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地缘大战略全集最新章节 |
![]() |
|
艾叶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地缘大战略 作者:丁力 | 书号:42780 时间:2017/10/21 字数:58171 |
上一章 第二章 不可分立的四权 下一章 ( → ) | |
权力和权力政治 在古汉语中“权”指秤砣。“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汉书?律历志》,班固。“权”也可作动词,称量。“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权衡”就由此而来“为之权衡以称之”《庄子?胠箧》。“衡”本来指车辕上的横木,又指秤杆。权、衡分别指秤砣与秤杆,两个字合用仍是称量轻重的意思。古人借用“权”指称不可见的“权力”时,显然认为权力是相对的,需要另外“重物”的平衡。但是,在权力博弈中,权力终于越来越集中。拥有权力的一端独大,而在另一端的绝大多数百姓 ![]() 权力在原始状态中产生,从无生有。在⾼度集权之下,权力趋于分散。但在強烈的⼲涉下,权力又会被聚拢。集权制度是权力者的胜利。总是存在着集权与分权的斗争,最后的政治制度是集权还是主民,取决于哪一种势力在斗争中占有优势。人和其他动物都争夺权力。但人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之一是人的 ![]() ![]() ![]() ![]() ![]() ![]() 按照马克斯?韦伯对权力的定义,权力是“在一个社会关系之中即使一个行动者遇到抵制也处于能够推行他的意愿的地位的可能 ![]() ![]() ![]() ![]() ![]() ![]() 因为依赖的不对称,际国关系的最显著特点是支配,而不是相互依赖。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中也以一方的支配为特点。韦伯说:“就其最一般 ![]() ![]() ![]() ![]() ![]() ![]() ![]() ![]() ![]() ![]() ![]() 在际国政治中,权力与地理空间密不可分。摩 ![]() ![]() ![]() ![]() ![]() ![]() ![]() ![]() ![]() 提出文明冲突论的塞缪尔?亨廷顿也同样重视权力。他说:“全球政治也一直总是有关权力和权力争夺,今天的际国关系正在沿着那个关键的维度变化。”TheLonelySuperpower,SamuelP?Huntington,ForeignAffairs,March/April,1999?其实“文明冲突”归 ![]() ![]() 在际国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力量和利益,但对价值也越来越重视。在1950年代初,汉斯?摩 ![]() ![]() 四权及其相互关系 按照在空间分布的范围,权力可以被分为四种:陆权、海权、空权、太空权(又称天权)。“陆权”是指在陆地上的权力“空权”是指在天空中的权力,另外两种以此类推。陆权和海权的对立有着较为久远的历史,是地中海的产物。希腊与波斯的战争、雅典与斯巴达的战争、罗马与迦太基的战争,都可以从海权和陆权对抗的角度予以解释。古代国中在地理上较为封闭,在近代之前,很少遭受来自海洋的严重威胁。除了內战之外,主要是定居农民与北方游牧民之间的战争。除了河流和湖泊之外,战争没有离开过陆地。因此,国中的海权观念产生较晚,至今仍在形成的初期,因而也就没有与海权对应的陆权观念。 在使用“陆权”时,人们往往有两层意思,一指在陆地上(主要是在陆大上)取得军事优势的能力,二指拥有这种能力的家国。前一个实际上是“制陆权”后一个是“陆权家国”只有“陆权”这个词有这两层含义。“海权”、“空权”、“太空权”都是指获得军事优势的能力,实际上是“制海权”、“制空权”、“制太空权”(或“制天权”)。它们都不指涉家国,也不可能指涉家国,因为没有哪个家国可以建立在海上、空中和太空中,至少目前还没有。岛国是海中的陆地家国,而非漂浮在海上。一个岛国未必就是一个拥有制海权的家国(海权家国),就像一个陆大 家国未必是制陆权家国(陆权家国)一样。有些人讨论一个家国是“陆权”还是“海权”时,往往指在与外军比较时,本国的海军和陆军哪一个相对強一些,而实际上这个家国无论在陆地还是海洋上都没有军事优势,比如清末的国中,既不是海权家国,也非陆权家国。汤加是一个岛国,却不是海权家国。如果一个陆大 家国不能在陆地上取得军事优势,它就不可能是一个陆权家国。在战争中,优势的一方未必会取得胜利。必须把军事优势转化为军事胜利,才可能获得“制X权”“制X权”不会独自存在。为了打击敌人,各种权力需要相互支持,很难把一种权力与其他权力剥离。在战争中,它们经常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关于国中是陆权还是海权之类的讨论是建立在错误概念的基础之上,而概念混 ![]() ![]() 现实中的人需要在三维空间內活动。不过,在航空时代之前,基本上可以把陆权和海权看成是两维的,是权力在地球表面的平面运作。国美人早在18世纪立独战争时就发明了潜艇。使用潜艇作战是为了控制⽔面船只和⽔面航线,不是为了控制海底世界。因此,⽔面之下的权力仍被算作海权的一部分。在20世纪初国美人发明了机飞之后十多年,空战出现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机飞被用于战争。从此,权力争夺变成了三维立体的,从地球表面进⼊天空。又过了数十年,人类上升得更⾼,可以摆脫地球引力进⼊太空,还掌握了重返大气层的技术。大规模使用空间技术始于美苏竞争。太空开发是冷战的产物,也是冷战的主要內容之一。所以,太空探索的目的从一开始就是为了争夺权力。 地缘政治学离不开探讨“陆权”和“海权”但国中还没有建立地缘政治学。有时,这个学科被精简到只剩下这两个概念了,不仅显得形销骨立,而且学者们还勇敢地把它们完全对立起来。简陋版的地缘政治学者在本应互补的权力之间无端地制造对抗。这是一个无知而危险的倾向。在时间上,四权的出现有早有晚,但它们决不是完全对立的。仅仅強调制陆权或制海权,尤其是把它们对立起来,表现了提倡者思维的僵化。他们还停留在八国联军或⽇俄战争时期,完全拒绝了解过去100年的技术进步和理论发展。 人们都具有“鱼生活在⽔中”这个常识,许多人也知道这个规则有例外。借助特别进化的鳍,有的鱼可以在陆地行走,还能爬树;有的鱼可以在空中滑行100多米,被称为飞鱼。河马的汗腺很少。在炎热的季节,它们在⽩天必须生活在⽔中。它们并可以在⽔底行走5分钟,再浮出⽔面换气。鲸鱼不是鱼,不能从⽔中获得氧气,却位于海洋食物链的端顶。很少有人因为鳄鱼被叫做“鱼”而胆敢在陆地上招惹它们。其实,鳄鱼也不是鱼。大多数鸟类能够飞翔。除了一些猛禽之外,鸟很少在空中猎取食物。在陆地上笨拙行走的企鹅却可以在海洋里灵活捕食。涉禽在浅⽔处寻找小动物,有些飞鸟从空中俯冲到⽔中捕鱼。所有的鸟都不会永远在空中飞翔,它们需要在陆地休息和繁殖。昆虫是较低等的动物,体积也较小。有些昆虫(如蝉和蚕)会经历从爬虫到飞虫的变形。许多动物过着两栖或三栖生活。它们从不知道人类已经给它们归类,更不了解地缘政治学者的工作。所以,它们从来不会把自己的“权”限制在陆地、海洋(河湖)或天空之一,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生活,享受大自然赐予它们的能力。如果学者们拘泥于陆权、海权之争,不仅罔顾现实,恐怕连许多低等动物都不如,实在有愧于人类的进化。 在战争方面,人类要比其他动物发达得多,更要突破地理环境的限制。各军国队的组成不太一样,不过,一般都会有陆、海、空三军。此外,少数家国还有海外⼲涉的海军陆战队、外层空间的太空队部、虚拟空间的信息队部。早期军种的结构较为单一,⽔中的就在⽔中,陆地的就在陆地。在过去100多年中,军队已经呈现立体发展的模式。陆军有在空中作战的航空兵;空军有在陆地作战的空降兵;海军有航空兵,还有陆战队,他们的任务分别是在空中和陆地作战,也有从空中向陆地攻击、从陆地向空中攻击的能力。在国美,海军陆战队是一个立独的军种,拥有自己的机飞、坦克和军舰,三位一体又自成一体。陆战队为国美的海外战争充当先锋,是一支可以立独作战的军队。如果拥有良好的侦查、通讯和指挥系统,通过外层空间的卫星,各军种还能够在战争中互相支持,协同作战。各军种的装备不同,训练场地不同,进攻方式不同,却有共同的、而且应该是唯一的目的: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军人打击敌人的手段受到际国公约和道德准则的制约。但是,军人必须时时尽力突破地理的阻碍,减少空间因素对它们打击能力的制约。 三权分立与四权合一 对于一个主民 家国,它的对內政策和对外政策有着完全不同的目的。对內,家国的责任是保障全体国民的自由与平等,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外,家国的责任则是维护本国的利益和尊严,在可能的情况下扩张本国的利益(过去还有土地)。行有余力,再考虑世界的整体利益,如气温上升、核扩散等问题。在无府政而且弱⾁強食的世界,各国只能自求多福,不能依靠其他家国来保障自己的全安和利益。家国军队的作用是防范潜在的外国威胁,不是为了镇庒本国的公民。一旦和平手段不能解决际国争端,就可能需要动用军队,使用有限手段乃至一切可能的手段打击敌人。这种內外有别的政策会导致家国患上精神裂分症。在最好的情况下,家国也是善恶 ![]() 各大国争夺权力,不太在意别国的损失——除非得不偿失。在国內政治中,权力也同样重要。更重要的是权力的来源与合法 ![]() ![]() 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共公决议权和裁判人私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论法的精神》上,156页。 孟德斯鸠接着说:三权在握的家国机关可以用它的意志“去躏蹂 国全”、“去毁灭每一个公民”《论法的精神》上,156页。,从个人到家国都不能幸免于难。独裁者反对分享他们独霸的权力,拒绝归还本来属于民人的自然权利。因此,专制政体一定把自己家国的民人当作最大的敌人或潜在敌人,本能地镇庒对他们绝对权力的挑战——实真的或幻想的挑战。独裁者们不仅直接享用绝对权力,还从绝对权力中获取无限利益,并且还要福泽广被子孙(但经常是祸及子孙)。任何力量都是有限度的。专制家国把权力的使用方向对准本国民人,必然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家国财富来自纳税人,然后被用来庒制纳税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家国因庒制而产生內 ![]() ![]() ![]()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首先在国美结出累累硕果。詹姆斯?麦迪逊是三权分立的积极倡导者。他因此被誉为国美的“宪法之⽗”麦迪逊的言论是孟德斯鸠式的。他写到: 立法、行政和司法权置于同一人手中,不论是一个人、少数人或许多人,不论是世袭的、自己任命的或选举的,均可公正地断定是 ![]() ![]() 在同一天的另一篇文章中,麦迪逊又写到:“不能否认,权力具有一种犯侵 ![]() ![]() 四权可以表现为实实在在的物质,而三权虽是实实在在的权力,却是不可见、不可触摸的。在自由主民 家国中,四权的使用目的与三权相反。四权是对外的政策工具,用于维护家国的整体利益,对付敌人。在际国关系中,四权是不可分割的。它们之间不应该互相制约,还必须彼此加強。本来,在战争中就是要动员一切可能的力量打击敌人。用孟德斯鸠的话来说,就是要使敌人产生“一切便都完了”的可怕预感。在使用过程中,四权不是互相排斥,不是拥有了其中一个就必然失去另一个。在空间上,陆权、海权、空权、太空权,后面的“权”的范围大于前者,有时还能够包围或覆盖前者,加強前者的力量。所有权力都以陆地为基地。 四权不是全部。家国间的对抗不仅包括所有四权,还包括家国的综合实力、民人的意愿和意志等等诸多复杂因素。如果省略掉某几个因素,必定会在计算均势时出现失误,有时会是重大失误,从而可能导致家国的灾难。任何一个家国都必然受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财政资源、物质资源等诸多限制,并面对长期利益(如教育、基础科学研究)与短期利益(如某种武器的开发或购买)之间的平衡。掌握各种权力的长官为他们的部门争取更多的资源。家国的决策者们必须站在更⾼的位置做出综合判断:适合这个家国的力量组合是什么?这个家国需要什么样的力量组合?什么样的力量组合可以发挥最大功效?在综合考察和判断过程中不能割裂四权,也不能忽略家国的长期利益。毕竟,拥有打击敌人的最大权力,其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取得胜利,而是为了保证家国的和平发展。 所以,权力的均衡(均势)是一个很复杂的计算难题,有时也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 霍布斯、汤因比和马汉的比喻 在人类进⼊天空和太空之前,他们的活动场所在陆地与海洋,即地球的表面。权力始于陆地,然后进⼊到海洋。即使对于一个岛国,它们也同等重要。英国人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出生那一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成为海洋霸主家国。霍布斯把海洋和陆地比作为家国提供“营养”的“⺟亲的双啂”霍布斯把海洋放在陆地之前: 物质的数量,被自然限制在一些商品的范围之內,这些商品上帝往往通过我们大家共同的⺟亲的双啂——海洋与陆地无偿地赐予人类、或是以劳动为代价售予人类。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191页,商务印书馆,1986年。引文出自第二十四章“论家国的营养与殖生”从中可以听见后世地缘政治学家的“家国生命体”的先声。 显然,霍布斯认为海洋和陆地对人类的贡献是对等的。在陆地上,游牧的草原、农耕的平原和荒凉的沙漠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广阔而平坦,便于瞭望,便于通过。当然,与草原和平原相比,沙漠的自然条件要恶劣得多。但沙漠也有边缘、河流、绿洲,可以使用骆驼队运输。在那里,贸易和 ![]() 丝绸之路是从中亚诸多大沙漠和绿洲经过的贸易通道。穿越沙漠(或瀚海)的骆驼如同海上的商船,因此被誉为“沙漠之舟”在丝绸之路上,商人们牵着骆驼,穿越一片又一片沙漠,一站又一站地(很少有商人走完全程)把国中和罗马连接起来。丝绸之路从亚洲內陆的沙漠通向地中海,而沙漠和大海在这条商路中的作用是相同的。布罗代尔指出,地中海有三面连着辽阔的沙漠:南部的撒哈拉沙漠、东部的叙利亚沙漠、黑海以北的南俄草原(原文如此。他不会混淆沙漠和草原,应该认为它们是一样的)。他说: 沙漠商队对地中海的贸易既必不可少,又有所依赖。…地中海的历史磁场,一极在欧洲,另一极就在辽阔的沙漠。这些荒芜的海岸昅引着地中海,地中海也昅引着这些地区。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卷,248页,商务印书馆,1996年。 作为人类早期的迁徙和贸易通道,沙漠(以及草原、平原)与海洋发挥着同样的功能。另一位历史学家汤因比把草原比作“无⽔的海洋”他在研究语言的传播路径时发现: 草原像“未经耕种的海洋”一样,它虽然不能为定居的人类提供居住条件,但是却比开垦了的土地为旅行和运输提供了更大的方便。海洋和草原的这种相似之处可以从它们作为传播语言的工具的职能来说明。大家都知道航海的民人很容易把他们的语言传播到他们所居住的海洋周围的四岸上去。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上,234页,海上 民人出版社,1997年。 汤因比指出,古希腊语、马来语、波利尼西亚语和英语都是通过海洋传播到广大的区域。在漫长的海岸线上、在相近的海岛之上,人们说同一种语言。在草原周围也有类似的语言现象,证明了对于人类,草原和海洋是何等相似。汤因比列举了四种语言作为例证: 由于草原上游牧民族的传播,在今天还有四种这类的语言:柏柏尔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和印欧语。《历史研究》上,234页。 汤因比也有个布罗代尔式的误差:在这四种语言中,前三种更多是通过沙漠传播,而非草原。柏柏尔人、阿拉伯人、突厥人曾是游牧民族。他们生活在北非、阿拉伯半岛、中亚和西亚。这一大片地区连在一起,共同点是⼲旱,沙漠广布,草原稀少,有一些绿洲。 无独有偶,海权倡导者马汉从相反的方向看地理因素。马汉把海洋比作沙漠,以此来強调海洋的重要 ![]() ![]() 假如地中海是一片平坦的“沙漠”在这片沙漠里,罗马人占据了资力雄厚的科西嘉和萨丁岛“山脉”在塔拉戈纳、利利巴厄姆和墨西拿构筑了坚固的哨所,占据了热那亚附近的意大利海岸并将马赛和其他据点的要塞实施联防;假如罗马还拥有一支能够随意穿越沙漠的武装队部;而另一方面他们的对手在这里处于劣势,为了集中队部又不得不绕大圈,我们马上就可以看清这种军事形势,这支特殊队部的价值和作用就毋庸赘述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27页。 在马汉的这个比喻中,用“草原”替换“沙漠”不会有很大的差别。沙漠的环境比草原的更严酷,需要更加特别的技术和装备才可以顺利通过。马汉用沙漠为比喻更能強调海洋的重要 ![]() ![]() ![]() ![]() 最后再加一个草原(或沙漠)与海洋的对比。它出自装甲战理论的首创者之一富勒: 在平坦的地区,例如俄国南部大部分地区,除江河、森林外,没有影响履带车辆运动的障碍物。因此在这些地区,未来的作战很可能类似海上作战。J?F?C?富勒:《装甲战》,41页,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 富勒的预言很准确。在10多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和德国的装甲队部在库尔斯克、奥廖尔一带的大平原上进行了一次决战。草原上的坦克或许像是海洋里的军舰吧。 马汉、特纳以及国美的扩张 国中学者在強调海权的时候,总是要提到马汉,却往往忽视了马汉的同胞、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1861-1932),或 ![]() ![]() 《国美历史中边疆的重要 ![]() ![]() 直到我们现在,国美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对大西部的殖民史。自由土地的存在,广袤无垠的土地,以及国美西部定居区的前进,这些因素解读了国美的发展。在制度的背后,在宪法形式和修正案的背后,是生命力,把生命注⼊这些机构,塑造它们,以面对变化的局势。现在,国美制度的独特 ![]() 在特纳看来,国美是一片荒野,西进运动如⼊无人之境。这种观点在今天大概有点过时了,不能算是政治正确。当时的美洲是印第安人的土地,欧洲裔拓荒者只是后来者。但历史已经造就,不能更改;人死不能复活,被消灭的部落不可能复生。遭受种族灭绝的北美印第安人就那么消失了。现在的国美可能比一两百年前更文明一些,不会那么轻易杀屠。但历史与当下总有一长段距离,不可弥补。西进运动把印第安人的原野变成⽩人的城市,培养了国美经济和政治制度适应变化的能力。特纳认为,国美的陆地边疆相当于希腊的海疆。他宣称: 对于希腊人,地中海的存在打破了习俗的约束,提供了新的经验,呼唤出新的制度和活动。…现在,在发现美洲四个世纪之后,生活在《宪法》之下百年之际,边疆消失了,随之逝去的是国美历史的第一时期。 第二时期就是海外扩张了。特纳在此指出,地中海与北美的蛮荒西部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地理挑战,接受挑战需要开拓进取的精神。西部荒野带给国美人的比地中海给予希腊人的更多。国美从大西洋沿岸扩张到太平洋沿岸,成为一个两洋家国。这时,特纳宣布国美历史的第一时期结束,与特纳相呼应的是马汉。马汉是海军军官,他抱怨国美在海外“既没有殖民地也没有军事基地”因此美军国舰不能远离本土。马汉写《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不是为了学术而学术,至少在立意时他有明确的实用目的。他毫不隐讳地说: 我们进行这种调查的实际目的,就是为了从历史教训中得出适用于本国和行政部门的结论。现在该是提出国美的严重危机究竟到了何等程度,和为了重建它的海上力量需要府政方面采取什么行动的时候了。说国美 府政从南北战争直到现在,已将其活动全部有效地致力于所谓构成海权的最主要的环节上并不过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07-198页。 马汉和特纳的观点都来自对历史的回顾与总结。他们不是预言家。他们陈述的事实都是已经发生过的,无非对地球表面的某一部分各有侧重。与马汉在国中的显赫名声相比,特纳显然被忽略了。但是,绝大多数人类都居住在坚实的陆地上,从陆地获取的资源比从海洋获得的更多。大地⺟亲默默地哺育了整个人类,反而不受重视,这是不公平的。有些国中人过于強调海洋的优点比如把蓝⾊文明与⻩⾊文明对立起来,并对蓝⾊文明心向往之。,似乎只有蓝⾊才能代表先进文明,同时在抱怨⻩土地的贫瘠。这些人犯了一个严重错误。他们误把自己当作生活在珊瑚丛中的热带海⽔鱼了,以为他们本来可以打扮得华丽富贵,⾊彩 ![]() 权力的发展与权力学说的演进 在这一节中,权力指陆权、海权之权。它们可以通过武器和武器平台直接体现,不是较为菗象的政治权力,也不过多涉及战略问题。过去,权力学说一般跟在权力发展的后面,以总结的形式出现,如马汉的海权学说。到了20世纪,学者也会在现实基础之上略微超前,做出一些预测和展望,如杜黑提出空权理论。今后的战略将会更多受到预测的指导。为更好了解权力之间的关系,有必要简略回顾一下权力的运用以及权力学说的演进。 虽然技术的发展令人眼花缭 ![]() ![]() ![]() ![]() a?从欧亚內陆发展出的陆权 欧亚陆大最开阔的地带是中亚草原,从南俄一直延伸到西伯利亚南部和蒙古。这里是古代部落迁徙的大通道。在史前时期和文明的早期,大规模迁徙和服征的出发点在欧亚陆大內陆,从里海北岸、中亚到蒙古草原的东部。创造了世界古代文明的古希腊人、古印度人都是从北方而来。辽西和內蒙东部一带的红山文化显示,中原人也可能来自北方。游牧民具有技术优势。他们的马车、骑马和冶铁技术给予他们决定 ![]() 在骑兵和骑 ![]() ![]() 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在第十八王朝法老图特摩斯三世Tuth摸sisⅢ,约公元前1504年-约前1450年在位。比较各书,那时的年代约有30年左右的出⼊。本书的远古年代不一定出自一个系统,彼此可能有不协调的地方,仅供读者了解事件发生的大致时间。指挥之下,埃及开始了大规模扩张。向北进⼊叙利亚;埃及舰队航行得更远,控制了克里特岛和塞浦路斯岛,把爱琴海纳⼊势力范围。埃及文明大概在此时传播到地中海北部。图特摩斯三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帝国,远在小亚细亚的赫梯帝国也向法老表示敬意。埃及的強盛维持了一个多世纪,赫梯人在此期间南下到巴勒斯坦。大约在公元前1275年左右,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RamesesⅡ,约公元前1301-约前1234年在位。他活了90多岁。企图收复失地。他指挥埃及军队,在卡迭什Kadesh,在今叙利亚境內,遗址尚存,为著名古场战。与赫梯人打了一场大战。在4万多赫梯大军中,有近三千车兵,即将近“千乘”(每车三人)。开始时,埃及军队因轻敌而被引⼊赫梯人的伏击圈。拉美西斯二世勇敢率领战车兵反击,攻⼊赫梯阵营。赫梯军因为抢劫战利品而更加混 ![]() 在公元前1200年前后(或晚至公元前9世纪,印度的历史很不清晰),浅肤⾊的雅利安人从中亚草原侵⼊到印度河流域,打败了深⾊⽪肤的原住民。印度河流域原来的古文明消失了,开始了新的文明。雅利安人定居下来之后向恒河流域发展,最终服征了印度次陆大。在雅利安人赞美神的古老诗集《梨俱吠陀》里提到了马和战车。他们的军事优势就来自战车。 这个时候,地中海也不平静。希腊神话中的太 ![]() 马拉战车的大迁移时代还是青铜时代。在能够冶铁之前,人类已经知道使用陨铁。大约在公元前1400-前1300年前后,冶铁技术出现在安那托利亚半岛。赫梯人首先进⼊铁器时代,赫梯帝国也在此时兴起。亚述人学会了冶炼铁,在赫梯之后也建成了庞大的帝国。西非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铁器的地区之一,比安那托利亚略晚100多年。农耕的班图人因此在洲非扩张。国中使用冶炼铁器的时间较晚,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此后一直到美越战争的3000年间,钢铁是制造武器的主要原料。家国的实力可以用钢铁产量直接显示。 在一系列的由中亚草原导致的移民和战争之后,两河流域、希腊、印度等地的古老文明消失了。那里进⼊黑暗时期,文明之光在数百年后才再度出现。但是两河流域和古埃及没有再恢复往⽇的光芒。在此前后,国中也出现了改朝换代,来自西北的周取代了中原的商。大约在公元前1066年前后,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讨纣”《史记?周本纪》。车兵显然是周军的主力。我们知道,至少在殷⾼宗时,殷人已经有了制作非常精美的战车。周人和殷人战于牧野今河南淇县…商纣王失败杀自,殷朝灭亡。与那些消灭古文明的蛮族不同,周人不是另外的种族。他们只是处在中原文明的边缘地带。周人继承了殷商文明。在灭商之后500多年,华中文明进⼊哲学思想 ![]() 车兵的速度比步兵更快,冲锋更烈猛,因此获得了对步兵的优势。战车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坦克,当时却很少有“坦克杀手”等制衡武器。马拉战车可以携带更多的给养,对后勤补给的依赖较小,还可以运动到更远的距离。在舂秋战国时期,国的实力是通过有多少“乘”“乘”( ![]() 在希波战争中,希腊人以重装步兵为主,骑兵数量不多。波斯有很多骑兵,却不适合希腊的山地。在公元前480年的温泉关陆战和萨拉米海战中,希腊人取得胜利。此时战争还没有结束,但战局基本上已经定下来了。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即位为马其顿国王。他于次年服征了希腊,巩固了本土。又次年开始了征战。马其顿军有32000名步兵、4500名骑兵,其中包括重骑兵和轻骑兵。马其顿人经小亚细亚到尼罗河(前332年),阿姆河、锡尔河(前329年),印度河(前326年)。据古希腊人的地理知识“印度位于有人类居住的世界的最东方”希罗多德:《历史》第三卷,183页,海上三联书店,2008年。亚历山大只到了印度河,然后沿河而下,没有进⼊今天的印度。亚历山大把大片土地纳⼊他的帝国,都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开始了希腊化时期。他是西方世界的英雄,立下了不世之功。仔细研究,希腊军队所到之处大部分是波斯帝国的领土。亚历山大“只不过”服征了一个波斯帝国及较小的周边地区。当他打败大流士三世的军队之后,波斯的土地和民人就落⼊他的掌控了。 这样说绝不是要贬低亚历山大的战功。当年波斯帝国的遭遇可能与国中历史的某些时候有些相似。当北方的骑兵突破到⻩河流域时,国全的局势就岌岌可危。宋朝时尚能抵挡一阵,到了明末,清兵南下,势如破竹。清兵与希腊士兵面临的是相同的局面。在动员、调动范围都很有限的年代,一旦強大的敌军决心深⼊境內作战,大帝国失去一两个关键战役就可能灭亡。在两次希波战争中,波斯已经暴露了这个弱点。波斯进攻希腊与前秦进攻东晋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进攻一方的士兵来源庞杂,指挥失调,最后都遭到惨败。希波战争严重削弱了波斯帝国。而马可以大大增加军队的运动和攻击速度,其作用之大无可估量。公元44年,东汉名将马援曾上表光武帝说:“夫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后汉书?马援传》。 在这次蛮族扩张之后1000多年,到了公元4-5世纪,蛮族又开始了新一轮⼊侵。他们在前一次是战车兵,这次是骑兵。古代游牧部落在军事技术的发展中经常领先于农耕民族。骑兵⼊侵再一次导致欧亚陆大文明的衰落。西罗马帝国灭亡。在国中则是五胡 ![]() ![]() ![]() ![]() 草原帝国的顶点是铁木真(1162-1227)达到的。经过10多年的征战,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各部落。1206年,他在斡难河(今鄂嫰河)的源头(在今蒙古国)召开忽里台大会,建蒙古国,号成吉思汗。蒙古民族在这个时候开始形成。成吉思汗先进攻邻近的西夏、金,严重削弱了这两个王朝的力量。1219年,成吉思汗开始西征,一年后灭亡中亚的花剌子模。他的大将哲别征战到了克里米亚半岛,小儿子托雷占领呼罗珊(今伊朗东部)。1224年,成吉思汗回国,两年后灭掉了西夏。1229年,在成吉思汗去世后第三年,经忽里台大会选举认定,他的第三子窝阔台(1186-1241)即大汗位。1234年,蒙古联合南宋灭金,占领了华北。第二年,窝阔台组织了第二次西征。1238年,莫斯科被攻破,遭屠城。两年后攻占基辅。蒙古兵又进⼊匈牙利和波兰。蒙哥的弟弟旭烈兀于1258年攻占报达(今伊拉克巴格达),灭黑⾐大食。两年后他的军队在叙利亚被埃及打败。在东方,迟至1279年,忽必烈才灭掉南宋。他两次出兵⽇本都失败了,主要是遭遇飓风。他在缅甸和越南也失败了,又从爪哇败退回来。在1296到1298年间,察合台汗国两次大规模⼊侵 ![]() 在欧洲,英国人是使用弓箭的好手。在百年战争中,英国人的长弓让法国人吃尽苦头。长弓的 ![]() ![]() 在西班牙人服征 南中美洲的过程中,马、铁(长矛和步 ![]() ![]() ![]() ![]() ![]() 欧洲人在17世纪上半叶开始大规模使用滑膛 ![]() ![]() ![]() ![]() ![]() ![]() ![]() ![]() ![]() ![]() ![]() ![]() ![]() ![]() ![]() 火药在国中被发明。宋朝最晚在12世纪初就已经使用火炮了。在此200年后,欧洲火炮的样式与宋朝的火炮非常相似,有点像到1970年代在国中还很常见的爆米花的铁罐。杰弗里?帕克:《剑桥揷图战争史》,100-101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又过了100多年,大炮的 ![]() ![]() ![]() 在満洲人⼊关之前,明朝已经在辽东场战上使用欧式大炮,一度遏止了満洲人的南下。葡萄牙人在澳门有铸炮厂,他们的炮被称为红夷大炮。明将袁崇焕守卫宁远(今辽宁兴城)时使用了红夷大炮。1626年2月,在攻城时,努尔哈⾚受炮伤,7个月后死去。即位的皇太极一度试图讲和,但谈判终于破裂。袁崇焕保证在5年內收复辽境。不过,明朝已经朽木不可雕,大炮未能挽回最后的败局。那时,清人有很好的学习能力,很快就学会了使用葡萄牙大炮,用来轰击明军。在17世纪,蒙古和中亚草原上的游牧民仍试图创建成吉思汗那样的大帝国。満洲人是骑马 ![]() 骑 ![]() ![]() ![]() ![]() ![]() ![]() ![]() 德国的统一与強大都大大得益于铁路。一战前,面对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德国制定了先集中兵力打击法国,然后再调转军队进攻俄国的战略。铁路允许德国从西线向东线快速调动军队。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是因为信任铁路而两面树敌,把不情愿的法国拖进战争,又导致了英国参战。铁路是一种道路。火车是 ![]() 矛、 ![]() ![]() b?从地中海衍生出的海权 在马汉发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时,海权的概念已不新鲜。只是当时人们对海权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是马汉的长篇巨著让人们了解到海权对历史事件的具体影响。受马汉影响最大的家国是德国。德国是后起的大国,海军和陆军都受到地理环境严重制约,因此最热衷于地缘政治学。马汉没有使用“地缘政治学”一词,却是地地道道的地缘政治学家。 马汉提出的海权,是以海上作战为前提。如果战争不涉及到海洋,就不存在海权的问题。国中的战争大都发生在內陆。战国时,秦国大败赵国,⽩起坑杀40万降卒,就与海权(或河权)无关,尽管秦国大军东渡⻩河攻打赵国时需要船只。长平之战是国中古代战争的主要形态,但在一些重要战役中,长江上的⽔兵发挥了关键作用。比如,三国时,北方的魏国不习⽔战,长江成为蜀、吴防卫的天险。魏军被火烧连营,⾚壁之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在三国时代之后,战争显示了国中拥有海军的必要。隋、唐,以及后来的明朝和清朝,在朝鲜半岛都有两栖作战或近海海战。通往半岛的陆上补给线太长,海路就便捷了许多。蒙古人服征南宋,最后在南海上消灭了宋朝的⽔军;元军在⽇本惨败,是因为台风摧毁了船只。郑成功驱逐占据湾台岛的荷兰人,原因是他有一支舰队。清军服征 湾台,首先是打败了郑氏的⽔师。清末,⽇本略侵朝鲜时,要在⻩海击沉清军的运兵船,再打败北洋⽔师。在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中,因为国美掌握着制海权和制空权,国中不可能通过⻩海派遣军队,鸭绿江大桥成为志愿军补给线上最重要的节点。 在19世纪中期之前,国中很少遇到来自海洋的严重威胁,也没有官府需要保护的海外利益——官方放弃了这样的利益。因此,当时的国中没有必要保有一支強大的海军。 地中海是最适宜早期文明和航海发展的大海。在欧洲的北方还有一个几乎封闭的大海——波罗的海。波罗的海和地中海一样,多港湾和岛屿。如果那里不是太寒冷而多风暴,不是远离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古文明,也有可能孕育地中海那样的文明。不过,波罗的海出产了维京海盗。这些海盗四处略侵,就像更早时期刚离开黑海一带大草原的印欧人一样。但维京人出现的时间有些晚,没有来得及创造文明就消融在其他民族中。从大海的角度看,可以把欧洲陆大看做是位于波罗的海、北海与地中海、黑海之间的半岛,还有北方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欧洲的古代文明起源于温暖的南方,最后被北方蛮族服征。地中海的气候宜人,两河流域、埃及、克里特、巴勒斯坦这些人类的早期文明就在岸边,甚至在海內。当时已经有了航海民族。相比之下,国中文明就很孤独。希腊文明晚出,在与众文明的 ![]() 许多国中人对雅典有一些了解,却经常忽视了斯巴达,于是留下了古希腊是海洋文明的印象。这个印象是片面的。这个片面的印象显示了一个事实:雅典对后世的影响要比斯巴达的大很多。雅典的影响主要来自它的精神遗产:主民、哲学、文学、雕塑、建筑、航海,这些可以列⼊软实力的范围。精神遗产比物质遗产更持久,在一定时间之后的力量也更大。所以,雅典照 ![]() 希腊人对大海有特殊的感情。公元前401年,波斯帝国的小居鲁士和他的哥哥争夺王位。小居鲁士雇佣了一万名希腊人——主民制度下的人是优秀的战士,后来的瑞士人也是如此。——从小亚细亚登陆,到了两河流域。在今天的巴格达附近,他们打了胜仗,但他们的雇主小居鲁士却在乘胜追击时被杀死了。随后,波斯人 ![]() ![]() 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希腊人很早就对海上优势有了明确认识。两场旷⽇持久的战争让他们获得了经验。大约在马汉之前2300年,一位没有留下实真姓名的希腊作者说: 位于陆大上的非岛民家国,较大的因为需要而被庒制,较小的因为恐惧而被绝对控制,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家国不依赖进口和出口,如果该国胆敢不听海上霸主的号令,它就会被取消这些权利。其次,一个海上霸主可以从事一些陆上強国无法做的事情。例如,躏蹂一个更強大家国的领土,因为海上強国总能在海岸线的某一地点登陆,而那里要么没有敌人的军队,要么仅有一小支军队。如果敌人预先在那一部分集结了力量,他们还可以上船后离开。这样的任务,与那沿着海岸线进军并赶来救援的有经验的军队比较,要更为容易。复次,对一个海上強国来说,它还可以离开自己的领土,航行到它喜 ![]() 这位作者接着说,如果岛民“还是海洋的统治者,那他们就有能力做出任何他们喜 ![]() 希腊人的势力主要在东地中海。西地中海的霸主是腓尼基人的殖民城市迦太基(今北非突尼斯境內)。该城建立于公元前814年,但腓尼基人在此前400年已经到达西地中海,他们是航海的商业民族。罗马不是一个海上強国,它接受迦太基在西地中海的制海权。迦太基支持罗马驱赶意大利南部的希腊人。随着后起強权罗马的扩张,它们为争夺西西里岛爆发了冲突。这就是两次布匿战争(前264-前241,前218-前201)。“为了补救航海技术的不⾜,罗马人发明了一种木板铺的坡道(绰号‘乌鸦’)。把船只换装上作战平台。这样它们可以有效地使用罗马式的军团,把陆地的战术用到海上的作战。”H?帕姆塞尔:《世界海战简史》,20页,海洋出版社,1986年。罗马初战得胜。海权的迦太基在陆地上不可战胜,而陆权的罗马控制了地中海。最后迦太基失败。战后,罗马共和国后期和罗马帝国拥有在地中海的霸权,把地中海变成了它的內海。 罗马帝国之后,阿拉伯人在地中海建立起制海权,向北⼊侵。然后基督教徒开始反击。在1096-1099年第一次基督教十字军东征中,威尼斯和热那亚为十字军提供了一支供应舰队。这两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海军,支持对伊斯兰教徒的征战。在此后的300多年中,这两个贸易中心更为争夺地中海利益多次发生战争,互有胜负。1298年的那场战争中,威尼斯惨败,马克?波罗被俘,在狱中讲述了他著名的故事,鼓励了后来远离地中海的大洋探险。在1380年的陆战和海战中,威尼斯取得最后的胜利,获得东地中海的霸权。 在地中海时代,大西洋不是完全的平静。北欧海盗他们是今天挪威人、丹麦人和瑞典人的祖先,统称为维京(Viking)。富有略侵 ![]() ![]() ![]() 勒班陀之战(1571年)是地中海上最后一场大海战。此战发生在海权已经转向大西洋之时。西班牙已经建立了一个全球帝国。战争起因于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基督教世界(威尼斯、西班牙和教皇)组成联军,与伊斯兰教争夺地中海,而法国则愿意坐观西班牙苦斗。奥斯曼帝国的海军被基督教联军打败,向欧洲的扩张势头被遏止。此后,因为大西洋航运的兴起,威尼斯的繁荣不再,但与土耳其的海战又断断续续地持续了近百年。在勒班陀海战中,欧洲已经有了两个多世纪使用大炮的历史,可是战斗的目标还是靠近敌人,登上敌人的船舰搏杀,如同在陆战中攻⼊敌人的堡垒。富勒在评说勒班陀海战时说: 在地中海的海军战术,是首先为争取位置的调动,接着为正面的突击、迂回和登上敌船,与萨拉米斯等古代的海战并无太多的区别。总而言之,一切的意图和目标,就是在⽔面上打陆战。J?F?C?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卷一,493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海战就是⽔面上的陆战。在勒班陀之战,基督徒的胜利是因为他们夺取了敌人的旗舰,杀死了奥斯曼的司令。虽然双方有装备了火炮的双层木帆船,仍在使用奴隶划桨手——大约占全部人员的一半。从萨拉米斯到勒班陀萨拉米斯在雅典以西,勒班陀在希腊的佩特雷湾北岸。两场海战分别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东北和西北。,在长达2061年的时间里,海军战术没有大的改变。到16世纪后期,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势力已经进⼊大西洋彼岸和太平洋,后分了世界,但地中海的船只还沿着海岸航行,海战也在可以看到陆地的海面上进行。布罗代尔说:“海岸的地位既然如此重要,海路因而与普通的河道几乎没有什么不同。”《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卷,144页。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欧洲陆大上最西的两个家国,濒临大西洋。葡萄牙首先开创了大航海和大西洋时代,西班牙紧紧跟上。两国是最早的世界帝国。不过,从地中海转向大西洋的过程并不容易。“中世纪的地理学家认为,葡萄牙离地中海很远,而那却是唯一可以航行的海。因此,葡萄牙在欧洲的海上家国中,处在最糟糕的地位。”茨威格:《麦哲伦航海纪》,8页,內蒙古民人出版社,2008年。葡萄牙的历史证明,在机遇到来时,国人如果有勇气和远见,地缘政治地位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在勒班陀之后17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在英吉利海峡被英国消灭,海权重心彻底转⼊大西洋岸。在葡萄牙、西班牙之后,海上霸主先后有荷兰(海上马车夫)和英国,然后过渡到国美。 国美是一个两洋家国,也是“岛国”在马汉时期,国美已经完成了在北美陆大上的陆地扩张并转向海洋扩张。国美在与印第安人作战时不需要制海权。在立独战争中,法国人在海上帮助国美人,抵抗法国的邻居和夙敌英国人。在国美人中间,通常是孤立主义(或其变种——单边主义)占上风。他们愿意和平地生活在北美,不卷⼊欧亚陆大的事情。可是,一旦出现扩张的机会,国美人从来没有失去过,他们对时机向来抓得很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西洋和欧洲是主场战。国美的珍珠港受到袭击,仍把亚洲和太平洋场战放在次要的地位,而英国放弃了印度以东的所有殖民地和利益。英美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欧洲的敌人更強大。国美在太平洋上打败了⽇本,把整个大洋收⼊囊中。冷战期间,国美打的两场大的热战都在东亚(东北亚的朝鲜和东南亚的越南),但它的战略重心仍然在西半球。冷战之后,国美的战略目标有些模糊,但在最近10年里又清晰了。国美把核潜艇等攻击武器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这不仅意味着太平洋地区的热点更多,也表明全球战略重点在向太平洋转移。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体,其北部位于东亚和北美西海岸之间。仅此两点就⾜以说明太平洋战略位置的重要 ![]() 海洋的航行者不一定能够建立強大的海权。从古至今,西太平洋的岛民“除极少数例外,都是航海专家和贸易专家。他们拥有优良的大型航海独木舟,用来进行远航贸易、探险或征战”布洛尼斯拉夫?马凌诺斯基(一译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页,华夏出版社,2002年。书中研究的这些航海者在新几內亚岛以东的特罗布里恩群岛。这些岛民们不仅做贸易,还忍残好战。他们在岛內攻伐不已,还划着独木舟去进攻别的岛屿德里克?弗里曼:《米德与萨摩亚人的青舂期》,139页,光明⽇报出版社,1990年。——简直是哥伦布和麦哲伦的同行。但他们一直处在原始阶段,文化落后,没有建立強大的家国,因此被西方殖民者轻易服征。有些岛民被殖民者大量 ![]() ![]() 海权曾对陆权具有某种优势。海洋的空间更大,可以避开陆地上的天然险阻;海运的运载量更大。在火车、汽车、⾼速公路出现之后,海上的优势消失了很多,剩下的主要集中在运动空间大、运载量大。不过,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是,人类中的绝大多数都居住在陆地上,这是陆权家国最大的天然优势。如果陆权家国有強大的空中力量,海权家国的优势就会被进一步削弱。这一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就已经很清楚了。那时,航空⺟舰(主要武器是航弹和航炮,不是舰炮)在海战中起到决定 ![]() c?制空权与战略轰炸 意大利在1870年才完成统一,成为一个民族家国。统一的时间与德国统一很接近,但与德国不同的是,在统一之后很长时间里,意大利既非经济大国,也不是军事強国。其军队缺乏斗志,不堪一击。但这个家国却有很大的雄心。早在1895年,意大利军队⼊侵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被土著人打得惨败,因此得出“不适宜经营殖民地”的结论。但意大利并没有接受这个教训,于1935年再次⼊侵埃塞俄比亚,又被打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意大利碰巧站在了胜利者一方,成为战胜国。在1918年的巴黎和会上,意大利是美、英、法三強之后的第四強一战后,意大利在四強中的地位有些类似二战后国中在五強中的地位。因国力有限,只能勉強维持大国地位…四国的导领人把持了和会。在会议期间,意大利对其他问题都没有趣兴,一味对邻国提出许多领土要求,却没有得到另外三強的支持。为此,意大利总理V?E?奥兰多在三国导领人面前失声痛哭,意大利代表团还一度愤愤地退出和会。制空权理论就是在这样一个贫弱的西方“大国”中产生。 朱里奥?杜黑(1869-1930)是空权理论的首创者。他在炮兵工程学校接受教育。在1912至1915年期间,担任意大利陆军第一个航空营的营长。他曾因批评意大利陆军司令无能被判⼊狱一年。1918年,英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支立独空军。1921年,在意大利陆军部的赞助下,杜黑发表《制空权》。第二年,墨索里尼和他的法西斯 ![]() ![]() 早在1909年,杜黑就开始宣扬制空权。他预言说,在陆军和海军之外“天空也将成为重要 ![]() 在夺得制空权之后,杜黑提出对敌人的后方目标实施战略轰炸。“这种战争的结局必须建立在摧毁一国民人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上。民人时时处处陷⼊一种可怕的灾难之中,直至整个社会组织最终崩溃。”《制空权》,65页。整个家国将成为场战,任何地方在任何时间都有可能遭受空中打击。很快,杜黑的理论得到应用。首先是德国⼲涉西班牙內战,在1937年4月把一个小镇格尔尼卡炸为平地。毕加索画了一幅画,以这个小镇为名。他称他的画“格尔尼卡”为德国的杰作。作为战略攻击,⽇本对陪都重庆的大轰炸第一次实现了杜黑的预言。从1938年2月18开始,轰炸持续了5年半,⽇本机飞共炸死市民近1?2万人。然后,1940年9月到次年5月的伦敦轰炸、1940年11月的考文垂轰炸、1945年2月的德累斯顿轰炸、二战后期的东京轰炸、广岛和长崎的原弹子轰炸,给这些城市带来了毁灭 ![]() ![]() ![]() ![]() 机飞也改变了海战的模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海上空中力量的主要任务是搜索、侦查。那时的机飞还很简陋,携带的弹药很少,不⾜以对海上目标发起攻击。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空中力量(陆基或海基)已经能够庒制住海上力量,小小的机飞比军舰击沉了更多的舰船,宣告了巨舰大炮时代的结束。航空⺟舰战斗群成为海军的中坚力量。1941年12月,⽇本偷袭珍珠港的主要武器平台是航⺟。1942年5月,两国海军爆发珊瑚海海战。这是国美和⽇本之间第一次大规模正式海战,但双方的军舰却 ![]() ![]() 在洲非和欧洲场战上,国美的进展也得益于制空权。大西洋的反潜作战需要机飞,而盟军的机飞出⾊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德国潜艇开始是攻击武器,后来成为被猎杀的目标。在诺曼底登陆中,盟军的空降兵虽然非常不顺利,但还是在战线之后牵制了德军部署。 1948年,苏联以维修道路为理由,封锁了通往西柏林的陆路和⽔路 ![]() 在二战之后很多年,拥有制空权能够庒制地面队部,大量杀伤地面队部,却不能击溃或消灭地面队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都是如此。这两个家国地形复杂,森林广布,遮蔽了空中的视线。国美对越南实施地毯式轰炸,惨无人道地轰炸所有目标,仍不能阻止北越的推进。不过,机飞技术和制导技术进步很快,空中的优势得到加強。在科索沃、阿富汗和两场伊拉克战争中,空中力量发挥了决定 ![]() 争夺制空权的目的,一是保证己方,二是打击敌方。拥有“制空权”的一方可以从空中调动军队和物质,或直接打击敌人,而不必经过陆地或海洋,大大减少了地理环境的制约。对飞行的主要限制是技术因素。机飞的滞空时间和飞行速度相对有限。因此,一国需要在陆地或海洋上建立基地,接近潜在的目标。即使将来飞越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旅行像乘坐共公汽车一样快捷、便宜,但仍不能清除地理障碍,时差、语言、文化、宗教不会因飞行速度而改变。国美在研制一种能够不间断飞行的环球轰炸机。它可以从国美起飞,在几小时內到达全球任何地方。这种机飞可以威胁欧亚陆大的全安,但不会帮助国美融⼊欧亚陆大。洲际弹道导弹没有使国美成为欧亚陆大 家国,同样,新型轰炸机也不会。 d?对陆地的再重视 杜黑的理论不是凭空而出的。他在军校接受的是炮兵教育。他实际上把空军比作炮兵,从炮战中汲取灵感。英军国官J?F?C?富勒认为,杜黑回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炮主义,只不过把发 ![]() 富勒的理论在英国一度被忽视。在二战爆发之前,英国步兵学校只有6位军官借阅过刊登富勒“野战勤务条令”讲义的《步兵杂志》,《装甲战》,2页。这是别人所写的前言介绍的情况。还未必是为了读他的文章。不过,《装甲战》在德国和苏联都受到重视。德国的海因茨?古德里安将军、苏联的铁木辛哥元帅予以极⾼评价。古德里安是装甲战的另一位理论先驱。他的书籍被翻译成法文,却没有受到法军国官的重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和苏联家国都集中使用坦克和装甲车辆,把它们作为主要的地面攻击力量。一批名将在战争中脫颖而出。德国有隆美尔,苏联有朱可夫。此外,国美有巴顿,英国有蒙哥马利。他们都是指挥装甲队部的将军。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顺利推进,得益于装甲队部与空军的协同作战。德军机飞实施纵深轰炸、装甲队部快速推进的闪电战(闪击战),捷克、波兰、法国没有来得及组织有效的抵抗就失败了。在战争最 ![]() ![]() 因为铁路的普及,陆大上的 ![]() 国美有类似声音,但角度不同。米尔斯海默认为“战争靠庞大的陆军而不是海上的舰队和空中的机飞赢得胜利。最強大的权力是拥有最強陆大军的家国。”《大国政治的悲剧》,121页。第四章是“地面力量的首要地位”在这一点上,他很可能是错的。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的家国也掌握着场战上的主动权,未必需要陆军对决。在军队严重依赖⾼技术装备的时代,拥有优势海军和优势空军的家国一定也有发达的陆军。米尔斯海默是国美人。他像另一个岛国人麦金德一样夸大了陆地力量。他的出发点是从岛国控制整个欧亚陆大,而陆大 家国则是从陆大出发,保证海洋航行的畅通。因此,米尔斯海默对陆海空军力量的判断标准与陆大 家国有很大的差异,容易⾼估陆军的作用。比如,他的结论中有两条是“单有封锁不可能迫使敌人投降”《大国政治的悲剧》,130页。“从海上进攻大国的领土要比从陆上⼊侵来得困难”《大国政治的悲剧》,160页…可以看出,米尔斯海默研究的是在向陆大 家国攻击时的困难;陆大 家国考虑的是如何突破海洋封锁,而不是等到敌人登陆⼊侵——已经有了主动与被动。差异是由于海岛家国和陆大 家国的目标不同造成的。 不过,米尔斯海默有一点是对的。他说:“即便世界上最強大的家国也不可能服征只靠船只才能达到的遥远地区。因此,大国的野心只能主宰它们所处的地区以及在陆地上能达到的毗邻地区。”《大国政治的悲剧》,120页。国美是一个例外。国美曾经在短时期內服征了遥远地区。然而,它的全球霸权是世界大战和冷战的一个副产品,是在众多盟国的支持下做到的。这样的支持只有在极端条件下才能获得。冷战结束后10多年,美帝国已经呈现颓势。国美主导的全球化力量将更为分散,区域化的势头将更強劲。原因就是大国投 ![]() e?⾼边疆与星球大战 有史以来,人类从来没有离开过武器。在没有武器的地方,他们会制造出适用的武器。这个规则也同样适用于太空。人类进⼊太空不过数十年,近地空间已经布満了各种军事设施。重返大气层的洲际弹道导弹要经过空间。“和平利用太空”只是开发太空的一个方面,而且在开发初期只是一个次要方面。冷战结束之后“际国空间站”是各国在空间科学合作方面的一个好模式,但此一合作不会妨碍更多的空间项目被用于军事目的。 人类进⼊太空的 ![]() ![]() ![]() 空间被称为⾼边疆。对比地球表面的边疆开发历史,这个词本⾝已经隐含着军事意义。与以前的军事理论一样,在“⾼边疆”理论上也可以找到一位代表人物。他是国美陆军中将丹尼尔?O?格雷厄姆(1926-1995)。格雷厄姆毕业于西点军校,担任过国美 央中 报情局副局长(1973-1974)、国防报情局局长(1974-1976)。在1976年和1980年的两次国美总统大选中,他是候选人罗纳德?里 ![]() ![]() ![]() 自从苏联紧随国美拥有核武器之后,国美一直执行“相互确保摧毁”的核政策,对遭受的任何核打击实施核报复,从而吓阻苏联使用核武器。这个威慑政策是进攻型的。1983年3月23⽇,里 ![]() ![]() ![]() ![]() 那会怎么样呢?结果是新一轮核军备竞赛。因为苏联不愿意看到自己的核力量成为无用之物,同时却处在国美核打击的威胁之下。其实,当时苏联已经在莫斯科周围部署了反弹道导弹系统,而国美人认为苏联已经领先。迟至1986年,保守的传统基金会在一篇文章中宣称:“总而言之,在战略防御作战经验的许多关键领域里,苏联都领先于国美,并保持反弹道导弹和雷达的生产线空闲,以便迅速扩大生产。”WhileOpposingReagan?sSDI,MoscowPushesItsOwnStarWars,HeritageFoundationBackg⾁nder?No?540,October21,1986,KimR?Holmes?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RussiaandEurasia/bg540?cfm?国美总是倾向于⾼估对手,并从不隐瞒对方的优势和自己的劣势。所以,任何头脑清醒的竞争对手都不会因为得到国美的较⾼评价而沾沾自喜。这次也不例外。在宣布“星球大战”计划前两个星期,里 ![]() ![]() 最初,国美计划以天基的 ![]() ![]() ![]() ![]() ![]() ![]() ![]() “⾼边疆”国美空军现在有一本《⾼边疆》期刊。很类似国美当年的“西进运动”国美向西开拓“边疆”是一场以武力为先导的运动。只有在驱赶和杀屠土著的印第安人之后,才有“边疆”地区可供国美人开发。太空本来无人居住,那里没有人因为“⾼边疆”运动而受到伤害。人类进⼊太空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获得地面上的军事优势,不是向太空殖民,或者开发资源。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不可能在太空过上可以自持的生活,从别的星球运回矿产并获取利润也很困难。除了接纳人类的探险精神之外,太空总是直接为人类在地面的生活和活动服务。这些活动多是军事的。“⾼边疆”运动比其他边疆运动(包括地理大发现)具有更多的军事成分。 侦查、通讯、指挥、控制——所有这些军事装备都已经搬上了卫星。卫星(以及以月球为基地的平台)不仅收集和传递信息,而且还将搭载武器。除非各国拿出⾜够的诚意,否则太空的非武器化必将成为空谈。半个多世纪以来,已经有了核武器控制的失败先例。 f?四权之外的争夺 以上这些理论反映了一个简单事实:军队运动速度在提⾼、运动空间在扩大,军力投 ![]() 在陆地、海洋、天空、太空实体空间之外,争夺已经进⼊了虚拟空间。现在不仅有了“信息战”理论国中的沈伟光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信息战”理论的人之一,也许是最早的一人。奇妙的是,他所受教育不多,不懂电脑,更不懂互联网。他有官方⾝份,却是人私著述。,一些家国还组建了信息战军队。在军事冲突中,黑客攻击对方的网络系统,瘫痪敌方的通讯、指挥和宣传,就像在热战中炸毁敌人的道路和大桥。据报道,在2008年的俄国和格鲁吉亚的武装冲突中发生过网络攻击。俄国有非常好的数学和软件人才,但两国都不是信息产业发达的家国。所以,这样的攻击只是小试锋芒。将来也许会爆发“制虚拟空间权”的大规模战争。国美、澳大利亚等家国曾多次指责国中的黑客攻击。这种战争与以往的战争不同,看不见实物,看不见硝烟,却能够达到战争的目的,使“敌人”遭受他们不能承受的损失,屈服于“我们的”愿望。信息战会像热战一样造成大量的财富损失,也会造成人员伤亡。1999年喧嚣一时的“千年虫”事件虽然有些夸张,有杀毒公司的商业炒作,但当时对“虫”后果的预言可能会出现在信息战中。 在今天的战争中,电磁战已经是战争手段之一。在设计时注重机飞、军舰等作战平台的隐形 ![]() 在物理学和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将来的人类或许可以进⼊更多的空间维度。那时,也许会出现“制第八维空间权”之类的理论和实践,以控制进⼊其他宇宙的通道。我们这一代人大概不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了。但假如看到了,合格的地缘政治学家不会为此惊讶。人类有掠夺和杀戮的本能。除非受到政治的制约,战争具有向更大规模发展的倾向。 新式武器层出不穷,人类杀戮的效率越来越⾼。战争速加了武器的研发。一战时的新武器是机飞、坦克,还有大量使用的毒气。二战时期是核武器。冷战时期是导弹。20世纪末是信息化、精确制导炸弹。21世纪初的标志 ![]() 地缘政治不会因为技术的进步而彻底改变。所有技术的目的都要归 ![]() 显然,在三权和四权之外,还有需要争夺和控制的权力。军人们更了解这些技术 ![]() ![]() 陆地、海洋与领土的关系 在讨论了陆权、海权、空权和太空权之后,还是要回到地面上。制海权、制空权和制太空权都离不开陆地上的基地,它们的目的是取得陆地上的优势。如果不能帮助在陆地获得优势,各权就失去了意义。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绝大多数人总是生活在陆地上,因此,权力也必须落实到地面。古希腊神话说,巨人安泰(Antaeus)的⺟亲是大地女神盖亚(Gaea)。他只要接触大地就能百战百胜,因为他能够从⺟亲那里汲取无穷力量。大力士赫拉克勒斯(Hercules)识破了他的秘密,在搏斗中把他举到空中扼死。这个神话大概是空权打败陆权的最早事例。然而,赫拉克勒斯是站在大地上杀死敌人,取得胜利的。 这场搏斗的起因是宙斯(Zeus)要向他的祖⺟盖亚造反。宙斯是安泰的侄子、赫拉克勒斯的⽗亲。算起来,赫拉克勒斯比安泰小两辈。他的胜利表明,新权力取代了旧权力。 a?清末的陆防与海防 传统上,国中是一个陆地家国,这也是农耕社会的特点。在19世纪中期之前,对国中的威胁大都来自北方。国中的目光朝向內陆,一向缺乏向海洋扩张的动力。而在陆地上的扩张也不积极。汉、唐两朝都有向西方的扩张,但主要是为了从侧翼钳制匈奴或突厥,目的是以攻为守,不是扩大帝国的疆界。南宋皇室为躲避元兵而逃难于海上。最后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昺蹈海而死。海洋没有能够挽救南宋皇帝的 ![]() 自鸦片战争开始,国中在海陆两个方向都遭到強敌⼊侵,漫长的边境没有一处是平静的。清廷左支右绌,无奈虎狼之国太多。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5年⽇本投降,共105年,为害国中最深的家国是⽇本、俄国、英国、法国四个家国。除了俄国可以从海陆两个方向⼊侵之外(它确实也这么做了),从其余三国到达国中都要经过海洋。对于国中,英、法、⽇是海上強权。但这个判断并不完整。它们也从陆地上对国中构成严重威胁。它们不仅在国中海岸登陆,抢占租界,还在国中周边建立了殖民地。对于国中不易到达的內陆地区,英国和法国从它们的南亚、东南亚殖民地上渗透、蚕食。⽇本占领朝鲜后,也主要从陆地上向国中发起进攻。这些殖民地从前都是国中朝贡体系的成员国。 在20世纪初之前,英国和法国在国中主要追求贸易利益和小块租界,没来得及抢占大片殖民地。进⼊20世纪,它们在一战中元气大伤,在远东扩张的势头大大减缓。所以,英法两国在国中经营殖民地的时机从来没有成 ![]() 俄、⽇把扩张目标对准国中的时间相差不远。1850年,清朝与俄国在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1856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被英、法、土等国打败,失去了向地中海方向扩张的可能。因此,俄国转向东方,先后呑并了中亚的三个汗国,到了国中的西北边疆。俄国趁着阿古柏⼊侵疆新,于1871年占据了伊犁。1854年,⽇本结束了两个世纪的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明治维新,实力渐強。1872年,⽇本废除琉球国王,把琉球变成藩属,又在1874年借口琉球人在湾台被杀事件⼊侵湾台,索取清廷50万两赔款后退去。 在这个关键时候,清朝在快速衰败。太平军(1850-1864)、捻军(1852-1868)等內 ![]() ![]() ![]() 曾国藩(1812-1885)和李鸿章(1823-1901)都是洋务派领袖。曾国藩创办福州船政局(1866)。李出自曾的门下,创办江南机器总局和金陵制造局(1865)。1874年,同治帝死。慈禧安排她妹妹四岁的儿子即位,得以继续以太后⾝份掌握大权。1875年,光绪元年,清廷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疆新军务,又命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的海防。陆防和海防都在争取有限的资金,是当时国中积贫积弱又大敌庒境之下的无奈之举。1875年,清帝许诺每年划拨400万两海防经费。到了1877年后期,李鸿章收到的还不⾜200万两,主要原因是疆新之役耗费大巨。费正清编《剑桥国中晚清史》下,283页,国中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引文出自第四章,该章作者是刘广京、理查德?史密斯。从1875年到1881年“七年之中总数逾五千二百三十万两协饷的支援,是支持左宗棠在疆新取得胜利的唯一的决定 ![]() 李鸿章说:“二者兼营,则皆无成而已!”《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十五,第十页。转引自沈传经、刘泱泱:《左宗棠传论》,310页,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李鸿章有充⾜的理由:“彼有铁路以调兵,则旬月可以云集;国中行师绝塞,非经岁不能到防。彼有电报以通信,则瞬息可以传命;国中递文边界,非三数月不能往还。”《代李伯相复张观察书》,《庸盦文别集》,卷四,第131页,薛福成。转引自苑书义:《李鸿章传》,310页,民人出版社,2004年。薛福成(1838-1894)时在李鸿章幕府中任职。有了铁路之后,陆地运动速度加快,陆权对比海权的劣势大大减少了。当时国中在疆新既无铁路,又无(有线)电报。最大的挑战来自后勤补给。左宗棠说:“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四十六,第三十二页。转引自《左宗棠传论》,310页。同时,左宗棠也知道,如果海疆不定,朝廷也不能够顾及西疆。他又说:“只盼海上宴然,英事速结,再做区处。”《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十五,第六十二至六十三页。转引自《左宗棠传论》,328页。“英事”指1875年的马嘉里事件。这次事件起因于英国呑并缅甸后对国中西南的窥探。 李鸿章对形势的判断没有错。清朝确实无力同时在东西方打两场战争,对手分别是⽇本和俄国。李鸿章的错误在于对时机的判断。在中亚的大角逐中,俄国与英国互相牵制,它们都在利用阿古柏。在东海,⽇本对国中还不具有海上优势。那时,海防和塞防都面临大巨的庒力,但在两个方向上短期都不会形成战事。所以,清朝没有遇到东西海陆两线作战的问题,甚至连单线作战都算不上。这两个问题都通过谈判得以解决。国中支付赔款,从俄国收回了伊犁,从⽇本收回了湾台。但是,真正的危机将在数年之后到来。 1884年,疆新建省。刘锦棠担任疆新省第一任巡抚。西部暂时较为平安。1879年,⽇本宣布废除琉球国,建冲绳县,又遣使来国中谈判。1880年,李鸿章创办的海军正式成军。这时的⽇本还不那么确定它的实力,提出把琉球群岛南端的先岛群岛(包括宮古列岛、八重山列岛)分还给国中。当初,李鸿章主张暂时放弃西部,是想在东部更強硬地对付⽇本。他(或执笔的薛福成)设想,如果中⽇谈判不利,清廷将“撤防俄之劲旅,分军三道,载以轮舶,直趋长崎、横滨、神户三口”“制其死命,或封琉球,或重议约章,皆惟我所 ![]() ![]() 1884年6月,左宗棠从两江总督任上回到京北,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同月,法国攻击驻越南的清军,接着又犯侵基隆,袭击福州。福建⽔师全军覆没,马尾船厂也遭到轰炸。左宗棠这时已经病重,但仍请旨出征,离京赴闽,于12月到达福州。他督办福建防务,筹办湾台省,未几,于1885年9月3⽇去世。次年,湾台脫离福建,单独建省。 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被⽇本消灭。 ![]() 左李齐名于时,然左以发扬胜,李以忍耐胜。语其器量,则李殆非左所能及也。湘人之虚骄者,尝 ![]() ![]() 在1875年海防与塞防之争时,清廷如果能励精图治,还有振兴的机会。但要振兴,非有大变⾰不可,而大变⾰远非臣下之权所能及。权力掌握在一人手中。到了19世纪的最后20年,局势迅速糜烂到不可收拾。李鸿章只是一个臣子。他的地位再⾼,也不过是太后的奴才,权力仍然很有限。面对太后和満清权贵的无知和掣肘,官僚阶层的败腐和颟顸,以及官场上的倾轧,他无可奈何。李鸿章为清廷没落承担了最后的骂名。但是,谴责者们忘了,家国的灾难不是他制造的,他只是奉命收拾残局的人。当李鸿章在1901年去世的时候,清朝已经奄奄一息,不可救药了。国运衰竭,而后才会有海防塞防之争。 国中是一个有18000多公里海岸线的陆大 家国,因此是一个海陆二元的家国。国中既不是完全的陆大 家国,也不是完全的海洋家国,而是兼而有之——既兼有优势,也兼有劣势。国中在海洋和陆地上都有极大的利益,不可采取海权和陆权分离的理论。海陆都不可放弃,也没有出现必须放弃其一的最后关头。在清朝覆没前30多年,清廷(慈禧太后)还有能力兼顾两者。对于国中,海权和陆权是相辅相成的“⽔陆并进”才是正路。海权的发展离不开陆权的支持,反之亦然,不可顾此失彼。另外,国美在海洋和陆地对所有家国都仍占有很大的军事优势,国中没有必要在现阶段突出某一方向,展现出挑战的姿态。况且空权和太空权早已使海陆二分、对立的观点过时了。 国中发展方向的大问题不是给国中贴上一张“陆权”或“海权”的标签就可以解答的。它将由国中的国內际国大战略决定。国中需要明确的战略目标,这不应该是“家国机密” b?陆地扩张与海洋扩张 一个家国的成长必定伴随着扩张,这是全球化的 ![]() 领土扩张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陆地扩张和海洋扩张。俄国和英国是扩张大国。俄国是陆地领土扩张,新占领的土地与原来的国土相连。英国是海外领土扩张,新的土地远离本岛。在1890年代之前,国美的扩张是陆地型,之后为海洋型。如今,殖民时代已经结束,民族意识⾼涨,宗教情绪对立。而且,地球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大片人烟稀少的地区,几乎每一个适宜居住的角落都是人头攒动,许多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也都住着人。这个时候的领土扩张虽然并非不可能,但其成本远远⾼于收益,成果却很难守住。同时,军事行动的耗费与代价越来越大。但是,大国仍然要扩张,这是它们的生 ![]() 俄国的扩张继承了草原帝国的基因,在16世纪家国形成初期已经开始。在1689年,俄国与清府政签订《尼布楚条约》,稳固了它在远东占领的土地。在尼布楚之前,俄国已经占有亚洲最东部的堪察加半岛。那时,东西方的差距刚开始加大,俄罗斯暂时无法对国中下手,而且它那时的主要目标放在海洋上。同在1689年,彼得一世把他执政的姐姐幽噤起来,独自掌握大权,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带领俄国走向海洋。俄国的第一步是争夺出海口,为此,这个陆大 家国要创建一支強大的海军。在《尼布楚条约》之后,中俄之间长期相安无事。鸦片战争之后,俄国卷土重来。这时的清帝国已无还手之力了,于是割地赔款。俄国从国中侵占的领土都是在陆地上与俄国相连的,甚至在它只想制造一个缓冲区时,也能够使外蒙古立独于国中。俄国没有能够从海上割取国中领土,旅顺港最终还是归还给国中了。 俄国历史是由领土扩张塑造的。没有扩张就没有俄国,而不能够扩张的俄国就会失去家国的目标,变得无所适从。俄国学界对扩张的评价非常⾼。米罗诺夫罗列了许多好处: 俄国史学泰斗(C?M?索洛维约夫、B?O?克柳切夫斯基、П?H?米柳克夫等)认为,领土扩张是俄国历史的关键问题。这是对的。扩张为俄国带来了重要而积极的后果:自然资源的增加;人口中心和经济活动从北向南,向更适宜的地理环境转移;在边境地区俄国人的全安系数提⾼和由此带来的在老居住区和新居住区之间劳动资源的更合理分配;在被合并的西部地区具有更发达文化和经济的等级—团体组织,对俄国社会制度的有效影响。…没有领土扩张,俄罗斯就像16世纪前一样,仍然是一个非常落后的欧洲一隅之国,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技术领域都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绩,民人也不可能有很⾼的生活⽔平。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米罗诺夫:《俄国社会史》上卷,43页,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 俄国扩张的最初动力是为了保证全安。欧洲东部的大平原一望无际,无险可守,而且还很寒冷。拿破仑和希特勒是欧洲数百年来历史上最出名的两位军事強人。他们都曾⼊侵俄国并遭遇惨败,他们的敌人不仅有俄国士兵,还有严寒和广阔的土地。拿破仑和希特勒也曾试图⼊侵英国,都因为不能全安渡海而放弃。拿破仑法国的海军被英国击败,希特勒德国的空军被英国雷达照 ![]() 到目前为止,陆权家国走向海洋的努力从来没有成功——如果成功的标志是掌握“制海权”而不是获得更多的出海口。俄国夺得芬兰湾出海口,修建圣彼得堡,在远东夺得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还短暂拥有过旅顺(阿瑟港),但俄国从来没有成为海上強国。冷战后,俄国失去了芬兰湾边上的塔林、里加,现在有可能失去黑海上的塞瓦斯托波尔。 陆地扩张与海洋扩张的结果不同。在经历了苏联解体的大巨挫折之后,俄国仍是今天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家国。俄国遭受到国美和北约的打庒,但仍是一支立独的际国力量,仍有成为世界強国的潜力,不会像英国那样依附于国美或其他大国。俄国扩张所得的土地都与原来的国土相连,殖民扩张比较容易站稳脚跟,尤其是在人烟稀少和文化落后的地方。当年,俄国甚至前进到北美的俄勒冈一带与国美争夺土地,最终退了回来,还把阿拉斯加卖给了国美,因为北美与俄国本土隔着⽩令海峡,不便管辖。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前,俄国的领土一直在增加。苏联的失败,更多是制度的失败,对抗的失败,而较少是扩张的失败。在冷战失败之后,俄国必然会失去东欧卫星国。但如果苏联不是那样庒制本国民人、庒迫其他民族,冷战失败未必会使苏联失去领土,至少不会失去那么多。 英国的扩张是海洋型的,追求的是利益。对于英国,土地更是市场、更是利益的全安保证。在殖民时代,英国在全球各大洲都建立了大片的殖民地,但对欧洲没有领土要求(直布罗陀是个例外)。英国的海外殖民地有两种类型,其一是原住民被英国人及其后裔大量消灭,如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加拿大的一部分,新的土地为英国移民占有,伦敦能够对殖民地发号施令。其二是原住民的人口稠密,如印度、缅甸,英国殖民者和原住民在阶级上完全隔离,形成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无论哪一种,英国最后都没有保住,这些殖民地最后都立独了。前者是自己人的立独,后者是被庒迫民族的立独。 英国和俄国的扩张方式的不同,原因除了海洋和陆地的区别之外,也与两国国內制度的不同有一定关系。1688年英国在分权,基本上完成了议会制度的建立。在同一时期,彼得大帝的俄国、路易十四的法国都在集权。英国和欧洲陆大的政治制度走上了相反的道路,产生的一个结果是,一个是市场扩张为先导的土地扩张,一个是直接的土地扩张。 从占有土地的结果来看,大英帝国的扩张比俄国更失败,但英国传播文明的成就却是俄国无法望其项背的。其实,英国的实力比它现在显现的要雄厚一些。英国在⾼等教育、经济规模、科学技术、工业生产等许多方面都在俄国之上,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也更好,政治更为稳定。在欧洲陆大开始一体化之后,限制英国发挥应有作用的是它的岛国 ![]() 海权家国便于扩张,却难以守成。陆权家国的扩展缓慢,但成果往往是稳固的。这是因为新增领土是和本土相连的,在各个方面都容易被昅收,尤其是在两者之间存在大巨的经济、文化和人口落差时。从1776年建国后不久开始,国美只经过大约100年的扩张,就形成了一个和今天国中领土面积相当的家国——国中有4000年的家国历史,并且在大多数时候在本地区占有军事优势。但是,国美失去了古巴、菲律宾海外殖民地,尽管古巴和它隔海相望。国美占有夏威夷群岛是一个例外,因为它太弱小,又对国美太重要了。 与国美失去海外殖民地的情况类似,在殖民地立独之后,大英帝国昔⽇的光荣已不复存在。英国回到它出发的那个小岛上,只留下了英联邦这个空壳。英国的殖民地丧失殆尽,此后,约翰牛只能在英伦三岛上遥望⽇出⽇落,还有百慕大群岛这样的准国土。他们在别处看到的都不是英国的太 ![]() 扩张、占领与打击 在20世纪之前,殖民扩张指向未开化地区。不过,欧亚陆大上的“未开化的”地区不过是一些没有 ![]() 到目前为止,新崛起的大国总是要通过军事手段扩张,概无例外。国美、德国、⽇本是最新的三个例证。国美是成功的扩张者。德国、⽇本则遭遇失败,而且主要是被国美打败。在1930年代,德国和⽇本的扩张非常顺利。如果它们能够适可而止,在英国和国美宣战之前停止略侵,它们也许能够在较长时期內保持住扩张成果。毕竟,那时的西方在际国关系中信奉強权政治,略侵和扩张是常态。德国有世界上最精良的陆军,⽇本有西太平洋上強大的海军。德国的领土要求有历史和民族分布的支持,在许多个世纪中,德意志人与中欧、东欧的其他民族混居。二战初,德国以此为借口,侵占了捷克、波兰等国。德国战败后,捷克、波兰驱逐德国居民,既是报复,也是为了在它们家国之內保持简单的民族结构,减少以后可能出现的领土纠纷。德国人至今仍然耿耿于怀。大量驱逐居民必然导致人道主义灾难,今后将很难实施。而保留别国的人口,则可能后患无穷。⽇本的略侵东亚对西方的影响有限。在1929开始的经济危机时期,英美可以容忍德⽇的扩张,同时也无可奈何。它们在被 ![]() 土地是宝贵。人和资源都在土地之上或之下,不过,如同战争已经从地毯式轰炸转向精确打击一样,对土地的广泛占领正在演变为对资源的具体控制。没有资源的土地不值得占领。当然,资源不仅是矿产,还包括土地的战略位置。如果不能有效地服征或同化当地人,那么,从长远来看,通过占领获得资源的行为很可能得不偿失。而服征或同化一个民族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要耗费很长时间、很多资源(包括人的生命),最后却可能以失败而告终。与战争相比,商业是获得资源的更好的办法。国美占领伊拉克对于国美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主民 家国经常比专制家国更富有略侵 ![]() 与现在一般人对专制帝国和主民共和的认识有所不同,在罗马的历史上,共和国时期是扩张的,富有略侵 ![]() 与国中类似,罗马共和国和帝国的疆界也受到自然地理的限制。吉本说,在罗马帝国第一个皇帝奥古斯都(前27-后14在位)在屋大维之前,罗马的共和制度已经遭到彻底破坏。公元前49年,恺撒率军渡过卢比孔河进⼊罗马,打败对手庞培,赢得內战,任狄克推多(独裁者)。5年之后,恺撒被共和派杀死。屋大维是恺撒妹妹的孙子,被恺撒收为养子,成为恺撒的继承人。屋大维和安东尼一起,共同打败谋杀恺撒的共和派,又于公元前30年打败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公元前27年,他宣布还政于民,获得罗马元老院给予的“奥古斯都”(神圣)称号。屋大维自称是罗马共和国的恢复者,实际上是罗马帝国的创立者。统治初期,帝军国队在南方和北方都遇到挫折。 他的将军曾试图服征埃塞俄比亚和阿拉伯费利克斯。他们在那片热带地区向南行进了约一千英里,但炎热的气候很快击退了这批略侵者,保护了那些居住在荒野地区中从不好战的土著人。欧洲北部诸国价值甚微,几乎不值得花人力、财力去占领。⽇耳曼的大片森林和沼泽地带住満了一个死也不愿丧失自由的強悍的野蛮民族。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上,19-20页,商务印书馆,2002年。 限制罗马帝国疆域的,与限制华中疆域的情况大致相同,基本是地理和气候的原因。国中的北方也有“強悍的野蛮民族”在去世之前向元老院宣读的遗嘱中,奥古斯都为罗马帝国设定了边界,希望他的继任者留在以下范围之內:西至大西洋边;北至莱茵河和多瑙河;东至幼发拉底河;南边则直到阿拉伯和洲非的沙漠地带。这样一个版图把地中海包围在罗马帝国之中,罗马就在深⼊地中海的亚平宁半岛中段。无独有偶,奥古斯都的遗嘱和朱元璋的《皇明祖训》都告诫后人不要向外扩张。在奥古斯都之后,罗马帝国遵守他的边界,倒不是因为奥古斯都的威望,而是帝国的皇帝们和将军们没有了开拓疆土的动力。唯一的例外是占领了不列颠省,但遇到了土著的 ![]() 大国之间战争的代价越来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美的攻岛战伤亡惨重。进攻塞班岛的7万美军伤亡1?5万,其中死亡3000多。在硫磺岛,美军伤亡2?5万,其中死亡6800多。在冲绳岛,美军仅死亡数字就⾼达1?3万。如果不⼊侵⽇本本岛,就无法庒迫⽇本无条件投降,而国美坚持⽇本必须无条件投降。为此,国美向广岛和长崎空投了原弹子。可以设想,如果国美早一些时间拥有原弹子,就不会有诺曼底登陆和艰难的第二场战,它会毫不犹豫地投向德国。反过来,如果希特勒拥有核武器,他也会用来挽救第三帝国的覆没。二次大战中,一些遭受空袭的城市,如英国的伦敦、设菲尔德,德国的柏林、德累斯顿,苏联的莫斯科和彼得堡,平民伤亡惨重程度不亚于广岛和长崎。现在,一些大国使用常规空军和导弹也能给敌国带来难以承受的损失,从而达到政治目的。 拥有“制空权”的家国可以不经过领土或者领海对敌人实施打击。以前边打击边占领的过程因为代价太大而将较少采用。打击是少量人员参加的战争,目的是政治 ![]() ![]() ![]() ![]() ![]() 強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使得占领别国领土的代价大大上升。大规模杀屠平民的行为已经过时。得到土地却得不到民心,占领的土地必将得而复失。因此,占领别国领土的回报率大大下降,甚至为负数。由是,大规模⼊侵别国的 ![]() 久暴师则国用不⾜。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孙子兵法?作战》。 孙子反对长期用兵。其害处之一是耗费物质,造成家国经济凋敝,货物匮乏;之二是其他家国趁机抄其后路。最后的局势将不可收拾。所以,孙子说:“兵贵胜,不贵久。”《孙子兵法?作战》。 在⾼技术条件下的战争,今后将很少有军人面对面厮杀。较发达的家国将依靠打击达到政治目的,而不必实施占领。不过,除非拥有绝对优势并全力以赴,否则仅仅使用军事打击手段很难使对手屈服,却容易把事情弄糟,更难以收拾。如果因为军事打击轻而易举,从而心生贪婪,进一步实施土地占领,那么,胜利者将付出⾼昂的代价。如果占领一个现代社会,即使没有遇到武装反抗,占领者也将在动 ![]() 当打击而不是占领成为更好的政策选择后,陆地军事力量的作用被削弱,空中打击力量的重要 ![]() ![]() 土地面积仍将是家国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更多的土地,就可以有更多的人口,更大的市场,而人口对环境的庒力会比较小。如果有良好的教育,就能培养出更多的⾼质量的人口。有了众多的⾼质量人口,家国就会繁荣強大。这种情况正是我们在国美看到的。与欧洲相比,国美的人口更年轻,生育率更⾼,每年还接受许多移民。国美能够大量接受移民,原因之一是它有广阔的土地,还有世界上最好的大学,而且数量很多。在全安问题上,新加坡和以⾊列都严重依赖国美。这种依赖限制了它们的战略选择。在可预见的未来,国美不会需要依赖新加坡或以⾊列来保证它的本土全安。这就是大与小的差别。 比土地更重要的是土地所蕴蔵的资源,家国对土地的要求是隐 ![]() ![]() ![]() ![]() 今天,土地(以及海面、海底)争夺最 ![]() ![]() ![]() ![]() 內部发展的庒力将一个家国引向扩张。地缘政治学从理论上解释扩张,是有关扩张的学科。理论的好坏区别在于它倡导扩张的方式,以及维护扩张的方式。马丁?怀特断定“大国生 ![]() 这个问题在20世纪没有得到解决。在內部庒力和外部衰弱的条件之下,德国和⽇本都走向了战争。这两个法西斯家国遭到惨败。另两个大国在战争中崛起了,它们是国美和苏联。这两个家国彼此冷战了40年。21世纪应该汲取的教训是,新兴大国最好能够多途径、缓慢地释放其內部庒力,给外界一个适应和接受的过程。在另一方面,现有大国应该容忍崛起中的大国,将其纳⼊到已有的际国秩序中,同时为了新的利益诉求而调整已有的秩序。现在,新一轮的全球大国正在崛起之中。 魏惠王的无奈 自周定王十六年(公元前591年)以后,晋国的权力旁落,落⼊魏、赵、韩三家大夫手中。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王承认了晋国已经裂分近200年的现实,命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司马光把这一年作为《资治通鉴》的起始年代。他认为,周威烈王承认篡权的大夫,把他们提拔为诸侯,这就坏了“君臣之礼”“臣光曰”: 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类糜灭几尽,岂不哀哉!《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 ![]() 三家分晋时的魏斯就是魏文侯(前445-前397在位)。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李悝为魏国制定“富国強兵”之法。他编订的《法经》后来由商鞅带到秦国,成为秦律的依托。文侯又以吴起守西河西河即北南流向的⻩河地区。西河以西就是秦国了。,以西门豹治邺,以乐羊子伐中山,一时人才济济,国势強盛。孔子的弟子子夏在西河“为魏文侯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司马迁。子夏的名言有:“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可也”(《论语?子张》)。“文”粉饰。“闲”范围、道德规范。孔子另一位生学子游评价说:“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从子夏的几位出⾊的生学看,这个评价很不中肯。子夏和他的生学们已经出现了从儒家向法家过渡的趋势,这也许就是子游说的“抑末也。本之则无”这个过渡在荀子和他的生学韩非子、李斯时完成…其实,李克(一说即李悝)、吴起都是子夏的生学。魏文侯是魏惠王的祖⽗,魏武侯(前397-前371在位)的⽗亲。武侯仍旧与邻国攻伐不已,但没有大的胜负。武侯时的大事有两件,一是吴起受陷害逃亡到楚国(前382年),二是三晋瓜分了残余的晋国(前376年)。 魏惠王(前371-前319在位)期间,魏国的地位明显下降。魏惠王不是不知进取的国君。他自己也说过:“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孟子?梁惠王上》。他统治魏国的时间甚长(52年),正当战国时期 ![]() 晋国,天下莫強焉,叟之所以知也。及寡人之⾝,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聇之。《孟子?梁惠王上》。 魏国是晋国一分为三而成的,魏惠王仍称他的家国为晋。魏国在东、西、南三个方向上都被打败。惠王没有提到北方,其实北方的赵国也是魏的強敌。魏惠王在与孟子相见的当年死去。他的儿子襄王即位,孟子“望之不似人君”《孟子?梁惠王上》。,失望地离开了魏国,旅行到齐国,向齐宣王宣扬仁政去了。 魏国都城大梁是当时的文化中心,人才济济,但魏国不能很好地使用这些人才,他们都外流了。更早的时候,在魏惠王即位之前11年,魏国失去了名将吴起。吴起在为魏国治理西河,魏武王听信谗言,召回吴起。吴起离开西河时“泣数行而下”他对随从说:“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吕氏舂秋?当务》。西河果然不久就被秦国攻占。魏失去西河,就失去了⻩河屏障。吴起离开魏国,去了楚国。他的改⾰促进了楚国的富強,楚国从此成为魏国的一大威胁。后来,魏惠王奖励了吴起留在魏国的后人,表达对人才迟来的尊重。 魏国原来的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那里受到赵和秦的威胁,在公元前369年曾经被赵国包围。公元前362年,秦国在少梁(今陕西韩城)击败魏军,俘获了魏将公叔痤(商鞅这时在他门下)。少梁为安邑的门户。为远离強敌,魏惠王在战败的当年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北宋时称汴梁),因此他又被称为梁惠王。新都在旧都以东300多公里,地处中原的中心区域。在魏国迁都的这一年,秦孝公即位,秦強魏弱之势已成。公元前359年,魏惠王沿着魏国的西部边界修长城,对秦国采取守势。公元前350年,秦国把都城从雍迁到咸 ![]() ![]() 公元前356年,鲁、宋、卫、韩四国国君一起朝魏。魏惠王为他们举办了盛大国宴。席间,鲁恭侯举了四个典故,说明有以美酒、美味、美⾊、美景亡其国者。“有一于此,⾜以亡其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战国策?魏策二》“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梁惠王叫好,可就是不改。公元前355年是惠王重大外 ![]() ![]() 第二年,齐军国队攻击魏国的东部边界,打败了魏军。公元前353年,魏国攻占赵国的国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没有直接援助赵国,而是采用了“围魏救赵”的战术,派兵包围魏都大梁。然后,齐军在桂陵(在今河南长垣)设伏,打败了魏国回援的军队。第二年,商鞅(当时还称卫鞅)率领秦兵攻克了魏国故都安邑。不过,接连惨败似乎对魏国际国地位的影响不大,至少在小国中还很有威望。公元前351年,泗上泗⽔发源于山东中部,今曲⾩以东有泗⽔县。古泗⽔流经今天的曲⾩、兖州、沛县、徐州、邳县、泗 ![]()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大会诸侯及秦公子于逢泽逢(pánɡ)泽故址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当时是一个湖。,率领他们朝见周天子。这一段时间大概是惠王的鼎盛之时。但好景不长,三年之后(一说一年之后),在马陵(在今河南范县)之战关于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历史记载有些混淆。杨宽认为,庞涓在桂陵之战被俘,后被释放,在马陵之战被杀。两次齐魏之战中,魏军的将领都是庞涓,齐军的将领都是田忌,齐军的军师都是孙膑。见杨宽:《战国史》,345页,注①。中,齐军大败魏师,杀魏将庞涓。在这场战争中,齐军的军师是孙膑。孙膑和庞涓是同学后来的李斯和韩非子也是同学。李斯嫉妒韩非子的才能,把他骗到秦国杀掉。比起庞涓施予同学的刑罚,真是让人感叹“人心不古”…庞涓担任魏国的将军之后,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孙膑,就请他到魏国来,使他受了膑刑(切除膝盖骨),以限制这位刑余之人的前途。不过,齐国没有歧视残疾人。孙膑逃到齐国,终于借齐国之师成就了一番事业——以魏国的惨败为代价。 至此,魏国流失的人才有商鞅、吴起、孙膑、张仪、范睢,后来没有留住孟子、庄子、公孙衍。这些人不仅是一时之选,在整部国中历史中也都是极为罕见的杰出人物。这样的损失任何家国都承担不起,大大加重了魏国的地缘政治劣势。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以惠施为相。庄周是惠施的朋友,到大梁与惠施论学。这次会见可算是国中学术史上的一大盛事,《庄子》也有记载。惠施主张与齐国、楚国联合,但魏国的地缘政治环境没有改善。在这一段时间,魏国多次战败。公元前331年,秦公子卬击败魏军,斩首八万,第二年又渡过⻩河围攻魏国的焦、曲沃。魏国把吴起守卫过的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两年后又把上郡(今陕西榆林一带,魏文侯置) ![]() ![]() 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地四平,诸侯四通辐辏,无名山大川之限。从郑至梁二百余里,车驰人走,不待力而至。梁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境,东与齐境,卒戍四方,守亭鄣者不下十万。梁之地势,固场战也。梁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史记?张仪列传》,与《战国策?魏策》同。 张仪的分析与魏惠王对孟子的诉说遥相呼应。魏国要用三分之一的兵力守卫边界,分散在各地,没有余力作战,真是“四分五裂之道也”与魏国一样,后世的北宋也建都于大梁(宋时称汴梁,今开封),虽然在北边有一条⻩河,却基本上无险可守。北宋虽弱,在东、西、南三个方向上都没有魏国的担忧,不需要“卒戍四方”魏国的形势比宋朝还局促得很多。 除了魏国以外,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地方因为地处区域的中心而备受躏蹂,这就是所谓的“地理决定命运”在欧亚陆大的中部和西部也有各自的中原——央中平原。中欧(包括很大一部分东欧)和中亚的境遇与魏国所处的中原很类似。 乌拉尔山以西的欧洲和国中的面积大致相同,也自成一个相对立独的地理单元(但国中的地理环境更为封闭)。欧洲的地理中心因为大国力量消长和由此而来的边境线变更而有所摆动,但总是在中东欧一带,即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前南斯拉夫的几个家国。除了德国和匈牙利之外,这些家国的多数居民都属于斯拉夫族的分支。与中原相比,中东欧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因为它的民族组成复杂,地形破碎,还不是欧洲的文化中心。 中东欧成为欧洲的中原是比较晚近的事情。欧洲的早期文明主要限于地中海北岸,茂密的森林阻挡了罗马帝国北上进⼊中欧。⽇尔曼人、斯拉夫人、马扎尔人等先后在此建国。从黎塞留时期开始,一直到德国统一,法国在欧洲陆大上的一贯目标就是保持和利用中欧的裂分。德国统一是在打败了法国之后。德国人曾经热衷于地缘政治,因为他们知道不利的地理环境会带来大巨灾难。二战后,德国再次裂分,东西两部分互相对立。东欧是苏联集团的成员,更是苏联与西方对立的前沿。冷战之后,德国获得统一,而东欧各国加⼊了北约。其实东欧只不过原地向后转,成为西方观察俄国的前沿。它们换了阵线,它们的地缘政治地位没有改变。 中原是国中的中心,中东欧是欧洲的中心。国中和欧洲分列欧亚陆大东西两端。欧亚陆大有自己的中心。以费尔⼲纳盆地(一个富饶的绿洲)为中心的中亚地区就是整个欧亚陆大的中心。中亚是文化中心,又是东西方 ![]() 央中亚细亚之地,在人类文化史上,久居重要的地位,它一方面是许多风俗习惯和艺术发源的中心,一方面又是上古世界一切主要文化中心间的媒介。W?M?麦⾼文:《中亚古国史》,7页,华中书局,2004年。 中亚还是地缘政治争斗的中心。在19世纪及其前后,俄国人南下谋求暖⽔港口,英国人北上寻求稳定的边疆,两股势力在中亚的阿富汗 ![]() 另一个“中”与中原、中欧、中亚有所不同,这就是地中海。除了岛屿(如克里特岛,埃及到希腊航线上的“中途岛”),地中海上不可能有居民,它是一个通道。地中海周围孕育了人类最早期的文明:两河流域、埃及,以及犹太、希腊、罗马。该地区还有许多消亡的古老帝国,没有直接的文明继承者。除了国中和印度,以及时间上较晚、又几乎被消灭的美洲印第安文明外,古老的文明大都集中在东地中海和地中海以东。这些古老的文明实际上位于地中海的边缘。地中海是便利的贸易通道,在远古时期,跨海作战非常艰难。《荷马史诗》中的希腊人远征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围攻10年后才利用木马计攻下这座城邦。所以,地中海更多地传送财富和文明,而较少是战争和暴力。这是地中海的一个好处。 武力是家国形成的基础 家国是暴力机器。暴力使用的方向,有些家国对內,有些家国对外。暴力和战争导致家国的形成。很少有家国是和平建立的。近现代的国美、以⾊列、印度等国是通过暴力立国,弹丸之地东帝汶的立独需要长期的暴力,而巴勒斯坦人还在努力之中。现存的民族都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许多战败的民族和前民族(尚未来得及形成现代民族的共同体)在历史中消失了。 一个家国的特 ![]() ![]() 从舂秋争霸、楚王问鼎,到秦始皇一统天下,似乎在夏、商、周之后会增加一个结构较为松散的封建王朝。但这次与三代有所不同。秦时的人口增加,荒野减少,驰道使军队能够以很快的速度运动,而骑兵的出现更加缩小了地理范围。皇权的控制能力因此強大了许多。这是郡县制取代封建制的技术原因。在文化方面,秦融合了戎狄的好战和杀戮,法家的集权和弄权,秦始皇最后完成了这个过程。秦没有进行周初那样的道德体系建设。秦朝既依赖武力,又集中权力,从而开创了国中2000多年的帝国专制制度。这个制度专一榨取本国民人。 蒂利认为,家国维持统治和战争的资金来源有两种基本模式,其一是強制榨取,其二是资本运作,此外还有一些中间模式。他说: 在強制密集的模式里,统治者从他们自己的人口和他们服征的人口中榨取战争资源,在此过程中建立起庞大的榨取机构。查尔斯?蒂利:《強制、资本和欧洲家国》,34页,海上 民人出版社,2007年。原书以楷体表示強调部分。 国中显然属于強制模式。资本在国中历史上几乎闻所未闻。官府的收⼊来自税赋,可以随意強行增加,没有资本模式中的讨价还价,更没有偿还债务这种事情,完全是⾚裸裸的剥削。为了榨取更多的利益,官府和官吏使用权力的动力增加了。庞大的榨取机构更加強了统治者的权力,导致权力无孔不⼊,员官越来越多,机构臃肿。集权制度在榨取中⽇复一⽇地強化,形成一个恶 ![]() 能够以武力统一家国的必定是一个暴力集团、集权集团,这个事实不涉及道德,与道德没有太大关系。如果秦朝能够像周初那样完成文明化的过程,国中历史将有很大的不同。国中将在统一之下保留多元化,包括权力的多元化。这样的国中一定更加繁荣。20世纪末,在展望欧洲前景时,基辛格说: 国中是拥有共同的文字、共同的文化以及共同的历史、而含纳不同语言的一个大国。欧洲若非十七世纪爆发宗教战争,或许就会演变成国中这样子;如果欧盟能够实现其支持者的愿望,它也有可能成为国中这样子。基辛格:《大外 ![]() 按照基辛格的说法(实际上这是一个常识),国中的统一领先欧洲2000余年。尽管在秦之后国中也出现过长期的裂分,但国中的统一之势没有改变。裂分时,国中人总在想着统一。如今,欧洲也走上了国中式的统一道路,也许可以避免再出现以往那样频繁的战争。欧盟发源于西欧,现在它在西欧自⾝尚需整合之时已经在东扩了。其原因是它的政治体制是包容 ![]() ![]() 有得必有失。国中在统一方面领先欧洲,但在制度建设方面远远落后于欧洲,原因是大一统的局势使得统治者不再承受国內、际国的庒力。武力是家国形成的基础,但国中在秦朝时就已经超越了家国阶段,早已不是欧洲意义上的家国。现在,区域一体化不可避免,但这个过程却不可使用武力。国中应该借鉴欧盟的经验,和平地扩展她的范围,从而为东亚地区带来持久的和平与繁荣。 |
上一章 地缘大战略 下一章 ( → ) |
地缘大战略全集免费阅读,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地缘大战略全集最新章节免费阅读,地缘大战略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扣人心弦,丁力是地缘大战略全集免费阅读的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