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恩怨江湖全集最新章节 |
![]() |
|
艾叶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恩怨江湖 作者:高阳 | 书号:39787 时间:2017/9/8 字数:11950 |
上一章 01、钦赐“盘龙棍” 下一章 ( → ) | |
同治二年冬天,谁都看得出来,太平军已成強弩之末。东南半壁的军务,在节制五省将帅的两江总督曾国藩主持之下,李鸿章“用沪平吴”以海上为基地,光复了苏州、无锡,向常州进兵;左宗棠经营浙江,自浙西节节往前推进,已经迫近杭州;曾国藩的胞弟,湘军称之为“九帅”的曾国荃全力进攻金陵,对太平天国的“天京”已完成了大包围的部署。“天王”洪秀全众叛亲离,困处愁城,除了不时喃喃自语:“铁桶江山,你们不扶。自有人扶”以外,束手无策,自己都不知道毕命于何时? 其时的海上,由于有英法等国的租界,可资庇护,所以成为江浙富室的“世外桃源”;其中有个富商名叫朱大器,杭州人,全家陷在家乡,思亲不止,特意托一个亲戚,悄悄到仍在长⽑占领下的杭州去接眷,倘或不能举家脫难,至少要将老⺟接到海上。此外还有一个重大使命,是收服一个姓张的歪秀才,相机作官军的內应,收夏杭州。 原来自洪扬起事,咸丰二年四月攻占湖南道州以后,如火燎原,不到一年工夫,席卷东南,竟在江宁“建都”朝廷因为库蔵空虚,军费支细;而更可忧的是,所谓“八旗劲旅”这块金字招牌,在鸦片战争中,为英国人砸得粉碎,要将无将,要兵无兵,不得不多方鼓舞,各地士绅办团练、输粮饷,保家保国。为咸丰皇帝重用的权臣肃顺,与才气卓越的恭亲王,虽为政敌,但都主重用汉人,所以三教九流,经由“军功”这条途径而致⾝仕宦的,不知凡几。朱大器便是其中之一,亦商亦官,以捐班候补道的资格,参与规复浙江的大计。 朱大器委托的这个亲戚,名叫刘三才,外号“刘不才”但“败子回头金不换”历练出一双“光 ![]() 到了杭州,刘不才包了一个土娼阿招;因为非如此,不能打进张秀才的那个圈子。 这张秀才本来是个惯于兴风作浪,包揽是非的土豪劣绅;不过他的秀才,早就为已经殉难的浙江巡抚王有龄,在当杭州知府的时候⾰掉了。张秀才与各衙门的差役都有勾结——杭州各衙门的差役,有一项陋规收⼊,凡是有人开设商铺,照例要向该管地方衙门的差役缴纳规费,看店铺大小,定数目⾼下,缴清规费,方得开张,其名叫做“吃盐⽔”王有龄锐⼲任事,贴出告示,永远噤止;钱塘、仁和两县的差役,心存顾忌,一时敛迹;巡抚、藩司两衙门,自觉靠山很硬,不买知府的帐,照收不误,不过自己不便出面;指使张秀才去“吃盐⽔”讲明三七分帐。王有龄得报大怒,行文学官,⾰了他的秀才、及至杭州沦陷,张秀才向长⽑自荐,设立“中城善后局”以维持地方秩序为名,为长⽑派捐征税,一半归长⽑,一半落 ![]() 张秀才什么都不怕,除了官就只怕他的儿子。小张是个纨绔、嫖赌吃着,一应俱全,张秀才弄来的几个造孽钱,都供养了宝贝儿子。好比“擒贼擒王”收服了小张,自然就能收眼张秀才。这是一把“如意算盘”事实上不容易,因为张秀才与朱大器结过怨,而且结得很深。 不过,收服小张并不难。刘不才在“嫖赌吃着”四个字上,资格比小张深得多;谋定后动,在一场对决的赌局上,刘不才耍得非常漂亮,小张心服口服,臭味相投,结成知 ![]() 有了这个基础,刘不才可以动脑筋来为朱大器接眷了。 谈到这件事,小张自然义不容辞。不过杭州到海上,只有走⽔路;陆路上处处哨卡,不容易过关。 “这要找人。找到这个人,一定有办法;找不到这个人,”小张皱一皱眉说:“比较⿇烦了。” “找哪个?”这时刘不才倒有些沉不住气了“你说出来,我替你参赞、参赞。” “这个人——”小张忽然问道:“老刘,请帮的情形,你知道不知道?” 刘不才又笑了“照这样看,有点上路了。”他说。 “怎么?你是‘门槛’里的?” “老弟台,听你问的话,就晓得你跟我一样是‘空子’。如果真的在门槛里,就不会这样子问了。” “对的。不过我虽是空子,安清的朋友很多;他们也不大瞒我。”小张又问:“你刚才说有点上路了,莫非你也有这方面的好朋友?” “也可以说有。其实是朱大器的好朋友,松江漕帮的老大。” “这个人我也听说过。漕船一共一百二十八帮半;松江九帮,也算大的了。”小张点点头“照这样说,真是有点上路了。明天我想带你去看个朋友;这个朋友认识很久了,最近我帮过他一个大忙, ![]() 这不用说,他那个朋友也是漕帮中人;便即问道:“他是不是那一帮的当家?” “对!‘嘉⽩帮’的当家;名叫孙祥太。” “喔!”刘不才不由得肃然起敬;他因为接近松江老大的缘故,漕帮中的情形也颇了解;浙江一共二十一帮,而“嘉⽩”是“总帮”承运嘉属七县的“自粮”有他帮忙,从杭州到海上,一路可以险保。过了嘉兴,接下来就是松江老大的码头,更可放心。 “不过,他既是嘉⽩帮,怎么人在杭州呢?” “他是来‘参家庙’的,大概还没有走。就住在家庙里面;明天我们到拱宸桥去看他。” “好极了!”刘不才很⾼兴地说“我一直听说安清的家庙,没有去过;明天倒要见识一番。” 小张摇头摇:“人家帮里的家庙,门槛外头的人,不能进去的。” “这又不是‘开香堂’,外人不好参与。”刘不才不以为然,举例为证:“不是说乾隆皇帝南巡到杭州,微服私访,到他们家庙,还有‘粮帮公所’去过吗?” “粮帮公所设在大王庙,人人可以去。每年舂秋两季唱戏酬谢‘金龙四大王’保佑,海晏河清;还热闹得很呢!外头人确是不能去的。” “这样说起来,乾隆皇帝微服私行到安清家庙是瞎说?” “不是瞎说。乾隆皇帝孝过祖的。” “孝祖”是帮里的话,替祖师爷磕过头;换句话说,就是拜师,称为“孝祖”、以皇帝之尊,竟有此举,真个匪夷所思!刘不才不能相信。但谈得投机。就当“听大书”那样,不妨“姑妄听之”因而往下追问究竟。 小张虽是“空子”对安清的了解却比刘不才所知道的来得多——相传安清帮是由翁、钱、潘三祖所兴起:三祖在帮中是有字派的第四代。其时正当康熙末年,整顿河工。大兴⽔利,成效著着,漕运旺盛之时。翁、钱、潘三祖,奉第三代罗祖之命,组织运河各码头漕船的舵工、⽔手,名为协助漕运,暗中却存有反清复明的大志。 其时的漕运总督叫张大有,正因为漕船中人,品类不齐,争权夺利,好勇斗狠,常常闹事;甚至为了争过闸、争河道,抛弃漕船,上岸械斗。使得张大有深为头痛,有此三人——翁岩、钱坚、潘清;“法名”称为翁德惠、钱德正、潘德林来带领约束,自然求之不得,因而赋予好些特权。 开香堂收徒弟,也是特权之一,因为非此不⾜以建立伦理关系,执行“家法”相传翁祖收徒弟人人;钱祖收徒弟二十八人;潘祖收徒弟三十六人,合八仙、二十八宿、三十六天罡之数,总计七十二人,成为七十二地煞。这三帮的徒弟,犹似大族的叔伯弟兄,帮中称为大房、二房、三房。 三祖师分帮承运,八省调兑,自称为“粮米帮”又名“漕帮”外人则称之“青帮”或“清帮”帮中立下二十四个字派:“清净道德、文成佛法、能仁智慧、本来自 ![]() 但不知如何,亦可能是三房势力太大,兼以播祖是杭州人的缘故;翁、钱二祖忽萌去志,要作塞外之游。潘祖苦留不获,只得含泪送别;从此由潘祖—个人“领帮行运”而帮中亦就全是“三房”里的天下了。 过了两年,潘祖见两位师兄云游未归,思念不已,亲自到口外寻访,毫无下落。于是转道五台山去参陆祖——五台山分东西南北中五台;北台华严寺以北三里,有座紫霞洞,为安清、陆家庙以外的另一处“圣地”因为相传帮中金、罗、陆三祖,都在此处修道。 到了紫霞洞拜见师⽗,叩询两位师兄的下落,罗祖开示:他们俩已有极好的结局,无庸寻访。同时赐潘祖“天书”两部,一部叫“定国天书”、一部叫“石匣天书”;以后连同历代祖师遗像、家谱,以及各种经典,一起秘蔵在家庙第五进的蔵经楼上。 当时潘祖已知翁、钱已经下世,⾁⾝未能觅得,只好回到杭州,在拱宸桥粮帮公所附近,觅地建立两座⾐冠冢,岁时祭扫,略申心意。当然,由此开始潘祖受三房弟子的公请,统带全帮;正式“定于一”了。 这样到了雍正十三年六月初六,潘祖的粮船经过⻩河枫林闸下,忽起飓风,一时天昏地暗,波涛壁立,大小船只翻覆沉没的,不知几几,号陶呼救,惨不忍闻;潘祖坐的虽是一只満载可装漕米一千二百石的“太平舟”中间大桅,竟亦折断。潘祖见此光景,想起遭此大创,将来追究责任,赔粮赔船,是个不了之局;忧急攻心,立即口吐狂⾎,一恸而绝。 等到风浪稍定,收拾残局,查点粮船,损失三分之一;粮帮弟子死了一百多。粮帮经此巨变,不能不商议善后;首先就要重新推举一位帮主。于是召集各帮当家会议,公推王伊统领全帮事务。 王伊在帮中称为“王隆祖”字德降,又号降祥;是潘祖“开法领众”的大徒弟。“开法领众”俗称“开山门”开山门徒弟与关山门徒弟一头一尾,向来在“同参弟兄”中具有极优越的地位;这个传统也可以说,就是王降祖造成的。因为与潘祖同乡的王降祖,秉 ![]() 王降祖的徒弟,据说有九千七百八十四人。开山门的就是萧降祖的长于萧少山;在帮中属于第六代成字派,所以法号叫做成毅。 萧隆祖的开山门徒弟,却是王降祖的儿子,这也是古人易子而教的意思。王降祖这个儿子名叫王均,字子祥,法号成杰;他有个徒弟名叫陆隆,湖北武昌人,后来出家做和尚,当了灵隐寺的方丈,剃度的法名叫悟道;帮中的法名叫佛献。 悟道有个徒弟,也是和尚,法名有点像比丘尼叫做碧莲;帮中法名叫法敬,是镇江金山寺的当家。这个老和尚,据帮中相传,就是乾隆皇帝人帮“孝祖”的本师。 ⼊帮投师,开大香堂的时候,要有所谓“三帮九代”;三帮是本师、传道师、引见师。 师⽗的师⽗称为师爷,师爷的师⽗称为师太,合称三代;本师、传道师、引见师各有三代,合之即为九代。乾隆皇帝的“三帮九代”本师就是碧莲,师爷悟道,师太成杰。 相传乾隆皇帝人帮是在乾隆三十年第四次南巡的时候“孝祖”的地点在镇江金山寺。随后到了杭州,曾做眼私访拱宸桥的家庙及粮帮公所;那时还是王降祖统带全帮。曾蒙传谕嘉奖。又因帮中弟子太盛、难免滋事,特赐“盘龙 ![]() 这些传说,年深⽇久,真相不明;说乾隆皇帝曾经⼊帮,当然是齐东野语。但盘龙 ![]() 清帮的家法有二,一种名为“香板”又名“⻩板”翁、钱、潘三祖所置。是块樟木板。寸尺都有讲究,长二尺四寸,按一年二十四节气;宽四寸,按一年四节;厚五分,按五方。板上一面写“护法”一面写“违犯家规,打死不论”这条香板,挂在家庙佛堂香案的右面。 左面就是“盘龙 ![]() ![]() ![]() “钦赐”字样,不得捏造;同时凡非钦赐,亦不得用盘龙的花样,所以这条盘龙 ![]() ![]() ![]() 石小祖名叫石士宝,是三房潘安堂三十六大弟子之一。原籍湾台,不知以何因缘,随他⽗亲迁居杭州。 ![]() 有一年石士室打不平杀了人,逃到江苏合六县,落草为寇。盗首叫做“半截宝塔”王怀志,为官兵所捕,死在狱中。小喽罗公推石士宝为头,订下公道约法三条:不劫残废孤独、妇女孺子;不劫小本客商、僧道尼姑;不劫忠臣义士及善人。同时不准在周围十里以內做案,犯者杀无赦。当然也有劫富济贫的举动,因而当地百姓对他都有好感,称之为公道大王。 但是“公道大王”行为实在离谱,为了替⽟怀志报仇,邀集大房翁佑堂的弟子朱彼全,二房钱保堂的弟了⻩象,以及本房同参弟兄刘⽟诚到山,起事造反,杀官劫狱,闯出一场大祸。 当时正是清朝武功全盛时期,所以像石士宝那样的造反,是一定造不出名堂来的。不过也惊动了两江总督衙门,调发大军围剿;“公道大王”难讨公道,清退回山。 这座山据说叫做笆斗山,官兵并不因山深林密,放弃追剿;大军团团围住,一步一步往里 ![]() ![]() 有人说“门外小爷”是潘祖的书憧,那是误会。潘祖的书债,帮中称“姚小祖”单名一个发字,也是杭州人;生来聪明伶俐,事主忠诚,潘祖爱之如子,因而也收为徒弟,法号文铨,在潘安堂三十六大弟子,称为“守座弟子”——此人在帮中有特权;潘祖曾将编余的粮船一百六十四只半,赏给姚发,随帮贩运香末杂货,自此留下半帮的名目。半帮船又名“随运尾帮船”大多是粮帮中最“吃得开”的人假借势力,贩运京广杂货,北去运南货“口空”运京货;绍兴酒在京里称为“南酒”大部分就是半帮船运了去的。“小爷”为何在“门外”受香火?这就涉及清帮的家法了。当潘祖组织八省粮船之初;內求和衷共济,外以对抗旗人,全凭诚信二字,讲究用“孝顺⽗⺟、热心做事、尊敬长上、兄宽弟忍、夫妇和顺、和睦乡里、 ![]() 那时的浙江巡抚叫李卫,对于维持治安是一把好手,深得雍正的信任,特旨准他可以越境捕盗;因而可想而知,石士宝杀人一案,他本人虽已逃走,但必为帮中带来极大的⿇烦。以后杀官造反,成为叛逆,连累帮中,更不待言——全帮一百二十八帮半,唯有“杭海一帮”失传,实际上成为一百二十七帮半;这失传的一帮,很可能就是石士宝“当家”的那一帮,被迫解散归并之故。 因此,潘祖订定家法十条,并以香板为刑杖,借以保障帮规。开香堂、请家法“执刑”已毕,念的四句词是:“祖传帮规十大条,越理反教法不饶!今天香堂遭警戒,若再犯法上铁锚”所谓“上铁锚”就是以家法处死;而十大条家法,第一条就是针对石士宝所犯的“叛逆”罪。然而,这条条文,与以下的九条,措词不同。第二条到第十条,都是一开头就写明罪名,如“初次忤逆双亲者”如何如何。大致“初次声斥”“重则请家法责打”;再犯时用“定香”在臂上或 ![]() 唯有这第一条,写下的是:“初次犯了帮规,轻则声斥;重则得请家法处治。如再犯时,用定香在臂上烧‘犯规’二字,斥⾰。如犯叛逆罪者,捆在铁锚上烧死。” 叛逆是何等大罪?不立专条,而轻描淡写,只在第一条中,附带提一笔,似乎不妥。其实是煞费苦心,极有学问的做法;因为家法到底不比国法,何能开宗明义,就讲叛逆罪?果然如此,倒像是清帮中专出叛逆;所以首申告诫。 再说,叛逆是灭族的罪名,又何得用私刑处死?如列专条, ![]() 帮规跟家法一样,亦是十条,称为“十大帮规”第一条叫做“不准欺师灭祖”;所谓“灭祖”就是遇到有关系出⼊的当儿,因为某种顾虑,否认为帮中弟子、安清的说法是“准充不准赖”定此规矩,亦有深意,冒充安清,则必弄假成真,帮中势力,逐渐增加;如果准赖,那就越赖越少,总有一天赖得光光,全帮在无形中解体。所以十大帮规,第一条就讲究 ![]() 第二条叫做“不准藐视前人”;帮中长辈,称为前人。前人有穷有富,有贵有 ![]() 第三条叫做“不准爬灰倒笼”;此处爬灰不做“新台之丑”解,而是怈漏自己人的机密,卖帮求荣。这一条跟第四条一样,处置极重,犯者难逃 ![]() 第四条叫做“不准奷盗琊 ![]() ![]() 第五条叫做“不准江湖 ![]() 第六条跟第九条相仿;“不准引法代跳”;“不准以卑为尊”犯此两条的,大致是无论在帮中,在社会上,都已有了相当地位,而字派太低。不甘做低服小,屈居人下;或嫌前人声望不够,有失自己的面子,因而托人引进,转投他师。这在本人,就是“以卑为尊”;在引进者就是“引法代跳”犯者都应重责斥⾰,通知各帮,不准再收——斥⾰之先,要用定香,在臂上或 ![]() 第七条叫做“不准扰 ![]() 五字之下,又各有五字:敬的是天地君亲师;求的是四季平安福;吃的是金木⽔火土;学的是仁义礼智信;怕的是生老病死苦。此为帮中师弟相传做人的道理。 第九条是十大帮规中最重要的一条。至于第十条“不准欺师凌弱”不过凑数;清帮各种戒条,都成整数,如“十噤”、“十戒”、“十要”、“传道十条”都不免迁就硬凑。 这第九条叫做“不准开闸流⽔”意思跟“不准爬灰倒笼”差不多,但前者的情况,比后者严重得多。“爬灰倒笼”意指为了个人私利,做出有伤道义的行为,受害的不过一二弟兄;“开闸放⽔”则可淹没他人大片田地家产,为祸甚烈。 然则如何才谓之“开闸放⽔”?何以为祸甚烈?这就因为清帮最初确有反清复明的痕迹: 第一,家庙二门的横匾:“正大光明”;大內乾清宮的匾额,就是这四个字,用在此处,不伦不类,而且犯忌,原来其中另有说法。这四个字下还有一行:“灭清复土”以“正”为一“征”上下连读,就变成“征灭大清,光复明土。” 第二,二门的对联,叫做“红花⽩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这红、⽩、青“三教”实在就是洪门、⽩莲教、清帮。洪门公所称为“红花亭”;其义甚明;⽩藕之为⽩莲,更不待言;青荷叶的青,点出清帮。三教一家,宗旨相同;而家庙所蔵潘祖遗像, ![]() 第三,清帮开香堂供祖,神牌共列十七祖,因为假托佛教,所以始自达摩,迄于王降祖;据说这也是掩人耳目之计,其实供的十七祖,乃是明朝自太祖⾼皇帝以至南明的福王,连建文帝及景宗在內共十七帝。 第四,粮船旗号,多以葫芦为记;葫芦谐音胡虏。 第五,开香堂噤用清朝服饰。马褂、坎肩、 ![]() ![]() 第六,帮中有各种歌词,尤其在开香堂时,随处都听得见七字歌谣,如整⾐歌。“⾐冠不敢忘前朝,仪注相传教尔曹;今⽇整襟来拜祖,何时重见汉宮袍?”故国之思,彰明较着;这也就是开大香堂,不准外人进⼊的主要原因。 第七,清帮弟子,不收剃头这一行。这一条不成文的戒律,最值得注意。清初为了剃发,不知死了多少人;顺治二年六月,有一道诏命。说是汉人如果不跟満洲人一样,剃发留辫“不几为异国之人乎?”因而限期剃完“不遵本朝制度者,杀无赦!” 这道诏命,是摄政王多尔衮受了一个人的煽动,所作的断然处置。当清兵刚刚⼊关,⾐服鞋帽,仍沿明制;前朝的降臣,还是头发束在头顶心,用簪子扣住,加上“进贤冠”;穿的也还是宽袖长袍。朝廷之上,満人一班、汉人一班,服饰不同,径渭分明,原也相安无事;不料有个无聇的山东人,出了花样。 这个人叫孙之獬,原是明朝的进士;为了求富贵。媚新主,首先剃发改装,换成満人服饰。汉班看他服饰不同,羞与为伍,推他人満班;満班看他是假旗人,不屑与之同列。这样推来推去,变成俗话所说的“狗不理”了。孙之獬羞愤 ![]() 多尔衰原想让降臣改服饰,但恐阻力大大,不便开口,难得孙之獬有此一奏,大为赞叹:“想不到降臣中,还有人能说这样的话!”因而下了削发的诏命。 诏令中的限期极严“京城內外限旬⽇;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亦限旬⽇,尽令剃发”;同时声明:“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换句话说,剃发与否,即是顺道之辨;因而又有两句惊心动魄的口号:“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事实上雷厉风行,绝无例外,甚至衍圣公亦应照办不误。 阙里的地方官,照定制必由孔家族人担任,当时的曲⾩知县叫孔文讠票,特为上了一个奏折:“臣家宗子衍圣公孔元植已率四世子孙,告之祖庙,俱遵令剃发讫。但念先圣为典礼之宗;颜、曾、孟三贤起而羽翼。礼之大者,莫要于冠发,先圣之章甫逢掖、子孙世世守之,是以自汉暨明,制度虽有损益,独臣家服制,三千年未之或改。今一旦变更,恐于皇上崇儒重道之典,有未备也,应否蓄发,以复先世⾐冠、统推圣裁。”这篇文章做得很典雅,说得也很委婉,一则表示三千年来⾐冠未改,不是有意反抗新朝;再则陈明先遵功令,再请示应否蓄发?只是“以复先世⾐冠”这句话,措词正好触犯忌讳,因此,孔文讠票碰了个大钉子,得旨:“剃发严旨,违者无赦。孔文讠票奏求蓄发,已犯不赦之条。姑念圣裔免死。况孔子对之时者,似此违制,有抬伊祖时中之道,着⾰职永不叙用。” 这是孔文讠票沾了孔门后裔的光。在东南一带,明末因受东林的 ![]() ![]() 孙之獬就是阉 ![]() ![]() ![]() ![]() ![]() ![]() ![]() 明臣投降清朝的很多,孙之獬官不过翰林院侍讲,应该是个无人注意的小角⾊;亦不会有人跟他过不去;但就因为他出卖国中⾐冠以求荣的无聇行为,引出了限十⽇剃发的严旨,以致于“留发不留头”者不知凡几,所以⾎ ![]() 由于严旨限十⽇剃完,而要剃的又是満洲式样,同时在明朝亦可能 ![]() 在京里,剃头棚子相沿算是“官差”;剃头名为“做活”;剃头钱名为“活钱”都还遗留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段惨痛史实的痕迹。每一个剃头棚子,当然都有官兵在“伺候”;路人被迫削发。如若不从,捉到官里正法,所以剃头棚子本⾝并无可怕之处:但剃头担就大为不同了。 地方官为了遵行功令,必须在十⽇以內剃完;而乡下人终年难得进一趟城,同时也不可能为了剃头,专程进城。更何况本心不愿,为了留发又要留头,杜门不出,或者逃⼊深山;这样,就必须“移樽就教”主动“唤头”来剃。 京里的剃头担,招揽顾客用两种不同的东西,在城里用小木梆;乡下用一把形如镊子的铁器,其名为“唤头”;捏在手上一开一阖,发出“呛、呛”的声音,就叫“打唤头” 至于剃头担子,一共分为两部分,前面是一个红漆圆笼,当中置一只小炭炉,上坐一挑子⽔,回笼旁边挂一只脸盆,专为洗头之用,这不⾜为奇。奇的是竖一枝旗杆,且有习斗;这枝旗杆的形式,与衙门前面所竖的完全相同;只是具体而微而已。 后面一部分是一只长约两尺许,宽一尺的小红柜,柜中蔵剃头用具。这是顾客的座位,但在最初,却是剃头的人座位;被剃者是没有得坐的。 因为当初并无剃头匠的名称,这些旗下为人剃头,乃是奉行法令,据说官封“待诏”之职;翰林院有“待诏”是从九品的小官,专掌文字抄缮,与旗丁剃头这个职务,风马牛不相及,何以有此离奇的误会,已不可考。 不过当时旗丁“奉旨剃头”颇为威风,确是事实。大致每到一处,用“唤头”将一村一乡的男了都唤了来,由旗丁逐一验看,已剃者自然无事退去;未剃者集合待命。一然后“待诏”手执剃刀,大马金刀地坐在小红柜上。而被剃者则须跪在他面前,俯首受剃:倘或抗命不剃,立刻为随护的兵丁抓住,就地正法,悬首示众——人头就挂在剃头担子前面那支具体而微的旗杆上。 这就是所谓“留发不留头”;但亦有人宁死不屈,特别是明朝的遗民志士。采取两种方法避免受辱,一种是归隐,⼊山唯恐不深;一种是⼲脆做和尚,等你来剃不如我自己剃。相传旗丁“唤头”不至,大肆搜索,有所谓“三不追”其一就是寺庙;就因为既逃⼊寺庙,不落发则终究不能露面,无须再追。 剃发是清初汉人痛心疾首之事,也是汉人受异族庒迫的开头;同时也因为清初的旗下蛮横暴 ![]() 话虽如此,清帮却对剃头这一行始终存着成见,称之为“扫清码子”;或者也是有意摒拒这一行,借以提醒帮中弟子,当初汉人有此一惨痛史实。无论如何,安清成帮之初,隐存反清的宗旨是可信的,但两百年下来,已经没有人理会这个宗旨;也很少人知道,为何帮中没有剃头的这一行进山门。 但小张居然知道。刘不才听他说得有头有尾;特别是剃头担子上的旗杆,原就令人不解,一说明⽩,便成了他所谈的故事的证据,令人不能不信。同时也深感趣兴,便即问道:“你是听什么人说的?” “孙样太。” “那是帮里不传帮外的秘密,他怎么会告诉你?” “时世变过了。”小张答道“再说,孙祥太欠我很大的一个人情;我要问他,他不好意思不跟我说。” 关系深到帮中的秘密都可相供,看来这孙祥太着实听小张的话。刘不才宽心之余,少不得还要打听打听,孙祥太究竟是欠了他怎样一个大人情? |
上一章 恩怨江湖 下一章 ( → ) |
恩怨江湖全集免费阅读,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恩怨江湖全集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恩怨江湖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扣人心弦,高阳是恩怨江湖全集免费阅读的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