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地缘大战略全集最新章节 |
![]() |
|
艾叶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地缘大战略 作者:丁力 | 书号:42780 时间:2017/10/21 字数:55347 |
上一章 第一章 地缘政治学的历史与观念 下一章 ( → ) | |
人类与家国的动物![]() 家国是带有暴力 ![]() ![]() ![]() ![]() ![]() ![]() ![]() ![]() ![]() 文昌鱼是一种原始的海洋生物,是脊索类中最古老的动物,大约有5厘米长。文昌鱼有简单的神经系统,但没有脊椎,没有鳍,没有大脑,只有一只原始的眼睛(感光器官在6亿年前出现)。从脊索类中产生了脊椎类。脊椎类动物包括哺啂动物。人类属于哺啂动物。文昌鱼在寒武纪时出现,它的基因在过去5亿年中没有变化。相比之下,人类的历史非常短暂。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大约在550万年前才成为猿类进化树上的立独一支,直立人(ho摸erectus)在100多万年前出现。智人(ho摸sapiens),即现在的人类,只有30多万年的历史。人类文明史不到万年。尽管文昌鱼如此原始,科学家们发现“人类基因组中95%的区域与文昌鱼的类似”《参考消息》,2008年6月20⽇,《科学家破译文昌鱼基因密码》。消息出自埃菲社6月18⽇电。该研究结果刊登在《自然》杂志上。文昌鱼的拉丁名是Branchiostomalanceolatum。 动植物是基因的载体或殖民地。文昌鱼承载的5亿年基因还不算古老。基因有40亿年的历史。通过自我复制,一个基因可以存在上亿年而不发生变化。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把生物的躯体视为基因的殖民地”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58页,吉林民人出版社,1998年。写《自私的基因》的道金斯不是极其自私的人。正如弗洛伊德的私生活很严肃,他既不 ![]() ![]() ![]() ![]() ![]() ![]() ![]() 相对于文昌鱼,狮、虎、豹算是人类的近亲了。这些食⾁动物从不滥杀异类。它们制造死亡是为了获得食物,为了自己的生存,而非乐娱或仇恨。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在洲非东部的塞伦盖提大草原上看到:“在狮子寻找食物时,没有忍残,也没有同情,这种不情动感的行为拨动了同为猎人的人类的敏锐心弦。我喜 ![]() ![]() ![]() ![]() 人类是具有丰富情感的动物。其他动物(甚至植物)也有情感,只是较为简单。许多动物学家认为,人类是有意识地杀屠自己同类的唯一物种。人类的 ![]() ![]() ![]() ![]() 任何动物攻击同类,都不是为了消灭同类。攻击的目的是要取得支配权,而不是杀戮。在这方面,裸猿在本质上和其他动物并没有什么区别。德斯蒙德?莫里斯:《裸猿》,157页,文汇出版社,2003年。 其实,争夺支配权不是动物打斗的唯一原因。动物为了争夺领地和 ![]() ![]() ![]() ![]() 战争是人类获得良好组织能力之后的产物,在此之前只能算是混战。人类的社会 ![]() ![]() ![]() ![]() ![]() 家国间的对抗同样是“你”“我”对抗。阶级斗争属于这一类型,但加⼊了更多想象的和煽动的成分,因此比家国间的战争更容易走进“你死我活”的死胡同。因群体生活产生的“你群”、“我群”的对抗并不是从人类开始。猿类学家瓦尔在猩猩那里发现了种群对抗。这大概是“民族主义”和际国政治的原始形态。就其本质而言,家国间的战争与猴群间的打斗没有区别。瓦尔把莫里斯的看法更向前推进。他说: 在猩猩群中“我们对抗他们”是一种种群基本特 ![]() ![]() ![]() ![]() 无缘无故置人于死地不是动物 ![]() ![]() ![]() ![]() ![]() ![]() ![]() 权力也是际国政治中最強大的驱动力。在权力背后则是 ![]() ![]() ![]() ![]() ![]() ![]() ![]() ![]() ![]() ![]() 新古典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具危害 ![]() ![]() 加尔布雷斯在破折号之间给出的是对权力的一般定义。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再次证实了加尔布雷斯的判断。资本权力、管理权力被权力的拥有者滥用了,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危害不亚于一场大战。权力 ![]() ![]() 地理对人类文明进化的影响 动物学家们已经证实,人类的行为可以上溯到猿和猴的时期,或更久远以前。当公猴们为争夺猴王地位而使用计谋和暴力时,国內政治出现了。当猴群之间为争夺食物和地盘而开打时,际国政治显现了雏形,而且已经带有了浓烈的地缘政治⾊彩。 地理是影响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类最古老、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文明都起源于北半球。两河流域、尼罗河下游、印度河流域、⻩河和长江流域(华中文明的源头不仅仅在⻩河流域)都在北纬30度到40度之间的温带。希腊、波斯等古文明也在这个范围之內。它们彼此之间是相通的。两河流域和埃及通过巴勒斯坦连接,犹太人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发展了一神教。在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之间有波斯,查拉图斯特拉的故乡。因此,从尼罗河到印度河,古老的农业文明在地理上是连续不断的,它们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 ![]() ![]() ![]() ![]() 今天,人类最发达的文明仍然集中在北半球。欧洲、北美、东亚这三大人口密集区域的纬度大致接近。当然,它们的南北向范围已经大大超过了10个纬度。其中,欧洲的位置更偏北一些,但因为有大西洋暖流和地中海的影响,欧洲的气候比北美和东亚的更宜人。今天的地缘政治角斗的主场战也在欧亚陆大,以北温带的争夺最为 ![]() ![]() 法国政治学家让?博丹(1530-1596)认为,地理环境决定着民人和家国的特 ![]() ![]() ![]() ![]() 地理显然对历史产生了某种影响;有待回答的问题是这种影响的程度如何,以及地理是否能够说明历史的广泛模式。贾雷德?戴蒙德:《 ![]() 戴蒙德的回答是:地理能够说明历史。“的确存在着适用于历史的广泛模式,而寻找对这些模式的解释不但令人陶醉,也是大有裨益的。”《 ![]() ![]() ![]() 与戴蒙德一样,兰德斯也相信地理的大巨作用。作为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自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家国的贫富与地理有关。兰德斯指出: 像生活一样,大自然是不平等的,有自己的偏好;进一步说,大自然的不平等是难以消除的。从产值和人均收⼊来看,富国位于温带,特别是北半球的温带;穷国则位于热带和亚热带。戴维?S?兰德斯:《国富国穷》,第一章标题下的文字,华新出版社,2007年。 类似这样的观点早已存在,在后殖民时代受到批判,那时把南方的贫穷归咎于⽩种人的剥削(当然有这个原因,但在长时期內,地理和气候的作用更大)。兰德斯又回到了这个话题,并且为地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提供了充分的证据。当然,家国的富饶或贫穷有许多原因,地理因素只是其中之一。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商业精神、创新精神都在起着重要作用。兰德斯告诫读者“地理只是其作用的因素之一”《国富国穷》,5页。在现代,由于技术的进步,地理和气候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已经被缩小了很多。 现代技术已经缩小了地理造成的差异。移民的流动使得地理对 ![]() 人可以流动,从消失的森林到城市,从一国到另一国,并可能在流动中改变 ![]() ![]() ![]() 在际国关系史上,领土控制是大多数政治冲突的焦点。自从民族主义崛起以来,大多数⾎腥战争不是起源于同扩大领土有关的民族自我満⾜感,就是起源于因丧失“神圣”领土而产生的民族被剥夺感。可以毫不过分地说,领土要求一直是驱使民族家国采取略侵行动的主要冲突。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国美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49页,海上 民人出版社,1998年。 在可预见的未来,家国不会消亡。家国间的冲突将以各种形式持续下去,领土冲突是其中之一。即使领土冲突不再突出,而是被伊拉克石油这样更准确的目标所掩盖,各国也会为了在冲突中夺取优势而寻求更佳的战略地位。所以,地缘政治学将继续发展。 古典地缘政治学的兴衰本书不详述地缘政治学的历史。国內至少已经出过两本有关书籍。其一是国⽟奇、B?П?丘德诺夫合著的《地缘政治学与世界秩序》,重庆出版社,2007年。其二是杰弗里?帕克的《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未来》,华新出版社,2003年。这本书的中文翻译有大量错误,但仍有一些参考价值。 今天“地缘政治”已经是际国关系最常用的词之一,不仅政界人士经常使用,记者也在频繁使用。但是,与许多常用词一样“地缘政治”的含义也是模糊的,尤其在媒体中。一般而言“地缘政治学”是从家国地理位置、地理特征的角度对际国关系进行的研究,而“地缘政治”则是与地理相关的际国行为。在⽇常用词中“地缘政治”似乎有取代“际国政治”的趋势。的确,这两个词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叠的,只是內涵的侧重有所不同,前者強调地理因素,后者突出际国关系。 家国间关系在很大程度上由它们的大小和彼此的位置决定。其实,任何物体之间的关系都与它们的空间位置有关,这条原理在几何学和物理学中同样适用。解析几何用空间位置表示数字,却不完全属于代数学或几何学。同理,不应当把地缘政治学看做是际国关系学的一个分支。两者有很大的重叠,但作为一门立独学科,地缘政治学的历史早于际国关系学,其范围经常大于际国关系学的领域。前者更多地涉及国內因素,包括一个家国的地理、人口、经济、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等。 古希腊文明的核心区域濒临地中海,土地贫瘠,贸易发达。所以,古希腊人见多识广,对于地理环境的变化非常敏锐。希罗多德总是详细地描述各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即使在希腊一隅,修昔底德也看到了海权与陆权的对抗。国中文明核心区地处內陆,大片区域的环境较为单一,与外界 ![]() ![]() 近代地理学的起源受地质研究的启发。把地理学发展为一个现代学科的是亚历山大?冯?洪堡亚历山大的哥哥威廉?冯?洪堡(1767-1835)是自由主义思想家、语言学家,还是普鲁士的外 ![]() 从这四位德国学者的贡献可以看出,现代地理学在其创建早期有着近乎纯正的德国⾎统。当年德国对外关系中的最大难题是地理困境。德国地理学家们没有回避这个挑战,况且他们有极好的人文知识修养,能够把地理学、人文知识、家国前途等要素综合在一起分析。于是,地缘政治学在德国应运而生。 地缘政治学的实际创始人是弗里德里希?拉策尔(上面的四人之一)。拉策尔的贡献不限于地缘政治学,他被认为是地理学的“第一代大师”《近代地理学创建人》,73页…在当时,地理学、人种学、博物学(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地质学)等学科是 ![]() ![]() 拉策尔为地缘政治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剩下的工作将由后人完成。其实,拉策尔本人没有提出“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或“地缘政治学”一词是瑞典政治学教授鲁道夫?契伦(1846-1922)在1905年创造的。他在《作为生命形态的家国》(1916)中给予了详细阐释。他认为,家国有5个“器官”:空间、民人、经济、社会、管理契伦提出家国的“管理”要素是在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受到重视之前。他所说的管理是家国管理,与今天理解的企业管理有所不同,但它们的原理却是相近的…在契伦写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得正酣,而距拉策尔的早期工作已有30多年。其实,契伦的地缘政治学脫胎于拉策尔的政治地理学。两者的研究范围没有区别,只是使用不同的名称。契伦的贡献远远不止一个名词。他继承了拉策尔的“家国有机体”和“生存空间”理论,支持大国向外扩张。在他看来,家国有机体在发展中争夺生存空间是自然法则所确定了的。为了保持争夺资源的行动自由,一个家国必须能够在战争状态中自给自⾜,不依赖和平。 地缘政治学起步之初正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盛行的时代,也是殖民时代最后的狂疯。从家国有机体到生存空间,地缘政治学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弱⾁強食”的习 ![]() 契伦是⾝为小国公民却很有成就的地缘政治学家。其余所有地缘政治学家都是大国公民。这是因为地缘政治是大国的游戏,地缘政治学是大国的地理学。契伦亲德国——瑞典的南方邻国,深受拉策尔的影响,从德国的角度看问题。所以,他可以被归⼊德国地缘政治学派。在《现代大国》(1914)中,契伦认为小国注定要臣服大国,组成更大的家国。他看好德国的作用。在奠定欧洲民族家国体系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300多年,在契伦写《现代大国》之后100年,欧洲经历了多次大战,至今没有完成统一过程。其实,欧洲的这个过程并不算很长。国中在舂秋战国时期用了501年(前722-前221)才完成权力最后的⾼度集中。 与其他学科不同“地缘政治学”之前可以冠以家国名称。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国美没有“地缘政治学”但贡献却很大,可以说是“有其实,无其名”国美海军军官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1840-1914)写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890),強调控制海洋对家国和战争的重要 ![]() ![]() ![]() 德国寻求的不仅是海上霸权。在一战之前,德国的海权和陆权两派对立起来,争夺有限的家国预算。两权对立的思想源自拉策尔。与海权派一样,陆权派也有宏大的计划。德国的“东进”(DrangnachOsten——向东突进)可与国美的“西进运动”做一番异同比较。战略不仅指向东欧和俄国,还包括欧洲之外的东方。19世纪末,德国计划修建巴格达铁路,用铁路把北海和波斯湾连在一起。线路从汉堡、柏林经过君士坦丁堡到巴格达。这条铁路将严重犯侵英国的势力范围和殖民地,最终因为英国的反对而流产。在海上和陆地上,德国的政策都对现有大国英国构成威胁。英德冲突越来越不可调和,最终因为奥匈帝国皇储被暗杀这个偶然因素爆发大战。一战前德国的地缘战略完全没有章法,非常混 ![]() ![]() 在20世纪上半叶,地缘政治学已经成为显学。把它进一步推广到人人皆知程度(却不是好名声)的是德国地理学家卡尔?豪斯霍费尔将军(1869-1946)。豪斯霍费尔接受了契伦的思想,他相信“对地理现实的忽视”是德国在一战中战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未来》,43页。因此,他决心改变德国对地理认识的不⾜,促使德国从失败和屈辱中复兴。拉策尔和契伦是一战之后德国地缘政治学的导师。豪斯霍费尔 ![]() ![]() 1924年,豪斯霍费尔在慕尼黑创办《地缘政治学杂志》,宣扬他的主张。纳粹上台后,这本杂志逐渐充満了纳粹意识形态,豪斯霍费尔对杂志的影响力⽇益消退。不过,即使不考虑纳粹的影响,豪斯霍费尔的理论也是非常富有略侵 ![]() ![]() 与大空间相对应,豪斯霍费尔设想全球将出现四个泛区域:南北美洲各国组成的泛美区,由国美主导;从东北亚到澳大利亚的泛亚区,由⽇本主导;欧洲与洲非统一后形成的泛欧区,由德国主导;苏联和印度等国的泛苏区,由苏联主导。豪斯霍费尔的这个观点很有远见,即使在今天也还有点超前。虽然区域化正在形成之中,但还没有豪斯霍费尔设想的那样大。豪斯霍费尔认为泛欧的命定空间在德国,泛亚的命定空间在⽇本。在这一点上,他完全错了。一次战败就可以终结一个家国的好运。德国非常幸运,在20世纪有过两次成为支配大国的机会,但都因不知节制而失败了。 在极权政治之下,学术是虚弱的。纳粹德国的地缘政治学不是学者的地缘政治学了。纳粹德国的副元首(第二号人物)鲁道夫?赫斯是豪斯霍费尔在慕尼黑大学的生学。赫斯在那里接触到地缘政治学。1923年的慕尼黑啤酒馆暴动后,阿道夫?希特勒和赫斯一同被捕。豪斯霍费尔经常去监狱探望他的生学。赫斯则把地缘政治学的思想教给了希特勒。希特勒在狱中写下了《我的奋斗》,从中可以看到地缘政治学的理论。纳粹上台后,豪斯霍费尔深陷到政治漩涡中。1941年5月,赫斯驾机逃往英国,可能是为了谋求英德之间的和平。豪斯霍费尔和儿子阿尔布莱希特因为这一事件被捕,旋被释放。阿尔布莱希特也是一位地缘政治学家。受到1944年7月谋杀希特勒事件的牵连,⽗子俩再次被捕。⽗亲随后被释放;儿子则被纳粹“民人法院”宣判死刑,于1945年4月被杀。美军占领德国后逮捕了豪斯霍费尔。1946年3月,豪斯霍费尔夫妇卡尔?豪斯霍费尔的 ![]() 除了德国之外,20世纪上半叶地缘政治学最发达的家国是英国。乔治?N?寇松勋爵(1859-1925)出生于土地贵族家庭。他在少年时期从马背上摔下来,脊柱严重受伤。终生残疾使他经常疼痛得昏 ![]() ![]() 在地理学的帮助下——没有任何其他方式可以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伟大自然力的运作,人口的分布,商业的进步,疆界的拓展,家国的形成,以及人类在各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SubjectsoftheDay,GeorgeCurzon,pp156-166,London:GeorgeAllen&Urwin,1915?转引自《东方学》,274页,三联书店,2007年。 寇松是政治家、地缘政治的实践者。英国地缘政治学是由众多像寇松这样勇敢的冒险家、军人奠定的。这是英德两国地缘政治学的不同之处,符合它们各自的哲学传统。英国地缘政治学的代表人物是哈尔福德?麦金德(1861-1947)。麦金德比豪斯霍费尔年长8岁。豪斯霍费尔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以至把他叫做“可恨的敌人”《地缘政治学》杂志,第二期(1925年)第454页。转引自E?W?吉尔伯特:《历史的地理枢纽》中译本引言,17页。麦金德比豪斯霍费尔年长,从事地缘政治学研究也较早。但豪斯霍费尔与地缘政治学前驱们在理论上一脉相承,而麦金德则像是一个旁支。对于后世,麦金德的影响可能更大。为了叙述的连贯 ![]() ![]() 在皇家地理学会的那次演讲15年之后,麦金德把他的演讲稿扩写为《主民的理想与现实》(1919)。此时正值巴黎和会,据说麦金德是写给参加和会的各国代表们看的,提醒他们向东看。麦金德对他原来的思想做了一些修改,把“枢纽”(pivot)改称为“心脏地带”(heartland),而把欧亚陆大和洲非称为“世界岛”书中有一句后来被广为引用的话: 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De摸craticIdealsandReality,p150,HalfordMackinder,NewYork:W?W?Norton,1962。 麦金德的“心脏地带”指位于欧亚陆大中部和北部、与外界没有或很少有海运联系的地区。其中包括內流河流域,如注⼊里海的顿河、伏尔加河,注⼊咸海的阿姆河、锡尔河,以及塔里木河等消失在沙漠中的河流;注⼊北冰洋的大河流域,如额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这个地区与海洋隔绝,海洋大国不能从海上向这些地区发起进攻。在历史上,服征欧亚陆大各地的游牧民族都从这个地区出发。铁路出现之后,加強了心脏地带的机动 ![]() 麦金德把“心脏地带”之外的土地分为两层:內新月地区在欧亚陆大之中,从德国、土耳其、印度到国中,与“心脏地带”在土地上连接在一起;外新月地区在欧亚陆大之外,从英国、撒哈拉以南的洲非、澳大利亚到⽇本,与“心脏地带”隔着海洋。麦金德看重“心脏地带”较轻视外围地区。实际上,在所谓的心脏地带,荒凉的西伯利亚不适宜人类生活,更从来没有产生过权力中心。在遭受法国、德国⼊侵时,俄国(苏联)的权力中心从没有退到乌拉尔山以东。即使把心脏地带看做是一个完整的地区,其重心也是在它的南部,从里海沿岸的南俄草原延伸到中亚、蒙古。在工业⾰命之前,从陆大的外围地区攻⼊中亚不乏例证。波斯人、阿拉伯人、汉人都曾经是中亚一大部分的主宰。甚至在工业时代之前,面对外围地区的火炮等技术优势,心脏地带南部已经彻底失去了权力。大概有鉴于此,国美地缘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克曼(1893-1943)更多师从马汉的学说。与麦金德強调“心脏地带”的威胁相反,斯⽪克曼更看重欧亚陆大的“边缘地带”(rimland)。如果麦金德算是陆权派,斯⽪克曼更接近海权派一些,但不局限于海权派。 斯⽪克曼出生在荷兰。他原来是社会学家,出版过《格奥尔格?齐美尔的社会理论》齐美尔(一译西美尔,1858-1918)是德国社会学家、新康德主义哲学家。他的研究对象包括冲突、权力、社会 ![]() ![]() ![]() ![]() 斯⽪克曼接受了麦金德对世界的地缘政治学划分:心脏地带、边缘地带(麦金德的“內新月地区”)、离岸岛屿(offshoreislands,麦金德的“外新月地区”)。但对于各区域的作用,斯⽪克曼的观点与麦金德的相反,強调边缘地带的重要 ![]() 控制边缘地带者统治欧亚陆大;统治欧亚陆大者控制世界命运。TheGeographyofPeace,p43,NicholasJ?Spykman,NewYork:Harcourt&Brace,1944? 在冷战中,国美及其盟国控制了边缘地带的最富裕部分,拖垮了苏联集团,但并没有因此而统治欧亚陆大。相反,冷战后国美至⾼无上的霸主地位没有维持很久。因为失去了苏联这个共同敌人,国美对“老欧洲”的号召力显著下降。国美在全球推行主民,却忘了一个主民的际国社会绝不会容忍任何过于強大、独断专行的家国。主民是強权的敌人,正如強权是主民的敌人一样。国美占领了位于边缘地带的伊拉克,却没有能够在中东站稳脚跟,更谈不上统治欧亚陆大。原因是国美忽略了伊拉克人的反抗意志。在一国之內,由于炽盛的民族和宗教情感,即使长期生活在暴政之下,民人也不可能接受外国⼊侵,无论略侵者打着什么旗号。从国美的教训可以看出,斯⽪克曼以及他之前的地缘政治学家都过于看重自然地理的因素,却有些忽视“人”这个最重要的因素。其实,斯⽪克曼并没有忽视“人”说他忽视“人”只是相对于他对地理因素的強调而言。请对照他罗列的強大家国的10条标准:领土、边界、人口、矿产、经济和技术、财政、民族组成、社会一体化、政治稳定、民族精神。“人”是地理各要素中最值得珍视的。无论是地理学还是地缘政治学,缺少了“人”必定会有很大缺陷,从而在指导行动时带来灾难。 斯⽪克曼把北大西洋看做是西欧和北美之间的一个大湖。在1940年代,大西洋的东西两岸是世界上唯一的发达地区——⽇本那时还没有完成工业化。今天世界上最繁荣的地区主要在边缘地带和离岸岛屿,其中北大西洋两岸仍然最为发达,非⽇本可及。斯⽪克曼认为,大西洋是古希腊时代地中海的放大版,是西方世界的“央中海洋”这一地区应该由国美来导领,以武力对付其他地区的反叛。 斯⽪克曼影响了国美的遏制政策,被称为“遏制教⽗”在冷战期间,以国美为首的西方家国建立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抗苏联集团的华沙条约组织。国美对苏联实行武力遏制,在朝鲜和越南作战,防止共产主义向外扩散。国美沿着欧亚陆大边缘(內新月地区)建立多个军事同盟,把⽇本、东南亚、两伊纳⼊西方阵营,在阿富汗支持反苏游击队。这些行动是为了阻止苏联势力南下到暖⽔海港。除了在远东(朝鲜、国中、越南一线)的陆大边缘,遏制政策是成功的。也许不能把政策的成功完全说成是地缘政治学者的贡献,但可以说,国美的决策者从斯⽪克曼、麦金德等人那里昅取了大量有益的思想,他们对世界形势的判断接近学者们的理论。在经历了冷战后的龃龉之后,与北大西洋对岸的关系仍然是欧美今天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麦金德、豪斯霍费尔、斯⽪克曼(以年龄长幼为序)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学家。他们分别生活在20世纪先后最強大的三个家国:英、德、美。也许是巧合,三位学者的年龄顺序和他们家国获得大国地位的先后是一致的。他们都在1940年代中期去世,相隔仅三年(斯⽪克曼去世时才49岁)。在此期间,最重视地缘政治学说的德国战败。于是地缘政治学的喧嚣与 ![]() 在欧美之外,俄国有不同的地缘政治学传统,自成体系。俄国地缘政治学的特点之一是热衷于探讨文明的地理归属,显示出俄罗斯人不能就他们文明的位置达成相对一致。俄国的地缘政治学分成对立的两派:欧亚主义与大西洋主义。这与德国的海权与陆权两派的裂分近似,表现出一个民族被地理环境撕裂后的精神症状。Г?H?特鲁别茨科伊和E?H?特鲁别茨科伊兄弟两人是俄国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们強调俄罗斯宗教和文化的特 ![]() ![]() ![]() 以上介绍了最重要的几位古典地缘政治学家,另外一些也很出⾊的学者却没有提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地缘政治学的传统中断了20多年。等到它再次兴起时,人们的知识结构、对家国和际国关系的看法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和平的力量更強大了。战前的理论显得距离现代已经有些遥远。只有专业学者需要认真借鉴这些理论,一般读者大概不太容易产生共鸣,特别是处于不同语境中的国中读者——他们不会习惯从数十年前、百年前的西方角度看世界。另外一个问题是,相关的地缘政治学著作很少有被翻译成中文的。作为阅读本书必要的知识背景,这部分的简略介绍可以満⾜一般需要。 2005年4月25⽇,俄国总统普京在“国情咨文”中说:“苏联解体是20世纪地缘政治上的最大灾难。”一位英国记者评论俄国的地缘政治学时说:“很少有现代意识形态像地缘政治学这样既充満奇想又无所不包,即浪漫又晦涩,在理智上是混 ![]() ![]() ![]() ![]() ![]() ![]() 那位英国记者在1999年采访的主要人物是亚历山大?杜金,一度在国外名声最大的俄国地缘政治学家。上段开始处的引语是这次报道的导语。杜金出生于1962年。他的名声主要来自他的強烈反西方立场。在俄军国方的帮助下,杜金于1997年出版《地缘政治学的基础:俄国的地缘政治未来》。他采用了麦金德的陆权与海权对立的观点,并加⼊东方与西方的对立,把它们当作同一个对立的两个方面。杜金主张建立由俄国主导的“欧亚陆大联邦”对抗大西洋主义。他还希望疆新和西蔵(最好还有內蒙和満洲)立独,成为这个联邦的组成部分,从而把国中与俄国的东方领土隔开。除添加西蔵,杜金的这个想法不是新东西。俄国一直对国中长城以北的领土“ ![]() 新欧亚主义者把伊斯兰家国作为俄国最重要的战略盟国。他们希望通过伊斯兰家国获得暖⽔出海口,控制全球石油供应,与他们的共同敌人西方(主要是国美)对抗。新欧亚主义者多是领土扩张主义者。他们认为“俄罗斯的民族使命是建设強大帝国。”《地缘政治学与世界秩序》,102页。一个民族对其他民族的“使命感”是略侵和扩张的源泉。不仅俄国有,国美、欧洲各国都有这种使命感,只是名称不同。它又称“天定命运”、“⽩人的责任” 进⼊新的世纪之后,俄国的新欧亚主义仍然势头不减。2008年,俄国外 ![]() 地缘政治学以家国为学派之分野,每个家国的地缘政治学都不相同,因为它们观察的角度不同。它们彼此借鉴,其目的却都是为了更好地对付另外的家国。在西方主流媒体中,杜金等人和欧亚主义的价值大概相当于国中的“民族主义者”和民族主义:既值得警惕,又可以用来取笑,像花边新闻一样为乏味的⽇常报道添加佐料。 b?国中的道路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地缘政治学发端和发展于大国,特别是有着缜密战略思维传统的大国——国中是这样的大国之一。地缘政治是大国之间的游戏,现在,国中正在逐步加⼊到这个游戏中来。对于今天的国中,地缘政治学研究必不可少,恰逢其时。但令人遗憾的是,国中的地缘政治学还几乎是一片空⽩,似乎也没有大战略。国美一再催促国中加大军事问题的透明度,许多邻国也有同样的希望,只是声音没有国美那样大。他们要求知道的不仅是中军国队的装备,更重要的是国中的战略。国中对外界的呼声反应迟缓,员官与外界的 ![]() 我怀疑国中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家国战略或者国防战略,国中的军力建设好像只是解放军不同兵种在为自己争取更好的装备。当然这只是个人观点,希望事实不是这样。http://news?china?com/zhcn/international/1000/20080204/14658994?html。采访者是平可夫。 增田好平把家国战略简化并等同于国防战略。地缘政治学当然不限于军事问题,但也可以从中窥豹之一斑。与发达家国不同,国中的⾼层想法属于⾼级机密。即使国中真的制定了家国战略,也不一定会公开——虽然和平的、防御的战略没有不可公开的理由。家国战略这样的大框架比较容易被外界感知。⽇本军方密切注视和研究国中的一举一动,关于国中的家国战略应该有比较准确的信息和报情。在国內的公开出版物中,没有官方关于家国战略或地缘战略的资料,学者也很少发表有关大战略的研究成果。了解国中决策层的人也许会对增田好平的评论不屑一顾。但国中普通人很难获得关于自己家国的实真信息,增田的观点至少可供国中一般研究者参考。 想了解国中战略的还有其他家国,这很正常。尽管国中官方一再強调国中的和平愿望,但美军国方总是想了解更多。他们想知道国中的战略,国中将如何使用⽇益增长的实力。这一招让国美占了先手。不过,即使国中真的有战略,国美的要求永远都不会结束,因为国中总会有一些国美想知道却不知道的东西。国美自己的战略是公开的,有时并不讳言野心。同时,国美更把它描绘成和平的维护者和缔造者,在这方面比国中的宣传成功得多。但国美的可信度很低。殖民时代结束之后,大规模⼊侵别的家国这种事,基本都是国美⼲的。至于国中在发展什么样的武器并不特别重要。在军事上,进攻与防守之间没有绝对界限。如果可以用民航机飞 击撞大楼,用间谍机飞撞落战斗机,还有什么不可以用来进攻?在核武时代,常规武器的些许发展能起到多大作用?所以,进攻与防守的区别在使用者的动机,而不在武器本⾝。 国中正在“摸着石头过河”军事问题或许有保密的必要,不能让外人知道,尤其在实力和自信心不⾜的时候。但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较容易被感知的方面,国中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战略倾向。 在另一方面,详尽的家国战略不是特别重要。历史总有许多偶然,不会按照人们的美好设想发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強大的家国是依据一项事先制定的大战略(grandstrategy)大战略是比较详细、全面的家国发展规划,不限于经济內容,也不仅是一两句口号,尽管这样的口号对指明家国发展方向是非常有用的。“家国战略”和“大战略”在此可互换使用。而发展起来的,今后大概也不会有。即便如此,框架 ![]() ![]() 均势的三种模式 国与国之间的状态有战争与和平两种,包括冷战与冷和平。战争的种类有很多,和平也有不同的和平。就其原因而言,和平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罗马治下的和平(PaxRomana),即一个強大的帝国主导着际国关系,控制着发动战争的权力。罗马治下的和平不同于先秦时期的天子脚下的和平。“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是因为诸侯是天子分封的,诸侯的权力来自天子。天下有道时,天子不仅发起征伐,也制定礼乐(类似现代的际国行为准则)。罗马治下的和平也不同于现代家国垄断国內的暴力,因为它不能完全排除其他家国使用暴力,也不能让其他家国接受自己的军事行动都是合法的。有人声称冷战之后的世界是国美治下的和平(PaxAmericana)。国美的权力不是来自道德或法律,而是军事和经济。国美的海外⼲涉不是为了维护正义,或是利他(虽然有时会间接产生这两种结果),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国美的利益和威望。 际国和平的另一个原因是均势。均势是在一个区域內或全球范围內,没有一个家国或家国联盟拥有对另外家国或家国联盟的明显军事优势,因此不敢轻举妄动发动战争。均势在欧洲的历史上发挥过很大的作用。欧洲有几个大国,它们的人口、面积、发展⽔平,乃至文化都没有悬殊差距,比较容易通过建立某种组合来互相牵制。几个实力相近的家国是均势得以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欧洲的俄国是个例外。俄国的发展⽔平落后,但是通过人口和面积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劣势,使它有能力参与欧洲的大国游戏。均势一旦被打破,欧洲就会爆发战争,或者战争的结果证明原来的均势只存在于一般人的想象之中,有眼光的战略家已经看出其中的破绽。欧洲之外没有良好的均势条件,因此均势很少是其他地区传统的际国关系状态。 在均势受到破坏,而某一大国治下的和平尚未到来时,很容易爆发战争。均势通常是在战争各方打到精疲力竭之时得到恢复。在过去数百年中,欧洲没有产生过大国,最強大的家国总是受到牵制。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国美成为超级大国,原因是场战不在它的国土上,使国美尽得渔翁之利。国美维持均势的方法也与欧洲不同。 a?均势思想的发展 均势是“权力均衡”(balanceofpower)的简称。至少需要三个家国才能形成均势。它们中的几个合作或联合,以期制约、抵消它们认定的来自另外家国的威胁或潜在威胁,在家国间达成某种平衡,保证没有某国拥有控制乃至毁灭其他家国的能力。均势不是稳定的状态,它总是处在不停地变化之中。如果超过一定限度,发生了剧烈变化,均势就会被打破。如果占有优势的家国推行強权政治,其余各国可能为维护均势而卷⼊战争。马丁?怀特指出“均势”这个术语是含混的。他总结了“均势”的五种含义,其中两个分别又有两层意思。他实际上给出了七种含义:(1)权力均匀分布的状态;(2)权力应当均匀分布的原则;(3)我方实力略胜于对方的优势状态;(4)现有力量分布状态,或任何可能的力量分布状态;(5)大国维持均势的作用;(6)际国政治中的权力趋向均匀分布(这一条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7)家国体系的同义词。马丁?怀特:《权力政治》,117-123页,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原书在1946年第一次出版时只有68页,怀特用了他最后的20年来修改和扩展这本书。怀特于1972年逝世之后,赫德利?布尔、卡斯滕?霍尔布莱德予以扩充。中文版译自修订后的版本。 強势家国经常把它的优势等同于均势,其他家国却不会这样看。均势和优势本来是不同的,但从不同的立场去判断力量对比的状态时,它们是可以互换的概念和态势。 怀特说:“权力模式的思想使我们能够从地理的角度对际国政治进行概括。在更菗象的层面上,我们可以用均势的思想解释际国政治。这样,我们不是将家国视作棋盘上的棋子,而是天平两端的砝码。”《权力政治》,169页。原译把“砝码”译作“重量”当是误译。引文径改。无论是棋盘、天平或是杆秤,只描述了地缘政治的一个侧面。其实,均势更像是一杆秤,而不是天平。秤的平衡与天平的不同,不要求两端的重量完全相等。由于杠杆作用,较轻的秤砣可以与更重的物体保持平衡。在地缘政治中,杠杆可以是坚定的意志、出⾊的外 ![]() ![]() ![]() 在欧洲陆大,均势思想在法国国王路易十一(1461-1483年在位)时期产生。那时,统一的教权和皇权在欧洲陆大衰落,世俗家国崛起,大小林立,你争我斗,正是产生纵横家的时候。法国是欧洲最早出现的民族家国。在1453年,法国赢得与英国打了一百多年的战争,把英国势力几乎完全驱逐出法国。百年战争结束之后8年,路易十一即位为法国国王。他再接再厉,加強王权,通过战争、和谈、婚姻各个击破,兼并贵族的领地,大致奠定了法国现在的版图。法国逐渐強大起来,开始与神圣罗马帝国争夺陆大的权力,而英国不再是它的敌人。在宗教改⾰出现之后,法国陷⼊教派裂分和宗教战争。这时的哈布斯堡家族是一个帝国,它控制的领土从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到荷兰,几乎完全包围了法国。法国成为欧洲的“国中”——它必须突破包围圈。红⾐主教黎塞留在担任法国宰相(1624-1642在职)时,建立海军,成立贸易公司,向海外扩张。黎塞留在三十年战争中支持新教徒,共同反对哈布斯堡王朝,并在1635年促成法国参加了战争。当战争在1648年结束时,哈布斯堡王朝和神圣罗马帝国被严重削弱,德意志地区遭受严重破坏,法国俨然已是欧洲強权。 黎塞留在1642年临终前推荐马扎然继任宰相(1642-1661在任),继续推行他的內外政策。在黎塞留之后不久,法王路易十三也去世了。在一年的时间中,法国的国王和宰相都换了人。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即位时年仅5岁,马扎然是他的教⽗和宰相。路易十四号称“太 ![]() 当路易十四在1661年3月取得了对法国府政的全面控制时,欧洲的形势特别有利于一个决心将自己的意志強加于欧洲的国王。…(法国)挑动葡萄牙人去反对西班牙人,挑动马扎尔人、土耳其人和德国的王公们去反对奥地利,并挑动英国人反对荷兰人,而同瑞士各州签订的1663年重要条约则加強了法国自己的地理地位。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97页,际国文化出版社,2006年。 在马扎然执政时期,法国陷⼊投石 ![]() ![]() ![]() ![]() 法王路易十四的⺟亲是西班牙国王菲力三世的女儿、腓力二世的孙女。1660年,路易十四娶腓力四世的女儿、腓力三世的孙女玛丽-特雷莎(1638-1683)。这场婚姻是法国打败西班牙后和谈的结局。1700年,腓力四世的儿子查理二世去世。他因家族近亲繁殖而没有后代,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绝嗣。查理二世把王位传给路易十四的一个孙子,是为腓力五世。法国还趁机⼊侵尼德兰(西班牙领地)。英国不能容忍法国独霸欧洲,与荷兰结成反法同盟,普鲁士等多个国加⼊同盟。于是爆发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英国于1704年占领直布罗陀至今。战后,法国在欧洲陆大上的霸权不再。以上仅是政治婚姻之一斑。可见欧洲各国王室力图通过复杂的婚姻关系维持均势,⾎缘关系加深了皇室成员对地缘政治的理解。但亲属关系不能免除权力之争和战争。欧洲各国王室之间的婚姻和国中舂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婚姻一样,都是政治联姻。他在陆大上开疆扩土,法国边界向东部扩展了许多,终于招致反法同盟的对抗。法国的大国地位以中欧(主要是德语区)的裂分和战 ![]() 強国的均势是“唯恐天下不 ![]() ![]() 路易十五也很长寿,直接继承人是他的孙子路易十六(1774-1792在位)。在路易十六统治时期,王权长期截流形成的“洪⽔”终于破坝。大⾰命把国王送上了断头台,也给炮兵军官波拿巴?拿破仑带来了施展才能的机会。法国⾰命为欧洲各民族点燃了立独和自由的希望。以⾰命为号召,拿破仑在欧洲陆大大肆扩张,打败了一个又一个王国。但法国的道义优势随着拿破仑称帝而失去,领土的扩张则破坏了欧洲的均势。欧洲各国多次结成反法同盟。法国几乎被孤立,但在北美有一个盟友,法国支持国美的立独,牵制英国在欧洲的行动。为了获得和巩固立独,国美也需要法国。为了给英国制造強大的敌人,拿破仑把路易斯安娜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出售给国美(1803),使当时国美的面积扩大了一倍,实力大大增加。拿破仑在1815年彻底失败。此后的法国再也不能称霸欧洲陆大了,反而一再受到普鲁士或德国的略侵。 b?均势的欧陆模式与英国模式 打败法国之后,各国政要聚集在维也纳商讨新的欧洲均势。奥地利后来的首相梅特涅是一位均势的⾼手。他在维也纳会议上主持建立了“欧洲协调”体系。中欧300多个⽇耳曼小国被合并为30多个,成立了松散的邦联。合并后的家国大小适中,既能够抵抗法国⼊侵,又不至于威胁欧洲全安。这时的奥地利已经不再是強国。在拿破仑战争之后,普鲁士和俄国成为欧洲的重要力量。俄国向中欧 ![]() 在维也纳会议时,梅特涅是奥地利帝国的外 ![]() ![]() ![]() 在维也纳会议上建立的欧洲协调制度就是各国在全安问题上合作。维也纳会议之后,建立了四国同盟和三皇同盟。前者由英、普、奥、俄组成,其目的是庒制法国再次扩张。后者少了英国,由普、奥、俄组成,号称“神圣同盟”因为这是三个神圣的君主专制家国,之后其他几个君主制家国也陆续加⼊。基辛格认为:“神圣同盟是维也纳和会最值得一提的创举。”享利?基辛格:《大外 ![]() 在法国战败之后,扩张成 ![]() 卡斯尔雷⾝为远离冲突现场的岛国的外相,只打算对俄国明显的攻击采取行动,而且一定要攻击威胁到均势才会有所反应。梅特涅的家国却在欧洲心脏地带,冒不起这种风险。《大外 ![]() 法国衰败后,欧洲陆大的部分权力逐渐转移到普鲁士。普鲁士原来是条顿骑士团家国。在第三代国王腓特烈大帝(1740-1786在位)期间,普鲁士成为欧洲強国。在首相俾斯麦(1862-1890在位)的策划下,普鲁士各个击破,先后打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于1871年统一了德意志各邦。奥地利被排除在德国之外,法国从此一蹶不振。俾斯麦小心地不去触动其他欧洲大国的神经,強调德国已经心満意⾜,再没有领土要求。德国统一没有打破欧洲陆大的均势,而俾斯麦设计了复杂的均势,使欧洲大国能够彼此牵制,尤其是孤立法国,不对德国构成威胁。俾斯麦退休之后,德国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复杂外 ![]() ![]() ![]() ![]() ![]() 俾斯麦和梅特涅犯了相同的错误。他们在国內实行強权统治,庒制反对派,拒绝政治制度改⾰。以他们的权势,本来可以使君主制家国更加开明一些。他们在国內没有安排均势,只有加強专制。国內的不稳定限制了他们在际国舞台上辗转腾挪。不过,他们的专制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没有弥漫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奥地利和德国的社会没有被窒息。两国的科技和学术都非常发达。德国在科学技术和制造业方面更是当时世界的领先者——这是德国能够挑起世界大战的基础。在俾斯麦去世之后,僵硬的制度终于给德国和欧洲带来了大巨灾难。在际国竞争中,英美的地理位置让它们拥有更灵活的选择,可以等到最后均势被破坏。在另一方面,英美两国始终占有制度优势。它们接受了大批从德国和奥地利逃出来的难民,难民中有许多科学家和学者。他们不全是遭受害迫的犹太人,还有为了良心而出走的德意志人。 在百年战争(1337-1453)中战败之后,英国基本上退出了欧洲陆大,在很长时间里是一个较弱的岛国。为了保证全安,英国成为陆大均势的维护者,防止出现可能对英国构成威胁的陆大強权。英国尤其不能容忍低地家国(荷兰、比利时)遭受略侵,因为那里是登陆英国的出发点。同时,英国没有偏安一隅,困守孤岛。百年战争之后不久就是地理大发现时期,英国迅速走海上外扩张之路,从岛国变成⽇不落帝国。 英国产生均势思想的时间比法国略晚。在国王亨利八世(1509-1547在位)统治的前半期,英国外 ![]() 在统治的后半期,亨利八世自己 ![]() ![]() ![]() ![]() 在伊丽莎⽩时期,英国开始向海外扩张。女王在1578年向一名英国探险家发布特许状,允许他占领“野蛮的异教徒的土地”这时的英国海军还不是西班牙舰队的对手,伊丽莎⽩支持英国海盗袭击西班牙商船,掠夺西班牙本土和殖民地港口,造成了很大破坏。另外,尽管英国的财政困难,但仍用金钱支持尼德兰反抗西班牙的叛 ![]() ![]() 伊丽莎⽩没有后代。她死后,都铎王朝结束。继之而起的是来自苏格兰的斯图亚特王朝。在伊丽莎⽩时期,英国议会的权力继续增长,但国王坚持“君权神授”因为征税等问题,国王查理一世与议会发生冲突。1649年1月,查理一世被砍头。1653年,奥利弗?克伦威尔建立独裁统治。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为了防止再次出现信仰天主教的国王,议会邀请荷兰的威廉和玛丽到英国,推翻斯图亚特王朝。这就是1688年的光荣⾰命。经过这一段动 ![]() 在19世纪,除了德国统一战争之外,欧洲陆大基本维持了和平。英国没有⼲涉德国统一,因为俾斯麦的政策是克制的,没有破坏欧洲陆大的均势。这段时间是英国的“光辉孤立”时期。唯一的例外是英国联合法国共同支持土耳其反抗俄国,抵制俄国向地中海方向扩张。这就是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又称东方战争。主要场战在黑海北岸。那里是欧洲的边缘。英法联手是因为它们在近东的利益不容染指,因此需要堵住俄国的出海口。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奥地利和普鲁士结盟反对俄国。它们向俄国施庒, ![]() 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和国美一样,都是为了维护欧洲陆大的均势而主动卷⼊战争。每次英国都比国美更早加⼊欧战,因为英国距离欧洲陆大更近,选择范围更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陷在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最终仍然放弃了绥靖政策。希特勒曾认真考虑过⼊侵英国,最后因为纳粹空军没有摧垮英国而作罢。 从以上介绍可以得知,均势观念从形成之初就已经大致有了两种不同模式:一是陆大模式,一是岛国模式。法国是欧洲第一个民族家国,在哈布斯堡家族的包围之中,因此最早产生了均势的思想。自路易十一之后,法国时常怀有帝国野心,屡遭挫折而不甘失败。在拿破仑战争和普法战争中两次被打败之后,法国在欧洲陆大的地位急剧下降,在地缘政治游戏中处于被动。19世纪有两种均势模式分别以英国和德国两大玩家为代表,虽从欧洲早期历史中发展而来,却与法国无关。基辛格总结说: 十九世纪的势力均衡体系有两种模式:帕默斯顿、狄斯累里所主张的英国模式,以及俾斯麦模式。英国模式是坐等势力均衡受到直接威胁后,才 ![]() ![]() ![]() 这是一个简要而准确的总结。基辛格只说“俾斯麦模式”不说“德国模式”原因是俾斯麦的政策在德国没有继承者。基辛格一向推崇俾斯麦。英国模式与俾斯麦模式的区别是岛国和陆大 家国地缘环境差别造成的。陆大 家国与其他家国没有地理间隔,因此没有条件坐等均势遭到破坏,必须及早做出安排。在俾斯麦退休之后,德国从均势的维持者变成了破坏者,两次挑起战争,两次战败,失去了德国统一时争取到的大片土地和众多德意志人。这是德国决策者们的最大失误。他们完全忽视了德国不具备打破均势的地缘政治条件。德国处在大国的包围之中,本不应轻举妄动。 岛国的均势也有不同。英国和⽇本都是狂热的殖民扩张家国。英国的殖民地在远离本土的地方,在美洲、洲非和亚洲,不会对欧洲陆大的均势产生直接影响。⽇本的殖民企图是早 ![]() c?均势的国美模式:辐辏 国美是欧亚陆大之外的一个“岛国”“维持均势的政策尤其适合于超然于陆大竞争之外的岛国”《权力政治》,116页。但国美一点都没有超然于陆大之外。国美是世界上最大的均势制造者,也是最大的均势破坏者——取决于某一均势范围是否对国美有利。每一个均势范围都必须由国美发挥杠杆或中枢作用,其他家国则互相对立,或彼此孤立。这样,这个范围就离不开国美。即使在欧洲,国美也不能容忍建立立独的欧洲军队。朝鲜半岛的民族主义情绪⾼涨,但韩国仍依赖国美驻军,而三八线南北的长期敌对显然有国美的很大功劳。在中东,以⾊列必须依靠国美的经济和军事援助才能够对抗阿拉伯家国和巴勒斯坦人,而阿拉伯家国为了对抗以⾊列,也离不开国美的支持。 ![]() 在另一方面,如果某一范围內没有国美的势力,那么国美就会制造混 ![]() 大英帝国已经⽇薄西山。国美出⾊地继承了盎格鲁-萨克逊民族的这份遗产。湾台海峡是一例。湾台是一个小岛,很难和陆大抗衡。在国美的帮助之下,湾台凭借一道海峡与陆大对峙。虽然两岸没有爆发战争,但都付出了大巨代价。国美向湾台出售武器,从海峡两岸同时获利。国美需要保持湾台在军事技术上对陆大的优势,以弥补湾台在军队数量和纵深上的不⾜。而为此,国美只需出售较落后、甚至被淘汰的武器,如基德舰和柴油潜艇等。由于在技术上领先很多,国美的均势政策可以长期维持下去。但问题是,湾台能够负担得起吗?陆大将始终占有武器和士兵的数量优势,技术也在提⾼。湾台的防御庒力会越来越大,如不缓和,最后只落得为国美服务。 在台海问题上,国美绝不会轻易放手,哪怕引起一场大战。坐山观虎斗是国美的一贯政策。1941年6月,在德国向苏联发起闪击战之后,国美的一位参议员提议说: 如果我们眼见德国正在赢得战争,我们就应当帮助苏联,而如果苏联正在赢得战争,我们就应当帮助德国,以此让它们尽可能多地彼此杀戮。《纽约时报》1941年6月24⽇。转引自《遏制战略:战后国美 家国 全安政策评析》,2页,约翰?加迪斯,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 四年后,这位参议员以副总统职务接任去世的罗斯福总统,⼊主⽩宮并获得连任。他就是哈里?杜鲁门总统(1945-1953在位)。美苏之间的冷战在他执政期开始。杜鲁门的思想在国美并不独特。乔治?凯南也说过类似的话。凯南的政策更加主动: 我们在世界的敌对或不可靠的势力中间确立一种均势:在任何必要的地方使它们彼此争斗,确保它们在彼此冲突中消耗。出自1948年12月凯南在家国军事学院的演讲。转引自《遏制战略:战后国美 家国 全安政策评析》,29页。 国美和英国一样享有岛国的优势。当欧亚陆大上发生战争时,国美可以静观其变,然后再决定站在哪一边,以及何时加⼊战局。但是,国美又与英国不一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国美与欧亚陆大及周边岛国建立了多个军事同盟。这些条约彼此牵连,与国美传统的孤立主义不同,却接近俾斯麦的外 ![]() ![]() ![]() 一个团结的欧盟不符合国美利益,也不符合欧洲陆大外岛英国的利益。美英的对策是制造外部威胁,一是把俄国包装成一个威胁,二是把俄国刺 ![]() ![]() 基辛格说:“俾斯麦的 ![]() ![]() ![]() ![]() ![]() ![]() 一般家国都会利用其他家国之间的矛盾来寻求自⾝利益。但国美却有能力先破坏地区均势,然后再加⼊到该地区的各个力量中去,使国美成为该地区力量平衡的一个重要砝码。这一点在中东表现得最为明显,不仅以⾊列要依靠国美的支持,与之对立的埃及、沙特阿拉伯也要依靠国美的支持,任何一方离开国美,就会在地区对抗中处于劣势。伊拉克、伊朗没有加⼊国美建立的均势范围,就面临着军事打击和⼊侵。在冷战期间,包括离⽇本很近的朝鲜战争,国美都庒制着⽇本,没有重新武装⽇本。现在,世界上只剩下一个超级大国,它却要求⽇本承担更多的防务责任。其目的不仅是弥补国美力量的不⾜,更在挑起本地区其他家国的疑虑,进而劝留国美。 怀特说:“替代均势的选择不是全球无府政状态就是全球霸权。稍稍思考便可以看出均势比前者更可取。”《权力政治》,125页。国美已经是全球霸主,但还在忙于制造均势,因为国美是一个遥远的“岛国”不便于在欧亚陆大及其周边地区直接使用力量。为了留在陆大就必须有落脚点。为了让落脚点家国坚定地站在国美一边,成为国美的盟友,就必须为它们寻找和制造敌人。辐辏均势是支配型的。2002年9月发布的《国美 家国 全安战略》说:“国美在世界上拥有史无前例、无可比拟的力量(strength)和影响…这个家国的伟大力量必须用来促进有利于自由的均势。”所谓的“自由”就是国美。在维持区域均势的同时,国美需要保持绝对的全球优势:“我们的军事力量(forces)将強大到⾜以阻止潜在的对手追求军事建设,希望超过、达到国美的权力(power)。”所以,国美的均势与英国和德国都不一样,其手段是使用优势军力实施控制和打庒。 但辐辏均势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轴心家国必定承担过多的义务,特别是军事义务,在地区动 ![]() ![]() 均势是动态的。在一定限度內,全球和地区均势能够自我调节。在挑战均势的过程中,如果挑战国没有能力平息事态,局势的反弹将带来更为不利的后果。1979年12月,苏联⼊侵阿富汗。从表面上看,在与国美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苏联似乎得分了:土地进一步向南推进,占领了在19世纪与英国争夺未果的家国。但苏联陷⼊一场耗费大巨的游击战。这场战争成为苏联解体的前奏。同时,苏联在世界舆论中陷⼊不义,为更多的穆斯林所仇视。与苏联作战的不仅有阿富汗人,还有其他伊斯兰家国的志愿者。沙特人本?拉登是其中之一。国美向游击队员们(“自由斗士”)提供武器和资金,冷眼旁观苏联在阿富汗苦苦挣扎。但国美没有想到多年以后遭到拉登的攻击,更没有想到拉登的进攻方式如此震撼。于是,在苏联撤离12年后,国美⼊侵阿富汗,亲自向它的自由斗士作战。国美的结果很可能不比英国和苏联更好。 在另一场寻求“均势”的较量中,国美也得不偿失。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命者是反美的。因此,在伊拉克挑起的两伊战争(1980-1988)中,国美支持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长期维持这场消耗战。在两伊战争结束后,萨达姆却成为国美在中东更大的⿇烦。国美暂时摆平(均衡)了伊朗,却无法摆平(均衡)伊拉克。在冷战之后,国美才利用萨达姆的误算(一说是国美误导),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打得他丢盔卸甲,又找了个借口发动第二次海湾战争,却与德国、法国以及俄国闹得很不愉快。盟国也不愿意看到国美在这个世界上横行霸道。美军在伊拉克的军事行动很顺利,但占领却很⿇烦,还引起了链式反应,加強了朝鲜发展核武器的决心。伊朗乘伊拉克被削弱之机发展势力,也提出了核武器计划。朝鲜和伊朗的核武计划只是海湾战争启动的链式反应的第一链,更多的后果可能很多年之后才会显现出来。 这些事实再次确认了一个事实:世事无常,人算不如天算。一国在地缘政治中采取保守姿态,可能带来更多的主动权和更多的收益。历史反复无常。地缘政治玩家在“机关算尽”之后,有时会收到一个惊喜,有时会遇到一个惊吓,而且时间不确定。更多的时候,后果很沉闷,很无聊。有时候,无为是好的政策选择,以静才能制动。 d?古代国中不识均势 这里所说的“不识”并不是说国中古代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想法,而是没有把均势放在战略⾼度上时时予以调整。组成均势的要素不完全是军事力量,还包括外 ![]() ![]() ![]() 在战国时期,东方六国不能团结一致,终被秦国各个击破。三国时,蜀与吴能够联合抵抗北方強大的魏。南北朝时,南方的陈朝上了北方北周的当,派兵北上与北周一起,于575年灭掉了北齐,分到了长江和淮河之间的土地。但陈朝很快在北周的进攻下失去了更多。公元10-12世纪是国中历史上又一次“三国”时期,先后登场的有辽、宋、西夏、金、蒙(元),期间大多数时候同时存在的权力是三个。宋朝犯了东方六国的错误。宋地处南方,是军事力量较弱的一方,却总是与最強大的力量结盟。宋初因为燕云十六州与契丹辽国有过大战。北宋与金结盟灭辽(1125),然后金趁机南下,攻占北宋都城开封(1127),掠走徽钦二帝,北宋亡;南宋没有记取教训,伙同蒙灭金(1234),最后被蒙元所灭(1279)。1208年,西夏受到成吉思汗进攻,向金求援。金章宗的继位者卫绍王却说:“敌人相攻,国中之福,何患焉?”宇文懋昭:《大金国志》卷21。转引自傅海波、崔瑞德编《剑桥国中辽西夏金元史》,215页。请注意,北方民族因南下而自称“国中”这表明国中仍是一个地理方位名词。当时金的都城还在今天的京北,后因蒙古的庒力于1214年南迁至今天的开封——北宋时的都城。如果不是蒙元的服征范围太大,分散了兵力,西夏、金、南宋的灭亡时间可能更早。 拿破仑或希特勒没有成为欧洲的秦始皇,不能把欧洲统一于一个帝国,原因是欧洲其他家国没有犯下六国和两宋的错误。它们能够抛弃成见和仇恨,联合起来对付有略侵企图的最強大家国。当今世界际国政治的游戏规则是在欧洲发展起来的。基本原则虽然相同,不同的游戏仍有不同的规则。国中现在玩的这个游戏不是古代东亚的游戏。在记取古代教训之余,还应把主要心思用于研究在西方形成的规则上。 从1840-1945年的105年间,列強纷纷⼊侵国中。英国首先以品毒和军舰打开国中大门,和法国人一起烧毁京北的皇家园林,又在南部边境呑食国中领土。法国虽然国势不振,也不放松努力,占据了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并北窥国中。俄国从西北和东北割去国中大片领土,在20世纪更向国中输出意识形态。借用西方的意识形态闹⾰命早已有之,在19世纪有洪秀全、杨秀清的太平天国。在19世纪中叶,中、⽇同属欧洲帝国主义的受害者。但⽇本能够及时跟进学习,于1855年开港通商,40年后已俨然东亚一強国。⽇本在1895年先败国中,在1905年再败俄国,并琉球,占湾台,据朝鲜,割东北,海外扩张之势強劲。国中⽇益呈瓜分⾖剖之状。 清末的局势非常无奈,国中的回旋余地很小。李鸿章“以夷制夷”“以夷制夷”在李鸿章时才形成一种均势安排。更古时代的“以夷制夷”一般不涉及权力平衡,是鼓励夷人双方互相牵制,结构比较简单。的政策是一种均势安排,对列強许以“利益均沾”“利益均沾”不是李鸿章提出的。但当时国中无力拒绝任何家国染指,列強实际上早已是利益均沾了。而使它们彼此竞争。那时的国中非常孱弱,李鸿章实在太被动,外有列強虎视,藩属尽失;內有太后垂帘,权贵掣肘。李鸿章甚至被抨击为“卖国”他“卖国”或许有之,但不过是哄抬物价,以使列強彼此竞价,或知难而退。他期望能避免強盗们一哄而上,強行把国中抢了去。庚子之 ![]() ![]() 在国內政治中,不识均势的后果是大一统专制制度的巩固。在权力斗争的态势比较明朗之际,人们或者倒戈,影从強者;或者放弃,隐遁山林,没有坚持家国利益的忠实反对派,而掌握大权的人也不能容忍异见,能接受一点批评已经是明君了。 国中不识均势的主要原因在于国中是一个相对立独的世界,权力趋向集中。这其中有很大的地理原因,国中是一个立独的地理单元。在夏之前,国中已经有了一统天下的观念:尧“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尚书?尧典》。“于”叹美词。“变”由恶变善。“时”是也。“雍”和也。舜使“天下咸服”《尚书?舜典》。禹有“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尚书?大禹谟》。“奄”尽也,完全也。禹说:“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万邦黎献,共惟帝臣,惟帝时举。”《尚书?益稷》。“黎献”黎民之贤者。“时举”是举。“声教讫于四海。禹锡玄圭,告厥成功。”《尚书?禹贡》。从夏开始,权力越来越集中,从诸侯国(万邦)的数量不断减少可以看出来。均势安排中的权力是比较分散的,与大一统的格局不兼容,所以在国中发展不起来。在大一统的局势中,各国缺乏立独意识和长远目光,很容易贪小利而失大体。在大禹时期就已经有了朝贡制度的雏形,夏、商、周三代绵延不断。基于《禹贡》思想,汉朝试图扩大这个制度的范围。这就是朝贡体系,国中是这个体系的核心。朝贡体系发端于西汉与匈奴的关系,在明、清时达到顶峰。朝贡包括朝贡方的“称臣纳贡”和宗主方的“册封赏赐”两部分。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1页,华新出版社,2004年。政治內容远大于进贡的物品,因此朝贡方把自己放在附庸或属国的位置上。朝贡体系是国中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这种“一头大”的制度在清末被西方⼊侵打破。即使能够维持下去,朝贡体系大概也不能带领东亚走向统一,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国中政治制度在清朝时已经⽇趋僵硬,文化和经济也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大幅度倒退。当核心力量不能发挥引力作用时,系统必将走向瓦解,而不会更加聚合。 东亚的朝贡体系与欧洲的均势安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旦核心力量不能发挥作用,这个系统就将开始紊 ![]() ![]() ![]() 以国中现在的规模和资源,在较小的东亚地区,各国无论如何排列组合,都很难形成对国中的均势,更何况其中还有一些对国中友善的家国。如果不努力制造均势,东亚地区就不会有战争。过去100多年发生在东亚的战争都不是本地力量对比失衡造成的。国中的宗主国地位不会被轻易否认。在⽇本強行实施殖民统治之前,⾼丽坚称是国中的附庸。⽇本的崛起是东亚的灾难。现在,没有外来势力,东亚就不会有均势。在一个地区制造对立可以给外来者带来 ![]() 清末列強均势下的国中 国中不识均势,但均势没有放弃国中。1899年,国美国务卿海约翰提出国中的“门户开放”政策。列強表示没有反对,也没有接受。“门户开放”是一种均势政策。这是列強之间的均势,对于被“开放”者,仍是被宰割和瓜分,不过避免了沦为真正的殖民地。门户开放与欧洲均势同出一辙。然而,国中是“鱼⾁”不是“刀俎”本不是均势中的力量。当年,英国是最大的全球帝国,在国中的利益最大。英国割占了港香之后,还据有长江流域,又从西南窥边。它不仅要和法国等老牌帝国争,还要和新兴列強(⽇本、俄国、德国,此外还有国美)抢。英国既要坚守它在国中的既得利益,还想要染指其他家国的在华势力范围,于是想出了“门户开放”的主意。这个倡议实在不便由在华利益多多的英国提出,英国转而怂恿新来到远东殖民的国美出面倡导,门户开放符合后来者的利益。唐德刚认为: 门户开放政策虽然失败了,它在列強之中却反映出一个列強“均势”(balanceofpower)的局面。任何強权在诸強相互牵制之下,为非作歹,都要三思而后行。満清权政就仰仗这点均势,又多活了十年。唐德刚:《晚清七十年》,29页,岳麓书社,2005年。关于国美“门户开放”政策之由来,参见本书26-29页。 门户开放政策失败的原因是慈禧一念之差。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太后重新听政。她听信了列強要她“还政”于光绪帝的谣言。1900年6月21⽇,她居然下令向11国同时宣战。义和团被发动起来了,各国驻华馆使受到攻击。然后,清廷又暗中支援被围困的馆使。那时的清朝已经腐朽透顶,摇摇 ![]() 清廷的西式外 ![]() ![]() ![]() 国中一直在远东地区独大。在19世纪末之前,国中人对均势没有了解,也没有趣兴。自秦统一以后,李鸿章大概是国中运用“均势”的第一人。他的策略是“以夷制夷”把国中的土地和财富当作赃物,在強国之间制造“分赃不均”的矛盾。在那个弱⾁強食的时代,现在仍是弱⾁強食的时代。只不过由于国中国力的提升,国中人对弱⾁強食的感受不如以前那么強烈了。清朝的努力往往是“⾁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另外,李鸿章长期混迹官场,他的思路受到官场上找“靠山”的限制,还不完全是均势,因而更加被动。而自強之路被限制在工业,没有制度改⾰。不过,李鸿章很难做到更多了。他手中的牌太少,背后的掣肘太多,而且他也不⼲净。从1870年接替曾国藩与法国 ![]() ![]() 国中地域辽阔,位置重要,很难被某一个大国呑并而成为其保护国。…但相互妒忌最终使列強的对华政策成为在国中争夺租借地的竞争。若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扰,很可能就导致了对国中的瓜分。《权力政治》,110页。 李鸿章“以夷制夷”的办法继承了国中古代的策略。但在清朝末年,每次谈判“制夷”之前,夷人都已经打进家门来。列強们肆无忌惮,没有道德约束,也不担心国中报复——因为国中 ![]() ![]() ![]() ![]() ![]() 慈禧向列強宣战是一个坏兆头。在20世纪以后的岁月里,个人对权力的 ![]() ![]() ![]() 边缘、中心与势力范围 在地缘政治中“中心”又可称作“极”即“多极世界”中的“极”在多极世界,大国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自成一个相对立独的体系。这个大国是体系的中心,其他家国是边缘。与权力一样,文明在地理上也有中心与边缘。文明从中心向边缘传播,而边缘的人们依据自己的传统和理解改造传播而来的文明。古代东亚的国中、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和罗马)是最明显的文明中心。西方现代文明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开始。参见彼得?伯克:《欧洲文艺复兴:中心与边缘》,东方出版社,2007年。在地理大发现之后,西方世界凭借先进的武器,使自己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而西方世界內部仍有多个中心。其他古老文明因技术落后而显得无⾜轻重,它们失去了活力。工业⾰命之后,世界的权力更加向西方集中,而且只是一个家国,英国或者国美。西方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区都成为边缘,大片沦为殖民地。佛陀、耶稣和穆罕默德的故乡都不能免,查拉图斯特拉、孔子和老子的故乡几乎不免,美洲的文明则遭到毁灭 ![]() ⽇本长期以来是东亚的边缘家国,却是第一个崛起的非西方家国,一度成为东亚的权力中心。同时,⽇本企图变形为西方文明,显示了它在文明方面的自卑——在当时几乎不可避免。直到20世纪后半期,文明才又呈现出多中心的趋势。各地区一直有次级权力中心,但真正的多中心(或多极世界)要等到国美衰落之后才有可能。 欧洲整合的难度在于它在政治上是多中心的。查理曼大帝死(814)后,法兰克王国很快裂分,之后的教权和王权都曾试图统一欧洲。在拿破仑和希特勒之前,最接近这个目标的是哈布斯堡王朝。但欧洲的地理环境远比国中复杂,大小诸侯林立。不仅在內部难以聚集起统一力量,強大的外部(匈奴、蒙古)力量也不容易打⼊。另外,虽然欧洲语言的差别不比国中东西南北方言的差距大很多,但在文艺复兴之后,各民族越来越多地使用本民族书写文字(⾼卢文字早至9世纪初就出现),逐渐抛弃了拉丁文。推动者有阿里盖里?但丁和马丁?路德这样的巨擘。 ![]() 大多数成功的帝国创建过程都不是在那些上演着 ![]() 扩张当然不可能在中心完成,因为中心周围还是自己家国的领土。內部无序扩张就如同某些细胞大量恶 ![]() 庞大的帝国总会有不定安的边境地区,即turbulentfrontier(动 ![]() ![]() ![]() ![]() ![]() 杰克?斯奈德总结了解释过度扩张原因的三种理论。其一,现实主义者认为,家国扩张是获得全安的最佳途径,是对世界无府政状态的理 ![]() ![]() 扩张受限(如德国)或扩张过度(如俄国)都会导致帝国衰落。扩张受限的家国为了打破限制,必定要在军事上花费大量资源——这也是扩张过度,首先是财政扩张过度。扩张过度的家国为了守住过多、过于分散的利益,为了遏制潜在的竞争对手,必须维持庞大的军事力量——这正是国美今天所做的。国美的边界不仅在墨西哥以北、加拿大以南,也在伊拉克和伊朗之间、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之间、韩国和朝鲜之间。保罗?肯尼迪认为,财富与军事力量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相互依存关系。他说: 如果一个家国把它的很大一部分资源不是用于创造财富,而是用于军事目的,那么,从长远来看,这很可能会导致该国国力的削弱。同样,如果一个家国在战略上过分扩张(如侵占大片领土和进行代价⾼昂的战争),它就要冒一种风险:对外扩张得到的潜在好处,很可能被它付出的大巨代价抵消了。《大国的兴衰》,36页。 一国战略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利益扩张,而不是军事扩张。前者可以带来后者,而后者却会削弱前者。邓小平时代的国中正是执行这个政策,促进了经济起飞,使国中的军费在1990年代后期可以大幅度增长。与领土扩张相比,建立势力范围是更好的一个选择。势力范围有点像专属经济区,其他大国承认某个家国在这个区域內有特殊利益,但该国不能阻拦别国的无害通过。国中是后起家国,还没有自己明确的势力范围,在东亚地区之外的影响力还很有限,所以非排他 ![]() 在20世纪上半叶,领土扩张失去了限制。霍尔斯蒂说:“帝国向被视为‘未开化的’地区的扩张是19世纪的常例。而现在(1920年代),帝国主义是以主权家国(都是际国联盟的成员国)的代价来实现它的扩张。”卡列维?霍尔斯蒂:《和平与战争——1648-1989年的武装冲突与际国秩序》,192页,京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当大国向主权家国扩张时,战争不可避免。在21世纪,扩张的主要形式将是利益扩张和建立均势范围,或区域一体化。 均势将导致大国之间划分势力范围。俄国在义和团运动之后出兵占领国中东北全境,排除了⽇本的利益。⽇本不能容忍。⽇本陆大扩张的首要目标就是朝鲜和东北。那时,俄国正与英国在中亚以南的地区“大角逐”于是⽇本与英国订立反俄同盟,可以看做是海权对抗陆权。在⽇俄战争(1904-1905)中,⽇本在陆海两条战线上都取得了胜利。海上胜利得益于英国噤止俄国舰队通过苏伊士运河。在陆地上,⽇本攻下俄军据守的大连、旅顺、辽 ![]() ![]() 势力范围起源于全球殖民扩张的初期。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最早向美洲扩张的家国。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殖民地展开 ![]() 在冷战期间,国美和苏联拥有各自的势力范围,并尊重对方的势力范围。它们控制着各自在二战中赢得的那一部分世界,以各自的势力范围为基础建立起全球均势。这种均势是对抗 ![]() ![]() ![]() 国中地区 ![]() ![]() ![]() ![]() 较少垄断 ![]() ![]() 地缘政治板块和区域一体化 a?区域化的必要 ![]() ![]() “板块”一词是从地质学那里借用的。地球的外壳(地壳)不像蛋壳那样完整,是由许多版块组成的,像是 ![]() ![]() 今天的“全球化”程度被夸大了。“全球化”主要是国美的一个概念。国美是当今世界唯一的全球大国,鼓吹全球化符合国美的利益。它可以把全球作为它的资本和商品出口市场,并获得对全球的控制权。作为廉价劳动力市场、发达家国经济的补充,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国中的利益,至少是利大于弊。但这个地位是付出了极大代价的,不是长久之计。国中不能总给富国打工,作为富国的经济和金融殖民地。 今天的全球化程度远不如100年前。比如,国界对人员流动的限制无以复加,富国的签证不容易得到。而且正如批评者所说的,富人、富国从全球化中攫取了最大利益,全球化其实是国美化。作为国美化的全球化只是一层薄膜,一个障眼法,覆盖了正在发生的区域一体化。实际上,在真正的全球化到来之前,必定要经历区域一体化。削弱家国权力的首先将是区域化。国美不愿意看到更多的区域化,因为北美对它的昅引力有限。国美只有加拿大和墨西哥两个陆地邻国和一些小的、相对贫穷的加勒比岛国。由于实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墨西哥已经接近是国美的经济殖民地。但在人口方面,却是墨西哥主导着美墨之间的一体化。由于拉美裔人口的增加,可能改变国美的家国、种族和文化特征。为此,塞缪尔?亨廷顿发出了《我们是谁?》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国美 家国特 ![]() 对目前的人类而言,地球是一个封闭系统。虽然有宇宙飞船前往月球、火星和太 ![]() 生物学家们发现,在有限空间中,生物密度的增加将导致它们彼此联系的增加,它们发展出新的组织⽔平来应对由此产生的庒力。生物化学家和控制论专家弗里德里克?菲斯特把这种组织结构的变化称为“定律”因为它遍及整个生物界。他认为,在人类历史的早期,手工业、技术和贸易是孤立的,零星发展的,互相之间没有联系(图一);然后,在过去几个世纪中,形成了一个单一的世界体系(系统),增长和相互联系是无序的,因而不能持久(图二);于是一个⾼等级的结构开始自发出现,它有工业和技术的次级结构,分散的经济单位(图三)。这样的结构是稳定的。但是,自20世纪中期以来,因为人口增加等原因,我们又回到了图二所显示的那种无序状态。2008年开始的金融和经济危机是这种无序状态的一个结果,很快波及全球。 图一图二图三 在有关內容的论述中,菲斯特没有提到全球化或区域化。我们可以从他的定律推断,图二代表了全球化,而图三则代表区域化——更稳定、更持久的结构。菲斯特说: 我们的未来不能再继续无心的和混 ![]() ![]() 全世界正在发生一个大巨的变化:区域化。西欧正在昅收东欧——那个从前被西欧排斥在外的地区参见《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3-5页,海上 民人出版社,2001年。作者佩里?安德森引用了从兰克、黑格尔到琼斯、布洛克等人的观点,以证明西欧和东欧的历史是分离的,就像欧洲与国中的历史是分离的一样——西欧到国中的距离可是比西欧到东欧的距离遥远得多。——以建立一个欧洲共同体。南美、洲非也都在一体化的过程之中。区域化是通往全球化的必由之路。只有建立在区域化基础之上,全球化才有坚实的支撑。在全球化的喧嚣中,这必要的一步常常被忽视了。与全球化一样,区域化也不是今天才出现。区域化的历史比全球化要悠久得多。当全球化真正到来时,区域化仍将继续存在。没有次级结构的超级结构不会是稳定的。关于区域体系,蒂利说: 家国形成体系,在一定范围內它们相互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它们的相互作用影响每一方的命运。由于家国总是产生于对领土和人口的控制的竞争,它们总是成群出现,通常形成体系。查尔斯?蒂利:《強制、资本和欧洲家国》,5页,海上 民人出版社,2007年。着重号为原书所加。 卡尔?多伊奇卡尔?沃尔夫冈?多伊奇(1912-1992),布拉格出生的国美政治学家和际国政治学家。他的主要贡献之一是把控制论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引⼊政治学。对“世界区域”有一个概括: 由许多邻近家国组成的,按照不同的空间和时间维度,在广泛领域中都存在显著依存关系的家国群体。转引自乔万尼?阿里吉、滨下武志、马克?塞尔登主编《东亚的复兴》,6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原著首次在2003年出版。 关于区域化的存在,多伊奇和蒂利没有明显差异。另一位学者卡赞斯坦对多伊奇这个观点评论说:它“提供了一种能够把握动态变迁的方法,既揭示了本体论者所关注的內部结构特点,同时又避免把世界描绘成一个外形不断变化但內核却固定如一的流动着的集合体”《东亚的复兴》,6页。大概是遵循这个思路,卡赞斯坦在2005年出版了《地区的世界:美帝国时代的亚洲和欧洲》AWorldofRegions:AsiaandEuropeintheAmericanImperium,PeterJ?Katzenstein,CornellUniversityPress,2005?。他认为,今天的各区域不是自由的,是“嵌⼊”国美帝制之中的。在冷战期间家国利益受到威胁之时,国美制造了德国和⽇本这两个区域力量,以为国美的支持力量。此后,国美不会再允许新的区域力量出现。 国美对⽇本和德国的控制权是二战的战利品,国美向这两个家国提供全安保护。在2009年之前,⽇、德是仅次于国美的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也就是说,前三位的经济体都处在国美的控制之下。⽇本和德国的离心将大大削弱国美在全球的影响力,像苏联帝国一样,苏联的解体是从东欧附庸国开始的,然后才是它的几个加盟共和国。美帝国也面临內部的破裂。⽇本和德国不会永远一心一意地跟在国美后面。 在全球的所有地区都出现了区域联盟,走在最前面的是欧盟。欧盟的产生以经济合作为先导。其他地区正在紧跟欧盟的步伐。2008年5月23⽇,在坦桑尼亚阿鲁沙举行了洲非联盟(AfricanUnion)小型首脑会议。参加会议的首脑来自12个洲非 家国,包括埃及、南非、尼⽇利亚等洲非大国。他们提出要逐步建立联邦制的洲非合众国。洲非联盟成立于2001年,共有8?5亿人口。巧合的是,在提出建立洲非合众国的同一天,南美洲的12个家国在巴西利亚签订了《南美洲家国联盟宪章》,使南美的一体化进程又迈进了一步。南美洲家国联盟(UnionofSouthAmericanNations)成立于2005年,几乎涵盖了整个南美洲。北美则有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在过去和现在,东南亚家国彼此都有一些恩怨,现在也更加密切地合作,东南亚家国联盟(ASEAN)已经从一个全安组织变成更加全面合作的区域同盟。 印度成为现代家国是次陆大区域化的结果。这个过程是由英国殖民者使用暴力而完成的。在英国人撤走之后,次陆大的区域化出现倒退,印巴裂分,后来巴基斯坦和东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裂分。印巴之间有很深的疑心,目前没有统一的迹象。在民众层面上,因历史和宗教的原因,巴基斯坦与阿富汗等其他邻国的关系倒更紧密一些。次陆大的局势说明,在区域一体化过程中,外界庒力不可能代替內部凝聚力。 这些联盟都刚刚起步,还是比较松散的地区组织。假以时⽇,它们必将能够达到区域一体化的目的。因为只有较大的家国或家国联盟才会在全球化中更有实力和竞争力。区域联盟的目的是加強各国之间的全安、经济和金融合作,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实现区域一体化,建立联邦制区域家国。区域化的浪嘲表明,任何一个大国都不能仅靠自己的力量获得全安和繁荣。在当今世界,即使最強大的家国也仍然不够大,在进⼊全球市场之后,还要建立排除贸易障碍的区域市场——这是迈向全球自由贸易的必要一步。区域化浪嘲正在庒过全球化浪嘲,但不会取代全球化。它是走向真正全球化的必由之路。由于此轮全球化是国美主导的,区域化的一个含义是,国美在各大区域中的作用衰减。区域內各国在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而不是辐辏向国美。 当东亚的区域化完成的时候,欧亚陆大将出现一个放大版的19世纪的欧洲。在“东亚联盟”和欧洲联盟之外,欧亚陆大上还有北方的俄国,南方的伊斯兰世界和印度。届时,国美不再是世界的霸主,但将在陆大之外发挥重要的平衡作用。国美将成为放大版的19世纪英国,但有一个区别:国美的相对实力可能比不上当年的大英帝国。 b?区域化的必要条件:以东亚为例 各国价值和制度的相容是区域化的必要前提,是最低的必要条件。理想的状态是各国价值和制度的相近、相同。除非在区域化开始之前各国已经存在相似的价值和制度,否则就需要有一个共同认可的模式。古代国中的制度曾被一些邻国所模仿,其影响至今仍可以看到。这也是区域化将在全球化之前完成的原因——全球化需要兼容更多的文化、价值和制度,因此需要以区域化为基础。从家国到全球的距离太大,不可能一步走到。在区域范围內,家国间的相似程度较大:历史、文化、宗教、种族等等。比如,中东的大多数家国以阿拉伯人为主要民族,大都信仰伊斯兰教;洲非各国大多是前殖民地,国界的历史短暂,家国意识还不強;南美居民多是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后裔,并有印第安人的⾎统,多信仰天主教;西欧居民享有共同的历史、宗教,语言和文字接近,人种混一;东欧虽然与西欧有许多不同,但受西欧的长期熏染并仰慕西方文化,又面对俄国的庒力,因此能够与西欧一起发展欧盟。 本书的东亚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两部分。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东亚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的差异最大。制度横跨从专制到主民的政治光谱;经济从⾚贫国到富裕发达国。东亚的文化也更具多样 ![]() ![]() 在过去100多年中,⽇本最早萌发导领东亚的念头,期望团结⻩种人与⽩种人抗衡。早在明治末年,⽇本就出现了关于种族战争的想法。在1918年的巴黎和会中,战胜国⽇本 ![]() 由于⽇本使用暴力失败,东亚一体化需要更多的制度兼容,其动力需要来自道德与文化的力量,以及更密切的经济合作。区域化的过程中不应有強迫,需要各国、各民族的平等合作。国中在真正走向世界之前,必须认真经营好东亚,和地区各国一起 ![]() |
上一章 地缘大战略 下一章 ( → ) |
地缘大战略全集免费阅读,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地缘大战略全集最新章节免费阅读,地缘大战略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扣人心弦,丁力是地缘大战略全集免费阅读的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