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新明史全集最新章节 |
![]() |
|
艾叶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新明史 作者:闪烁 | 书号:20496 时间:2017/6/14 字数:6311 |
上一章 第三章 条条大路通京城 下一章 ( → ) | |
可以说,在十九世纪,电报,铁路,以及蒸汽船出现之前,通信与![]() ![]() ![]() 信息传递所导致的问题是非常明显的。当时,从杨天奉所在的西亚地区送一条消息回到帝国京城,就算送信人员一直不停,并且在每个驿站都换人换马,那么也至少需要十五⽇的时间,才能将信送回,来去就是一个月的时间。这还算好的了,在顾成林的远征军中,因为只能走海路,要想把消息送回帝国,就算选择最好的航线与路线,并且用最快的帆船,那么,从阿克拉港到狮城,所需要航行的时间为六个月,而从狮城上岸之后,走陆路,由南中半岛的驿站系统将信送到京城,也至少需要十三天的时间,也就是说,来回一趟,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而且,这还得赶上合适的季节才行! 毫无疑问的,通信问题其实是限制帝国快速扩张的主要原因,同样的,也正是因为在通信方面受到的限制,所以皇帝不得不下放权力,让领军作战的将领,海外总督等获得更大的权力,以此维持帝国的海外领地系统,以及让帝军国队能够更有效的作战。当然,在有杨天奉,顾成林这些将领的时候,这个问题还不严重,毕竟这两人的能力都是超群的,而且对皇帝也忠心耿耿。不过,这毕竟是个问题。而且是个严重的问题。不过,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唯一有效的办法,就只是建设更好的道路 ![]() 当然, ![]() 在风帆时代,船只要借用风力,就不可能随心所 ![]() 显然,在风帆时代,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都有着自⾝的局限 ![]() 当时,帝国的海上贸易已经非常的发达了,虽然柴氏家族的衰落对帝国海上商贸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过这却让更多的商人获得了进⼊海上商业活动这一领域的机会。在柴氏家族退出帝国历史舞台之后的五年时间內(也就是朱祁钰推广府政改⾰的那五年),帝国的商船队规模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长了很多。比如,当时叶氏家族新办的帝国北方航运公司就在五年內拥有了至少八百五十艘商船,郑梦秋的郑氏集团也拥有了一支规模在五百艘商船以上的贸易船队,而胡大名更是厉害,他在短短五年时间之內就成为了帝国在西洋地区最大的商人。属于他的商船超过了一千五百艘,几乎控制了整个西洋地区的海上贸易活动。另外,还有三十多家海运集团拥有上百艘商船的规模,而那些拥有几十艘,十几艘,以及几艘商船的小型海运公司更是数不胜数了。 按照当时帝国府政与这些商人签署的协议,所有海运公司的商船都严格的按照帝军国用运输船的标准建造,其使用的材料,以及建造的标准与战舰相差无几。为此,帝国的造船工业都是全力生产,很多船厂不得不配备两班工人,每天十二个时辰不停的生产舰船。另外,生产舰船用材料的工厂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当时,大沽港是帝国最重要的战舰建造基地,最初只有两座木材处理工厂,其主要的工作就是烘⼲橡木,这是建造战舰与船只的最重要的原料,在帝国海上商业发展的最为迅猛的这五年中,大沽港的木材加工厂已经扩大到了八家,而且每一家工厂的规模都扩大了很多。当然,在其他地方也是一样的,因为大量的商业订单,让这些工厂都是全天不停的在生产,并且不断的雇佣更多的工人。另外,建造舰船所需要的帆布(风帆所需要的布料要比普通的布料厚很多,而且大很多。这是考验一个家国纺织工业⽔平的表现),铁钉(用来契合船板的,这直接关系到了舰船的牢固,同时也是考验一个家国钢铁冶炼工业能力的表现),青铜冶炼(制造火炮用的),大型⽔力锻造工厂(主要生产舰船上用的铁锚),食品加工业(远洋航行时,食品,以及⽔都是用木桶储备的,而且大部分食品需要进行耝加工,以减少船只的负担)等等方面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显然,这些船队实际上就是帝国远征军的基本保障。当时,帝国海军另外还拥有十支运输船队。每支船队拥有运输船五十到八十艘,而且都是大型运输船。当然,这些船队的船员都已经被编⼊了帝国海军之中,船队本⾝也是属于帝国海军的。不过,最为 ![]() 另外,帝国所有商船上的⽔手都是帝国海军的预备役官兵。当时,帝国海军还没有相关的预备役制度,只是设立了一个统一的预备役司令部。不过,大部分的商船船员都是优秀的⽔手,如果帝国府政下达了征兵令的话,那么,他们随时可以成为优秀的海军官兵,加⼊舰队,为帝国征战! 显然,帝国海军的強大并不仅仅是因为帝国府政,以及帝国皇帝的支持。从 ![]() ![]() 毫无疑问的,在朱祁钰时代之前,明帝国的利益也是在陆地上的,北方的威胁,让明帝国已经无暇他顾了,哪还有实力来发展海上力量。同样的,噤海政策也扼杀了帝国商人在海洋上的利益,自然也就没有⾜够的动力来推动帝国进⼊海洋世纪。而在新政推广之后,蒙古被帝国击败,并且被帝国昅收了之后,帝国商人的脚步开始迈向海外的时候,海洋利益已经成了帝国最重要的经济支柱。而正是在利益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帝国商人,百姓认识到了海洋的重要 ![]() 相对而言,帝国的陆上 ![]() 如果说,海上航行的关键是建造船只,并且派遣探险队寻找更合适的航线,开辟更多的航道的话,那么陆上道路系统的建设,就是在已知的世界范围之內,建造出能够到达陆地上每一个角落,并且将每一个地区都连接起来的,浩繁的道路网络。“网络”这个词也是第一次出现在了这里。当然,当时的人并不知道,数百年之后,这个词还会有另外一个意思,而且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意思。 建造道路系统可以说是帝国固本的重要政策,而且是关系到未来数百年帝国兴盛的重要工程。后来,帝国首先建造铁路系统,并且不辞⿇烦的建造全新的铁路 ![]() ![]() 建造道路本⾝要具备两个基础条件。一是人力资源,二是工业基础。当时,帝国已经生产出了第一种⽔泥,并且开始全面应用到重要的基础工程建设上来。可以说,⽔泥的出现,给帝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后,钢筋混凝土地出现,更是让帝国在建筑,⽔利工程,道路等方面将给帝国带来更多的好处。当然,在这两个要素之中,缺一不可,少了任何一个条件,都不可能修建出世界上最庞大,也是最浩繁的道路系统来! 按照朱祁钰的规划,帝国的道路系统西达⽩羊王国的都城。北达大草原北部最为偏僻的草场,南到南中半岛南端的狮城,东至北洋的出海口。整个道路系统呈现五横五纵的形式,这还仅仅只是十条主⼲道,而在这十条主⼲道之外,还有难以计数的辅助道路。仅仅只计算这十条主⼲道的里程了达到了二十五万里,如果算上辅助道路的话,总里程将超过一百万里。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如果将这些道路全都连接起来,并且拉直了的话,⾜以绕地球⾚道十二圈了! 显然,要完成这样大巨的工程,没有人力资源是不行的,而且在大量机械工具出现之前,最重要的就是人力。当时,帝国其实已经开始采用一些比较先进的修路技术了。比如,使用炸葯爆破,来减少人力使用量。另外,通过在沿途各个重要地点建立小型的炸葯工厂,以及⽔泥工厂来减少运输的⿇烦(当然,这得 ![]() 在⽇本战败之后,上杉谦信的幕府与帝国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与协议,这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协议就是,在⽇本向明帝国支付战争赔款的二十年之內,可以用人力资源来支付战争赔款。后来,这几乎成为了⽇本向明帝国支付战争赔款的主要方式。在最初的几年內,⽇本已经向明帝国输出了超过一百五十万的劳动力,而且基本上都是男 ![]() 当然,五年的时间其实是不够的。道路修建工程不但穿贯了整个朱祁钰时代,而且还一直持续了数百年的时间,不过,这其中最初的二十年却是最为重要的。在这二十年之內,⽇本至少向明帝国输出了超过八百万的劳动力,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用来修路的。这也许算得上是⽇本人对世界做出的最大贡献吧。而在这二十年之內,朱祁钰规划的十条主⼲道先后完工,这为帝国后来修建辅助道路打下了基础。即使是在数百年之后,这十条主⼲道仍然是帝国道路 ![]() 在⽔泥出现之后,它就成为了修路的主要原料。特别是当橡胶轮胎大规模投⼊使用之后,改善道路品质成为了提⾼运输能力,速度的关键因素。以前那种用碎石,或者是石板铺设的道路已经落后了,这些道路不但质量差,而且成本⾼昂(石材的开采成本在⽔泥大规模生产之后,就已经超过了⽔泥的生产成本),难以维护。因此,修建⽔泥公路成为了重点。当然,除了⽔泥之外,钢材等重要原材料的生产简直就是在考验帝国的工业实力! 当时,修一段长十里的公路(朱祁钰定下的标准是能够供四匹马车并行,这也成为了帝国后来修建公路的基本标准。只不过,马车变成了汽车),需要耗费⽔泥二十万石,另外,需要铺设路基的碎石十五万石,加固路基的钢铁五万石左右。以此为标准进行计算的话,修一条从帝国京城到⽩羊王国都城的道路的话,那么需要超过七亿石的⽔泥,五亿石的碎石,以及近两亿石的钢铁。而在景泰十五年,帝国的⽔泥产量是五亿石,钢铁产量是十亿石。就算不把开采碎石需要的人力计算在內,那么,以帝国这一年的原料产量来计算的话,都无法満⾜这一条道路的修建要求! 当然,帝国的工业实力是在迅猛增长的,在景泰十六年,帝国的⽔泥产量就达到了十五亿石,钢铁产量达到了十三亿石。显然,带动工业发展的 ![]() 当然,修建道路所带来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复杂的。比如,看管以百万计的⽇本劳工,就需要帝国至少动员近二十万的军队(预备役队部),而这些军人的福利待遇让府政的军费支出增加了很大一块。安置数百万⽇本劳工的生活也是一项非常大巨的挑战,当时,帝国甚至专门成立了一个海外劳工部,来管理这些⽇本劳工(后来,明军俘获的战俘也由该部门负责管理)。不说别的,在景泰十六年,帝国所雇佣的⽇本劳工就已经达到了三百八十万,而要満⾜这三百八十万⽇本劳工的最低生活保障的话,那需要多少粮食呢?以当时每人每年消耗⾕物六百斤计算,每年,帝国就要在这些人⾝上花掉至少两千三百万石的粮食,而当年,帝国的粮食产量才五亿石左右,就算是満⾜帝国百姓需要都还有所欠缺。为此,帝国一直在大规模的进口粮食。景泰十六內,帝国进口的粮食达到了一亿七千万石,几乎将所有附属国出产的多余粮食都买了回来!当然,随着后来帝国⽔利系统的完善,以及⽟米,土⾖等⾼产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帝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得到了大巨的提⾼,粮食短缺的问题也逐渐得到了改善。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朱祁钰当时所订下的道路修建工程确实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壮举。在景泰十九年(政治改⾰的第五年)时,十条主⼲道中,连接到帝国京城(京北)的五条道路的国內部分已经基本上完工了。以前,罗马帝国的人曾经说过,条条陆大通罗马,而现在,却是条条大路通京城。而京城道路系统的直接受益者,自然是帝国的百姓,还有那些帝国的大资本家! |
上一章 新明史 下一章 ( → ) |
新明史全集免费阅读,艾叶小说网为大家提供新明史全集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新明史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扣人心弦,闪烁是新明史全集免费阅读的作者。 |