为魏国的一大威胁。后来,魏惠王奖励了吴起留在魏国的后人,表达对人才迟来的尊重。 魏国原来的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那里受到赵和秦的威胁,在公元前369年曾经被赵国包围。公元前362年,秦国在少梁(今陕西韩城)击败魏军,俘获了魏将公叔痤(商鞅这时在他门下)。少梁为安邑的门户。为远离強敌,魏惠王在战败的当年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北宋时称汴梁),因此他又被称为梁惠王。新都在旧都以东300多公里,地处中原的中心区域。在魏国迁都的这一年,秦孝公即位,秦強魏弱之势已成。公元前359年,魏惠王沿着魏国的西部边界修长城,对秦国采取守势。公元前350年,秦国把都城从雍迁到咸 ![]() ![]() 公元前356年,鲁、宋、卫、韩四国国君一起朝魏。魏惠王为他们举办了盛大国宴。席间,鲁恭侯举了四个典故,说明有以美酒、美味、美⾊、美景亡其国者。“有一于此,⾜以亡其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战国策·魏策二》“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梁惠王叫好,可就是不改。公元前355年是惠王重大外 ![]() ![]() 第二年,齐军国队攻击魏国的东部边界,打败了魏军。公元前353年,魏国攻占赵国的国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没有直接援助赵国,而是采用了“围魏救赵”的战术,派兵包围魏都大梁。然后,齐军在桂陵(在今河南长垣)设伏,打败了魏国回援的军队。第二年,商鞅(当时还称卫鞅)率领秦兵攻克了魏国故都安邑。不过,接连惨败似乎对魏国际国地位的影响不大,至少在小国中还很有威望。公元前351年,泗上泗⽔发源于山东中部,今曲⾩以东有泗⽔县。古泗⽔流经今天的曲⾩、兖州、沛县、徐州、邳县、泗 ![]()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大会诸侯及秦公子于逢泽逢(pán)泽故址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当时是一个湖。,率领他们朝见周天子。这一段时间大概是惠王的鼎盛之时。但好景不长,三年之后(一说一年之后),在马陵(在今河南范县)之战关于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历史记载有些混淆。杨宽认为,庞涓在桂陵之战被俘,后被释放,在马陵之战被杀。两次齐魏之战中,魏军的将领都是庞涓,齐军的将领都是田忌,齐军的军师都是孙膑。见杨宽:《战国史》,345页,注。中,齐军大败魏师,杀魏将庞涓。在这场战争中,齐军的军师是孙膑。孙膑和庞涓是同学后来的李斯和韩非子也是同学。李斯嫉妒韩非子的才能,把他骗到秦国杀掉。比起庞涓施予同学的刑罚,真是让人感叹“人心不古”…庞涓担任魏国的将军之后,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孙膑,就请他到魏国来,使他受了膑刑(切除膝盖骨),以限制这位刑余之人的前途。不过,齐国没有歧视残疾人。孙膑逃到齐国,终于借齐国之师成就了一番事业以魏国的惨败为代价。 至此,魏国流失的人才有商鞅、吴起、孙膑、张仪、范睢,后来没有留住孟子、庄子、公孙衍。这些人不仅是一时之选,在整部国中历史中也都是极为罕见的杰出人物。这样的损失任何家国都承担不起,大大加重了魏国的地缘政治劣势。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以惠施为相。庄周是惠施的朋友,到大梁与惠施论学。这次会见可算是国中学术史上的一大盛事,《庄子》也有记载。惠施主张与齐国、楚国联合,但魏国的地缘政治环境没有改善。在这一段时间,魏国多次战败。公元前331年,秦公子卬击败魏军,斩首八万,第二年又渡过⻩河围攻魏国的焦、曲沃。魏国把吴起守卫过的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两年后又把上郡(今陕西榆林一带,魏文侯置) ![]() ![]() 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地四平,诸侯四通辐辏,无名山大川之限。从郑至梁二百余里,车驰人走,不待力而至。梁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境,东与齐境,卒戍四方,守亭鄣者不下十万。梁之地势,固场战也。梁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史记·张仪列传》,与《战国策·魏策》同。 张仪的分析与魏惠王对孟子的诉说遥相呼应。魏国要用三分之一的兵力守卫边界,分散在各地,没有余力作战,真是“四分五裂之道也”与魏国一样,后世的北宋也建都于大梁(宋时称汴梁,今开封),虽然在北边有一条⻩河,却基本上无险可守。北宋虽弱,在东、西、南三个方向上都没有魏国的担忧,不需要“卒戍四方”魏国的形势比宋朝还局促得很多。 除了魏国以外,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地方因为地处区域的中心而备受躏蹂,这就是所谓的“地理决定命运”在欧亚陆大的中部和西部也有各自的中原央中平原。中欧(包括很大一部分东欧)和中亚的境遇与魏国所处的中原很类似。 乌拉尔山以西的欧洲和国中的面积大致相同,也自成一个相对立独的地理单元(但国中的地理环境更为封闭)。欧洲的地理中心因为大国力量消长和由此而来的边境线变更而有所摆动,但总是在中东欧一带,即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前南斯拉夫的几个家国。除了德国和匈牙利之外,这些家国的多数居民都属于斯拉夫族的分支。与中原相比,中东欧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因为它的民族组成复杂,地形破碎,还不是欧洲的文化中心。 中东欧成为欧洲的中原是比较晚近的事情。欧洲的早期文明主要限于地中海北岸,茂密的森林阻挡了罗马帝国北上进⼊中欧。⽇尔曼人、斯拉夫人、马扎尔人等先后在此建国。从黎塞留时期开始,一直到德国统一,法国在欧洲陆大上的一贯目标就是保持和利用中欧的裂分。德国统一是在打败了法国之后。德国人曾经热衷于地缘政治,因为他们知道不利的地理环境会带来大巨灾难。二战后,德国再次裂分,东西两部分互相对立。东欧是苏联集团的成员,更是苏联与西方对立的前沿。冷战之后,德国获得统一,而东欧各国加⼊了北约。其实东欧只不过原地向后转,成为西方观察俄国的前沿。它们换了阵线,它们的地缘政治地位没有改变。 中原是国中的中心,中东欧是欧洲的中心。国中和欧洲分列欧亚陆大东西两端。欧亚陆大有自己的中心。以费尔⼲纳盆地(一个富饶的绿洲)为中心的中亚地区就是整个欧亚陆大的中心。中亚是文化中心,又是东西方 ![]() 央中亚细亚之地,在人类文化史上,久居重要的地位,它一方面是许多风俗习惯和艺术发源的中心,一方面又是上古世界一切主要文化中心间的媒介。WM麦⾼文:《中亚古国史》,7页,华中书局,2004年。 中亚还是地缘政治争斗的中心。在19世纪及其前后,俄国人南下谋求暖⽔港口,英国人北上寻求稳定的边疆,两股势力在中亚的阿富汗 ![]() 另一个“中”与中原、中欧、中亚有所不同,这就是地中海。除了岛屿(如克里特岛,埃及到希腊航线上的“中途岛”),地中海上不可能有居民,它是一个通道。地中海周围孕育了人类最早期的文明:两河流域、埃及,以及犹太、希腊、罗马。该地区还有许多消亡的古老帝国,没有直接的文明继承者。除了国中和印度,以及时间上较晚、又几乎被消灭的美洲印第安文明外,古老的文明大都集中在东地中海和地中海以东。这些古老的文明实际上位于地中海的边缘。地中海是便利的贸易通道,在远古时期,跨海作战非常艰难。《荷马史诗》中的希腊人远征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围攻10年后才利用木马计攻下这座城邦。所以,地中海更多地传送财富和文明,而较少是战争和暴力。这是地中海的一个好处。 武力是家国形成的基础 家国是暴力机器。暴力使用的方向,有些家国对內,有些家国对外。暴力和战争导致家国的形成。很少有家国是和平建立的。近现代的国美、以⾊列、印度等国是通过暴力立国,弹丸之地东帝汶的立独需要长期的暴力,而巴勒斯坦人还在努力之中。现存的民族都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许多战败的民族和前民族(尚未来得及形成现代民族的共同体)在历史中消失了。 一个家国的特 ![]() ![]() 从舂秋争霸、楚王问鼎,到秦始皇一统天下,似乎在夏、商、周之后会增加一个结构较为松散的封建王朝。但这次与三代有所不同。秦时的人口增加,荒野减少,驰道使军队能够以很快的速度运动,而骑兵的出现更加缩小了地理范围。皇权的控制能力因此強大了许多。这是郡县制取代封建制的技术原因。在文化方面,秦融合了戎狄的好战和杀戮,法家的集权和弄权,秦始皇最后完成了这个过程。秦没有进行周初那样的道德体系建设。秦朝既依赖武力,又集中权力,从而开创了国中2000多年的帝国专制制度。这个制度专一榨取本国民人。 蒂利认为,家国维持统治和战争的资金来源有两种基本模式,其一是強制榨取,其二是资本运作,此外还有一些中间模式。他说: 在強制密集的模式里,统治者从他们自己的人口和他们服征的人口中榨取战争资源,在此过程中建立起庞大的榨取机构。查尔斯·蒂利:《強制、资本和欧洲家国》,34页,海上 民人出版社,2007年。原书以楷体表示強调部分。 国中显然属于強制模式。资本在国中历史上几乎闻所未闻。官府的收⼊来自税赋,可以随意強行增加,没有资本模式中的讨价还价,更没有偿还债务这种事情,完全是⾚裸裸的剥削。为了榨取更多的利益,官府和官吏使用权力的动力增加了。庞大的榨取机构更加強了统治者的权力,导致权力无孔不⼊,员官越来越多,机构臃肿。集权制度在榨取中⽇复一⽇地強化,形成一个恶 ![]() 能够以武力统一家国的必定是一个暴力集团、集权集团,这个事实不涉及道德,与道德没有太大关系。如果秦朝能够像周初那样完成文明化的过程,国中历史将有很大的不同。国中将在统一之下保留多元化,包括权力的多元化。这样的国中一定更加繁荣。20世纪末,在展望欧洲前景时,基辛格说: 国中是拥有共同的文字、共同的文化以及共同的历史、而含纳不同语言的一个大国。欧洲若非十七世纪爆发宗教战争,或许就会演变成国中这样子;如果欧盟能够实现其支持者的愿望,它也有可能成为国中这样子。基辛格:《大外 ![]() 按照基辛格的说法(实际上这是一个常识),国中的统一领先欧洲2000余年。尽管在秦之后国中也出现过长期的裂分,但国中的统一之势没有改变。裂分时,国中人总在想着统一。如今,欧洲也走上了国中式的统一道路,也许可以避免再出现以往那样频繁的战争。欧盟发源于西欧,现在它在西欧自⾝尚需整合之时已经在东扩了。其原因是它的政治体制是包容 ![]() ![]() 有得必有失。国中在统一方面领先欧洲,但在制度建设方面远远落后于欧洲,原因是大一统的局势使得统治者不再承受国內、际国的庒力。武力是家国形成的基础,但国中在秦朝时就已经超越了家国阶段,早已不是欧洲意义上的家国。现在,区域一体化不可避免,但这个过程却不可使用武力。国中应该借鉴欧盟的经验,和平地扩展她的范围,从而为东亚地区带来持久的和平与繁荣。 |
上一章 地缘大战略 下一章 ( → ) |
地缘大战略全集免费阅读,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地缘大战略全集最新章节免费阅读,地缘大战略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扣人心弦,丁力是地缘大战略全集免费阅读的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